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活动单.doc_第1页
第二单元活动单.doc_第2页
第二单元活动单.doc_第3页
第二单元活动单.doc_第4页
第二单元活动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枣核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3学习本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课前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词。 殷切( ) 玛瑙( ) 嫣红( ) 山坳( )蹊跷( ) 匀称( ) 感慨良深( )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3走近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活动方案】活动1: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活动2: 品读课文,感悟情感。“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这种感情是可触可摸可感的,生动具体感人。请同学们找出表现友人思乡情感的词、句,体会妙处所在,并说说你的理解。(个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内容,自主圈划,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并在组长的分工下尝试展示小组展示合作成果。)活动3:研读课文,深度探究。(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2)本文结构精巧,悬念迭起,你能说说本文设置了哪些悬念呢?分别把这些悬念找出来,并说说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活动4: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谈。(自主思考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最后一课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对比,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课前预习】1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2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磨坊书简,描写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反映法国的学校生活。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活动方案】活动1: 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抄写在下面方框中。我积累的生字词:活动2: 通读全文,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思考:根据故事情节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活动3: 课文1-6 段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朗读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1-6 段,其他同学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全班交流。)助学提示: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活动4: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阅读课文710段,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大声朗读课文710段,自主圈划小组交流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最后一课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理清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历程,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活动方案】活动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活动2: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小组讨论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活动3:激活思维,创新写作。“最后一课”结束了,请你续写一段,写“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自由思考并进行习作组内交流,每组推出一篇优秀习作选择其中5篇参与全班交流,学生评价。)要求:100字左右,想象合理,结构完整。始终眷恋着祖国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课前预习】1关于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3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海外学子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事迹材料。【活动方案】活动1: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小组内互讲,并让听的同学简评复述的情况。)助学提示:复述要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语言要简明流利、力求生动。 活动2:钱学森归国的路是坎坷的,他遇到了哪些险阻?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自主思考,全班交流补充。)活动3:钱学森为回国作出了哪些努力?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跳读课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补充。)活动4:小组讨论课后探究练习一,感受钱学森的赤子之心。活动5: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你知道哪些?请介绍给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2. 背景材料。(1)至德元年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2)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诗中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3)在陆游65岁高龄之际,因上书要求出师北伐,遭到当朝以光宗皇帝为首的主和派的打击,66岁被罢官还乡,从此闲居山阴,再也无法实现他扭转乾坤,重整山河的愿望。但是,爱国热情时时在这位老人的心中燃烧,在他68岁高龄时的一个夜晚,雨骤风狂,再次激起他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写下了这首苍凉悲壮、沉郁凝重的爱国诗篇。(4)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明志节。【活动方案】活动1: 围绕“爱国”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活动2: 听诗中的深情。(1)学生认真倾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等,在书上作好标记。 (2)小组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3)全班齐读。 活动3: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小组合作交流,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2)叙诗中情景。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 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 活动4: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朗读诗歌小组间朗读大比拼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祖国的情思。【课前预习】借助参考资料,组织阅读四首诗的鉴赏文字。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活动方案】活动1: 小组间背诵大比拼。活动: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互评。 小组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活动3: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小组选择其中一首诗集体朗诵并进行赏析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这首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晏子使楚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3培养自己归纳整理的能力。【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注释,完成下列填空。 晏子名 ,字 ,是 时期 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2你知道有关晏子的故事吗?和组内成员交流交流。 3给下列文字注音。 酣( )诣( )曷 ( )枳( )熙( ) 耶( )4. 朗读课文并尝试口译全文。【活动方案】 活动1: 预习检查。 请相关学生完成预习1-3题。活动2: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不准节奏的地方小组内讨论小组合作,组长合理分配,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合作朗读小组间朗读大比拼。每小组可任意选择自己所要挑战的小组进行比拼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活动3: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你在预习课文翻译时,有疑惑吗?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些疑惑,同时,讨论重点字词的翻译,小组展示。(组长合理分配,派2-3名代表把重点字词的翻译整理在小黑板上,其他同学整理在下面空白处。小组展示翻译课文时,组内合理分工,同时,注意讲解重点字词的翻译。)活动4:归纳整理。(学生自主完成,组内讨论。教师明确小组分别板书,并进行讲解,现场记忆,组内口头检测)一、通假字1缚者曷为者也 同 ,解释 2圣人非所与熙也 同 ,解释 二、古今异义谓左右曰 古义 今义 何坐古义 今义 其实味不同古义 今义 所以然者何古义 今义 寡人反取病焉古义 今义 三、一词多义 楚王闻之 之 吾欲辱之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楚之习辞者也 为其来也 为 何为者也 生于淮北则为枳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 例如 : 何以也 从本文中再举两例:晏子使楚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