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古诗复习指导.doc_第1页
2013年高考古诗复习指导.doc_第2页
2013年高考古诗复习指导.doc_第3页
2013年高考古诗复习指导.doc_第4页
2013年高考古诗复习指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分解训练(一)广东仲元中学 分析思想情感 评价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越 王 勾 践(南宋)柴望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共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1)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诗人为什么要写越王勾践墓?(4分)怀古诗。借昔日越王卧薪尝胆终于雪耻的事实,抒发了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报仇的沉痛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 句 石 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飞球:杨树籽(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4分。意思相近即可)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 云 梦 馆北宋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5分)(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2分,点出“思念家人,渴盼团圆”意思的计1分,点出“思念不得的愁绪”意思的计1分。)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3分,点出诗句中所写的大雁和岁暮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关系的即可计分。)(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3分)(2)答案分点: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典故1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内容作用即表达的情感1分),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艺术手法的作用1分)4、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5(1)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前者抒写了词人暮春时节个人生活空虚寂寞的闲愁,后者抒写了词人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凄楚、深沉、痛苦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 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解: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1) 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1分)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2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李 嘉 祐 南浦菰蒋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注:菰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2分),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惨淡之景”1分,战争给百姓灾难1分,作者忧虑关切2分。共4分)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仁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到不平的忧郁。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计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初冬夜饮 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切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做此诗时,被久放为黄州刺史。(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诗人被排挤,愁思郁积。(2分)借酒浇愁,于雪夜地烛光下自斟自饮的场景。(2分)(2)最后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或四处漂泊)的困苦。(2分)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1)自唐以来,古人做诗主张“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即是说是人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张的一联的诗句(2分)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试结合全诗,谈谈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情趣。(4分)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致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对 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2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2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1分),表达了作者倍感凄凉、时光易逝而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情感(2分)。诗歌鉴赏分解训练(一)分析思想情感 评价观点态度广东仲元中学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越 王 勾 践(南宋)柴望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共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1)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诗人为什么要写越王勾践墓?(4分)怀古诗。借昔日越王卧薪尝胆终于雪耻的事实,抒发了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报仇的沉痛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 句石 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飞球:杨树籽(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4分。意思相近即可)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 云 梦 馆北宋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5分)(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2分,点出“思念家人,渴盼团圆”意思的计1分,点出“思念不得的愁绪”意思的计1分。)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3分,点出诗句中所写的大雁和岁暮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关系的即可计分。)(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3分)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典故1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内容作用即表达的情感1分),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艺术手法的作用1分)4、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5(1)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前者抒写了词人暮春时节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寄托闲适之情之余,又不无个人生活空虚寂寞的闲愁,后者抒写了词人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凄楚、深沉、痛苦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李 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解: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2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1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李 嘉 祐南浦菰蒋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注:菰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2分),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惨淡之景”1分,战争给百姓灾难1分,作者忧虑关切2分。共4分)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仁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到不平的忧郁。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计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初冬夜饮 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切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做此诗时,被久放为黄州刺史。(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诗人被排挤,愁思郁积。(2分)借酒浇愁,于雪夜地烛光下自斟自饮的场景。(2分)(2)最后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或四处漂泊)的困苦。(2分)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1)自唐以来,古人做诗主张“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即是说是人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张的一联的诗句(2分)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试结合全诗,谈谈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情趣。(4分)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致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对 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2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2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1分),表达了作者倍感凄凉、时光易逝而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情感(2分)。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注释 群芳百花。西湖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狼藉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帘栊带纱之窗。 译文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濛濛,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一: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本词是第四首,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全词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下片写“笙歌散尽”,表现出环境之清幽,“始觉春空”,微传词人的惜春恋春之感。入室垂帘,双燕归来,表现游春之后的闲适自在。以蒙蒙细雨结局,暗应上片的“尽日风”。和风细雨,暗衬心情之平和怡然,景中见情。词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对西湖暮春美景的独特发现。“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然而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本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下片“ 笙歌散尽 ”,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 ,本是开帘待燕 ,“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 ,群芳凋零 ,残红狼藉。常人对此 ,当觉索然无味 ,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渡湘江赏析渡 湘 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淮阳多病偶求欢”,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在出任东海太守时,虽卧病不视事,而能大治。后又拜为淮阳太守,他流着泪对汉武帝说:“臣尝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汲黯传),要求留在京师,但遭拒绝。汲黯最后就死于淮阳。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颇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垫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慨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明胡震亨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1、突出特色:同样是写孤身在外过除夕之夜的情景,但这首诗主要通过寒灯一盏写出。具体来说:“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一灯相对,自然会想起眼前的难堪处境:“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 2、写作手法:“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3、表达情感: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在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飘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4、经典诗句: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一灯相对,自然会想起眼前的难堪处境:“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清人沈德潜说此句“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这固然是一种理解。但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似不应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说的。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叔伦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在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飘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然而,前景又如何呢?“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全诗写情切挚,寄慨深远,一意连绵,凄恻动人,自非一般无病呻吟者可比。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 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 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 “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东溪 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兔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东溪:即宛溪,在宣城县,源出城东南峰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孤屿:指水中的洲渚。野凫:即野鸭。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留恋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兔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兔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诗歌鉴赏分解训练(二)广东仲元中学 辨识分析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病起书怀 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江干:江边。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和銮:天子的车驾。(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答:这首诗开头用了白描手法(1分),结尾又用蜀汉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1分);描绘了诗人病体瘦弱、客居江边,挑灯夜读出师表的形象(1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想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的思想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 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分)裴给事宅白牡丹裴磷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桂丹有什么关系?(4分) 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 侧面描写出 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 1分 1分 1分)写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1分,答“铺垫”即可)(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番景象,一动一静, 一热冷的对照显出白牡丹皎洁的形象。(2分,“对照”1分,答出白牡丹的形象1分)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2分)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相见欢 蔡松年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 云闲晚溜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松菊秀而芳。 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注 溜:水流。 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清商:即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1)这首小令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1) 写景手法答以动衬静、比喻、白描其中之一皆可。(1分)意境特点答“清”、“清静”、“凄清”、“宁静”皆可。(1分)分析要紧扣前面提及的手法和具体例句:如“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三个比喻渲染了环境的“宁”和色的“清”,洁白;“晚溜琅琅”和“一曲清商”反衬了环境的清静,等等。(2分)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注: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1)词人是如何描绘太空、月宫景象的?(3分)词人借助想象、比喻(1分。只答“想象”或只答“比喻”也可得1分),描绘了太空浩瀚、澄澈的景色,月宫香风阵阵、众仙起舞的欢乐样和的景象。(2分。只要答出“浩瀚、澄澈”,“香风阵阵、众仙起舞”或“欢乐祥和”即可得分)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蝶恋花暮春 苏 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注凭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