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献翻译(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的活性再生).doc_第1页
外文文献翻译(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的活性再生).doc_第2页
外文文献翻译(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的活性再生).doc_第3页
外文文献翻译(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的活性再生).doc_第4页
外文文献翻译(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的活性再生).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 Activation of the prereduced ammonia iron catalyst学生姓名:学 院:化工学院系 别:化学工程系专 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 级:二 一 年 四 月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的活性再生Krzysztof Lubkowski *, Barbara Grzmil, Walerian ArabczykSzczec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Puaskiego 10, 70-322, Szczecin Poland文章历史:2007年9月7日收到2008年3月26日修正2008年3月31日接受2008年4月15日上传至网上摘要工业的减少,使人们开始利用反应热对合成氨铁系催化剂再生进行研究。一级动力学方程已经应用在催化剂钝化层的减少上。经调查发现这一减少率是与铁的氧化程度成反比的,而且表观活化能减少60千焦/摩尔。关键词:合成氨铁系催化剂;钝化层;还原动力学1.介绍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的活性形式表现在它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通过减少一个先导的磁铁矿与氢共同获得此结构。在工业条件下,活化过程中使氨合成反应器中流动的氮气和氢气混合(氮气:氢气=1:3)1。这个过程移走反应放出的热量,它使催化剂床层温度迅速增加达到640-680 K,此后温度缓慢上升至750-800 K2, 3。一般减少先导磁铁矿能占用七天的时间4。因此,从氨生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时间和能源消耗过程。为了缩短催化剂的活化时间,所谓的催化剂的再生则被应用。在一个特殊的再生厂削减先导磁铁矿且达到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一薄氧化层钝化后形成再生催化剂,从而被催化剂生产商获得。 合成氨的铁系催化剂以氧化态形式存在,其特性现已有研究57。随着催化剂的还原和动力学模型的描述8, 9,制定了纯铁氧化物的还原 10, 11, 并且现已有成功应用。 但是,预还原铁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氨的研究还较少。在铁钝化后,使用TPR、TPR和XRD的方法预计铁的氧化程度,同时研究了温度对铁钝化的影响。并发现,钝化温度的的高低强烈影响后续催化剂的还原。但是,从动力学看催化剂钝化层的还原还未曾研究过。而,我们顺利解决了这个项目。2.实验工业上,合成氨系铁催化剂再生 (Haldor Topse KMIR)用于这项研究。催化剂中铁的含量,用manganometric法测定,达84。该催化剂的其它组分,用ICP-AES法(JY 238 Ultrace发射光谱仪)测定,结果如下:钾-0.64(wt%)、氧化铝 - 3.3(wt%)、钙-2.8(wt%)、二氧化硅-0.66(wt%)。此外,在催化剂中有大约 1 wt的其他金属氧化物(镁,镍,铬,钛,钒),是生产的磁铁矿矿石过程中的污染物。催化剂的其它部分(7.4 wt)是Fe2O3(磁赤铁矿)。使热弹簧天平臂垂直,玻璃管反应器安装一个电阻炉。该催化剂样品(1克)放在一个用铂丝线悬挂的单层平台上,将其固定在弹簧热天平手臂上。该仪器设计与样品的设计可以区分热天平与活塞流反应器的细小差别14.催化剂在纯度为99.999%的氢中随着温度以15 /min的速度和流速以10 Ndm3h-1g-1的速度增加进行还原,直到温度达500。在100 的环境下,以纯度为99.996%的氮吹扫还原催化剂样品,并用氮氧混合物使其钝化,(氧的分压为0.00130.015bar)。以Fe氧化催化剂,即以特定的比率m增加,在固定的时间内使氧的含量达到最大mmax,相应的将铁全部转化为Fe2O3(磁赤铁矿)。在温度在350500 的范围内、氢的流速为50 N dm3/hgcat下,反应物等温递减使钝化催化剂。为了选择并采用恰当的还原物动力学模型,在基础实验设施具备条件下,需要分析扩散影响的结果。要得知外部扩散对催化剂的影响,不同剂量的催化剂在恒温条件下(500 )放入不同流速的氢,其中不同比率的物质及不同流速的氢通过不断实验获得。内部扩散影响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实验中的催化剂的粒度(从1.0mm4.0mm)在500 的条件下递减。3.结果依据图示1,起初,催化剂以a/t的比率递减,即对图示中斜率一定的阶段加以计算。催化剂的递减比率(样品质量相应调整)中氢的流速依图加以确定。减少比率几乎不变。因此得出结论:在动力学领域催化剂的预还原发挥了作用,而且外部扩散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依据图示2,起初,催化剂在不同的粒度状态下进行减少减少比率也以上述方法进行确定。递减比率依据持续实验获得,得出内部扩散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扩散对预还原催化剂的影响通过内外扩散的共同效率的理论计算获得。96%97%的比表面积为13 m2/g、粒度为1.01.2 mm催化剂在500 的情况下使用,98%的相同催化剂在450 情况下使用,99%在400 情况下使用,99.7%在350 情况下使用。当在粒度4.0mm的情况下,催化剂从500 下72%的利用率变为350 下的96%。 在此实验中,对粒度为1.0-1.2mm的催化剂加以研究,因此,内扩散影响在催化剂预还原中可以忽略不计。工业上,催化剂的钝化以还原度为0.038的铁的氧化物(氧的分压PO2=0.0013 bar)及还原度为0.056的铁的氧化物(氧的分压PO2=0.015 bar)恒速减少。在此阶段中,铁的氧化物的还原度依次依据图3A-C中所示,随时间变化。