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6).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6).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6).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6).doc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2 学习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作者观点的方法,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教读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英国的伦敦大桥、法国的凡尔赛宫、美国的白宫、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这些具有鲜明特征的代表性的伟大建筑,成为人们精神的永恒家园。那么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建筑,有什麽样的特征呢?我们如何理解我们传统的建筑语汇呢?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中国建筑的美,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二、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三、整体感知:中国建筑的特征 1.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结构脉络: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 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18-20)四、研读赏析1.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体系独特 分布广阔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至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至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分析: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3、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 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不同类(相同类)的两种事物的比较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五、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讨论: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