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教案1).doc_第1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教案1).doc_第2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教案1).doc_第3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教案1).doc_第4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榆次第一中学校 教学设计首页所带班级高0809、0810、0811、0813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程标准(1)了解孔子的生平(2)了解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老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和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变;老子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思想体系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方面,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教学难点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教学方法1、图片和热点人物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仅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3、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4、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分析备 注导言必修课程历史() 历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必修课程-历史()本模块的学习要点:共有8个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岳麓书社版教材将其整合为六个单元必修课程-历史()【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单元学习提示:1、两条线索: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分析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要善于分析说明思想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第1课孔子与老子【背景知识】公元前770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将都城从关中丰镐东迁洛邑,从而拉开了春秋时期的帷幕。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经济上,铁农具、牛耕得到广泛使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逐步趋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权威衰落,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诸侯势力崛起,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到破坏。文化上,国家设置的官学日渐衰落,知识分子开办的私学兴起,脱离生产的游说之士奔走列国,阐述自己的治世主张。孔子和老子便是这些思想家们的代表。【导入新课】(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诚信、责任、道义、和爱心的缺失已渐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甚至一个危险的陷阱。在制约着我们的现在,在威胁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重新祭起祖国传统文化的法宝,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吧!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血管里流的是华族的血,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一同拿起论语,拿起孟子,拿起老子庄子,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选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思想的方式吧! 朋友,让我们重新捧起经书吧!去亲近我们祖先的思想智慧,去寻找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去培养千万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的龙的传人,让他们能担负复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去振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先进的人们在行动,上海、北京等地已办起了读经班。欧洲文艺复兴曾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西方文明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能否借助古老的中华文化为民族的腾飞找到一次机遇呢?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维方式明显有别于西方国家,它只注重阐发圣人之言所包含的治国之道,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经验治国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还存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佳政治行为模式的内发倾向,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如果说古代西方注重制度功能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中国讲求内发,重视政治道德则是由来已久。它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丰厚内容。(2)“东方圣地”孔子故里曲阜华夏经纬网 曲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孔子故里。西方学者将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齐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因而孔子故乡曲阜便被誉为“东方圣地”。 200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5年。孔子故里曲阜隆重举行了纪念活动。来自海内外3000多名祭孔代表参加了盛大的仪式。(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同等齐名,与莎士比亚等一样相信和谐、等级和社会秩序。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同等地尊奉为教育学的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此外,据报道,2009年3月11日,纪念老子诞辰2580周年公祭大典在老子的故里河南省鹿邑县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祭拜仪式。因为3月11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2580周年纪念日。同学们,孔子和老子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什么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们今天纪念老子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4)图片导入:于丹和姚淦铭。被称为“学术超女”的于丹火爆荧屏是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讲孔子开始的,另一位学者姚淦铭虽然不像于丹这么火,但他讲的老子与百姓生活同样拥有大量的粉丝。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孔子和老子还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圣贤,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魅力。【讲授新课】一、仁者的叮咛1、走近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强调其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文雅君子,民族之魂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尼山降圣,生逢乱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古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经典中到底记录了孔子的哪些思想呢?2、我读论语出示三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解读论语中的仁、礼、鬼神观。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总结:在思想之一,“仁”。论语中“仁”字出现105次。会意字,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根本点“爱人”,即体贴、关心、尊重别人基本方法忠恕,即推己及人恕,推己及人的否定之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推己及人的肯定之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现:对统治者: “爱人” “为政以德” 民本对普通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后人概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谐 特点: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升华: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学者读论语:百家讲坛视频(易中天我读经典)一颗爱心,构建和谐。“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孔子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感动中国”的图片和“爱的奉献”音乐烘托气氛,情感升华。材料二: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思想之二,“礼”。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狭义:周礼(分封制、宗法制)广义: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基本方法;第一,“克己复礼”第二,“正名”,即按周礼,将混乱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名分矫正过来。思想之三,中庸思想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指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仁”“礼”“中庸”研究的是人与社会人道材料三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思想之四,天命思想(天道观)子曰: “敬鬼神而远之”无法解释“鬼神”尊敬没有精力去研究转移精力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务实3、万世师表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1)教育思想: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第六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第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2)成就总结: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总结了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材料中国教育史讲稿: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孔门弟子世称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学生活动:从我校日常教学看孔子教育思想4、泽被东西(1)变迁: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世界看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课中探究:儒家认为,春秋时代的社会争乱,正是由于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人欲横流,名分紊乱。要纠正这种时弊,唯一可靠的途径就是重建周礼的权威。孔子希望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期待社会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可是这种愿望能够实现吗?通过几幅图片“孔子在中国”和“孔子在世界”,由学生得出认识。 孔子学说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礼仪传统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要求。“人而不仁,如礼何?” 只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便是仁! “仁”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心底最深处最切近、最亲密、最难以摆脱、最本能捍卫的血亲观念之上!这就是爱!二、智者的低语1、初识老子介绍老子生平,强调其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智慧体现在道德经中,其中包含哪些耐人寻味的哲理?2、东方智慧引导学生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u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通过学生诵读道德经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得出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欲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