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生物复习提纲 kan.doc_第1页
初一下生物复习提纲 kan.doc_第2页
初一下生物复习提纲 kan.doc_第3页
初一下生物复习提纲 kan.doc_第4页
初一下生物复习提纲 kan.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下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的由来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二、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第二节 人的生殖一、生殖系统分裂 输卵管结合男性 输卵管:输送精子受精卵胚胎睾 丸:产生精子输卵管、子宫女性 卵 巢:产生卵细胞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8周分娩40周子宫分裂输卵管分裂生殖的过程:受精卵 胚泡 胚胎 胎儿 诞生二、生殖过程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胚泡发育成胚胎。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经过40周左右从母体的阴道排出。新生儿诞生。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废物从胎盘经母体排出。第三节 青春期一、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2、一些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4、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第四节 计划生育一、 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二、计划生育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三、计划生育的意义。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 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二、糖类、脂肪、蛋白质1、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3、肥肉、大豆、花生等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4、奶、蛋、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三、水和无机盐1、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2、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四、维生素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都很少。但其他营养物质不能代替它。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一、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对食物只具有初步消化作用。2、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以外,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消化酶。3、胆汁也是一种消化酶,对脂肪能起乳化作用,有利于对脂肪的消化。4、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两类:一是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一是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角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2、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是与小肠的长度和内壁结构特点相适应的。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 合理营养1、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2、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3、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二、时刻注意食品安全。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二、呼吸系统的组成1、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2、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三、呼吸道的作用1、具有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2、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种大约呼吸16次。2、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3、胸廓扩张吸气,收缩呼气。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1、气体在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肺泡。2、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部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血液是幅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二、血浆1、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三、血细胞1、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3、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4、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5、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6、红细胞因有血红蛋白而具有运输氧的功能。7、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8、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一、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二、动脉1、动脉是将血浆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2、动脉的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的速度快。3、动脉最后变成了毛细血管。三、毛细血管1、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2、毛细血管的内径小,管壁薄,速度最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四、静脉1、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2、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的速度慢。3,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解剖图。1,心室壁比心房壁厚!2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3,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2、心脏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2、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3、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4、肺循环把静脉血变成动动脉血。5、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一、血型的发现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德斯坦纳把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二、同型输血1、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2、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三、血量和输血1、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2、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3、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一、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二、尿的形成1、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2、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原尿大约150升。3、原尿经肾小管后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三、尿的排出1、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2、排尿的作用:一是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二是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一、一个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约800千克的人粪尿。二、人粪尿的价值1、人粪尿属于农家肥。2、人粪尿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够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三、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1、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2、利用人粪尿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3、高温堆肥。4、兴建生态厕所。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1.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1)二氧化碳(细胞内)(2)多余的水(细胞外)(3)粪物(细胞外)肝(4)氨气(消化分解蛋白质时产生) 尿素(细胞内) 细胞2.产生的部位:概念排泄排遗废物来源体内代谢终产物皮质消化后剩余的残渣产生部位细胞内消化道二肾脏的位置及形态1.肾脏的位置: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2.肾脏的结构:周围是皮质,里面是髓质,中央是肾盂三肾单位1.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髓质 尿液形成的基本结构单位 肾盂 肾小球(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管球) 肾小体 肾小囊(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形成有两层囊壁的结构)2.肾单位 肾小管(前端与肾小囊腔相通,后端与收集管相连,周围分布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3.肾单位三部分 滤过(除蛋白质血细胞外,其余都能通过)原尿接上 肾小囊 肾小管:重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终尿四尿的形成1.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2.终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中,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四、尿的排出1.途径: 大脑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2、意义:(1)排出代谢废物。(2)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作用。例题: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将经过哪些结构才能随尿液排出?解:肝脏内的毛细血管 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主动脉 左心室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肾动脉 肾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盂 尿道 膀胱 输尿管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眼和视觉一、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网膜虹膜角膜瞳孔晶状体巩膜视神经眼球结构模式图脉络膜玻璃体睫状肌1.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2.瞳孔:光线的通道。3.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5.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6.脉络膜:富含血管,有很多黑色素,使视网膜不受光,除在黑暗中。7.睫状肌:控制晶状体凸度。 收缩 晶状体凸度变大 放松 晶状体凸度变小8.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二、视觉的形成及调节晶状体玻璃体物体反射的光线瞳孔视网膜视神经大脑(折射作用)(成像产生兴奋)(传导兴奋)(产生视觉)角膜三、近视及其预防1、近视:若睫状肌过度紧张,得不到恢复,将会使晶状体曲度持续加大不能恢复,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从而形成近视 。2.远视眼:物象在视网膜外。3.矫正(1)近视眼加凹透镜矫正(2)远视眼的加凸透镜矫正4.预防:“三要”和“四不要”(二)耳和听觉一、耳的结构和功能耳廓外耳道外耳听小骨中耳鼓室半规管3前庭1 耳蜗2咽鼓管内耳123鼓膜 (1)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外界声波使鼓膜发生振动)(2)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相通,维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听小骨(位于鼓室内,将鼓膜振动传导至耳蜗)前庭(3)内耳 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维持身体平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将机械振动转化成神经兴奋)二、听觉的形成鼓膜听小骨(产生听觉)外耳道声波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中枢(骨性振动)(使振动转化成兴奋)(传递兴奋)(声波使其发生振动)(传递声波)(三)神经系统的组成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中枢神经系统 脑 (2)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髓 脊神经二大脑(1)位置:位于最上方,分左右半球,表面有沟、回;(2)作用: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三小脑(1)位置: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背侧,表面见平行沟回(2)作用: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四脑干(1)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2)作用:具有心跳、呼吸等“活命”中枢。五脊髓(1)具有低级中枢(如排尿、缩手、眨眼)和传到功能。(2)作用: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六神经(1)分为脊神经和脑神经。(2)脊神经作用:传导神经冲动,联系脑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低级中枢活动。(3)脑神经作用:传导神经冲动,调节头部各器官活动。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1、神经元的结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体轴突鞘树突神经末梢神经纤维注:轴突 神经纤维 髓鞘 神经 膜2、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给其它细胞3、 神经元的类型(1)感觉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外周传到神经中枢(传入)(2)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外周(传出)(3)中间神经元:在传入和传出神经元间起联系作用,(联络) 位于脑和脊髓中(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法一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界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二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注:中间神经元(脊髓)三反射的类型1.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3.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长期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的获得性反射参与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引起反射的刺激必须是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任何无关刺激都可以变为条件反射的刺激反射弧是永久固定的反射弧是暂时的、易变的适应的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五)激素调节一激素1来源:内分泌腺2运输:血液循环3含量:少4作用:调节生命活动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1.内、外分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