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三数学调研试题的解法探究.pdf_第1页
一道高三数学调研试题的解法探究.pdf_第2页
一道高三数学调研试题的解法探究.pdf_第3页
一道高三数学调研试题的解法探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4 年第6 期 中学数学研究 3 7 一道高三数学调研试题的解法探究 江苏省兴 f c q 戴南高级中学 2 2 5 7 2 1 翟爱国 l 试题再现 2 0 1 3 年江苏省兴化市高三学生寒假数学学情 调研第1 9 题 椭圆c 争 1 口 6 o 的左 右焦点 S 分别是 疋 离心率为竿 过F 1 且垂直于髫轴的直 线被椭圆c 截得的线段长为1 1 求椭圆C 的方程 2 点P 是椭圆C 上除长轴端点外的任一点 连接P F P F 2 设乞F P F 2 的角平分线P M 交C 的长 轴于点M r r 0 求 t 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 y 2 l 2m 一 笔者感觉出这是一道好题 追其源 原来这是 2 0 1 3 年山东省数学高考理科卷第2 2 题的第 1 2 小题 高考题凝聚着命题者的心血和智慧 每道试题 既体现了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的创新原则 又格调 清新 意境幽深 因此 笔者借这道试题第 2 问蕴 含的很多可探究的素材 作如下解法探究 2 解法探究 思路1 根据两个角相等 利用向量夹角法 借 助向量的坐标运算解题 解法1 由题意可知 兰娑 f 阡lf f P M f 兰譬磐 即墨竺 兰笔竺 设m l 尹毛 fP M l P F t J I Y o 其中石0 2 4 贝J I P F l 一梅 髫o 一y o P F 2 万一锄 弛 P M r r 一善 一 所以 戈 一 n 戈o 石 2 兀i 面 i 虹粤等害孥 又因为 2 一 2 茗 一万 2 Y 0 2 叶 代入上式得m 百3 而 一2 2 所以矾 一寻 寻 思路2 根据两个翅相等 还可以考虑用正弦定理 解法2 由正弦定理得揣 l PF 2 M F 2 P s i nZ F I M p s i n 厶F 2 P M s i n 厶F z M P 由s i n F l P M s i n F 2 P M s i n F l 脚 s i n 疋艘 得篾 筹则撕M 峨尹 2 争以p 2 2 万 x 脚拦 2 辱 毒埽 得m 矿3 以下略 思路3 解法2 中得到最关键的一个式子是瓮等 景 这不正好是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吗 利 用这个定理可以将解析几何知识和平面几何完美结 合 解法3 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可得熹 簇 下面解法同解姚过程略 思路4 根据两个角相等 还可以考虑直线的夹 角正切公式 设直线l 1 的斜率存在 分别为k k z 到2 的转向角为日 则t a 仰 Z 乏 p 为f t 沿逆 时针方向转动与1 重合的最小的角 解法4 若直线P M 斜率不存在 则浓 o 若直线P M 斜率存在 设七 七 则由题意 可得麓 瓯k 户h k 差 3 上 后 等 化简得X o Y o k 2 和5 2 4 肛粕 1 J 上 粕一 3 万方数据 3 8 中学数学研究2 0 1 4 年第6 期 0 解得k 1 2 4 一 2 I 知2 川 2 并 扎 Im s i n O 3 s i n OI m s i n O 一 3 s i n OI 化简得 l 2 c o s 日 西2 s i n 2 0 2 c o s p 一厨2 s i n 2 0 4 碱 2 0 一景 舍去 设直线P M 的方程为Y Y o k x 一粕 令Y 嘴一 一警 粕一等 又因为y 0 2 l 2 代入上式得m r 3 以下略 思路5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P F P 疋 2 a 是本题的隐含关系 解法5 由题意可得等 丽F 1 万M 即两P F j 矬棚御l P 足 所以 雨P F l 2 箐2 j m J JJ 雨4 1 又因为2 一万 P 疋 2 万 所以7 4 石 两P F I 7 4 4 卵一4 石 瓦m T Y 4 万 解缛现 一丢 吾 因为一俗 m 3 一I c o s O 1 所以 I 害土匪 I 害二匪I 土匪 4 3 c o s O 2 3 c o s O 一24 3 c o s O 2 躁 得m 拿c s 0 故mE 一拿 寻 2 一 3 c o s O 22z 思路8 解法6 解法7 用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 式 运算量都大 在解空间立体几何题中 有时运用 体积相等转换能回避作点到面的距离过程 在解平 面解析几何题中 有时运用面积相等转换能回避作 点到直线的距离过程 解法8 在A P F M 中 边P F 上的高为 m 届 lY ol 三 r 一 在 M 中 边P B 上的高为 专N t 7 寻 万一m 1 思路6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 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解法6 设P y o 可求得直线P F l P 疋的方 程分别为Y o x 一 国 尻 o Y o x 一 一 怕 Y 一 3 y o 0 由点M m 0 到直线P F P 足的 距离相等 得 兰兰垒兰坠 戈o 万 2 Y 0 2 老器帆2 一扣一 2 一万 m 万上式可化简为羔 2 参 等 下面解法过程略 