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导学案(教师).doc_第1页
子路导学案(教师).doc_第2页
子路导学案(教师).doc_第3页
子路导学案(教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银市一中 编号:102号 使用时间:2016-3-20高二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子路侍坐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 【学习目标】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把握孔子的思想。训练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文意,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孔子的智慧。【知识链接】1.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2.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知人论世】完成填空: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预习检测】梳理基础知识【注音】喟然Ku舞雩y浴乎沂y莫春 比及b 曾皙x 千乘shng摄乎Sh 饥馑jn 侍坐sh铿尔kng哂笑shn【通假字】(1.希,通“稀”,稀疏2.莫,通“暮”,暮春3.与,通“欤”,语气词)1.鼓瑟希,铿尔2.莫春者,春服既成3.唯求则非邦也与【古今异义】(1.古:诸侯相见2.古:泛指侵略的军队)1.如会同,端章甫2.加之以师旅【重点实词】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3.毋吾以也 4.居则曰5.不吾知也6.如或知尔7.则何以哉? 8.子路率尔而对曰9.摄乎大国之间 10.加之以师旅 11.因之以饥馑 12.由也为之13.比及三年14.且知方也 15.夫子哂之 16.求!尔何如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9.非曰能之,愿学焉 20.宗庙之事,如会同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2.鼓瑟希,铿尔23.舍瑟而作 24.异乎三子者之撰25.何伤乎? 26.亦各言其志也27.春服既成 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9.风乎舞雩30.咏而归31吾与点也 32.三子者出,曾皙后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35.夫子何哂由也 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7.唯求则非邦也与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39.非诸侯而何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侍:陪侍2.以:因为乎:于-比尔:你们3.毋:不要以:认为4.居:闲居,平时5.知:了解6.如:假如,如果或:有人7.何以:做什么8.率:轻率尔:形容词词尾而:表修饰9.摄,夹、迫近乎:于-在10.加:加到上以:拿,用11.因:接着以:用,拿12.为:治理13.比:到14.且:表递进,而且方:道,准则15.哂:笑16.尔:你何如:怎么样17.方:方圆如:或者18.如:至于侍:等待19.能:有能力做20.如:或者21.为:担任22.希:稀疏尔:拟声词词尾23.舍:放下而:表顺承作:起24.乎:于-与,和撰:才能,为政的才能25.何:什么伤:妨害26.亦:也其:自己的27.既:已经成:定28.乎:于-在29.风:吹风30.咏:唱歌31.与:赞成32.后:落在后面33.夫:语气词言:说的话34.已:罢了35.何:为什么36.为:治理以:用让:谦让37.唯:语气词则:就38.安:怎么如:或者39.而:又何:什么40.小:小的事情,小相孰:谁【一词多义】1.如(1)如或知尔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4)沛公起如厕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5)以侍君子 (6)为国以礼3.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且知方也4.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5.为 (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6.知 (1)居则曰(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不知木兰是女郎(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孰为汝多知乎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1.如:(1)假如(2)或者(3)至于(4)到,去 2.以:(1)介词,因为(2)动词,认为(3)动词,做(4)介词,用(5)连词,表目的,用来(6)介词,用 3.方:(1)方圆(2)道,是非准则4.尔:(1)代词,你们(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5.为:(1)管理,治理(2)做(3)替 6.知:(1)了解(2)主持(3知道(4)zh通“智”(5)见解,知识 7.居(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活用现象】(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名作动,吹风3.后,名作动,落后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勇,形作名6.撰,动作名,才能)1.端章甫 2.风乎舞雩3.三子者出,曾晳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3.宾语前置4.宾语前置5.状语后置6.状语后置7.状语后置8.状语后置9.语前置10.状语后置)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3.不吾知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摄乎大国之间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0.为国以礼【重要语句翻译】(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名句填空】1.莫春者,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1)学而不思则罔,_。(2)既来之,_。(3)不患寡而患不均,_。(4)过也,人皆见也;_,_。(5)人而无信,_。(6)工欲善其事,_。(7)往者不可谏,_。(8)_,勿施于人。(9)三军可夺帅也,_。(10)学而不厌_。(11)君子坦荡荡,_。(12)_,不悱不发。(13)_,_,是知也。 (14)言必行,_。补充(1)思而不学则殆(2)则安之(3)不患贫而患不安(4)更也,人皆仰之(5)不知其可也(6)必先利其器(7)来者犹可追(8)己所不欲(9)匹夫不可夺志也(10)诲人不倦(11)小人常戚戚(12)不愤不启(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4)行必果【整体感知】思考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子路:直率、卤莽哂之冉有:谦虚公西华:更谦虚曾皙:洒脱与之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4.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训练案举一反三有效训练,反馈矫正基础知识题部分: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千乘之国 愿为小相焉 舍瑟而作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居坐处于住住处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占,占据积蓄,储存平日,平时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D.居十日,扁鹊复见()E.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F.囤积居奇()(2)异 不同奇特,与众不同奇怪,惊奇a.异乎三子者之撰()b.渔人甚异之()c.永州之野产异蛇()d.览物这情,得无异乎()e.父异焉()f.异曲同工 ()(3)安安稳,安定,安全安逸,安乐,安全安心安抚 抚慰安置,安放什么,什么地方怎么a.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b.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知知道知觉,感觉见解,知识了解交好,交往主持zh通“智”。a.居则曰:“不吾知也。”()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c.不知木兰是女郎()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e.人不知而不愠() f.孰为汝多知乎()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原文前3节,完成文后问题1.给下列词语注音: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翻译句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段,思考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B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B.龟玉毁于椟中(从)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偏向一方,指屠户)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官名,丞相)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A.陈力就列(靠近,趋向,引申为充任) B.相夫子(辅佐)C.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 D.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担忧)3.选出下列四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B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位尊而无功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吾二者皆不欲也C.是谁之过与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则将焉用彼相矣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B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且在邦域之中矣C.夫子欲之 D.太后盛气而揖之5.选出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DA.是社稷之臣也 B.子路从而后,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