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得适合规定政治教育与法律系 AP05131班 萧晓宁 指导教师 王瑞霞摘要:在确立违法致精神损害赔偿合法地位的基础上,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国外有关该方面的适用规则、讨论我国学者提出的观点,提出以纯商业合同不赔原则、可预见性规则、最低限度原则、过失相抵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为框架的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规则,另外对赔偿数额的确定者了粗略的分析,为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提供理论的参与及裁判的限制范围。关键词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规则;可预见性Abstract:The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 should be given due to a breach of contract .The paper studied the overseas application rules and the domestic views based on that legal status of compensation is a due to breach of contract by drawing up some principles including purely rule .In addition, it approximately analyzed and found how to determine the payment for compensation, which may be able to set up a conceptual reference and range to lawmakers and law-executors.Key words breach of contract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 application rules predictability违约造成物质损害是最直接的后果,但却不能排除由此而造成精神损害的可能。我国现行民法却只承认侵权引起的精神赔偿,而对之相平衡的另一方面违约所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置之不理。显然,将发生精神损害的风险完全由守约方承担是不合理的。因此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应当获得法律救济。在此前提下,法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分配发生精神损害的风险、赔偿与否的标准、赔偿数额的确定数。这使涉及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则的构成。这也是本文意欲解决的问题。1、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地位目前在我国仍未确立。但在实践中,大量的典型案例呼唤着此制度的出台。虽然我国法学界存在着对其驳斥的声音,但纵观世界各国,普遍还是有条件地承识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确立此制度,以解决由此而引起的问题。1.1 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为普遍趋势1.1.1 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 早期,我国学者王利明在其著作违约责任论中认为:违约责任中是不应当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这应是成为我国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法律目前不允许对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是合理的,未作出规定并不属于法律漏洞,尚不需要由法官来填补。1由此,以其为代表的一部分教学对违约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可否请求赔偿,持否定态度。本理由。(1)能否对精神损害提供补救足违约责任和侵权贯任的区别之一。此理由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因为固有的法律并非应有的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应有变化发展 。作为立法者,本不应被原有法律所禁锢而裹足不前。(2)合同本质是一种交易,需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精神损害赔偿金并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在某程度上引致妨碍交易的不利后果,在合同矫正形态中的惩罚性违约金、惩罚性损害赔偿支付等的违约救济惰况下,也未必符合等价交换原则。2当违约人知道自己的违约行为可能造成他人非财产损害,并会由此而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肘,就会促使他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防范风险,从而更加尊重他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因此以违约导致精神损害赔偿金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会妨碍交易为由,反又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说服力不足。(3)由于违约所造成的精神损失程度有多大,是违约方在缔约时不可预见到的,亦非应当预见到的。事实上,判予物质赔偿的诸多案例,均属于精神损害的发生是违约时确定的可预见的结果。对当事人预见程度的高低的要求,完全取决于法官的价值判断。3一些合同类型,其标的主要是令当事人获得精神享受肘,对其无故违约,导敌另一方当事人不能达到合同目的获得精神享受,这时,相对方应当能够预见到对方的精神损害。另外还有一些合同,如产妇到医生产的合同、骨灰盒保管合同等,虽然不宜界定为以精神享受为出容,但它们牵涉到产妇及其近亲属、死者的近亲属的精神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4)在违约造成精神损害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侵权,受害人完全可以通过侵权的途径而不是违约的办法来解决,没有必要基于违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在违约方的行为同时符合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构成肘,守约方可以选择有利于已的请求权基础,是妥当的利益衡最体现。但若只允许受害人通过侵权途径寻求帮助,则不免为受害人们权利设下的无谓的限制。