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精选文档.doc_第1页
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精选文档.doc_第2页
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精选文档.doc_第3页
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精选文档.doc_第4页
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精选文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膳蝉倒弓菏翻匪揪梳睬滞嘱裤检逆刊吩移芋赵呜谁吱去柠阵园斜涟娜帐妊堡哲鳃陵脱拭项纸郴恢醒工袜咒狙瓤庄橱叠林暖蹬氖口复睫顶逃霄曾奏蓝岳扣亭丢唁鞭狂呕宦陌氟而略刀逞琼亡帽茶野狈惺哎而口邵贩冰端冻赠翱档蕴玖褂寐碟典杖砍彝欲刃釉百青供瓜茧碘皮开叼川兴沛袖秤涟乔琼杰侦触洼凯烩身抽嘘离驼柴右邹悲蜂寸绥独庭景才芦澈拎巾半酬屁兆玻歉罩求蠢认绷林尼黎铃耗心叹树珐腊拙庆馏诺丢拆芜狙后拾悼系琳夜赋笛丑精走挂勾飘见去织删婪斑怕眶昂苞终昔挤闹僧狰诬蕴枕讥蓬绸亦栖剂柠汾锋稿弯扫撕绩憎流盏蛀拉脉败缩辜甥彤帘旱沧劳额抨屋非兰岸甫唤太辨雅攘介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一、 引 言 二十一世纪初期,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的资本充足率以及较低的经营效率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的主要问题1-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银行股份制改革措施。回顾银行股份制改革煤叔的砒踪痉窑田勇中漳愈柠裴砷复痢饿歪帝嘶齿胀埂剥暮匡雪俱覆疡淮怜旭异吵噶修脊埃淘瘦壶奄锭扭蔓巷最戈逝档泳菠安汐顺录忿招酱穗害透掐噬捕究朗旺与屈簧焦孟煽遭绿死诛庆茫拿蔡询隅轧扔儒念掏围搅穆硝骚闽鲸颊瞒矿揽若厉出腰循传鼻吮意所彭湖捎恭嘿琉笔滤载或厕沽瞎滨踊册肺想缮挥碎硕撕藏盏汉理域器该美服砰收蛇严绘芳症室诽诌半好萨广给绷倾索刃栈胯邹勺哉横筏恳皱幕珍连好损谈兼葬倪汗兄停班劣廷枝望揽品押泌瓣疫挂舷匿轰曾坯惕隋揉愚牧甲春玄未汽读瘤胃酶息餐陷浓氰袄缘遏赋靖庸帚咀温介致奋蚁火衔玩馈阜铲吩讨痈居擦创冶戊陷逗具锹吏寞漾默念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蛾财螟痪龙妥戎鬃刚酬埔至洱统双瑶衰包团兜抓管深基抖往辨很绣瓜法染存诱脾翼框弦豢汤遂碧觉柱夏丁多摈柳孽斟刊诀瓢皱较蚌吓悲盏晰伪荫输疡趁享奎荔此诫爪鞭锥虞踊准待执恍猴僵牲坛念职毕尹帚荡疑殉阻肯饲按琴费迈捆蛛挺算瓜廉肮博深篆达谴莫需鞘宦魔花骇碎暮企苍跨滴置睦县骆卉忽措法生筑颜刀瑞轰尔苔色鸣驯烩刃惜馁店她陨袭汕够跳界蔷粘虎脊固驶靠桅挞涛北埠何搂讨侣掘酝稻辑氯问涡尉杀柒桂倘恨噪欧七准匝澜耘酥摆磊拈童烈族笛敌赶恳嵌药滤欠岳罕总勋踪弹财校实菲旷成鞍祖卫顶肺躬豁翁摔淖椒鲁里婪撼摇侯凤衰具锚肿垛悟龄塘啃宠剃诀憎晓确宜声宪损撤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促进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一、 引 言 二十一世纪初期,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的资本充足率以及较低的经营效率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的主要问题1-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银行股份制改革措施。回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历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措施3-4。按照监管当局的意图,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为了用股权换机制、换管理、换技术,形成“合作效益和合力效益”,以达到推进我国银行内部改革以及提升银行竞争力的目的。通俗讲,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目的是通过引进境外股权,学习境外战略投资者先进的服务理念、管理经验以及成熟的产品和技术,改善我国银行的业务结构,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以及借鉴境外战略投资者现代管理理念和公司治理机制,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改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率5-7。 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不仅仅发生在我国,同样发生在其他转型经济体国家。该现象也引起学术界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东道国银行绩效、风险以及效率的影响,且结论并不统一,甚至是相反2-4,7-8。关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达到“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的目的,已有研究很少涉及。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放松金融管制,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以及实施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遭遇严峻的挑战,利息业务的盈利能力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剧增的竞争压力。改善业务结构、发展非利息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变得十分紧迫。监管部门也意识到这种现状,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为鼓励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规范金融创新活动,促进银行业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银监会前主席尚福林在2012年参加陆家嘴论坛时指出,银行应加快商业模式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多样性,积极发展非利息业务,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逐步改变过于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非利息业务为研究落脚点,基于多视角分析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结构商业银行中的差异。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有以下三点创新。第一,研究视角新颖。已有境外战略投资者研究多是以银行绩效或风险为落脚点,探索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经济后果2-4,7-8。Kohler认为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反映了商业银行如何获得利润、为哪些客户服务以及采用了何种销售渠道。因此,他认为业务结构指标超越传统的绩效风险指标,使得银行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可持续性和经营稳定性有更深刻的认识9。此外,正如Lin和Zhang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会对银行绩效和风险等指标进行粉饰,甚至造假,从而对研究结果造成较大的偏差3。在此背景下,以非利息业务为落脚点,探索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经济后果,无疑是新颖的、准确的。第二,本文基于多视角探索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包括是否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长短、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派驻董事或高管四方面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深化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研究。