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相关研究.doc_第1页
中国粮食安全相关研究.doc_第2页
中国粮食安全相关研究.doc_第3页
中国粮食安全相关研究.doc_第4页
中国粮食安全相关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21世纪,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稳定发展的主旋律,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但是不容忽略的是除了2008年与2009年产量稍大于需求外,其余年份均产不足需。因此保证我国粮食自给率,避免突发事件或排除外部压力是迫在眉睫的。(一) 中国粮食的产需现状1. 粮食生产的世界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产粮大国,且近十年来,中国的粮食产量经历了十年增,根据最新的国家统计局报告,2013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60193.5万吨,同比增长了2.1%。在FAOSTAT的2012年数据中,中国粮食产量 这里指谷物产量,根据FAOSTAT cereals统计量得出,不包括大豆。位居世界第一,达到了54083万吨,而当年的世界粮食产量为254663.1万吨,中国的粮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1.2%,远远超过了排名第二的美国,其次依次是印度,巴西,印尼,法国,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和越南。表一:2012年粮食产量前十名国家排名国家产量(万吨)所占世界份额排名国家产量(万吨)所占世界份额1中国54083.021.2%6法国7098.22.8%2美国35696.214.0%7俄罗斯6876.72.7%3印度28650.011.3%8加拿大5009.32.0%4巴西8993.83.5%9阿根廷4945.91.9%5印尼8842.33.5%10越南4846.71.9%数据来源:FAOSTAT数据库在中国,农民依旧占据着主要的人群,在2011年,仍有将近6.57亿的乡村人口,耕种着121720000公顷的耕地,中国的谷物粮食产量不仅是世界第一,耕种谷类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其次分别为美国,俄罗斯和巴西。2. 中国粮食的需求的世界地位中国是人口大国,在2012年,有着13.5亿人的常住人口,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仍然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在2010年玉米转入进口之后,2012年,三大主粮净进口也达到了1900万吨。今年的前7个月进口总量也已达到了1143.9万吨,其中,2013年小麦进口量可能将达到6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虽然粮食自给率达到95%一直是我国政府的努力实现的目标,但是若将大豆也作为粮食的统计口径,则自给率在2012年底已跌破90%(表二)表二:2011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进出口情况作物进口额(吨)出口额(吨)净进口额(吨)所占世界进口总量份额大豆524528522082625224459057.5%玉米175282513599716168281.5%麦子12488223979412090280.8%水稻574972489104858680.3% 数据来源:FAOSTAT 依据国务院的粮食白皮书中国的粮食问题等报告,中国2030年的人均粮食年消费量将在400公斤左右,人口也达到了高峰,预计为16亿人口,总的粮食需求量将达到64000万吨。近来年中国的粮食净进口量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图一),除了小麦的净进口量的趋势不明显之外,其余几种总体上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大豆,上升的趋势比较快,其次是玉米,波动上升,而水稻的上升趋势非常平缓。数据来源:FAOSTAT 图一:2000年-2011年中国几种粮食的进口情况(二)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 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大 虽然中国的粮食产量经历了十年增,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化肥农药用量也在逐年上升,并且其上升的速度比粮食产量的上升速度更快(图二),粮食产量的增长,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化肥农药的施用,而中国的使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在2011年我国的化肥用量为5704.24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884万吨,施用量的6.5倍,1990年我国农药用量为73.3万吨,到2011年,已增长至178.7万吨,不仅影响国人的身体健康,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2011年我国儿童人均门诊次数已经是2000年的3.6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二:1996-2011中国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施用趋势图1.粮食来源国非常集中中国的粮食主要从少数几个个国家进口,进口来源非常集中,我国的粮食安全易被他人所掣肘。以2010年为例,中国从20个国家进口了玉米,小麦和稻米,进口来源国集中度非常高,其中小麦只从4个国家进口,依次为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哈萨克斯坦,自澳大利亚进口量最多,为760066吨,占总进口量的62.4%,其次分别为23.3%、10.6%和3.7%。从玉米角度来看,自美国进口的量最多为1501779吨,占总进口额的95.5%,其次为老挝、缅甸,分别占总进口额2.7%、1.2%,而剩下的所有国家之和仅占0.6%(图三)。数据来源:FAOSTAT 图三: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分国家份额3. 耕地建设占用多,质量差2012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8.3亿亩耕地,相对于2000年19.5亿耕地,下降了1.2亿亩的耕地,预计到2020年将因将设占用耕地4500万亩左右,虽然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大于这个数字,但是大都位于西北干旱地带,且并不能可靠的保证可开发。中国的耕地分布与城市分布大体相同,大部分的良田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周围,即使用后备的土地资源弥补被占用的耕地,也难以弥补占优补劣的差额。另一方面,我国将近三分之二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整体的水平较低,过去十多年,中国通过土地整治建成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为2亿亩,国务院2012年3月批复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新建4亿亩高基农田、新增2400万亩耕地,尽管每年新建的高基农田数量速度大大提升但短期内仍难以改变整体情况。(三)中国粮食安全一些意见根据粮食安全的概念:所有人在物质精神上拥有足够、安全、富余营养的粮食,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欢才称之为粮食安全,是个人,家庭,国家,世界的粮食安全。一般来说,世界粮食安全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证世界谷物库存量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一个国家的谷物库存低于17%则为不安全,低于14%则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首先要开源,其次则为节流。1.稳定进口来源,分散进口风险中国是世界大国,根据国家计生委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3亿至16.3亿,随之而来的是对粮食需求的激增。按大豆,玉米,稻米,小麦计算,2011年中国总的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14.5%,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世界的粮食贸易量恐怕难以满足中国的需求,大国贸易效应非常明显。即使能够满足,其代价必然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学习全球四大粮商的经验实施订单农业或海外购买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积极与产量大国沟通交流。选择较有实力的粮食企业,在国外通过收购库点或委托收购的方式,直接到产区从农场主手中收购,从而控制粮源基地;同时有实力的粮食深加工企业可以将生产线建设在国外粮食主产区,在产区收购原料。必要时可释放进口粮食的信号,刺激别的国家生产,从多国进口,保证进口来源的稳定。2.提高耕地质量,管理水平中国将近三分之二的耕地为中低产农田,配套设施不怎么完善,近年来我国耕地土壤质量下降比较明显,应当积极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在转基因作物上,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并没有应用与生产。然而对传统耕种技术、管理的提升投入资金有所不足,我国农民管理水平还处于十分低下的境况,应当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节水灌溉技术。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是单产排名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75、70、65。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排在世界的第13位、第20位和第21位(表三),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3.提倡节约,杜绝浪费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的粮食约为8000万吨,约为1.8亿人消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粮食总产的13.3。就此方面,主要途径为:一、合理控制工业用粮,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节约用种;二、减少粮食储存和保管环节的损失。尤其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其次是减少运输损失;三、减少浪费消费。如果能有效的减少这些方面的损失,将对实现中国粮食的自给有非常大的贡献。4. 完善储备流通体系粮食安全概念不仅仅是总量的安全,还包括人民能够买的起,买的到,2012年,全国粮食总流通量已经增加到近3000万吨。给我国传统的物理带来一定的考验。目前我国粮库建设水平较为落后,铁路运输较为饱和,水路运输有一定潜力。应当完善全国主要粮食物流节点,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加强散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物流的组织化程度,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