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明显型 这类题比较简单,一般考生能够明显看出可以通过整除法来解题。 例1:已知甲、乙两人共有260本书,其中甲的书有13是专业书,乙的书有12.5是专业书,问甲有多少本非专业书(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109 A.67 B.75 C.87 D.174 解析:书的数量有一个特点,就是最小的单位为1.设甲一共有x本书,则甲的专业书的数量13x/100一定是整数,根据甲、乙两人共有260本书可知,x=100或200.带入乙的条件,可知甲有100本书,乙有160本。此题若是将书换为粮食,则无解。 提示:具有“最小单位为1”这样特点的还有人、动物之类不可拆的东西。 例2:小明和小强参加同一次考试,如果小明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3/4.小强答对了27 道题,他们两人都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2/3,那么两人都没有答对的题目共有( ) A.3道 B.4道 C.5道 D.6 道 解析:这是一道二集合的问题,题中只有一个条件是整数,即小强答对了27题,说明应该从整除法入手。根据题意可知,题目总数的3/4和2/3都是整数,说明题目的总数可以被12整除。通过“小强答对了27 道题”这个条件可知,只有36满足条件(很容易排除12,24,因为27;若48,则两人都答对2/33227,不符合题意)。通过二集合的方法可知两人都没有答对的题目共有6道。 二、技巧型 这类题隐蔽性较强,大家可以通过正常的列方程之类的方法求得答案,但速度较慢,而整除法作为一种速算技巧却可以迅速求得答案。 例3:某剧场共有100个座位,如果当票价为10元时,票能售完,当票价超过10元时,每升高2元,就会少卖出5张票。那么当总的售票收入为1360元时,票价为多少( ) A.12元 B.14元 C.16元 D.18元 解析:方程法为设票价升高2x元,少卖出5x张票,则列方程:(10+2x)(100-5x)=1360解此方程运算量较大,用时较多,用整除法解析则比较简单。 总售票收入=票价x人数,所以总售票收入一定可以被票价整除。观察4个选项,12,18都含有约数3,而1360不含有,所以1360不能被12或18整除,A,D排除;14含有约束7,1360不含有,排除B.所以选择C选项。 例4:某单位有工作人员48人,其中女性占总人数的37.5,后来又调来女性若干人,这时女性人数恰好是总人数的40,问调来几名女性?2010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真题-55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解析:常规解法为设调来女性为x,求得原有女性48 37.5%=18人,所以(18+x) / (48+x) = 40%,这样可以求得x=2. 整除法:后来的女性的人数为(48+x)40%是一个整数,可知48+x可被5整除,根据4个选项,得到x=2. 三、与方程相结合型 解这类题时需要找到基本算法,并列方程准备求解,但是可以通过整除法在选项中直接找到答案,不需要求解过程。与技巧型相区别的地方在于技巧型几乎不需要列方程。 例5:一商品的进价比上月低了5,但超市仍按上月售价销售,其利润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则超市上月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51 A.12 B.13 C.14 D.15 解析:首先根据5这个条件,设上个月的进价为100.则可列方程x/100+6/100=5+x /95根据选项可知x/100+6/100100一定是一个整数,则5+x /95100也一定是一个整数。95=195,可知5+x是19的倍数,由四个选项可知x=14. 例6:小明和小强参加同一次考试,如果小明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3/4.小强答对了27 道题,他们两人都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2/3,那么两人都没有答对的题目共有( ) 解析:设题目的总数为,两人都没有答对的题目共有y道。根据题意,小明答对而小强没有答对的题目为x/12,则x/1227y27y11x/12可以看出可以被12整除, 27y可以被11整除。根据选项可知,y6. 通过两种解法对同一道题的解析对比,能发现这种解法更简单,因为它直接得出了答案。 综上可看出,整除法可以贯穿于解题的始终,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解题思路,更可以作为一种简化求解过程的数学技巧。灵活应用整除问题,可以在考试中真正地做到事半功倍。一、购买一套好的公务员考试教材,将教材通读一遍,以理解为主,整体把握。 另外,看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重点: 1、尽可能多的学习一些题型,积极掌握新题型;特别是最近两年试题形式,往往会成为当下考试的延续或者起到借鉴作用,应特别予以重视。 2、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公式;如幂次数、整除特性、圆的面积公式等;资料分析中统计术语,如增长率、指数、同比等等,如果没有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公式,很多题目将无从下手。 3、数学题中常见的典型的解题思想必须掌握,如构造法、极端法、枚举法、归纳法、逆向法、图示法、设“1”法等等;资料分析中基本的阅读方法必须掌握,如“分段落中心法”、“关键词搜索法”、“横纵目标定位法”等,使用这些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一把破解难题、节省答题时间的宝剑,需要考生在实战中细细领悟。 4、常用的数量关系解题技巧必须掌握,如“代入排除法”、“十字交叉法”、“数字特征法”等;资料分析题中典型的速算技巧,如估算法、直除法、放缩法、化同法、插值法、截位法、差分法等使用这些方法,考生可以避免复杂计算和公式,有时直接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 1、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而对于中难题,尤其要讲究做题的效果,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2、另外,就是做练习题或模拟题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每个班次后面都附上了一定量的精编练习题,以便考生学习使用。 