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论文.doc_第1页
社会统计学论文.doc_第2页
社会统计学论文.doc_第3页
社会统计学论文.doc_第4页
社会统计学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城镇人口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家庭效益 一研究问题 关于城镇居民高等教育毕业生走向就业后的年收入与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亲的教育状况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研究问题。本文研究主体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主要研究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收入状况与父母亲教育状况。二文献综述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被看成具有显著地位的要素。更可能地将教育视作是一种投资行为,教育回报率或收益率越来越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对于父母亲的收入状况对子女的收入状况的影响以及父母亲的受教育状况对子女的收入状况的影响的研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已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中国教育明瑟收益率的文献已经很多了, 许多学者都关注了男女教育收益率的差别, 并利用统计数据有力地支持了各自的结论。然而对于教育回报率或教育效益受父母亲的教育状况却比较少见,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研究。而且还控制在城镇居民内,以往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的对象都包含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而本文主要为探讨城镇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受父母亲教育程度的影响。 (一)明瑟收益率与内部收益率 对于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在国际上通用的私人教育收益率两种进行计量研究分析。 明瑟收益率( Mencerian Rate of Return )是指教育边际收益率,主要是它反映了受教育者由于多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收入; 而另外一种则是指内部收益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 说的就是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支付的成本的贴现值与获得的收益的贴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 是私人教育投资回报的度量, 与工程或金融投资收益率相似。国内国际上,对明瑟收益率研究的学者较多,其主要包括不同教育程度的明瑟收益率、不同性别的明瑟收益率、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明瑟收益率等方面。其均涉及到相关的数学等式。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与明瑟收益率有重要关系的高等毕业生年收入。九年义务教育执行的社会背景下,以及高等教育收费统一化等因素使得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教育成本大致所差无几,而影响其教育回报率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状况。也即是本文研究假设问题的解释变量。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的增长是教育回报率真正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 运用CHIP2002中的数据,用Roy模型对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进行观察,在进行能力偏差能力偏差的校正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收益和收益率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 袁成、张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收益的观察 2006,此项研究得到了2006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研究(EFA060202)的资助。此论文旨在表现大学生教育收益率在低收入与高收入之间的比较,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教育回报率进行相关回归的分析,对其影响因素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论文还提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都相信,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由于信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抑制,因此他们的教育投入低于最优水平,其子女的教育收益率应该远远高于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收益率(Becker andTomes,1986)。而外国有学者认为:超低收入与超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其他中层次收入家庭的子女。 Bonnie Klimes-Dougan, Jose A. Lopez, Perry Nelson, and Howard Adelman 1996Two Studies of Low Income Parents Involvement in Schooling Thes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ldren at the lowest and highest income levels tend to access better quality care than middle-income children, presumably because low-income children are targeted by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such as Head Start which tend to be of better quality than community-based child care, and higher-income parents are able to buy the best available care in the market。 此外,还有国外学者从多位老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回忆与学生现实中的发展统计分析出低收入家庭在高等教育环境下会更上进更努力,综合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得到的结论是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教育收益率。但是这样的判断没有考虑教育、能力以及收入在代际间的传递,因此与现实中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Julia C. Torquati, Helen H. Raikes , Catherine A. Huddleston-Casas , ames A. Bovaird , Beatrice A. Harris 1987 Family income, parent education, and perceived constraints as predictors of observed program quality and parent rated program quality :reported that teachers in community-based centers serving predominantly low-income children were more detached and harsh and less sensitive than teachers in centers serving poorer or more-affluent children, and that quality of care in centers serving upper-income children was the most consistently positive in terms of caregiving and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activities. 而在此论文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与其父母亲教育程度之间进行回归分析,而主要是通过对影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的重要因素即年收入状况取代教育回报率的解释变量的位置,最后来进行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状况与其父母亲教育程度之间的回归分析与解释。 四研究假设关于城镇人口高等教育毕业生收入与其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有相关关系。并且呈现随着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收益率越高的关系。并且,以此修正前人对于高等教育收入与其父母亲的职业种类或性质因果相关的假设论证。即其存在内生性问题,并且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即为其内生性变量。五数据本文主要采用的是CGSS2003,此数据是2003年度的调查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的第一期,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和共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方面由李路路教授担任主持人,香港科技大学方面由边燕杰教授担任主持人。