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ppt_第1页
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ppt_第2页
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ppt_第3页
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ppt_第4页
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与中国艺术王菊英 建筑 佛寺 白马寺 悬空寺 布达拉宫等佛塔 应县木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幢 分经幢和墓幢 如五台山佛光寺经幢等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 对中国政治 文化 思想 信仰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的翻译与流传 影响了中国的文学与艺术 尤其是艺术家 将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国的建筑 雕塑 绘画 工艺 书法 音乐里 而开创出更具意涵的道貌风格 传蔡愔于明帝永平初遣使赴大月氏 至永平11年 公元68年 偕沙门迦叶摩腾 竺法兰东还洛阳 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 当时的政府把一个官署鸿胪寺 作为他们的招待所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马寺 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万骑三匝绕塔图 释书 释老志 说 自帝令画工图佛像 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这是中国最初自作的佛画 白马寺 成为中国佛教的苗圃 初 明帝梦见金人 长大 项有日月光 以问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其名曰佛 其形长大 陛下所梦 得无是乎 于是遣使天竺 而问其道术 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 晋 袁宏 后汉纪 后汉书 西域传 佛祖统纪 等记载 寺 院 庙 庵 寺 本为古代官署名 汉书 元帝纪 注云 凡府廷所在 皆谓之寺 如太常寺 鸿胪寺 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 后因西域僧东来 多先住鸿胪寺 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 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 大宋僧史略 寺者 本是司名 西僧乍来 权止公司 移入别居 不忘其本 还标寺号 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中国佛寺 院 本是周围有垣之意 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 亦指官舍 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 院 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 至宋代 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 如金陵瑞相院 庙 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之所 后用以称奉祀神佛的场所 庵 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 后用以称比丘尼所居佛寺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 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而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 多设于平地 如府城市街 或山中 故后世寺院除寺号 院号外 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 如北魏之景明寺 正始寺 唐之开元寺 依创设者而分 可分成官寺 由官府所建 私寺 由私人营造 依住寺者而分 有僧寺 尼寺之别 依宗派而分 有禅院 禅宗 教院 天台 华严诸宗 律院 律宗 或禅寺 禅宗 讲寺 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 教寺 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 等类 寺院兴废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为我国佛寺的滥觞 其后续有建邺建初寺 孙吴赤乌十年即公元247年 孙权为康僧会造 武昌昌乐寺 慧宝寺 苏州通玄寺 扬州化城寺 四明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 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 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 或于各地立寺塔 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 浮图 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 浮图 遂转而专指高塔 寺院兴废唐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北朝时 寺院的数目激增 南朝佛寺 刘宋1913所 萧齐2015所 萧梁2846所 陈朝1232所 北朝 北魏3万余所 北魏末年仅洛阳佛寺1367所 东魏 北齐3万余所 僧尼300万人 北周有寺1万所 僧尼100万人 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 