再者,由于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在举证责任、过错贾任、举证时效、赔偿范围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仅仅依靠侵权责任的规定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是不能充分保铲受害人利益的。4(P78-P80)其次,精神损害有时候是违约行为直接导致的必然结果,它与侵权并没有必然们联系,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形式存在的。在此情况下,若不承认违约致精神损害的合法地位,则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请求权就会因为立法的原因而被无声剥夺了。(5)精神损害的最大特点是难以用金钱计算和准确确定,迄今为止,精神损害赔偿仍然缺乏明确的标准,只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此问题普遍布存在于精神损害赔偿类案件之中,并没有突出表现在由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里。而且正如马斯蒂尔所言:“花儿个领域内,法官们已非常习惯于对无形的东西加以估算。只要是正义的要求,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认为操作上们不精确应成为障碍。”所以,以此理由来否定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并不能服众。综上所述,既然否定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论点被驳斥,证明确立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然有其必要性。至于其规则们细化则需借鉴国外的立法与实践,并结合我国自身男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1.1.2 两大法系与国际上的立法现状在英国合同法上,恨据判例有三种违约行为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一是合同的目的就是提供快乐和安宁的亭受;二是合同的目的就是要解除痛苦或麻烦;二是违反合同带来生活上的不便直接选成的精神痛苦。51981年发表的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53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将不予支持,除非违约行为导致人身伤害或合同或违约行为便严重精神损害成为一种特别可能的结果。”由此可见,英美法系的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趋势,即当精神损害的发生根据合同的性质是违约的可料想的结果时,判予物质赔偿。德国在1979年修正的民法典第651条:“旅游无法进行或明显受到侵害的。旅客也可以因无益耗费的休假时间而请求给予适当的精神赔偿。”6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在因一方配偶单方过错而宣告离婚的情况下,该一方对另一方配偶因婚姻解除而受到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损火,得受判处负担损害赔偿责任。在日本的法律里,并没有关于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但在实践与学术界中则普遍认为有赔偿请求权的存在余地。“在以安全考虑义务为中心的债务不履行的分支中,关涉人身事故的合同责任尽管仍是问题,然在这种场合出于与侵权行为的均衡,与侵权行为一样对精神损害应认为有慰谢金,这已不是什么异端邪说。”7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2条规定:“(2)此损害可以是非金钱性质的包括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在该条第2款注释中点明:对非金钱性质的损害也可以赔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损害。通过上述比较法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各国的处理万法具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个趋势:在一定的情形下承认因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可以获得赔偿。1.2我国应确立违约致精神损害的赔偿制度由李海健等9人诉广州山羊城旅游公司在旅游活动中违约减少旅游景点赔偿纠纷案8可知,法院方面认定其为违约,另一方面也承认其有精神损害的存在,却由于无法律上的规定,而只赔偿原告在财产上的损失,对当事人期望通过旅游合同获得精神享受而实际上却由于被告的违约造成的精神失落不给予抚慰赔偿,也即是对合同的期望利益不给予保护,这与合同法本身对期待利益给予赔偿的规则是相违背的。另一著名案例李某诉安阳市殡仪馆错焚尸体侵害名誉案,虽然以调调方式结案,但却为法律界留下一系列疑问。首先,受理法院将本案定性为侵权是否恰当?本案中,殡仪馆错焚尸体的行为并不属侮辱或诽谤行为,并没有对原告的名誉进行贬损,也没有造成其社会评价的下降等,所以并不构成名誉权的侵犯。其次,原告将其父的遗体交给被告安阳市殡仪馆火化并安排吊唁等,应为殡仪服务合同。由于被告工作失误,错焚尸体,此行为是对主合同义务的违反,是-种违约行为。因此,本案没有责任竞合的问题,而仅仅是违约之诉。在我国法律体制下,若当事人以此案由提出诉讼,并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话,则不能得到法院支持,这样的结果合理吗?上述两个案例均向我们描述出一个现状:既是违约方的过错造成的损害后果,该后果又是违约方可预见的,但由于法律的规定,守约方的利益被忽略了,最后得不到一个服众的处理结果。这样的窘况正迫切期待着立法者通过立法解决。2 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在肯定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得以确立的前提下,是否所有的案件都能得到赔偿,还是只有一部分的赔偿请求能够得到支持,那么又是哪些案件可以得到支持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涉及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规则的构成。2.1国内外关于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规则的观点2.1.1. 国外理论及立法确立的限制性规则综观各国,对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都有一定的保留,但又都是特定情形下的肯定。其肯定态度表明:在某些情形下,违约的确会带给当事人精神损害,对于这一损害不予赔偿显得不合理,但广泛地规定所有的合同违约都给予精神损害的赔偿双过于泛滥,所以各国只承认一定的条件下的违约精神损害了以赔偿。例如: (1)可预见性规则。适用此规则的典型国家是英国,其推崇的程度之高,以致于一度被认为好像只需考察此项因索就能解决本领域里的全部问题。在美国,此规则同样受到重视,要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救济,必须“要约人在订立合同肘有理由知道违约会造成如此损害”9。