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单元检测试题.doc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单元检测试题.doc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单元检测试题.doc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单元检测试题.doc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单元检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门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单元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卷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张颐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选自新湘评论2013年第24期,有改动)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D.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这种便捷最终导致了人们忽视汉字本身的意蕴。 D.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4.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感谢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6.下列对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王“大喜”“见燕使者”,照应前文荆轲所说的献首、献图“必说见臣”的话。说明荆轲料事准确, 突显其“智”。 B.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了荆轲的勇敢,说明荆轲“有所待”的必要性,千钧一发之际,荆轲镇静自若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更突出了荆轲的沉勇机智。 C.廷刺秦王时,秦王袖绝而命不绝,惊、起、绝、拔、操、急,六字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反应敏捷,身手不凡的王者特点。 D.刺杀失败,荆轲两脚张开像箕一样坐在地上,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突出了荆轲蔑视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8.这首词的上下阕的写法跟课文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5分) 9.这首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哪些句子间接地表露了引退的思想?(6分) (三)文学常识及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各句空缺的部分。(6分)(1)沁园春长沙上片描写眼前秋景,下片转入对往昔生活和“同学少年”的回忆,“ , ”两句起了很好的承接过渡作用。(2)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详细的 体史书;史记开创的 体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3)战国时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的“ , ”至今仍激荡人心。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把选答的题号填在答卷相应横线处。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选自文汇报2012年3月13日11版)(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2)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3)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 (4)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2) 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第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C.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D.再别康桥一诗中,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畅所欲言,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的灾难指日可待。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华的英雄形象。 B.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经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诗人从哪些角度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分) 17.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课文,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英雄人物,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其精神风貌,表现你对英雄的理解,不少于5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18.请以“这个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语文参考答案1D2B3.D4、C(谢:道歉。)5、D(A、 “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6、C(反应敏捷、身手不凡错)7、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让大王知道。(“函”、“于庭”倒装、“使使以闻”)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要活捉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太子啊!(“所以”、“劫”、“以报”)8. 沁园春长沙上阕以比较实在的叙述描写为主,下阕以比较抽象的概述和议论为主。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上阕以记事抒情为主,下阕以想像抒情为主。9、对官场厌倦的句子: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表露引退思想的句子: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10.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编年,纪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1、(1)AE。A项中的“在新诗出现之前”不符合文意;E项“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不正确。(2)北大是诗的国土。北大是属于诗的,北大为新诗的摇篮。北大从来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与托付。北大师生始终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从没忘记与中国诗歌共命运这一庄严使命。(3)以纵横结合的结构方式来进行说明。以时间顺序从纵向说明北大新诗发展的历程。在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