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写作教学需凸显“课程意识”.doc_第1页
儿童写作教学需凸显“课程意识”.doc_第2页
儿童写作教学需凸显“课程意识”.doc_第3页
儿童写作教学需凸显“课程意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写作教学需凸显“课程意识”字数:2630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19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摘要:“课程意识”在儿童写作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凸显“课程意识”可以改变小学写作课堂教学随意、低效,甚至“不作为”的现状。“课程意识”观照下的儿童写作教学应促使学习目标更趋循序性,教学内容更趋丰富性,写作策略知识的渗透更趋显性化,写作评价更具针对性。凸显“课程意识”,将促使儿童写作教学走向有序、有效、有用。 关键词:儿童写作教学;课程意识;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69-04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意为“跑道”(raee-course)。课程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1课程内容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最终会导致课堂教学随意、低效,甚至“不作为”。这种课程意识的缺失,在儿童写作教学中表现尤其突出。 一、“课程意识”缺失下的儿童写作教学现状扫描 1.教学内容及目标的“随意化” 很多教师对小学阶段儿童应该写什么,没有形成明晰的内容体系。往往是作文课要到了,临时想到一个什么题目,就让学生来写一写。至于这个题目学生是否感兴趣,这个题目应该训练怎样的写作技能,这个题目的叙写应让儿童达到什么要求及程度,很多教师并不深究。 另外,不少一线教师对每个学段的写作要求也不甚明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随意降低或拔高的现象。比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写作,有的教师就要求他们的文字里要有动人的细节描写,这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让儿童对写作望而却步。还有不少教师的写作指导存在教学目标一成不变的问题。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习作共安排了8篇,其习作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可是到了现实的课堂中,不少教师一看到写人的文章,就让学生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出人物特点。至于学生的写作“前知识”达到什么程度,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怎样的积累,教师并不考虑。无疑,这种“随意化”的训练会大大伤害儿童写作的激情与渴望。 2.写作指导过程“边缘化” 现在不少的写作课堂,往往是教师出一道作文题,接下来便是学生完成这样的写作任务,然后由教师收取作文本,给一个等级评价。这种只注重成文的结果,忽视写作过程的观念,导致了写作的指导过程逐渐边缘化。如若教师有兴趣和时间,会嘱咐几句,写作要注意什么,要运用哪些方法。然而,教师写作知识及写作教学知识的缺乏,连这随意的“嘱咐几句”亦成了苍白无力的说教。 我国向来注重阅读教学,再加上语文教材中的习作一般只安排78个练习,很多老师在习惯上把“写”作为“阅读”的附庸,他们的阅读课占足了课时,力求做到“讲透”和“多练”,而写作教学却无足轻重,若有若无。 3.写作评价指向“功利化” 目前的写作教学,因未能建构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面对学生的文章,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出等第,而这“喜好”大都是因为教师的意识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概念:这样的文章考试能拿多少分。另有不少教师会根据上级调研的相关要求,随意改变作文评价的标准,有的时候为了拔高整体语文成绩,对作文一项的批改变得“手松”,即无论你写得好与差在得分上无多大区别,这在无意中又挫伤了部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2 这种功利性的评价还表现在教师的批改评语上。比如“文章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标点符号正确,符合作文的要求”或“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未能根据题目要求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特点”,这种泛泛而谈的标签式的评价,只关注学生的习作是否符合教师既定的写作要求,缺少真诚,缺乏对童心的呵护,适合于很多写得好或写得不好的文章。这种评价,不是对儿童内心感情的理解,更无法对儿童写作进行有效指导。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写自己的爷爷:我的爷爷很粗心。那天,他睡午觉的时候,我闲着没事,就给他扎了一个小辫子玩。爷爷醒来后,就上街了。一路上,好多人盯着爷爷看。爷爷回来问我:“咦,今天怎么那么多人盯着我看呢?”我笑着说:“因为你很漂亮啊,你头上还扎了个小辫子。”一篇很有意思的习作,可是批阅的教师却给出了这样的评语:如果能写写爷爷的优点,就更好了。因为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作文的“有意义”是大于“有意思”的。 二、“课程意识”观照下儿童写作教学的趋向 吴忠豪说:“中国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论层面,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要从课程论层面寻找问题的症结。”3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散乱、无序。一线的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要凸显“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在儿童写作教学中体现为教师要清楚写作教学究竟让儿童“写什么,怎么写”。 1.写作学习目标更趋循序性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教师要充分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框架性的写作目标体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的总体目标如下: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够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能力。关于写作,每个学段也有相应的学段目标。但是,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大都是从能力和素养目标出发,缺少具体的内容目标,需要一线的教师进一步选择和重组。因此,教师首先须细化写作学习目标,让学习目标更趋循序性。 比如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我们可制定如下目标: 低年级课程目标:对写作有兴趣,能快乐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想。中年级课程目标:对写作有信心,能大胆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高年级课程目标:对写作有热情,能个性化地阐述自我及周围的事物。以上目标的制定,遵循的是儿童写作心理规律。首先得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当这样的信心伴随孩子的文字一起出发的时候,孩子会逐渐爱上写作,对写作充满激情。从“兴趣”到“信心”再到“热情”,是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呈螺旋式一步步接近写作。再如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我们可制定如下目标: 低年级课程目标:能说或写150字左右的文通字顺的文字,能写简单的童诗、日记、童话故事等,掌握留言条、请假条的写法。