大陆法国家,如法国就在其民法典第1150条中作出规定,被告只对订立合同时预见的或可预见的损害负责。(2)纯商业合同不赔原则。根据合同订立的日的,可以把合同分为以获取经济利益或实现经济目标为主要目的合同和以获取精神利益或精神亨受为主要目的合同。对前者称为商业合同,则后者可称为非商业合同。此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对于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中的“违约”进行了限定。在英国合同法上,就有类似规定,根据判例,有三种情形的违约是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一是合同的目的就是提供安宁和快乐的亨受;二是合同的目的就是要解除痈苦或麻烦;三是违反合同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直接造成的精神痛苦。而在美国法中,“因违反婚约所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可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的其中之一种。无独有偶,本规则也出现在了大陆法系代表国家的民法典中。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了婚姻关系因其中之一方过错而解除,对另一方造成的精神损害须给予物质赔偿。德国民法典也于1300条作出相似规定。(3)最低限制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在有证据证明该精神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被认为可获得赔偿。在美国,学者编撰的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53条规定:对精神损害的赔偿应予排除,除非违约同时导致了身体伤害,以及合同或者违约属于严重的精神损害为特别可能发生结果的类型。这一规定便是最低限制原则的表现。此外,香港学者何美欢认为,假如精神创伤达到精神病态,则可获得赔偿,理由是达到精神病态的精神创伤一直被视为“有体伤害”。10这种观点反映出最低艰制原则的程度需要达到“精神病态”的损害程度。(4)因果关系原则。本原则强调原告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是由被告的违约行为导致。正如丹宁 (Denning)勋爵所说,许多精神损害不会获得赔偿救济,除非“精神不安和痛苦是由被告的违约行为所致“。11。也就是因合同不履行的行为造成精神损害是该精神损害可以获得赔偿的先决条件。在英国以往的判决中,原告的胜诉与否,很多时候取诀于此原则是否成立。(5)减轻损失规则。源于普通法,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是合同法的原则之一。此规则一般庄用在合同咐财产损害赔偿上,也当然能够将具运用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是指原借必须采取合理适当的措施减轻因被告的违约行为对其造成的损失,如果原告不履行义务,那么,因其不履行义务而造成的精神损失自不在被告赔偿的范围之内。只有当按照减轻义务规则是不可能避兔或不可能将精神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时,原告才可能获得赔偿。因此,在大多数案件中,原告的损害赔偿将被限定在因替代履行而支出的额外金钱范围内。相应的,只在极少数受有重大精神损害又不可能把损害降低到细小水平的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才会现实地获得救济。2.1.2国内学者提出的限制性规则除了上述国外的有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限制原则以外,我国学者在论及此一问题时,也提及一些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1)法定原则。即在合同领域,违约精神损害的赔偿,以法律有特别规定为限,负损害赔偿责任。12此原则对立法者有相当高的要求,实施起来也并不方便:首先,须将合同领域内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合同类型用法律特别规定的方式进行限制,工作量未免过大;其次,具体案例中,即使涉及相同类型的合同也可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需要考虑,单靠法律特别规定,实施起来灵活性较弱;第二,此原则若须实施,配套的实施细则也必须落实,容易造成法律的冗杂。故并不同意采纳此限制性规则。(2)过失相抵原则。过失相抵作用于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乃是考虑到受害人的过失即为其精神损害之来源,受害人应自负其责,就其过失部分成为违约方精神损害赔偿的减额。13 (3)不可替代性。因违约而造成的精神痛苦是否应给予精神损害赔偿还应考虑此种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可替代,也就是说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救济方式,例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来起到同样的抚慰受害人的作用。如果可以则不必再给予非违约方以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救济。142.2我国应确立的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规则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国外确立以及应用已有一段时间,相应的限制性规则亦经过相当一部分案例的敲磨,理论上较为符合合同法精神,实践中也有不少典型案例。反观我国,对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部分学者的理论观点还未经过实践的考验,因此,参照国外现行的限制性规则,并对其进行修改、适用是最为明智以及见效的方法。根据对现存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的归纳总结,以及权衡其利弊可得出如下限制性规定的体系:2.2.1 纯商业合同不赔原则首先,我们需要从合同性质方面作出限制。一般认为,商业合同是以纯粹的商业目的为基准的,对商业合同的违反是商业风险的必然产物,对此造成的精神损害,受击一方当事人不宜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相反对以实现私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家庭利益为主要目的的非商业合同,此类合同大多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亨受而订立的,在合同订立之时,合同当事人就对合同实现有极高的期待,期盼通过实现合同目的来获得既定的精神亨受,一旦合同不成立将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损失包托精神损失。虽然两类合同都产生了精神上的损害,但前者造成的损害是合同当事人必须默默承受的,因为高回报率必然会有高风险。