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1).doc_第1页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1).doc_第2页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1).doc_第3页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1).doc_第4页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的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固然很多。但要扭转这种局面,关键还是靠我们教师。下面,便是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一、转变观念,明确意义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说说你对“提问”的看法和想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可以启发我们的;有的说:可以了解我们的;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我们只管一个字“答”。看来,我们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以下三个观点:1“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你们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3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有了“想法”,还得有“做法”。我的一些做法是1营造气氛。就是发动全班学生,寻找名人名句和名人名例。每人一句,每人一例。包找、包抄、包贴贴在教室后面一块空白的墙报上。不出一星期,墙报就变得非常热闹:有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有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名例更是俯拾皆是:有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表,有伽里略做的两个铁球的实验,有早在少年时代就盘旋于爱因斯坦脑际的那些问题等等,等等。2尝试尝试。当时正是期中考试之前。我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这是我的一个尝试,目的是告诉同学们:“出题”(即“提出问题”)并非老师的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同学们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同学们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阅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3亮出一个口号。因为我在无意中发现,教室后面的墙报上还缺少一个通栏的大标题,于是,便在班上搞了一个“标题征集”的活动。不久,一个响亮的标题产生了: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请一位同学把它写得大大的,贴在墙报上,让同学们每天都看看,都想想。二、享受乐趣养成习惯我觉得,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能不断地开动脑筋,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到这种的乐趣,并使之成为学习的一种习惯,我的一些做法是:1精彩的问题上黑板。为了提高效率,我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曾如,在讲动量守恒定律之前,我就筛选出五个问题,公布在小黑板上:康乐球在桌上碰来碰去,它们的动量守恒吗?为何要用钢球来做动量守恒的实验?动量守恒的前提是什么?茫茫世界,能否觅此“净土”?你是如何理解动量守恒定律中所说的物体间的“互相作用”?中国球员的体重,一般不及欧美运动员,为了提高冲撞的能力,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黑板上去“亮相”,这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2“牛角”比“尖”大赛。每堂课上,我都要抽出510分钟,和同学们一起钻钻“牛角尖”。譬如,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某人站在平板车上,用大锤敲打车的左端(如附图),在锤子的连续敲打下,这辆平板车能持续地向右驶去吗?下面是当时的一段课堂实录:师:现在知道:一、小车不能持续地向右运动;二、也不是静止不动,而是随着锤子的起落左右晃动。不过,正是因为此题不难,我在上周布置预习时,就希望大家从中找出几个高质量的“牛角尖”,让大家比一比,谁的“牛角”最“尖”生:能否让平板车向一侧运动后,不再回到另一侧呢?生:他只要从平板车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就可以了。生:但是,人走车也走,人停车也停。能不能让车子不停地向前运动呢?生:可在车上装个风扇,不住地吹风。生:还可装个水箱,水箱一侧开个小洞,让水喷出来。生:其实,他只要把手中的大锤平抛出去就可以了。师:我也凑个“牛角尖”:就是刚才的讨论,有前提吗?生:有!车轮和地面的滚动摩擦系数应该是零。生:还有,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师:还有吗?想想看,在人的双脚和车的平面之间生:对了,必须有足够的摩擦力?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不知能不能就是当车子前进时,天上有位仙女看中了他,把车上的小伙子一把抓去,请问,这时的车子,速度会有变化吗?师:啊,这个假设真是太妙了!(鼓掌)最后,大家公认,生的“牛角”最尖!3当一回伟人试试看。我觉得,如能带上全班学生,顺着那些大科学家的思路走一走,看看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又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指引之下,不断地逼近真理的。这比单纯地讲定理、讲公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能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譬如牛顿,他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思路演变。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对此未作必要的展开。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特地作了这方面的补充和尝试:就是请同学们当一回牛顿,然后顺着牛顿的思路,细细地体会一下:牛顿的思路可以分成几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上,牛顿又向自己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引导牛顿,将“天”和“地”联系起来的。其实,讲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这样,讲其他的定律,何尝不能如此呢?三、提供思路,提供方向“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关键是“善问”。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1到生活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只要稍作留意,便会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我曾搞过这样的趣味竞赛:以“放学路上”为题,看谁找的“问题”多。结果,光一辆自行车,就找到不少的问题,如:自行车为何要“骑”起来才不会倒下?自行车带人为何不安全?骑惯了自行车,为何骑不惯三轮车?自行车后刹为何比前刹重要?载重车和轻便车有何不同?为什么?赛车龙头为什么要这么低?自行车不打气行吗?如果路上铺满了修路的碎石子,这时,是骑得快些好,还是慢些好?等等,等等。2到实验中找“问题”。我认为,做实验,并不仅是为了“验证”什么,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我在每一次实验的之前和之后,都要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吗?能否变一变?有误差吗?为什么?能减少些吗?器材是否合适?有好建议吗?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我要求学生不但要想,而且要把“想”的结果写进实验报告。所以每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比较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的,也比“不想”要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譬如,有一位同学分析道:四轮小车之所以老是掉下来,一是四个轮子不平行;二是木板不平,再加上木板上有木纹,造成摩擦力的不均匀。所以他建议:可用废旧的一号电池代替小车;划一块狭长的玻璃,垫在木板上。经试验,他的二条建议,的确不错!3到想象中找“问题”。我告诉学生,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其实,世上最富于想象,而且想象最浪漫的,乃是物理学家。不妨打开教材看一看,几乎每一页,都有着美丽的想象:那理想化的模型、那理想化的条件、还有那理想化的实验,不全是想象的结晶吗?所以,想要学好物理,必须学会想象,而且,想象的胆子越大越好!譬如:教室里一旦失去了摩擦力,或者,大气压强突然消失,将会怎样?那些理想的模型、条件和实验,如果失去了“理想”,又将如何呢?每次实验之前,也可以想一想:待会儿,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和预想的会有差异吗?再过二十年,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物理知识,哪些将大放异彩,哪些将被淘汰?总之,“想象”中的问题,真是不要大多太多!4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的口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等等,等等。四、结语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起点。我们物理教师的心中只要认准了这一点,各种高招就会不请自来。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的加强,都是大有好处的。2学生的问题多了,也会带来一些烦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