此次调查只包括城镇,共涉及了125个县级单位,559个居委会,5900名被访者,收回有效数据5894条。此数据较为全面得记录了城镇居民各方面的信息,而不足之处在于仅限于城镇居民,了解城镇人口生活各方面有关系信息,对于农村人口并没有介入。 六研究分析本次研究的因变量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为连续变量中的定比变量。而纳入的自变量为父亲教育程度与母亲的教育程度,为离散变量中的定序变量。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可能会受代际转移的影响,而父母亲的教育程度却是重要的因素。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与父母亲的教育程度进行OLS回归分析,分析变量之间是否相关及其相关程度。接下来,对父母亲教育程度的残差值进行检验,即对其进行hettest检验,若存在异方差性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处理,直接用“稳健标准误+OLS”回归。在最后,输出结果部分,还做了个关于高等教育毕业生与父亲教育程度和与母亲教育程度的一个嵌套模型检验,本着最简约原则,决定最后选取什么样的模型。7 结果与结果解释 关于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与其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相关关系的模型建立为一下等式:其中Y表示年收入,a、b分别为自变量X1、X2即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 Y=a X1+ b X 2+ Y=c X1+ Y=d X2+ 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OLS分析,p0.05,证明其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在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表1 对于子女、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这个分类变量的编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如下所示: 编码 子女、父母亲教育程度 在选取哪个模型的问题上,对模型 -2 不适合 进行嵌套模型检验,得到的p 0.05, -1 无填答/不填答 即推翻原假设,选择模型。如表4所示, 0 不知道/说不清 其中包括了对这三个模型的比较分析,包 1 未受过正式教育 括对本文的二级研究问题,即高等教育毕 2 小学 业生年收入与父母亲单位或职业性质的 3 初中 关系。但最后通过Hausman内生性检验, 4 高中 得到的结论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 5 职高、技校 与其父母的单位或职业性质之间的相关 6 中专 关系存在内生性问题,这个内生性变量为 7 大专(非全日制) 父母亲的教育程度。当p0.05下,在控 8 大专(全日制) 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变的情况下,父亲的 9 本科(非全日制) 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高等教育毕 10 本科(全日制) 业生的年收入增加540元,标准误为2.77。 11 研究生以上 而同样,在控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不变的 12 私塾 情况下,母亲的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增加721元,标准误为3.54.表2 父亲教育程度的频数与频率表 表3 母亲教育程度的频数与频率表父亲教育程度 Freq. PercentCum. 母亲教育程度 Frep Percent Cum 不适合 1 0.160.16 不适合 5 0.78 0.78 无填答/不回答8 1.251.41 无填答/不回答 3 0.24 1.02 不知道/说不清4 0.632.03 不知道/说不清 206 31.24 32.26 未受过正式教育 81 12.6614.69 未受过正式教育 140 20.84 53.10 小学 136 21.2535.94 小学 126 19.66 62.76 初中 140 21.88 57.81 初中 51 7.96 70.72 高中 83 12.97 70.78 高中 7 1.09 71.81 职高、技校 3 0.47 71.25 职高、技校 38 5.93 77.74 中专 41 6.41 77.66 中专 11 1.72 79.46 大专(非全日制)26 4.06 81.72 大专(非全日制 18 2.81 82.37大专(全日制) 25 3.91 85.63 大专(全日制) 3 0.47 82.84本科(非全日制) 5 0.78 86.41 本科(非全日制 24 3.74 86.58本科(全日制) 42 6.56 92.97 本科(全日制) 6 1.74 89.32研究生以上 5 0.78 93.75 研究生以上 9 1.90 94.22私塾 39 6.25 100.00 私塾 37 5.78 100.00Total 640 100.00 Total 640 100,00表4 嵌套模型检验结果(1)(2)(3)(4)(5)(6)incyearincyearincyearincyearincyearincyearm_educ889.7*721.0*721.0*721.0*(3.54)(2.57)(2.57)(2.57)f_educ540.0*293.6*293.6*293.6*(2.77)(1.36)(1.36)(1.36)m_unit3339.6*(3.01)f_unitrk-1156.9*_cons16683.8*16690.9*16058.2*16058.2*16058.2*18404.9*(20.54)(18.46)(17.20)(17.20)(17.20)(21.24)N641641641641641641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 0.05, * p 0.01, * p 0.0018 结论与讨论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与其父母亲的教育程度有很大相关关系。并且得到的结论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受父母教育程度的影响,且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收入多少的取得存在一定的代际转移的性质。与前人关于对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子女的教育收益率相比,不仅仅局限在家庭收入这个层面,还深入探讨了其与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与职业性质,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其收入与父母亲的职业性质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以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为工具变量,却发现其存在内生性问题的。也更一步加深了本文探讨受父母亲的教育程度的影响实乃更为根本的一个因素。旨在揭示社会事实,以更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完善社会分配制,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相关社会政策,促进社会群体,尤其是父母亲为低教育程度的群体提高教育收益率,缩小社会差距,以更好地促进全社会成员为社会主义事业谋取福祉。促使我们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从前学者总是认为高等教育的好处就在于它有益于降低自身落入到低收入群体这样弱势群体中去。 Hawley & Rosenhotz,1991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in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The MIDUS Study) :the reason that higher education is linked to reduced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is because it reduces the risk for low income status。然而,此文旨在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而不考虑其它人生人格成长等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从成本和收入两个层面去看待,来看待教育的意义。此论文主要从微观角度来看影响个人教育收益率的现实问题,然而从宏观上,中国有学者就认为如果说国际教育经济学界已有的大量的研究结果可以证明在市场经济国家,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可以为个人带来更高收入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中国教育收益率,特别是高等教育收益率低下的现象,可以用来证实在缺乏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和收入之间的关系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石才良,冯 静 2006,02月 高等教育收益率:理论、证据与述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仍然关注非主流教育经济学流派(如筛选理论、过度教育等)对收益率的影响,国家的公共管理政策(如转移支付、税收制度等)对收益率的影响。将会思考学生贷款制度的完善与教育收益率的关系等,特别是学生贷款的偿还负担与个人未来收益等问题。 沈 华 、沈 红:我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4.05月 关于此论文所用的数据的样本偏差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反思。数据工作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和共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方面由李路路教授担任主持人,香港科技大学方面由边燕杰教授担任主持人。此次调只包括城镇,并且其中涉及的方面很广泛。而此文所要用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