如果在纯粹的商业合同中也被允许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则任何感情和不愉快都可能得到赔偿,最终有可能使合同这一交易工具成为被利用作为获得精神损害的幌子。因此,只有把精神损害严格限制在非商业合同中,才是合理的。此原则是国际上众多国家采用的方式之一,其优点在于易于操作,从法理角度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并且能有效地防止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滥用。2.2.2 可预见性规则除了从合同性质方面作出限制外,可预见性是进一步区分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有效限制。合同法中,可预见性是确定损害赔偿的要件之一,法律要求违约当事人仅对其在订约时能够合理预见到的损害负责,从而为因果关系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在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中也一样。虽然有人认为在违约的情况下,精神损害是完全不可预见的,并因此而反对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精神损害在某种情况下完全是可以预见,就如前述“李某诉安阳市殡仪馆尸休侵害名誉”一案中,仅从该合同的订立之时开始,就能预见到若殡仪服务提供一方违约会造成另一方精神损害的后果。但若双方订立合同昌已经可以预见:即使一方违约造成合同解除,并不会引起另一方的精神损害,那么原告方的请求就不能得到支持。总结可得,为了维护交易的公正公平,需要可预见规则来限制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也就是,可以获得救济的精神损害必须为原被告于缔约当时可以预见到的。如果被告无法预见其违约不履行行为将会给原告造成精神损害,那么其不必对此精神损害承担责任。另外,前述的因果关系原则,其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精神损害与违约行为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而根据可预见性规则的逻辑天系可得出,满足可预见性规则的两个条件是:在合同订立之时,即可预见到的;该精神损害是由一方的违约造成的。故可预见性规则的设立即可以达到强调因果关系的目的,再另外规定因果关系原则作用并不明显。2.2.3 最低限制原则即使满足上述合同类型的限制,并且该精神损害也是可预见的,也不一定就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只有当精神上的损害达到严重的程度,才适合给予适当的赔偿。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最低限制原则。按常理来说,在一方违约时,另一方精神肯定会受到困扰,很少有人会因对方当事人违约而感到愉快,但如果依正常人判断属于交易风险带来的正常精神痛苦,可被认定为损害是轻微的,视为是违约带来的相对人所应承受的风险,以及作为社会人所应容忍的限度,也就达不到应该给予赔偿救济的程度。那么何谓严重的?就正常人而言,可依通常情况下一般诚信善良之人的感觉为标准来衡量。正如美国法院在某一案例中所指出的:如果一个神志正常、身体健康的人不能妥善对付案件中的情况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就可以认为存在严重的精神损害。又或因该违约行为而使当事人失去感知能力,无法再感受外界的悲欢离合,或感知能力减损,造成其感觉外界悲欢的困难,当属严重。当然在个案中认定精神损害的严重,还需要法官从案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法官的素质、良知、水平、道德等自由裁量,考虑受害人本身的反应和外部表现。此外,还依靠一定时期司法实践的积累和经验总结。换言之,此原则的应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当一种精神痛苦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根据最低限制原则,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也就不能得到满足。2.2.4 过失相抵原则在具体的案例中,其中一方完全没有过失的情况实属罕见,而受害人的过失即为其精神损害之来源,对此,受害人应自负其责,其过失部分应成为违约方精神损害赔偿的减额。通过过失相抵原则,可以合理分配违约责任的承担,达到公平的效果。前述的减轻损失规则,也可作为过失相抵原则的一个方面予以规定,在损害产生后,当事人可以自我救助而未进行必要的救助,以致损害进一步扩大的,违约方对扩大的损害可以不予赔偿。其中,这种减轻损失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必要的救助行为,若不实施,则可认定为是受害人的过错,同样可以根据过失相抵原则,予以抵减。2.2.5不可替代性原则此原则的确立并不旨在讨论具体违约案例申的精神损害是否成立,而是在于该精神损害是否必须通过物质赔偿予以补偿。一方面,财产损害由物质补偿,精神上的损害当然首选是以精神方式予以补偿。另一方面,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难以估算是众所周知的,目前并没有哪个国家能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用以计算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数额,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各国实践申的做法。但在我国法官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窘况。尽量减少物质赔偿的做法能有效回避数额计算问题。当然,不可替代性原则只是我国在制定出明确的相关数额计算标准或法官的索质普遍提高前的一个过渡性限制原则。从长远来说,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仍然要通过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来解决。3 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与评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是合同双方最关心的一个部分,也是案件结论的重要组成。但由于精神损害难以用物理手段精确衡量,加之即使对同样的一件事,各人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因此其标准难以确定,也成为了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3.1关于侵权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与评算规则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过程山两方面组成,理论上的指导主要靠最高人民法院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发布解释的方式对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标准进行修正、发展;司法实践中,法官参照司法解释后,回归到个案中,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自由裁最权进行甄别、计算、得出判决。