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ppt_第1页
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ppt_第2页
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ppt_第3页
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ppt_第4页
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一 井田制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划分方式 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一 井田制 藉法施之于野人 野人是宗族奴隶 按十夫为沟编制 这十家为一个共耕单位 共耕于主人的 藉田 之上 又称大田 公田 甫田 藉者 助也 即借民力来耕作 彻法行之于国人 九一而助 一 井田制 噫嘻成王 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 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 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 十千维耦 诗经 周颂 噫嘻 大田多稼 既种既戒 既备乃事 以我覃 y n 耜 俶 ch 载南亩 播厥百谷 既庭且硕 曾孙是若 诗经 小雅 大田 天子为籍千亩 天子亲耕于南郊 以供斋盛 礼记 一 井田制 第二 无论是国人还是野人 对所耕种的土地都不拥有完整的所有权 第一 是一种层次利益归属 第三 赋税税基既不是单纯的人丁 也不是土地本身 而是税人与税地的合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 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尊周王 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 重聘享 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 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 士无定主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 而文 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 日知录 卷13 周末风俗 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经济 废井田 在井田制下面是 庐井有伍 即田地和农民都是有组织的 组织即村社 国家通过村社来控制农民 战国则不然 井田上的村社这一中间层次没有了 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户农民 吴荣曾 先秦两汉史研究 国家直接控制全部人口 编户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 异其男女 周礼 司民 编户 颜师古云 列次名籍 汉书 高帝纪下 注 也就是政府以户为单位 登记同户成员名字身份 意味着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从一家一丁到全家人口 户籍制度的确立不晚于战国前期 目的是国家得以彻底掌握 运用人力资源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经济 废井田 商君书 境内 国境之内 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 生者著 死者削 睡虎地秦墓竹简 秦律杂抄 匿敖童 及占癃不审 典 老赎耐 百姓不当老 至老不用请 敢为诈伪者 赀二甲 典 老弗告 赀各一甲 伍人 户一盾 皆迁之 傅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授田制 授田制的目的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课之以税 保证国家税源的稳定和丰足 授田标准是一夫百亩 农分田而耕 贾分货而贩 荀子 授田制 粟米之征是国家征收的田租 还包括刍稿 力役之征包括兵役与劳役两个内容 布帛之征或刀布之敛为户口税 其他各种名目的税收 第一 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特定形态下的土地国有制 它使宗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换 第二 授田制对自春秋以来业已形成的土地私有并未触动 第三 授田制通过授田与赋役征发实现对编户齐民的直接管理与控制 第四 授田制下的赋税征收是 顷亩而税 实际上是以人丁为税基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1 国有土地大致包括四种类型 山林川泽公田草田苑囿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2 私有土地两汉时代 国有土地处于被侵蚀中 与此同时 私有土地日趋发达 第一 封建政府的 授田 今肥田尚多 未有垦辟 其悉以赋贫民 给与粮种 务尽地利 勿令游手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第二 土地买卖 张禹 及富贵 多买田至四百顷 皆泾渭溉灌 极膏腴上贾 马防 兄弟贵盛 奴婢各千人以上 资产巨亿 皆买京师膏腴美田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第三 强取豪夺 淮南王赐 数侵夺人田 坏人冢以为田 淮南王安之 王后荼 太子迁及女陵 得爱幸王 擅国权 侵夺民田宅 妄致系人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在两汉时代 国有土地 农民的小土地占有 地主的大土地占有之间的互相消长与矛盾运动 构成了土地占有形态发展与演变的主旋律 汉书 董仲舒传 身宠而载高位 家温而食厚禄 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 民安能如之哉 是故众其奴婢 多其牛羊 广其田宅 博其产业 畜其积委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苟悦 汉纪 土田布列在豪强 率而革之 并有怨心 则生纷乱 制度难行 后汉书 仲长统传 井田之变 豪人货殖 馆舍布于州郡 田亩连于方国 豪人之室 连栋数百 膏田满野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1 田租 刍稿属于土地税的范围 都是依土而征 是九一而助或十一而藉的延伸 