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复习总结.doc_第1页
遥感导论复习总结.doc_第2页
遥感导论复习总结.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2.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3. 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4. 大气散射:大气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5.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6. 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7. 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8.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9. 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10. 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11.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想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之为三原色。12.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13. 电磁辐射的性质:是横波;在真空以光速传播;电磁波具有玻粒二象性;满足fc Ehf 14.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黑体辐射的特性: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15.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段,散射强度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这种现象在日出和日落时更为明显,因为这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在过长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加上剩余的少量绿光,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所以朝霞和夕阳都偏橘红色。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说,在符合无选择性散射的条件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如云、雾粒子直径虽然与红外波长接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的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波长大很多,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现白色。16. 0.31.3m,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波段。1.51.8和2.03.5.近、中红外波段。3.55.5中红外波段。814远红外波段。0.82.5微波波段。17. 亮度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18. 同物异谱:是指一种地物对应几种不同的光谱特征(有周围环境,时相上的原因)例如坡度,破向,密度,季,相,覆盖度以及地物的组合方式。异物同谱:不同类型的地物具有相同的波谱特征。19. 气象卫星的特点:(1)轨道,有低轨和高轨两种,运行中每条轨道都要经过地球南北两极附近上空。优点:每天对全球扫描两遍,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得全球大气变化宏观资料;缺点:对一定特定区域一天只能观测2次,不能取得连续变化观测。(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20. 摄影机分类:分幅式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21.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没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遥感平台高度)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比例尺有显著的变化。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版,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22. 像点位移的特征: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即距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位移量与摄影高度成反比。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引起的位移量就越小。23. 微波遥感的特点: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对某一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24. 遥感图像有三方面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这三方面特征表现参数即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25. 引起辐射畸变的两个原因: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6. 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偏航、翻滚)地形起伏的影响,会产生局部像点位移,使原来本应是地面点的信号被同一位置上某高点的信号代替。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表现在像点位移和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的不等。大气折射的影响,像点发生位移。地球自转,产生影像偏离。27. 为了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的亮度值,只要求出其原图所对应点的亮度。通常有:最近邻法,双向线性内插发和三次卷积内插法。28. 控制点的选取:易分辨、易定位的特征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特征实在不明显的大面积区域,可用延长线交点的办法来弥补。29. 遥感信息的复合:主要指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的复合,以及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复合。30. P15631. 遥感扫描影像特征: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32. 遥感影像主要解译方法: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要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33.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是指根据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和解译经验,识别目标地物的办法与技巧。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室内详细判读。野外验证与补判。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34. 遥感影像地图具有主要特征:信息量丰富;形象直观;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现势性强。35. 像素: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像素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像素的属性特征采用亮度值来表达。36. 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图像信息损失低;抽象性强。37. BSQ: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BIP:按波段顺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 BIL: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38.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比较: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的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具有代表性,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要求,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相比之下,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它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因此,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分类具有一定的精度。39. 断层及其类型的识别:当逆向坡(陡坡)向外、顺向坡(缓坡)向内(向轴线倾斜)时是向斜构造;逆向坡朝内,顺向坡朝外时,是背斜构造。地质构造标志:岩浆活动呈线状分布;火山活动呈线状分布;地震活动中心呈线状分布;地貌标志:一连串负地形呈线状排列;不同岩性构成的地形三角面呈线状排列;海岸、湖岸呈近于直线或不自然的角度转折;湖泊群呈线状分布;河谷、山脊呈直线状延伸或被切断;冲积-洪积扇群的顶端处于同一直线或弧线上;盆地边缘呈直线、折线和转折。水系标志:河谷异常平直或锐角急转弯;河道突然变宽或变窄;支流汇入主流时呈逆向相交;水系变形点处于同一直线上;地下水溢出点处于同一直线上。40. 活动断裂的确定: 压性断层,最常见的影像特征是成波状的线形展布,规模较大,有较宽的挤压破碎带,断层面常成为色调分界面,并且伴随出现与之平行的一系列断裂,形成构造透镜体。 压扭性、张扭性断裂,两者平面形态相似。常呈微弱的舒缓波状的线性影像,两侧伴有“入”字形分支断裂。区分这两种断裂,需进行区域地质构造较全面分析和一定的地面工作。 扭性断裂,表现为比较平直、光滑的线行影像,延伸较远,两侧岩层错位,伴有牵引现象。张性断裂,一般延伸不远,宽窄变化较大,平面上常呈锯齿状或“之”字形的河谷。此外,还具备:1.山形、沟谷的明显错位和变形。2.山形走向突然中断。3.山前现代或近现代洪积扇错开。4.震中呈线形排列,活动频繁。 必须指出的是活动断裂往往具有继承性,它是在老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同时又有新生的断裂。41. 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主要区别在于: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光谱仪可以分离成几十甚至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宽度仅小于10nm;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行成一条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光谱的覆盖范围从可见光到热红外的全部电磁辐射波谱范围。而一般的常规遥感不具备这些特点,常规遥感的传感器多数只有几个,十几个波段;每个波段宽度大于100nm;更重要的是这些波段在电磁波谱上不连续。41、几何畸变校正基本思路:把存在几何畸变的图像,纠正成符合某种地图投影的图像,且要找到新图像中每一像元的亮度值。计算步骤 :1)计算校正后每一点所对应原图中的位置;2)计算每一点的亮度值。计算方法: 1)建立两图像像元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2)求出原图所对应点的亮度: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控制点的选取数目的确定:最小数目;6倍于最小数目。选择的原则1、易分辨、易定位的特征点:道路的交叉口,水库坝址,河流弯曲点等。2、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3、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42、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1、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2、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43、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自下向上过程:1、图像信息获取2、特征提取3、识别证据选取自上向下过程:1、特征匹配2、提出假设3、图像辨识4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3)室内详细判读(4)野外验证与补判(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45、遥感扫描影像特征:宏观综合概括性强 信息量丰富 动态观测46、遥感影像主要解译方法:要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先图外,后图内:图框外提供的信息(图像覆盖的区域及所在的地理位置、影像比例尺、影像重叠符号、影像注记、影像灰阶)先整体、后局部:作整体的观察,了解各个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综合分析目标地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勤对比,多分析:多个波段对比、不同时向相对比、不同地物的对比。47、目视解译方法与基本步骤直接判读法:使用的直接判读标志有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 对比分析法:同类地物对比分析、空间对比分析、时相动态对比法。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复合。综合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方法。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 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读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读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读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3、室内详细判读。统筹规划、分区判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去伪存真、静心解译4. 野外验证与补判。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40.遥感影像地图的特征:概念:遥感影像地图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分类:按照内容分为普通遥感影像地图(各要素详细均衡)与专题遥感影像地图(如植被类型图、土地利用专题图)。按照传感器不同,分为航空摄影影象地图.扫描影象地图和雷达影象地图.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征:1)丰富的信息量2)直观形象性3)具有一定数学基础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