寺院兴废 隋文帝重兴佛寺 大兴善寺唐代造寺之风益炽 从武德初到贞观末 全国佛寺达3716所 高宗乾封元年 666 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寺 载初元年 690 武则天令天下各州均置 大云寺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 下令各郡建开元 龙兴二寺 肃宗至德元年 756 造成都大圣慈寺 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会昌五年 845 武宗毁天下官立佛寺4600所 小寺4万余所 命26万僧尼还俗 五代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955 再次禁止私度僧尼 并废无敕额寺院3000余所 宋代禅宗盛行 教寺多改为禅寺 南宋立五山十刹之制 禅院五山 一兴圣万福禅寺 浙江杭县径山 二景福灵隐寺 杭县灵隐山 三净慈寺 杭县南屏山 四景德寺 鄞县天童山 五广利寺 鄞县阿育王山 禅院十刹 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 浙江杭县 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 浙江吴兴 三蒋山太平兴国寺 南京灵谷寺 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 江苏吴县 五雪窦山资圣寺 鄞县 六江心山龙翔寺 又称江心寺 永嘉 七雪峰山崇圣寺 福建闽侯 八云黄山宝林寺 金华 九虎丘山云岩寺 吴县 十天台山国清寺 浙江临海 寺院兴废 元明清三代佛教发展相对稳定 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 全国佛寺2318所 明代为区别寺刹 分为禅寺 讲寺 教寺三类 清初官建大寺6073所 私建大寺8450所 全国大小寺院共79622所 晚清以来 寺院多遭战乱所毁 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 中国的佛教建筑 在中国木结构的佛教建筑中 现在最古的是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 它是公元782年建成的 虽然规模不大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建筑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离南禅寺不远的佛光寺大殿 它是857年建造的 是一座七间的佛殿 一千一百年来还完整地保存着 佛光寺位置在五台山的西面坡上 因此这个佛寺的朝向不是用中国传统的面朝南的方向 而是向西的 沿着山势 从山门起 一进一进的建筑就着山坡地形逐渐建到山坡上去 大殿就在组群最后也是最高的地点 据历史记载 第九世纪初期在它的地点上 曾经建造了一座三层七间的弥勒大阁 高九十五尺 里边有佛 菩萨 天王像七十二尊 但是在公元845年 由于佛教和道教在宫廷里斗争的结果 道教获胜 当时的皇帝下诏毁坏全国所有的佛教寺院 并且强迫数以几十万计的僧尼还俗 这座弥勒大阁在建成后仅仅三十多年 就在这样一次宗教政治斗争中被毁坏了 这个皇帝死了以后 他的皇叔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登位了 立即下诏废除禁止佛教的命令 许多被毁的佛教寺院 又重新建立起来 现存的佛光寺大殿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重建的 但是它已经不是一座三层的大阁 而仅仅是一层的佛殿了 这个殿是当时在长安的一个妇人为了纪念在三十年前被杀掉的一个太监而建造的 这个妇女和太监的名字都写在大殿大梁的下面和大殿面前的一座经幢上 这些历史事实再一次说明宗教建筑也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 在这一座建筑中 我们看到了从古代发展下来已经到了艺术上技术上高度成熟的一座木建筑 在这座建筑中 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栱结构 充分发挥了这个结构部分的高度装饰性而取得了结构与装饰的统一 在内部 所有的大梁都是微微拱起的 中国所称做月梁的形式 这样微微拱起的梁既符合力学荷载的要求 再加上些少的艺术加工 就呈现了极其优美柔和而有力的形式 在这座殿里 同时还保存下来第九世纪中叶的三十几尊佛像 同时期的墨迹以及一小幅的壁画 再加上佛殿建筑的本身 唐朝的四种艺术就集中在这一座佛寺中保存下来 应该说 它是中国建筑遗产中最可珍贵的无价之宝 遗憾的是 佛光寺的组群已经不是唐朝第九世纪原来的组群了 现在在大殿后还存在着一座第六或第七世纪的六角小砖塔 大殿的前右方 在山坡较低的地方 还存在着一座13世纪的文殊殿 此外 佛光寺仅存的其他少数建筑都是19世纪以后重建的 都是些规模既小 质量也不高的房屋 都是和尚居住和杂用的房屋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已经公布佛光寺大殿作为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第一个国家保护的重要的文物 解放以来 人民政府已经对这座大殿进行了妥善的修缮 按照年代的顺序来说 其次最古的木建筑就是北京正东约九十公里蓟县的独乐寺 在这个组群里现在还保存着两座建筑 前面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山门 山门之内就是一座高大巍峨的观音阁 这两座建筑都是公元984年建筑的 观音阁是一座外表上为两层实际上三层的木结构 它是环绕着一尊高约十六米的十一面观音的泥塑像建造起来的 因此 二层和三层的楼板 中央部分都留出一个空井 让这尊高大的塑像 由地面层穿过上面两层 树立在当中 这样在第二层 瞻拜者就可以达到观音的下垂的右手的高度 到第三层 他们就可以站在菩萨胸部的高度 抬起头来瞻仰观音菩萨慈祥的面孔和举起的左手 令人感到这一尊巨像 尽管那样的大 可是十分亲切 同时从地面上通过两层的楼井向上看 观者的像又是那样高大雄伟 在这一点上 当时的匠师在处理瞻拜者和菩萨像的关系上 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在结构上 这座三层大阁灵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方法 那就是木材框架结构的方法 把一层层的框架叠架上去 第一层的框架 运用它的斗栱 