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 乐岁粒米粱粝而寡取之 凶年饥馑而必求足 汉代田租的征收并不根据土地多少 年成好坏 产量高下 而是一律以顷亩为单位 收取定额地租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汉书 惠帝纪 注引应劭云 汉律 人出一算 算百二十钱 汉仪注 民年七岁至十四 出口赋钱人二十三 二十钱以食天子 另有三钱者 武帝加口钱 以补车骑马 2 算赋 口赋都是人头税 是分别向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所征收的税种 一 两汉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月为更卒 指农民到了从役年龄后 每年必须在所在郡县从事一个月的无偿劳动 为正一岁 即是在郡县作为正卒服兵役一年 屯戍一岁 指作为戍卫兵服役一年 包括屯卫京师和戍守边疆 二者只需输一役即可 3 徭役和兵役 汉书食货志 又加月为更卒 已复 为正一岁 屯戍一岁 力役一岁 力役三十倍于古 豪强士族的庄园经济 豪人货殖 馆舍布于州郡 田亩连于方国 豪人之室 连栋数百 膏田满野 奴婢千群 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 周于四方 废居积贮 满于都城 琦赂宝贷 巨室不能容 马牛羊豕 山谷不能受 使居有良田广宅 背山临流 沟池环匝 竹木周布 场圃筑前 果园树后 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 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 后汉书 仲长统传 荷塘渔猎画像砖 酿酒画像砖 盐井画像砖 冶铁画像石 崔寔 四民月令 东汉后期豪强士族经营田庄之家历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 命缝人浣冬衣 彻复为袷 jia 三月 清明节 治蚕室 谷雨中 蚕毕生 乃同妇子 以勤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 jian 縳 juan 八月 凉风戒寒 趣练缣帛 染彩色 擘绵治絮 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 可析麻 趣绩布缕 正月 可作诸酱 命典馈酿春酒 四月 取鮦子作酱 十月 命典馈渍曲 酿冬酒 作脯腊 先冰冻 做凉饧 xing 煮暴饴 正月 合诸膏小草续命丸散法药 四月 利用漆油 作诸煎药 五月 合止痢黄连圆 霍乱圆 七月 合蓝丸及蜀漆丸 十二月 求牛胆合少小药 陶磨硙 二月 可粜 tiao 粟 黍 大小豆 麻子 收薪炭 三月 可粜粟 买布 四月 可籴 di 穬及大麦 敝絮 五月 粜大小豆 胡麻 籴穬麦 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 六月 可粜大豆 籴穬 小大麦 收缣縳 七月 可粜大小豆 籴麦 收缣练 八月 粜种麦 籴黍 十月 卖缣帛敝絮 籴粟 大小豆 麻子 十一月 籴秔 jing 稻 粟 米 小豆 麻子 二月 顺阳习射 以备不虞 三月 修门户 警设守备 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八月 上角弓弩 缮治檠 qing 正 缚徽弦 遂以习射 九月 缮五兵 习战射 以防寒冻穷厄之寇 陶望楼 庭院画像砖 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 1 对人口的争夺 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 二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 是时天下户口减耗 十裁一在 土业无主 皆为公田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力合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汉曹操 蒿里行 二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 曹魏的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类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 这是沿袭汉代的做法 随宜开垦 且耕且守 三国志夏侯憞传 复领陈留 济阴太守 时大旱 蝗虫起 憞乃断太寿水作陂 身自负土 率将士劝种稻 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 迁为军司马 言于魏武曰 箕子陈谋 以食为首 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 非经国远筹也 虽戎甲未卷 自宜且佃且守 魏武纳之 二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 士家必须世代服兵役 他们的子弟被称作 士息 有些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 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征发 正式当兵 军征士亡 考竟其妻子 一种类型是士家屯田 用于屯田生产的士家包括从征将士的家属和尚未抽调的后备役兵士 二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 第二 汉魏之际 社会动荡 一般自耕农很难维持生产 屯田制度对农业生产起了有效的保障作用 第一 使劳动者与土地相结合 有利发展生产 民屯的基层组织是屯 每屯的生产者大约五十人 二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 第四 为搞好屯田生产 统治集团开始注意到水利灌溉事业 第三 和自耕农相比较 屯田客所受地租剥削虽重 但徭役却要轻一些 这种情况对屯田上的生产有利 二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 曹操在建安九年 204年 颁布田租户调令 其收田租亩四升 户出绢二匹 绵二斤而已 他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察之 无令强民有所隐藏 而弱民兼赋也 三 两晋南朝的占田制 占田和课田 晋书 食货志 称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 女子三十亩 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 丁女二十亩 次丁男半之 女则不课 所谓占田 是国家规定每个平民在法律上可以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所谓课田 即课税之田 实际上不管每个人占有土地多少 都要依此定额纳租 三 两晋南朝的占田制 户调式 晋书 食货志 