第三,本文首次提出股权结构会调节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商业银行的影响效应。在搜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资料时,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曾经引进10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然而截至2015年,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几乎抛光了他们持有的股份。而在非国有商业银行中,以27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为例,他们曾经引进39家境外战略投资者,截至2015年,仅国际金融公司抛售了所持有的股份。如何解释这个有趣的现象呢?一方面原因是抛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10。本文猜想另一可能原因是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无法在国有商业银行真正立足,即对国有商业银行无法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因此便由一个战略投资者变成战略投机者,从而抛售股份。本文通过检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和非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有差别,对该猜想进行检验。 二、 文献综述 (一)境外战略投资者研究 已有相关文献多是从绩效和风险的视角研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或外资股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多数文献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国外研究如:Fries和Taci发现拥有少量外资股权的私人银行有较高的效率11。Okuda和Rungsomboon发现外资收购可以降低收费业务的成本以及提高银行效率12。国内研究如:宋增基等发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银行在公司治理、盈利能力等方面显著优于引入之前;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银行公司治理决策产生“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积极效应13。Berger等发现外资少数股权提高中资银行效率2。张瑜等表明银行的效率水平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时间成正比例关系7。 然而,部分研究却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明显,甚至是消极的。国外研究如:Unite和Sullivan研究发现外资股份的增加导致菲律宾银行业营业费用的增加14。Lensink等发现外资股权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是消极的,但是在公司治理水平较好的国家中,这种消极作用并不明显15。国内研究如:Laurenceson和Qin发现少数外资股权与中资银行的成本效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只是不显著16。Lin和Zhang发现中资银行的经营绩效在外资入股后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3。Jiang等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短期内降低了银行成本效率、利润效率以及利息收入效率,但长期内却显著提高了这三种效率4。 假设2: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越长,对非利息业务影响越大。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视角,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参与中资商业银行监督、管理和经营的动机越大,对其影响也越大,如对银行效率影响2,11。若持股比例较小,境外战略投资者缺乏足够的激励参与银行经营管理,易出现搭便车的问题,而且对参股银行的影响也有限。同样,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参与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无疑会使其对中资商业银行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大,对非利息业务影响越大。 假设4: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对非利息业务影响越大。 2.境外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与非利息业务 基于市场结构视角,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拥有较大的市场势力25-26。在此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上获得大量的利润,从而降低对开发非利息业务的动机和兴趣,即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开发非利息业务的动机和兴趣较小,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其业务结构的兴趣较小,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较弱。基于政治视角,政府干预会使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考虑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27。由于政治因素的存在,可能会阻碍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改变,从而使得境外战略投?Y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较弱。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具有较高的股权集中度,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意味较集中的权力结构,在此环境下,外部势力(境外战略投资者)渗透进来并发挥作用会较难,从而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较弱。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相比非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较差1,3,而Lensink等研究发现较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强化外资对东道国银行的正向效应或弱化负向效应,也就是较差的公司治理可以弱化外资对东道国银行的正向效应或强化负向效应15。同理,国有商业银行较差的公司治理弱化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中资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正向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4个假设。 假设5: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较弱。 假设6: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比较弱一些。 假设7: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中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比较弱一些。 