构成了下层的屋檐 中层的斗栱构成了上层的平座 挑台 上层的斗栱构成了整座建筑的上檐 在结构方法上 基本上就是把佛光寺大殿的框架三层重叠起来 在艺术风格上也保持了唐朝那一种雄厚的风格 在18世纪时 这个寺被当时的皇帝用做行宫 作为他长途旅行时休息之用 因此 原来的组群已经经过大规模的改建 所余的只是山门和观音阁两座古建筑了 在中国现存较古的佛教寺院中 可以在河北正定隆兴寺和山西大同善化寺这两个组群中看到一些比较完整的形象 公元200年前后 汉末 长江下游的丹阳郡 今天的南京一带 官吏笮 z 融 大起浮图 上累金盘 下为重楼 又堂阁周回 可容三千许人 作黄金涂像衣以锦采 见 后汉书 陶谦传 这是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中 比较具体地叙述一个佛寺的最早的文献 中国佛寺院落式布局由官署名称 鸿胪寺 改为佛教第一寺院 白马寺 在形式上很可能也采用了汉朝官署的寺的形式 所以历史上最初的佛寺应该是按照汉朝的官署的布局建造的 在南北朝的历史记载中 许多贵族官吏 包括皇帝 不仅舍身入寺 也舍宅为寺 即把住宅府第施舍给所信仰的宗教 因此 佛寺在其发展过程中 一般都采取了院落形式 并成为中国佛教布局的一个特征 在没有佛寺以前 中国古代城市轮廓比较单调 大型建筑只有皇宫 贵府 以及行政衙署 这些形象与比较矮小的大众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 并且这些建筑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戒备森严的禁地 有了佛教建筑之后 中国古代城市中除了宫殿府第衙署 也出现了巍峨的殿堂 甚至比宫殿还高得多的佛塔 佛教建筑丰富了城市生活 起着公共建筑 沙龙的作用 道德教化 净化人心 移风易俗 学术交流 礼佛 焚香也促进了贸易 天下名山僧占多 山野之中因为塔寺更加美丽幽雅 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创作的灵感源泉 佛教以及它的建筑对于中国文化 对于中国的艺术创作 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都有巨大的影响 巨大的贡献 明代以后 伽蓝制度已有定式 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 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 以南北为中轴线 自南往北 依次为 山门 天王殿 大雄宝殿 法堂 再后是藏经楼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 祖师殿 观音殿 药师殿等 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 包括僧房 香积厨 斋堂 茶堂 职事堂 库房 等 西侧主要是云会堂 禅堂 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 象征 三解脱门 即空门 无相门 无作门 山门常盖成殿堂式 殿内左右分塑二金刚力士 守护佛法 天王殿 左右分立四大天王像 掌管东西南北四大部洲 又称为 四大金刚 依 封神榜 造像 中供大肚弥勒 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大雄宝殿法堂是演说佛法 皈戒集会之处 是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最后是藏经楼 珍藏佛经的地方 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配殿 西为伽蓝殿 供像三尊 中波斯匿王 左陀太子 右给孤独长者 两侧常供十八位伽蓝神 东为祖师殿 多供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 其它尚有库房 客房 厨房 浴室等等 分布四周 净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弥陀佛 坐像 或接引佛 立像 的 大雄宝殿 比较常见的是 一佛二弟子 一佛二菩萨 一佛四弟子 释迦佛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阿难 大迦叶 横三世佛 药师佛 东 释迦佛 中 阿弥陀佛 西 竖三世佛 燃灯佛 东 释迦佛 中 弥勒佛 西 三身佛 卢舍那佛 左 毗卢遮那佛 中 释迦佛 右 五方佛 阿閦佛 东 宝生佛 南 大日如来 毗卢遮那佛 中 阿弥陀佛 西 不空成就佛 北 过去七佛 迦叶佛 拘留孙佛 尸弃佛 毗婆尸佛 毗舍浮佛 拘那含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 由东至西 殿内两侧面 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 佛像背后多塑一堂 海岛观音 北京大钟寺自南而北有山门 天王殿 大雄宝殿 观音殿 藏经楼 大钟楼 西安大慈恩寺 1 山门 佛寺大门称 山门 一般有三个门 象征 三解脱门 即 空门 无相门 无作门 故又称 三门 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 因此称山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 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 叫 山门殿 或 三门殿 山门 应作 三门 依佛经言 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 称寺院大门为三门 取其入道之义 现少林寺三门 系清雍正十三年 公元1735年 敕修时所建 1974年重修 正门上方横悬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 上书 少林寺 三字 康熙四十三年 公元1704年 御题颁赐 三门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 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 三门前有石狮一对 竖眉鼓目 纯真威武 雕工精致 元明旧物 三门的八字墙外 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 东西对称 形制相同 少林寺山门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 