称 丁男之户 岁输绢三匹 绵三斤 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 远者三分之一 夷人输賨布 户一匹 远者或一丈 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 户三斛 远者五斗 极远者输算钱 人二十八文 一 北朝的均田制 中原萧条 千里无烟 离散诸部 分土定居 不听迁徙 分徙吏民及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 各给耕牛 计口授田 第二 在官吏受田方面 唐代的规定比前代更完备 凡有官 勋 爵者 均可获得数量可观的能够继承和买卖的永业田 一 受田对象跟前代有所不同 即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 官户以外的一般奴婢 部曲及耕牛都不受田 而增加了僧 尼 道士 女冠和工商业者的受田 第三 唐代田令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 第二 租庸调前提是农民对土地的比较稳定的占有 第一 就唐初情况而言 不管拥有多少土地 都要以丁口为单位交租庸调 实际上是一种以人口为税基的直接税 第三 在唐前期的财政收入中 租庸调占了绝对优势的比重 是其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 国防军计 并仰丁口 第一 这一阶段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私有化时期 私有地权不断被肯定 国有色彩不断减弱 授田制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第二阶段 第二 自两汉以来都是 顷亩而税 就是以丁口为税基的税人 国防军计 并仰丁口 第三 在税人的赋税体系下 土地私有存在充分的发展空间 1 安史之乱中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人口大批流失 科敛之名凡数百 废者不削 重者不去 新旧仍积 不知其涯 旧唐书 卷118 杨炎传 2 安史之乱以后 军阀割据局面渐次形成 政府无法对户籍进行有效的控制 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难以维持 两税法实施之背景 王梵志诗 贫穷田舍汉贫穷田舍汉 菴子极孤栖 两共前生种 今世作夫妻 妇即客舂捣 夫即客扶犁 黄昏到家里 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 状似一食斋 里正催庸调 村头共相催 幞头巾子露 衫破肚皮开 体上无禈绔 足下复无鞋 丑妇来恶骂 啾唧搦头灰 里正被脚蹴 村头被拳搓 驱将见明府 打脊趁回来 租调无处出 还需里正倍 门前见债主 入户见贫妻 舍漏儿啼哭 重重逢苦灾 如此硬穷汉 村村一两枚 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 唐朝政府的两种附加税 户税 按户等纳钱 和地税 亩征二升 初用于备荒 所得收入渐多 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越发重要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正月废租庸调制 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实行后 百姓负担的赋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为谷物 按田亩多少征收 另一部分为税钱 按户等高下征收 人之贫富不齐 由来久矣 今有幼未成丁 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 乃薄赋之 又有年齿已壮 而身居贫约 家无置锥者 乃厚赋之 岂不背谬 唐中叶以后 法制坠坏 田亩之在人者 不能禁其买易 官授田之法尽废 则向之所谓输租调者 多无田之人矣 乃欲按亩征之 令其与豪富并者一例出赋 可乎 马端临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自序 随田之在民者税之 而不复问其多寡 始于商鞅 随民之有田者税之 而不复视其丁中 始于杨炎 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 唐租庸调之良法坏于炎 二人之事 君子所羞称 而后之为国者 莫不一尊其法 一或变之 则反至于烦扰无稽 而国与民俱受其病 则以古今异宜故也 自中唐两税法起 中国古代社会的赋税制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一是自两税法到摊丁入亩 完成了以土地为税基的赋税体系的构建 二是在这一阶段 间接税如工商税收在国家财赋收入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国计军防 并仰丁口 的局面被打破后 一 宋元土地与赋役制度的基本状况 富室连我阡陌 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 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 王明清 挥尘录 公卿大臣之占田或千顷而不知止 都官集 不立田制 不抑兼并 南宋 今郡县之间 官户田居其半 权贵之夺民田有至数千万亩 或绵亘数百里 明代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 私家日富 公室日贫 国匮民穷 病实在此 张文忠公全集 豪民有田不赋 贫民曲输为累 民穷逃亡 故额顿减 明史纪事本末 飞洒 诡寄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 明史 食货志 记载 一条鞭法者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 量地计丁 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 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 量为增减 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 加以增耗 凡额办 派办 京库岁需 存留 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 皆计亩征银 折办于官 故谓之一条鞭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 第一 赋役合并 第二 役归于地 计亩征收 第三 田赋 徭役并为一条后 皆 计亩征银 第五 赋银征收由官府直接办理 即 折办于官 第四 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征 解送等一切力役一概免除 由官府雇人充役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 