总之,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题目较难,复习备考枯燥,所以说必须调整好心态,注重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另外从整体上来说是“先易后难”的学习步骤,循序渐进,对于具体的题型一定要遵从“机械程序化”的解题思维,这样行成规律化、系统化体系之后,你会发现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其实并不难。 距离考试约100天的时间内,建议各位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备考准备,祝愿大家顺利!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常考三大题型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4 15:12【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相遇问题 要点提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甲,乙在AB途中相遇。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1、同时出发 例1: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车速为10米/秒,第二列车的车速为12.5米/秒,第二列车的旅客发现第一列车在旁边开过时用了6秒,则第一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A.60米 B.75米 C.80米 D.135米 解析:D.A、B两地的距离为第一列车的长度,那么第一列车的长度为(10+12.5)6=135米。 2、不同时出发 例2:每天早上李刚定时离家上班,张大爷定时出家门散步,他们每天都相向而行且准时在途中相遇。有一天李刚因有事提早离家出门,所以他比平时早7分钟与张大爷相遇。已知李刚每分钟行70米,张大爷每分钟行40米,那么这一天李刚比平时早出门( )分钟A.7 B.9 C.10 D.11 解析:D.设每天李刚走X分钟,张大爷走Y分钟相遇,李刚今天提前Z分钟离家出门,可列方程为70X+40Y=70(X+Z7)+40(Y7),解得Z=11,故应选择D. 3、二次相遇问题 要点提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路程的两倍。 例3: 两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离A城52千米处相遇,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在离A城44千米处相遇。两城市相距( )千米A.200 B.150 C.120 D100 解析:D.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两个全程,从A城出发的汽车在第二次相遇时走了522=104千米,从B城出发的汽车走了52+44=94千米,故两城间距离为(104+96)2=100千米。 4、绕圈问题 例4:在一个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8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6分钟甲到B点,又过1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则甲环行一周需要( )? A.24分钟 B.26分钟 C.28分钟 D.30分钟 答案:C.解析:甲、乙两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用了6+10=16分钟。即两人16分钟走一圈。从出发到两人第一次相遇用了8分钟,所以两人共走半圈,即从A到B是半圈,甲从A到B用了8+6=14分钟,故甲环行一周需要142=28分钟。 二、追及问题 要点提示:甲,乙同时行走,速度不同,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假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追及时间)内: 追及路程=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速度差 追及时间 核心是“速度差”。 例5:一列快车长170米,每秒行23米,一列慢车长130米,每秒行18米。快车从后面追上慢车到超过慢车,共需( )秒钟A.60 B.75 C.50 D.55 解析:A.设需要x秒快车超过慢车,则(23-18)x=170+130,得出x=60秒。 例6: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和一台拖拉机都从甲开往乙地,汽车出发时,拖拉机已开出15千米;当汽车到达乙地时,拖拉机距乙地还有10千米。那么汽车是在距乙地多少千米处追上拖拉机的? A.60千米 B.50千米 C.40千米 D.30千米 解析:C.汽车和拖拉机的速度比为100:(1001510)=4:3,设追上时经过了t小时,那么汽车速度为4x,拖拉机速度则为3x,则3xt+15=4xt,得xt=15,即汽车经过4xt=60千米追上拖拉机,这时汽车距乙地100-60=40千米。 三、流水问题 要点提示: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例7:一艘轮船从河的上游甲港顺流到达下游的丙港,然后调头逆流向上到达中游的乙港,共用了12小时。已知这条轮船的顺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2倍,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从甲港到乙港相距18千米。则甲、丙两港间的距离为( ) A.44千米 B.48千米 C.30千米 D.36千米 解析:A.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又顺流速度=2逆流速度,可知顺流速度=4水流速度=8千米/时,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4千米/时。