属护法神 天龙八部 像 其形象面貌雄伟 作忿怒相 头戴宝冠 上半身裸体 手执金刚杵 两脚张开 所不同者 只是左像怒颜张口 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 右像忿颜闭口 平托金刚杵 怒目睁视 2 天王殿 由山门往北 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 或天冠弥勒 面朝南 左右供奉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的背后 供韦驮菩萨 护法神 面向北 1 四大天王帝释之外将 各护一天下 故又称 护世四大天王 俗称四大金刚 即 东方持国天王 东胜身洲 名提多罗吒 能护持国土 怀抱琵琶 南方增长天王 南赡部洲 名毗琉璃 能令他人增长善根 手中持剑 西方广目天王 西牛贺洲 名毗留博叉 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 手中缠蛇 北方多闻天王 北俱芦洲 名毗沙门 护持人民财富 托塔或抱伞 表福德之义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契此 又号长汀子 常以杖荷一布袋 见物则乞 故人称布袋和尚 师能示人吉凶 颇能预知时雨 后梁贞明二年 916 三月 师将示寂 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2 弥勒像多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 因传说为弥勒化身 故后人塑像供奉 3 韦驮 又作塞建陀天 私建陀天 建陀天 韦驮天 或称韦将军 韦天将军 为大乘佛教伽蓝之守护神 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 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 3 正殿 即大雄宝殿 俗称 大殿 是供奉佛陀的大殿 栖霞寺毗卢宝殿 苏州重元寺大雄宝殿 大雄 意谓伟大的英雄 是对佛的尊称 指佛有大力 能降伏烦恼魔 五阴魔 死魔 自在天魔等 四魔 法华经 涌出品 曰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法华经 授记品 云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佛为大雄 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 即称大雄宝殿 供奉的主要佛像 常见的有一 三尊二种类别 1 供一尊佛 常见有三种姿势其一为成道相 结跏趺坐 左手横放在左脚上 名为 定印 表禅定之意 右手直伸下垂 名 触地印 其二为说法相 结跏趺坐 左手横放在左脚上 右手向上屈指呈环形 名为 说法印 其三为立像 左手下垂 右手屈臂向上伸 名为 旃檀佛像 下垂手势名 与愿印 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 上伸手势名 施无畏印 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释迦佛在世时 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佛的形象雕成此像 此是有佛像之始 后来仿制的也叫旃檀佛像 涅槃相 正定隆兴寺毗卢佛 2 供三尊佛 三身佛 中尊为法身佛 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 名卢舍那佛 右尊为应身佛 即释迦牟尼佛 三世佛 横三世佛 空间 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 结跏趺坐 左手持钵 右手持药丸 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结跏趺坐 双手叠置足上 掌中有一莲台 表示接引众生 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 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 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竖三世佛 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迦叶或燃灯佛 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 唐代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 结跏趺坐 双手施禅定印 掌心托钵 左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佛 结跏趺坐 右手施禅定印于脐下 掌心托宝珠 或药丸 左手施九品印 右为阿弥陀佛 结跏趺坐 左手施禅定印于脐下 掌心托宝塔 右手施九品印 弥勒佛释迦佛燃灯佛 五方佛 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 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 表福德 第二尊为东方阿閦佛 表觉性 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 表智慧 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 表事业 3 供五尊佛 山西大同华严寺五方佛 主尊两侧 常有 胁侍 即左右近侍 释迦佛的近侍 一般为老 迦叶 少 阿难 两大弟子 或两菩萨 文殊 普贤 华严三圣 乐山凌云寺大雄宝殿两侧十八罗汉像 殿内东西两侧 近世多塑十八罗汉像 佛坛背后常供一堂 海岛观音 或仅供一尊观音菩萨像 3 法堂 大殿之后为 法堂 亦称 讲堂 是演说佛法 皈戒集会之处 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的特点 除安置佛像外 在堂中设法座 钟鼓 法座 狮子座 供演说佛法之用 左钟右鼓 供上堂说法前击鼓鸣钟所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法传道的图像 法座之前置讲台 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 下设香案 