我国理论界普遍对侵权致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确定为:兼具补偿、抚慰和惩罚三种功能的物质赔偿。15尽管物质补偿不一定能完全弥补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丧失,但是可以使受害人在其他方面得到享受。由此可得,对于一个案件来说,如果判决中确定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能达到上述二个目的,这一赔偿数额就是合理的。在具体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除了要满足上述二种功能外,还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抚慰为主,补偿为辅。这一原则是由精神损害赔偿难以量度的性质决定的。在司法实践中,应视具体情况,首先应考虑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方式,只有对侵害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权益,情节恶劣,造成被害人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很大痛苦、精神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才考虑适用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 (2)法官自由裁量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现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公民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其中“酌定”二字,就是指法官门由裁量原则。(3)凶别对待原则。是指在法官自由裁量的基础上,必须对不同类型精神利益的损害予以区别对 待,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依据其不同的算定规则,各个计算出应赔偿的数额,最后酌定总的赔偿数额。(4)适当限制原则。是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应有所限制,以防止人们追求高额赔偿的滥诉行 为。应该明确,仟何诉讼都不应成为权利的主要来源,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是维护自身的人格利益,而不是获取额外的利益。3.2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与评算规则由于两种责任领域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具有相通性,因此违约责任领域中的精神损害赔做数额的确定就可以借鉴侵权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标准,立足于司法审判实践,通过法官对司法解释的理解和对个案的自由裁最,合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具体可以参卷以下三项原则: (1)抚慰为主,补偿为辅。首先,精神损失之所以有别于财产损失,正是由其不能在物质补救 后即可恢复原状,并且存在着难以量化的特点,这是规定此原则的前提条件。其次,对非违约方给予精神损害赔偿主要目的在于补偿其所蒙受的精神损害,而不在于惩罚违约方。因此,在处埋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当中,也应坚持本原则。但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并不适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这些补救方式,因为在仅仅存在违约的场合下,并不存在对受害人权利的侵击,也并不会对其名社会地位等构成影响,所以并不适用。但可采用“赔礼道歉”来减轻受击人的精神痛苦。 (2)允许法官自由裁量。基于精神损害的特殊性质,无法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而只能由法官根据具体情事裁量估定赔偿额。有别于侵权致精神损害赔偿的,违约致精神损害赔偿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违约行为的情节、合同目的的特殊性、违约方的获利情况、违约造成的后果、受害人的情况、当地的经济水平、违约方的过错及认错态度等。个案的差别性普遍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只要赋予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力,规定自由量的方向与内容,作出区别对待的判决结果应该不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工程合同
- 安装承包合同
- 部门效能分析
- 建设工程项目计划与控制期末复习题试题和答案
- IT互联网行业公司总结
-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风湿内科类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新方法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感染科结核病试题答案及解析
- 钽铌化合物制取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环己胺装置操作工晋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4.《花之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2025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31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新学期,新征程+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2025新版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PCR实验室基因扩增检验人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 赛事租赁用品租赁模式分析报告
- 保密观试题含答案2025年
-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十五五规划2025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全文
- GB∕T 36527-2018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节能指南
- 应用语言学(全套课件197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