设甲、丙两港间距离为X千米,可列方程X8+(X18)4=12 解得X=44. 要想有效提高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解题速度,必须熟练掌握并能自如运用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建议考生复习时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提升解题能力。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三种必考题型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3 9:35【大 中 小】【我要纠错】 数学运算题型纷繁复杂,考生不容易把握重点,据此名师通过对近三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研究,归纳总结出“排列组合问题”、“几何问题”、“最值问题”为每年必考题型,甚至同一题型出现两次以上,所以考生备考时应予以足够重视。下面就这三种题型分别进行讲解和解析。 一、排列组合问题 排列组合问题是数学运算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数学知识点,也成为了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的是排列组合的两个公式()和两个原理(加法原理、乘法原理)。考生只要熟练运用两个公式,并分清排列与组合、分类与分步的差别即可快速解答此类问题。 【例1】(国家2010-46)某单位订阅了30份学习材料发放给3个部门,每个部门至少发放9份材料。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方法?( ) A.7 B.9 C.10 D.12 【答案】C. 【解析】排列组合问题。对于三个部门发放到的材料份数,可分为三种情况:9、9、12,有3种方法;9、10、11,有种方法;10、10、10,有1种方法。总计有3+6+1=10种方法。 【例2】(国家2010-50)一公司销售部有4名区域销售经理,每人负责的区域数相同,每个区域都正好有两名销售经理负责,而任意两名销售经理负责的区域只有1个相同。问这4名销售经理总共负责多少个区域的业务?( ) A.12 B.8 C.6 D.4 【答案】C. 【解析】排列组合问题。可以看为从四人中任意选择两人分配,即。 【例3】(国家2009-115)厨师从12种主料中挑出2种,从13种配料中挑选出3种来烹饪某道菜肴,烹饪的方式共有7种,那么该厨师最多可以做出多少道不一样的菜肴?( ) A.131204 B.132132 C.130468 D.133456 【答案】B. 【解析】排列组合问题。,其中含有“3”这个因子,排除A、C、D,选B. 【例4】(国家2008-57)一张节目表上原有3个节目,如果保持这3个节目的相对顺序不变,再添进去2个新节目,有多少种安排方法?( ) A.20 B.12 C.6 D.4 【答案】A. 【解析】排列组合问题。将2个新节目安排进来一共分两步:先插进第一个节目,有4个空,所以有4种安排方法;再插进第二个节目,有5个空,所以有5种安排方法。分步用乘法原理得到总共有45=20种安排方法。 二、几何问题 几何问题一般涉及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角度、表面积与体积,以及几何定理和几何特性的考查。此类问题考生只要熟悉几何公式、理解几何定义、定理便可迅速解答。 【例5】(国家2010-53)科考队员在冰面上钻孔获取样本,测量不同空心之间的距离,获得的部分数据分别为1米、3米、6米、12米、24米、48米。问科考队员至少钻了多少个孔?( ) A.4 B.5 C.6 D.7 【答案】D. 【解析】几何问题。因为任意两段距离的和都不大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没有组成三角形,即要形成N段距离,至少要有N+1个孔,即为7个。 【例6】(国家2009-116)如图所示,X、Y、Z分别是面积为64、180、160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纸片,覆盖住桌面的总面积是290,其中X与Y、Y与Z、Z与X重叠部分的面积依次是24、70、36,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15 B.16 C.14 D.18 【答案】B. 【解析】几何问题。具体解法可用容斥原理公式。设所求为x,则:64+180+160-24-70-36+x290,解得x16. 【例7】(国家2008-49)相同表面积的四面体,六面体,正十二面体以及正二十面体,其中体积最大的是:( ) A.四面体 B.六面体 C.正十二面体 D.正二十面体 【答案】D. 【解析】几何问题。根据四条定理:(1)等面积的所有平面图形当中,越接近圆的图形,其周长越小。(2)等周长的所有平面图形当中,越接近圆的图形,其面积越大。(3)等体积的所有空间图形当中,越接近球体的几何体,其表面积越小。(4)等表面积的所有空间图形当中,越接近球体的几何体,其体积越大。由(4)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D. 三、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一般为题目中出现“至多”、“至少”、“最多”、“最少”、“最大”、“最小”、“最快”、“最慢”、“最高”、“最低”等字样,题目较抽象,难度较大。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为“极端分析法”就是构造符合条件的数值。 【例8】(国家2010-55)某机关20人参加百分制的普法考试,及格线为60分,20人的平均成绩为88分,及格率为95%.所有人得分均为整数,且彼此得分不同。问成绩排名第十的人最低考了多少分?( ) A.88 B.89 C.90 D.91 【答案】B. 【解析】最值问题。20人总共失分(100-88)20=240,由及格率为95%知只有1人不及格。要使第十名失分尽量多(得分尽量低),可使前9名失分尽量少,设分别失分0,1,8分。而从第11名至第19名亦是失分尽量少,设第10名、第11名第19名分别失分x,x+1,x+2,x+9,则可得(0+1+8)+x+(x+1)+(x+2)+(x+9)+41240,解得x最大为11,即第10名最少得分89分。 【例9】(国家2009-118)100个人参加7个活动,每人只能参加一个活动,并且每个活动的参加人数都不一样,那么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最多有多少人?