两侧置听法席 大慈恩寺法堂 4 藏经阁 楼 开封大相国寺藏经楼 5 配殿 东配殿伽蓝殿 供奉伽蓝神 即守护伽蓝之神 十八伽蓝神 伽蓝堂即是 土地堂 近世常以关帝 关羽 为伽蓝神 因 祇树给孤独园 伽蓝殿正中是波斯匿王 左方是祇陀太子 右方是给孤独长者 西配殿祖师殿 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 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 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 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 禅宗清规的制定者 云南玉溪大营街玉泉寺祖师殿 此外 有的寺院设罗汉堂 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 有的寺院还有观音殿 地藏殿 文殊殿 普贤殿 禅堂 念佛堂 等等 佛塔建筑 1 印度佛塔佛塔最早产生于印度 前身是 佛图 或称 浮图 浮屠 窣堵波 简译为 堵波 塔波 St pa的音译 意即埋葬尸骨的坟墓 故又意译作 方坟 圆冢 灵庙 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 佛图 塔 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佛舍利的专用建筑物 印度阿育王桑奇大塔 曾挖掘出舍利弗与目犍连舍利的第三塔 支提 式塔 为了礼佛的方便 佛塔被移入僧侣们修行的禅窟中 在印度 原有一种僧侣们修行时住的石窟 其中央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讲堂 左右两侧和正面开凿有很多小型方室 约一丈见方 每室只能容纳一僧住在里面坐禅苦修 为了能在苦修过程中随时拜佛 便在石窟的中堂后壁上刻出小型佛塔 印度称这种刻有佛塔和其他雕刻的石窟为 支提 意译为 庙 或 塔庙 里面的塔 可称之为 支提 式塔 金刚宝座塔 随着印度佛教密宗的兴起 又出现了一种与佛图形式完全不同的塔 金刚宝座式塔 它供奉的是金刚界五部佛 五方佛 故在塔基上列中央大 四隅小的五座塔 并且象征着须弥山五形 塔的座子上还有五方佛各自坐骑的浮雕 菩提伽耶大佛塔 2 印度佛塔在中国的演变 印度佛塔中有佛图 支提 金刚宝座塔三种形式 它们传入中国后 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相结合 呈现出新的形式 印度半圆式的佛图 发展为楼阁式塔 亭式塔 即单层塔 支提式塔传入中国后 发展成石窟寺 大同云岗石窟最东端的支提式窟 北京市西直门外真觉寺 金刚宝座塔 印度佛教密宗兴起 约公元7世纪 后 金刚宝座塔也传入我国 它承袭 保留了五塔的既有样式 同时也溶入了不少中国化的因素 如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与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相比 底座明显加高 中间塔与四角塔的比例大大减小 3 中国塔的特点 早期的楼式塔是木结构的 塔身早期多为四方形 后来又出现六角形 八角形 十二角形 隋唐以后 建塔材料转向砖石 出现了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 楼阁式塔 内部有楼层可登 登眺楼层与外观楼层相等或更多 塔内有暗层 密檐式塔的外观楼层比内部楼层要多 密檐式塔的塔檐也仿造木构形式 只是上部塔檐层层相叠 几乎看不出楼层 只有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 门窗 柱子 斗拱及佛龛 佛像等雕饰都集中在这里 是塔身的重点 自辽代开始 又出现了大批实心塔 楼式塔发展到宋 辽 金二百年间 又演变成花塔 它的产生 标志着我国佛塔从朴质向华丽的发展 尽管支系旁出 但下列构造是共同具备的 1 地宫 里面多为石函及一些随葬物 石函中有层层函匣相套 内中一层安放舍利 2 基座 唐代以后逐渐向高大发展 分为较低矮的基台和较高大华丽的基座两部分 3 塔身 塔的主体 4 塔刹 作为艺术处理的顶峰 建塔者尤其着意装饰 它一般由须弥座或仰莲座承托刹身 刹杆上套数目不等的相轮 上置华盖 仰月 宝珠等 嵩岳寺塔 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道凭法师双石塔道凭 482 554年 平恩县 今河北曲周县东南 人 曾在少林寺修行 有很高的声誉 他最擅长讲解 地论 等经典 是北齐国著名的大论师 这两座凭师的烧身塔建于公元563年 是目前国内极为稀有的北齐建筑实物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隋大业七年 611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中国现存的一座唯一的木塔 完整保存了辽代中国传统高层木结构建筑风格 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被称为 中国古建筑斗栱博物馆 1056年建造的 66公尺 塔高五层 加上上面四层每层下面的平座暗层 实际上是一座九层累架的木框架结构 除了塔基和第一层的墙壁是用砖石以及顶上的刹是锻铁之外 全部都是用传统的柱 梁 斗拱层层叠上而建成的 每一层的檐和平座 都由斗拱承托 层层收缩 八角形平面使得内部梁尾结构相当复杂 明成祖朱棣题的 竣极神工 明武宗朱厚照题的 天下奇观 外八庙是指环绕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 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的一组规模宏伟的皇家寺庙群 这些建筑群陆续建于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 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 当年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 于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 并在北京设有常驻喇嘛的 办事处 又都在古北口外 故统称 外八庙 即口外八庙之意 久而久之 外八庙 便成为这十二座寺庙的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