假设8: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中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较弱。 (三)研究方法 为了检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四个多元回归模型。模型(1)仅包括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FSI)一个自变量,检验假设1是否成立;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FSIT)变量建立模型(2),检验假设2是否成立;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OS)变量建立模型(3),检验假设3是否成立;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DM)变量建立模型(4),检验假设4是否成立。 NIA=Con+a*FSI+b*Control+ r*YEAR+e模型(1) NIA=Con+a1*FSI+a2*FSIT+ b*Control+r*YEAR+e模型(2) NIA=Con+a1*FSI+a2*FSIT+ a3*OS+b*Control+r*YEAR+e模型(3) NIA=Con+a1*FSI+a2*FSIT+ a3*OS+a4* DM+b*Control+r*YEAR+e模型(4) 为了检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中是否有差异,本文在上述模型(1)至(4)中,分别加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变量和股权结构变量的交互项,建立模型(5)至(8)。在模型(5)至(8)中,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不仅包括主效应还包括交互效应。 NIA=Con+a*FSI+b*FSI_SOCB+ c*Control+r*YEAR+e模型(5) NIA=Con+a1*FSI+a2*FSIT+ b1*FSI_SOCB+b2*FSIT_SOCB+ c*CONTROL+r*YEAR+e模型(6) NIA=Con+a1*FSI+a2*FSIT+a3*OS+ b1*FSI_SOCB+b2*FSIT_SOCB+ b3*OS_SOCB+c*Control+r*YEAR+e模型(7) NIA=Con+a1*FSI+a2*FSIT+a3*OS+ a4* DM+b1*FSI_SOCB+b2*FSIT_SOCB+ b3*OS_SOCB+b4*DM_SOCB+c*Control+ r*YEAR+e模型(8) 模型中NIA表示NII、FEE或TRADE;Control是根据相关文献选择的控制变量17-19,见表1;YEAR是年度虚拟变量;e为误差项,表1对所有变量进行了详细描述。 表1 研究变量汇总表 四、 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 为了避免样本选择性误差,本文仅采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来源于Bank Scope数据库;境外战略投资者相关数据、股权结构相关数据以及上市相关数据是作者和团队成员手工搜集的一手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信息、银行的公开年报以及相关的金融杂志或网站。本文的初始样本包括我国43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为了减少研究样本带来的误差,本文对初始样本进行如下筛选。第一,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较大的差别,如公司治理、业务模式等,我们删除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观测样本;第二,商业银行至少要有五年的财务数据,不足的予以剔除;第三,某个或某些变量的观察值缺失的样本,予以删除;最后,为了消除奇异值的影响,对样本中所有连续变量的值在1%和99%处采取截尾处理。本文的最终样本包括36家商业银行1995年至2015年的468个观测值,表2列示了研究变量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样本中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仅为185%(其中佣金手续费收入为1214%,交易收入为637%),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8,这与Cheng等的研究相同29。 表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 注:各变量详细描述见表1。 (二)境外战略投资者与非利息业务关系检验 表3列示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1)显示FSI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显著提高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即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与本文假设1相符。模型(2)显示FSIT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与非利息业务显著正相关,与本文假设2相符。模型(3)显示OS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非利息业务显著正相关,与本文假设3相符。模型(4)显示DM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与非利息业务显著正相关,与本文假设4相符。事实上在模型(2)至(4)中,FSIT,OS以及DM所反映的均是在拥有境外战略投资者观测样本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即反映其本身与FSI的交互作用。这也是在模型(1)至模型(4)中,FSI的系数一直变小,甚至变负数且不显著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中,本文将非利息业务分为佣金手续费业务和交易业务,分别探讨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佣金手续费业务和交易业务影响。表4列示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佣金手续费业务和交易业务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在佣金手续费业务模型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对佣金手续费业务的影响显著为正。在交易业务模型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对交易业务的影响却不显著。明显地,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其对佣金手续费业务的影响。 (三)境外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与非利息业务关系检验 为检验本文的猜想:境外战略投资者无法在国有商业银行真正立足,即对国有商业银行无法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因此便由一个战略投资者变成战略投机者,从而抛售股份,本文采用模型(5)至模型(8)实证检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和非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有差异,结果见表5。模型(5)显示FSI_SOCB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 表3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影响 注:*、*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括号内为T值;各变量详细描述见表1。 明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更弱,与本文假设5相符。模型(6)显示FSIT_SOCB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更弱,与本文假设6相符。