( ) A.22 B.21 C.24 D.23 【答案】A. 【解析】最值问题。要使第四名的活动最多,则前三名要尽量的少,又因每项活动参加的人数都不一样,那么,前三名人数分别为1,2,3.设第四名的人数为x人,则有:1+2+3+x+(x+1)+(x+2)+(x+3)100,解得x22,所以,参加人数第四名的活动最多有22人参加。 【例10】(国家2008-56)共有100个人参加某公司的招聘考试,考试内容共有5道题,15题分别有80人,92人,86人,78人,和74人答对,答对了3道和3道以上的人员能通过考试,请问至少有多少人能通过考试?( ) A.30 B.55 C.70 D.74 【答案】C. 【解析】最值问题。1-5题分别错了20、8、14、22、26道,加起来(注意利用凑整法速算)为90.题目问“至少有多少人能通过这次考试”,所以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不及格,因此这90错题分配的时候应该尽量每3道分给一个人,即可保证一个人不及格,那么90道错题一共可以分给最多30个人,让这30个人不及格,所以及格的人最少的情况下是70人。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备考“四个务必”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3 9:17【大 中 小】【我要纠错】一、务必仔细研读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历来是考试指南针,每年的考试大纲都对考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考生仔细阅读,看是否有新要求、新题型,便于把考前有限的时间用到“刀刃”上。 从历年考试大纲中分析可知数学运算的本质是考察数学思维能力,而数量关系测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注重考查考生的解题技巧。建议考生在复习时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的掌握。 二、务必有选择地购买参考书 参考书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就是说书中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解题方法。选好参考书之后,将参考书整体翻阅一遍,以理解为主,了解大概。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1、熟悉考试题型,并积极推测新题型;特别是最近两年试题形式,往往会成为当下考试的延续或者起到借鉴作用,应特别予以重视。 2、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公式;如幂次数、整除特性、面积和体积公式等,如果没有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公式,很多题目将无从下手。 3、数量关系题中常见的典型的解题思想必须掌握,如构造法、极端法、枚举法、归纳法、逆向法、图示法、设“1”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是一把破解难题、节省答题时间的宝剑,需要考生在实战中细细领悟。 4、常用的数量关系技巧必须掌握,如“代入排除法”、“十字交叉法”、“数字特征法”等,使用这些方法,您可以避免复杂计算和公式,有时直接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务必有针对性的报辅导班 辅导班中的老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沉浸在这个领域里面,知道考试中会从哪个角度出题,哪些东西是重点。所以说报辅导班可以给你指明学习的方向,避免自己走弯路。 报辅导班之后,考生听课占了一部分时间,因此听课的效率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看参考书时不懂的地方做的记号,就是听课的重点;对参考书书中遇到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提高听课的科学性。 首先应做好听课前的准备,打印好讲义,准备好笔记本和草稿纸等;保证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听课是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须要全身心地投入课程的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四、务必系统化的模拟实战 在看书和听课之后,如何衡量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衡量的标准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是否掌握了有针对性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以备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成为考场上的优胜者。针对公务员考试的这个特点,我们倡导一种被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备考方法:“模拟实战”,重点突破。要模拟真实考场,按照一定的技巧方法,定时作答定量的真题。 首先,模拟实战一定要选择真题,定时定量进行,答题过程中间不能停顿。这样通过一定强度的集中训练,可以有效地适应考试强度的要求。 其次,模拟实战要讲究解题方法,而不要一味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去解题。数量关系解题的技巧性很强,“瞎蒙乱猜”对于提高成绩不会有什么帮助,所以,要不断强化技巧、总结规律,有效提高解题的效率。 第三,模拟实战不是把题目做完一遍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解题思路和技巧的突破。对于那些自己做错的题和难题,要做详细的试题分析,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总之,数量关系的复习,既不能只盲目依靠题海战术,也不能仅凭自己十几年来积累的自认为深厚的数学功底,更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短期的培训课堂上。