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3.用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简介作者: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代表作: 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掌握文中生字)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2)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边读边画出吆喝语句。(3)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明确:老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声响。2、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读课文(4-9自然段)明确: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3、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明确:重点写夜晚。4、夜晚的吆喝声,作者写了哪几种? 明确: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丐。5、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明确:是乞丐。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6、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明确:凄厉动人。7、“四季”这一段(10自然段),写了哪几种吆喝?其中哪一种写的最具体生动?明确:春天:卖金鱼儿的夏天:卖雪花酪的秋天:卖柿子的冬天:卖糖葫芦儿和烤白薯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卖柿子的。8、11自然段-13自然段是评议性文字,分类别对吆喝声进行欣赏,你能从文中找出代表作者看法的语句吗?明确: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四、赏吆喝,品语言: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明确:运用轻声 有儿化音 方言词语 合辙押韵儿化音:(1)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2)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 合辙押韵:(1)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2)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五、悟吆喝,说感情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归纳小结: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有一点点地惋惜。六、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七、探吆喝,学写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 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2)、写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情八、拓展:我们的湛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 风淳厚的文化名城,你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文化? 师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九、结语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