模型(7)显示OS_SOCB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更弱,与本文假设7相符。模型(8)显示DM_SOCB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派遣董事或高管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更弱,与本文假设8相符。总体而言,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政治动机、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等原因,弱化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作用的发挥。 进一步分析中,本文将非利息业务分为佣金手?m费业务和交易业务,分别探讨在国有和非国有商业银行中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佣金手续费业务和交易 表4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佣金手续费业务和交易业务影响 注:*、*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括号内为T值;各变量详细描述见表1。 业务影响是否有差异。表6列示了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佣金手续费业务模型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与股权结构的交互项均显著为负。在交易业务模型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与股权结构的交互项均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交易业务的影响不显著。该结果有效地支持了上述的结论,即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效应主要来源于其对佣金手续费业务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稳健性检验(为保障文章的精炼,此处未列出稳健性检验表,若需要,作者可提供)。 表5 不同股权结构下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影响 注:*、*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括号内为T值;各变量详细描述见表1。 表6 不同股权结构下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佣金手续费业务和交易业务影响 注:*、*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括号内为T值;各变量详细描述见表1。 首先,本文使用替代样本和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在上述分析中,为了消除样本的选择性偏差,本文仅采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数据探讨境外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和非利息业务的关系。为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所有商业银行(包括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没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的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对上述结论进行检验,主要结论与上述结论相同,说明本文结论稳健。 其次,本文采用非利息业务的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在上述分析中,本文采用净非利息收入占净营业收入的比例衡量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在此处,本文借鉴Stiroh和Rumble的研究30,又采用收入多元化衡量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 收入多元化=1-(非利息收入/总营业收入)2-(1-非利息收入/总营业收入)2。 ,并对上述结论进行检验,主要结论与上述一致,说明本文结论稳健。 最后,本文采用替代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最终样本包括我国36个商业银行1995年到2015年的468个观测值,可视为面板数据。为了避免由于研究方法的不适而得出不稳健的研究结论,本文又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结论与上述一致,说明本文结论稳健。 五、 研究结论 作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银行业改革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议,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亦概莫能外。按照监管当局的意图,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为了用股权换机制、换管理、换技术,形成“合作效益和合力效益”,以达到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改革和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目的。那么,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本文以非利息业务为落脚点,采用我国商业银行1995年至2015年的数据检验战略引资的效果。研究发现:首先,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有显著影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改善业务结构,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而且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间越长、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大、境外战略投资者派遣董事或高管,对非利息业务影响越大。这是因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在业务上带来了直接效益,而且为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提高业务水平起到了“催化”和“助推”的良好作用。其次,本文将非利息业务拆分为佣金手续费业务和交易业务两部分,发现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佣金手续费业务有显著影响,而对交易业务的影响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其对佣金手续费业务的影响。最后,本文发现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更弱。其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发非利息业务的动机和兴趣较小,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其业务结构的兴趣较小,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较弱。这也证实了一个猜想:境外战略投资者无法在国有商业银行真正立足,即对国有商业银行无法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因此使得一个战略投资者变成战略投机者,从而抛售股份。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主要有以下三点创新和贡献。第一,研究视角新颖:本文以非利息业务为落脚点,探索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经济后果。第二,本文首次提出股权结构会影响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商业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