首先 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 客观上起了均平赋役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江西 吉安府志 数繁役重 力且不胜 况以民事官 入役之初 常例费已不赀 而责办于上 需求于下 有编一两而费至十倍 百倍 数百倍者 苦乐不均 于是豪民巧为规避 户之低昂 吏得私易之 而低者反昂 昂者反低 民之穷困 十户而九 一分为十则役轻 征价于官则民便 轻重通融 苦乐适均 则差平 吏不得持低昂之柄 是宜乎万口称便矣 大都兹法之行也 利于下 不利于上 利于编氓 不利于士夫 利于闾阎 不利于市胥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 其次 一条鞭法实行赋役折银征收的方式 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 促进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三 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赋役史上继两税法之后又一重大发展 推进了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的进步 经历了两千年的土地兼并 中国社会的地权关系仍然比较分散 第二 土地私有的日益发展与土地买卖的频繁 第一 大土地所有者的多元化与非身份化 第三 中国古代的家产继承制度是诸子的平均继承 第四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西汉镰刀 辽代镰刀 明代镰刀 西汉犁 辽代犁 宋代铁锄 西汉锄头 中国历史人口增长曲线 亚洲人口密度图 第六讲国脉民生 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 第六讲国脉民生 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农业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 其基点应当是农业耕作技术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最突出特色便是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改进 土地开发利用 耕作制度发展 作物品种改进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实用性是究其然 不究其所以然 而且有很强的保守性 第四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 第一 抑商政策 第二 官营政策 第三 垄断政策 第五章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 工商食官 是殷周奴隶制时代国家实行工商业全部官营的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私营手工业 商业迅猛发展 在春秋时期 私营工商业与国家政权基本上处于一种联合的状态 私营工商业与封建政权在经济 政治 军事 直至整个封建等级结构秩序上 都发生了激烈的矛盾 魏国李悝 平籴法 齐国管仲 官山海 西方的秦国 比较彻底地实行了一套完整的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利益的新工商业政策 其创制者就是商鞅 第五章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 1 使商无得籴 农无得粜 2 重关市之赋 5 独占山泽之利 实行盐铁专卖 即所谓 颛川泽之利 管山林之饶 3 造成 农逸而商劳 的声势 4 食贵 籴食不利 西汉二百余年 以武帝期为界 前后之历史状态差异极大 汉初之六十余年间 其历史状态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而此种独特性 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国末年以及秦楚汉间历史特征的延伸 后战国时代 马上天下 李开元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秦以郡县治东方 用秦吏秦法 经纬天下 移风 濯俗 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 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 齐人 赵人次之 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 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 且仍以楚 齐 赵三地最为明显 由此我们看到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 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 一方面必须 承秦 包括承秦之制 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特别是楚 齐 赵人之俗 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 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郡国并行的本质可能是东西异制 主要意义则是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 从俗而治 陈苏镇 汉代政治与 春秋 学 经济放任 自由竞争 政治问题 意识形态问题 社会问题 经济问题 5 实行酒类专卖 增加垄断收入 1 多次改革币制 确立五铢钱法 4 创办均输制度 建立平准机构 2 实行算缗告缗 排抑富商大贾 3 实行盐铁专卖 推进官营垄断政策 中国经济的重心经历了由东到西 又由西返东 再进而南下的过程 夏 夏 中心地区在豫西嵩山附近 1 关中经济区 关中自沂 雍以东至河 华 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 好稼穑 植五谷 2 中原经济区 好稼穑 虽无山川之饶 能恶衣食 致其蓄藏 沂泗水以北 宜五谷桑麻六畜 民好蓄藏 3 齐鲁经济区 齐鲁地区的土壤多盐碱地 砂质地 还有灰棕壤 不宜五谷 宜桑麻 从姜尚初封于齐开始 就 因其俗 简其礼 通商工之业 便鱼盐之利 4 燕代经济区 半农半牧区 楚越之地 地广人希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果蓏lu 蠃lu 蛤g 不待贾而足 地势饶食 无饥馑之患 以故呰z 窳y 偷生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5 江淮经济区 三国 唐 北宋 南宋 