中年级课程目标:能写300字左右较为完整的生活故事、童话故事以及写人记事的文章等,掌握书信、通知、游戏的介绍等写法。高年级课程目标:能写500字左右情节较为生动的生活故事、幻想故事以及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学会写演讲词、人物传记、剧本、研究性报告等,并能创作整本书。 如此,对写作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和细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目标中对字数有明确的要求(当然,这不是刚性的要求,只是一个大概的尺度),亦注重了文体的丰富性,且这些文体类型的分布是逐步由易到难的。 2.写作教学内容更趋丰富性 关于课程内容的开发,王荣生指出了一些至今仍需引以为戒的问题:课程内容不能正确地指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难以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4在写作教学中,凸显课程意识,就是要让教学内容正确地指向教学目标,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写作教学内容解决的是儿童“应该写什么”的问题。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写作的内在发展规律,我们达成构建儿童写作课程内容的共识,即让孩子们边读边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写与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物。低年级写作话题从故事出发,偏向趣味性;中年级以了解自我、了解同伴、了解游戏、了解校园生活为主,写作话题侧重于观察与想象;高年级以对自我、自然及社会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为主,增强写作话题的探究性及思辨性。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故事,不妨多让他们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演故事。中年级的学生逐渐趋向于现实生活,开始对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遇到的人产生兴趣,就多让他们讲述校园生活中的故事,叙写对自我的认识、对同伴的了解,将写作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结。到了高年级,教师应多关注儿童思维的发展,思考的深度,写作活动可以逐步转为对社会现象,对生命的种种思考。我们既要关注儿童的语言表达,更要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如此安排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活动才能和儿童生命成长的节律相契合。 3.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更趋显性化 在国外的课程标准、作文教材、作文书籍中,纷纷提出“写作策略”这个概念。“写作策略”不同于传统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能”等,它包含后者,又超越了它们,与它们有本质不同。5写作策略是类似写作方法又高于写作方法的一种知识形态。“写作策略知识”主要以技能、技巧、经验的形式存在,属于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需要我们引导儿童通过观察、领悟、体会,才能逐步习得。将“潜隐的”写作策略“显性化”是教师应该进行的一项必要工作。笔者通过梳理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写作话题,参照美国语文教材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写作教材,粗略地梳理了一个16年级写作策略知识的框架,见下表: 写作策略知识的掌握是影响儿童习作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进一步明晰写作策略知识,写作教学的效果将会出现明显好转。当儿童了解和掌握了写作策略的相关知识,他会尝试自发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展,以及不断的学习,学生就能逐步形成自发运用写作策略的能力。这样,我们就能为儿童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说写准备。 4.写作评价更具针对性 树立课程意识后,写作评价应根据写作目标和写作内容以及儿童的特点、个体差异展开。写作要从儿童写作时的情绪以及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出发,并将儿童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及师生互评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关注”: 关注儿童写作时的情绪。此项评价侧重于观察儿童写作时有无畏难情绪、是否流露出喜爱之情。 关注儿童写作过程中的行为。侧重于评价儿童交流构思时的表现、对写作重点策略的把握及成文后根据修改建议自我修改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年段特点制定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笔者参与扬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活动,专门负责儿童写作课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比较好操作的学段星级评价细则,见下表: 李海林教授认为:现在写作教学最迫切的,确实是写作课程的建设。把写作当做一门课程来建设,这个思想需要启蒙。6针对目前儿童写作教学中的症结,笔者强烈呼唤一线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因为明确的课程意识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及设定的教学内容等。要想让儿童写作教学走向有序、有效、有用,应当从课程的层面来关注“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制定相对合理的写作目标体系、写作内容体系、写作知识体系以及写作评价体系,让儿童在教师适宜的、逐步深入的引导下叙写他们的观察与想象,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我、感受生活、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 2邵龙霞.儿童也能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3郭利萍.谈中国语文课程的现状与改革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忠豪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B). 4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1956年语文教学大纲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5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00. 6李海林,荣维东.关于“写作”和“写作教学”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9). Children Writing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Awareness SHAO Long-xia (Gaoy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angzhou 2256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aware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 writing instruction.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w efficiency and even teachers duty-neglecting in writing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