图1 工艺条件下催化剂等温下降率(500 )随氢的流速的变化图2 工业条件下等温下降率(50 N dm3/hgcat)随催化剂粒度的变化图3 商业上还原铁氧化程度的变化,预还原催化剂(A),催化剂的钝化与氧分压PO2= 0.015bar(B)和催化剂的钝化与氧分压PO2= 0.0013bar(C)4.讨论按照收缩核模型(SCM)得该催化剂前驱体还原。在减少,氧化铁的粒径,而厚度多孔铁层(产物)增加。这一减少在这相当大的扩散效应的情况下直接影响,由SethRoss 10 and SpitzerManningPhilbrook11在对实验数据方程拟合最好的解释,这是最好的证明。在预还原和钝化催化剂,铁晶体是用氧化物保护层,阻碍进一步氧化的。数据显示,钝化层的厚度并不确切,从1.5nm到3nm不等12,13,1517。在最近的一篇文章18,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氧分压较小的情况下,用XRD方法可衍射测量氨铁催化剂,人们发现,一个薄钝化层,可由无定形铁氧化物或氧化物纳米晶铁测量,但XRD方法衍射不出来。穆斯堡尔催化剂的钝化谱证明钝化催化剂是顺磁性氧化铁。考虑到催化剂的钝化的确切表面积18,及氧化铁和氧化铁的密度,钝化层的厚度可以计算出来。为催化剂的预还原(催化剂A),铁钝化程度符合到3.4nm的厚度。对于催化剂钝化铁氧化程度达0.056(催化剂B),和0.038(催化剂C),计算出氧化层的厚度分别为1.6 nm和1.1nm。人们可能很难预计,这种薄层的减少建议用由SethRoss and SpitzerManningPhilbrook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计算。作为对这种替代,可能会有一个好想法一个想法,在该铁氧化还原过程层的浓度同时试剂正沿整层体积均匀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反应速度与铁氧化物的转化成正比,并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表达。根据实验结果,这是催化剂的预还原和钝化在动力学方面发挥的作用。它可以用简化的不扩散效应模型方程考虑。还原率的一般方程为:r= kf(,0, pH2O,pH2) (1)式中:k反应速率常数;铁的氧化程度;0起始铁的氧化程度;pH2O、pH2氢气和水蒸汽的分压。从工业点的观点来看,为尽量减少在反应气中水蒸汽分压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所做的实验,在实验条件下水蒸汽分压很低。最高水蒸汽的浓度(v/v)为0.024。在最高温度检测(500 )这些水蒸汽量只在开始生产时减少,在低温和还原过程中的反应率下降,因此产生的水蒸汽量越来越小。随着少量水蒸汽与高浓度的氢气的产生,不需要更改空速,与函数f(pH2O)和f(pH2)被评定为不被接受,并不断对反应动力学产生影响。故式(1)可变为下列形式:r= kr f(0) f() (2)kr反应速率常数;式中f(0)不随时间变化,因此对于一级反应有: (3)kR= kr f(0)实验速率常数,s-1。经过整理和适当的转换,结果如下: (4)铁的氧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并减少低压下工业上预还原催化剂和催化剂钝化。在模型回归线的基础上,对实验速率常数进行计算,依赖可不计算出在不同条件下等温还原催化剂的速率常数。5.结论合成氨铁系催化剂钝化层的减少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减少率与最初铁的氧化程度成反比,以及减少表观活化能60kJ/mol。致谢这项工作作为编号为PBZ - KBN -116/T09/2004的一个研究项目,由波兰科研委员会提供了资金,华沙,波兰。参考文献1 C.W. Hooper, 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 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 in: J.R.Jennings (Ed.),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1.2 A. Nielsen, An Investigation on Promoted Iron Catalysts for the Synthesis ofAmmonia, third ed., Jul. Gjellerups Forlag, Copenhagen, 1968.3 Kai-Huei Huang, Xiao-Ming Zeng, Ji-Tao Li, J. Catal. 81 (1983) 259.4 J.R. Jennings, S.A. Ward, Catalyst Handbook, in: M.V. Twigg (Ed.), Second ed.,Manson Publishing, London, 1996.5 P. Stoltze, Ammonia, Catalyst and Manufacture, in: A. Nielsen (Ed.), Springer-Verlag, Berlin/New York, 1995.6 R. Schlogl, 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 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 in: J.R.Jennings (Ed.),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1.7 J. Schutze, W. Mahdi, B. Herzog, R. Schlogl, Top. Catal. 1 (1994) 195.8 A. Baranski, A. Kotarba, A. Pattek-Janczyk, A. Reizer, Appl. Catal. 112 (1994) 13.9 A. Baranski, A. Bielanski, A. Pattek, J. Catal. 26 (1972) 286.10 B.B.L. Seth, H.U. Ross, Trans. Met. Soc. AIME 233 (1965) 180.11 R.H. Spitzer, F.S. Manning, W.O. Philbrook, Trans. Met. Soc. AIME 236 (1966)726.12 P.G. Menon, P. Skaugset, Appl. Catal. 115 (1994) 295.13 F. Pinna, T. Fantinel, A. Benedetti, N. Pernicone, Appl. Catal. 149 (1997) 341.14 C. Perego, S. Peratello, Catal. Today 52 (1999) 133.15 H. Topsoe, J.A. Dumesic, M. Boudart, J. Catal. 28 (1973) 477.16 A. Baran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