3 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发轫于东汉末年 到北宋时期完成 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南方户口超过北方 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 2 南方的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3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江南地区长期的相对稳定 2 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 尤其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宋初年两次气候变冷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环境因素 3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2 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 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元 明 清 3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又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区划变迁的基本趋势 1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不断拓展过程 2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经济中心多元化的过程 唐 清 3 经济贸易交流与交通的发展是影响经济区划变迁的重要因素 影响经济区划与经济重心变动的主要因素 1 自然环境对经济区划与经济重心变动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人群的流徙直接影响着经济区划的变迁 4 技术进步影响着经济区划的变迁 5 政治对经济区划变迁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 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马克思定义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拥有货币资本的企业主使用雇佣劳动从事价值生产 并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始形态即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方面部分富裕起来的生产者 商人和高利贷者手中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 并以这种货币的权力购买生产资料 同时购买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 以实现资本增值 从而使货币财富转化为产业资本 拥有货币财富的企业主成为资本家 另一方面劳动者从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下解放出来 变成自由人 而同时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只能把自己当作商品 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生活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应包括以下四点 第二 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 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形成 第四 货币资本的积累 二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购机一张 织诸色纻帛 备极精工 每一下机 人争鬻之 计获利当五之一 积两旬复增一机 后增至二十余 商贾所货者 常满户外 尚不能应 自是家业大饶 后四祖继业 各富至数万金 松窗梦语 大户张机为生 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 小户百数人 嗷嗷相聚玄庙口 听大户呼织 日取分金为飨飧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 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 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西台漫记 卷4 纪葛贤事 石门镇油坊约20家 每坊需要劳动力数十人 由于镇民少 募旁邑为佣 其就募者 类赤身无赖 或髡钳而匿名逃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康熙 石门县志 卷7 纪文 广东韶惠等山区 每山起炉 少则五六座 多则一二十座 每炉聚集二三百人 在山掘矿 煽铁取利 山主 矿主利其租税 地鬼总小甲利其常例 土脚小民利其雇募 嘉靖 广东通志 卷30 铁冶 一 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经济的侵蚀 首先是对传统的劳动制度形成一定的冲击 其次是对封建经济关系的冲击 再次是资本主义萌芽对封建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二 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中国古代经济与政治具有多元性与兼容性 中国传统经济与政治具有变通性与适应性 二 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传统经济是一种保守的 惰性的力量 由于它的兼容性允许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甚至有一定的发展 但又由于它的稳定性和强大 致使资本主义萌芽很难成为普遍发展的生产关系而受到扼制 摧残 一个先进的经济体可能变得落后 一个进步的社会可能失去活力 其根源在内部 即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是否合理和有效率 以及是否有制度创新与变迁机制 一 中国古代经济的命运 中国传统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土地要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