2 一参 思路7 利用参数法设点和设直线的方程 解法7 设P 2 c o s O s i n O 依题意得 直线P F P 疋的方程分别为x s i n O 一 2 c o s O 园y 届i n O 0 x s i n O 一 2 c o s O 一万 二唇i n O 0 由点舾 m o 到直线P E P 疋的距离相等 得 争F 1 由题意可得三1 再 下 m 厕I 寻 万一m I 知F Z 等 解得m 丢 下面解法过程略 2 一争 思路9 椭圆 双曲线 抛物线都有光学性质 利 用光学性质 经过焦点F 的光线经过椭圆上的点P 镜面反射后经过另一个焦点R 椭圆在点P 处的法 线即为 F P 疋平分线所在直线 如图1 椭圆在点 P 处的切线l 上P M 肜添 乡i 形界 M 二 图1 图2 解法9 设P x o y o 则椭圆上过点P x o y o 的切线z 的方程为r g o Y o Y 1 因为 1 P 膨 易朋 由椭圆的光学性质得P M 是反射面的法 线 所以l 上P M 当P M 的斜率不存在时 点P 的坐 监知 旦n 簪喾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6 期 中学数学研究 3 9 标为 0 1 得点肘的坐标为 0 O 当P M 的斜 率存在时 由Z 上P M 得玉蹦 k f 一1 即 卫一 景 l 从而m2 由一2 2 且 粕 0 得m 一 o u o 综上可得mE 一 思路1 0 思路2 根据两个角相等 用正弦定理 要是尝试用余弦定理 能行吗 解法1 0 设P x o Y o 当P O I 时 m 0 当算 0 时 由椭圆的对称性 不妨设0 b o 的左 右焦点分别是F R 点P x Y o 是椭圆上除 长轴端点外任意一点 连接P F P 疋 设 F P F 2 的 角平分线P M 交椭圆E 的长轴于点M m 0 求证 1 1 1 e 2 a 戈n 证明 由题意可得 旦 二 业 化简得 CC m n 一7 0 m 下co e 2 戈o 本题得证 思考2 若延长P M 到P 使得P M M P 由 P 菇 戈 2 肘 矿3 o 得P 一y o 令I 量1 即鬈 譬w 扎甜 y 2 1 戈 1 所以点P 在以o o 0 为圆心 半径为1 的圆上 除去与茗轴两交点 这也是一个 很好的问题 发现点P 的轨迹方程中r 2 1 b 2 是 巧合还是必然呢 探究二 已知椭圆E 争 告 1 口 6 o 的左 右焦点分别是 疋 点P x Y o 是椭圆上除 长轴端点外任意一点 连接P F P 疋 设 矾的 角平分线P M 交椭圆E 的长轴于点M m 0 延长 P M 到P 使得P M k i p 求动点P 的轨迹 解 由探究一的结论知P 2 e 2 茗 一 一 令 x j 2 e 2 J X o l 砥 若e 2 i 1 即b c 时 动点P 的轨迹是两 条线段菇 0 一1 Y 1 且Y O 彬 虿1 即6 c 时 由卜2 芝玎 代 t y o 一Y 入孚 菩乩得 铸 予2 叫叭 口2 因为掣w 堡型掣 垃尘也生蝉苦鱼浊生型 所以 i 若口 2 6 时 生三 二i 垒 b 2 木 式可 化为茗2 Y 2 b 2 茗 b 动点P 的轨迹是以 o o 0 为圆心 半径为b 的圆 除去与石轴两交 点 i i 若口 2 6 时 垒掣 6 z 动点P 的 轨迹是以o o 0 为中心 坐标轴为对称轴 长轴长 为垒2 丑 短轴长为2 6 焦点在戈轴上的椭圆 除 万方数据 4 0 中学数学研究 2 0 1 4 年第6 期 i i i 若口 2 b 时 垒掣 0 b 0 展开式 系数最大项的流行解法探究 安徽省临泉县第一中学 2 3 6 4 0 0 王峰 一 解法展示 在学习 二项式定理 这部分内容时 不少同步 1 辅导资料都会遇到形如 I 茗 8 最大系数项的求 二 解问题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 资料中给出的解答几乎 都是这样解答的 设第r 项的系数最大 则有 11 f c f 者 G 寺 1 由 1 得r 3 由 2 c r 者 C 8 击 2 得r 4 3 r 4 又r N jr 3 或r 4 第3 项 第4 项的系数最大 分别为7 菇2 7 石3 注 本文所说的第 项 是以 n b 展开式的 c r 10 t n r lb 1 二 解法困惑 受此影响 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大都是采用这 种列不等式组的方法求解 不过 这种方法虽然更为 简洁 但师生不易弄明白整个解法的思维流程的依 据是什么 大家都有一种 见树不见抹 的难言之 状 这样做就给人的感觉是事先好像潜意识默认了 系数就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可是在未解答出来 之前 谁知道呢 怎么突然想到系数就是呈现先增后 减的趋势 是巧合 还是具有这种 先增后减 的一 般性规律 是否还有其它的增减趋势 这些疑惑不仅 我们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提出 而且学生也会能很容 易想到 遗憾的是 对于这些疑惑 教辅资料及中数 期刊上很少作介绍 此时此景 教师如果不坐下来静 心地研究一番 以发现问题的真相 则教学中是很难 把上述列不等式组解答的原理说清楚 这样一来 思 维的缺失 教学的不爽 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后总有一 种意犹未尽之感 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内疚感 但又 是无奈 对此 笔者曾经也有过同感 不过随着教学 经验的提升及科研意识的增强 最近笔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