考生必须最大程度的挖掘自己的做题潜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练习这才是克题制胜的关键。行测数量关系部分:数字推理的“三把金钥匙”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3 9:6【大 中 小】【我要纠错】 数字推理虽然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这门考试每次只有5道或10道,但这几道题目在整张试卷中占据的位置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从时间上来考虑,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平均做每道题的时间(包括涂卡)在50秒左右,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如果能在数字推理的每道题目上节省半分钟,那么整个考试就可以节省出5分钟,5分钟对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时间了。 其次,从心理上来考虑,如果能在数字推理上一马平川,又对又快的顺利解决掉数字推理,那么考生在做后面的题目时,心理上是会放松的,而且答题也会越来越自信;相反,如果在数字推理上卡住了,有题目没做出来,那么在后边的答题中肯定会惦记着前面的题目,从而导致考试的紧张情绪,自己的信心也会被削减,甚至由于分神导致一些低级的失误,例如漏答题,涂错卡等等。因此,数字推理不论从应考的战术,还是应考的战略上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谈谈在考场上快速突破数字推理题目的“三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看走向。拿到题目以后,用2秒钟迅速判断数列中各项的走向,例如: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还是有起有落。通过判断走向,找出该题的突破口。例如下面这道北京市面向2007应届生行测的真题: 14 ,6 ,2 ,0 ,( ) A.-2 B. -1 C. 0 D. 1 我们看到,题目中的一直的四个数字是越来越小的,也就是走向是递减的,是一致的。对于这类走向一致的数列,通常的做法是从相邻两项的差或比例入手,很明显,这道题目不能从比例入手(因为14/6不是整数),那么,我们就作差,相邻两项的差为8,4,2成等比数列,因此,0减去所求项应等于1,故所求项等于-1,故选B.利用数列的走向,可以迅速判断出应该采取的方法,所以,走向就是旗帜,走向就是解题的命脉。 第二把金钥匙,利用特殊数字。一些数字推理题目中出现的数距离一些特殊的数字非常近,这里所指的特殊数字包括平方数,立方数,因此当出现某个整数的平方或者立方周围的数字时,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殊数字入手,进而找出原数列的规律。例如下面这道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真题: 0 ,9 ,26 ,65 ,124 ,( ) A. 165 B. 193 C. 217 D. 239 当我们看到26,65,124时,应该自然的本能的联想到27,64,125,因为27,64和125都是整数的方次,27是3的立方,64是4的立方也是8的平方也是2的6次方,125是5的立方,很明显,我们应该把64看作4的立方,也就是该数列每一项加1或减1以后,成为一组特殊的数字,他们是整数的立方,具体的说,就是:0+1为1的立方,9-1为2的立方,26+1为3的立方,65-1为4的立方,124+1为5的立方,因此,所求项减1应等于6的立方,故所求项为217,因此该题选C.从这道题目,老师提醒广大考生要在考场上做到“作对作快”,必须在备考时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具体到数字推理部分,就是要在考前将1到20的平方:1,4,9,16,25,36,49,64,81,100,121,144,169,196,225,256,289,324,361,400;1到10的立方:1,8,27,64,125,216,343,512,729,1000;2的1次方到10次方:2,4,8,16,32,64,128,256,512,1024;5的1次方到5次方:5,25,125,625,3125背熟,当数字推理中出现以上这些数字周围的数字时,要联想到这些特殊的数,从而找出规律,例如,看到217就要想到216. 第三把金钥匙:九九乘法口诀。九九乘法口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们的国粹,作为选拔为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当然要求应试者对我们的国粹有深刻的认识。当在做数字推理题目时,老师提醒大家要依次读已知的数的时候,应时刻想着乘法口诀,看看题目中的已给的数字是否在乘法口诀有关系,因为九九乘法口诀中所涉及的不仅是简单的乘法口诀,其中蕴涵着大量100以内整数的有关整除的信息,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仅仅利用九九乘法口诀就找出已给数字的规律。例如下面这道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B类行测考试的真题: 1 ,1 ,8 ,16 ,7 ,21, 4 ,16 ,2 ,( ) A. 10 B. 20 C. 30 D. 40 当我们看到8,16,7,21,4,16时,如果能意识到它们在九九乘法口诀中的地位,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解这道题的突破口了:1/1=1,16/8=2,21/7=3,16/4=4,因此所求项除以2应等于5,故所求项为10,故选A.因此,在做数字推理题时,应该一边读题,一边考虑这些已知的数是否在乘法口诀中出现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上介绍的“三把金钥匙”是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使用的,理解掌握了以后,就能够快速解决数字推理的题目,达到“做对做快”的目的。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速解技巧:比例法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1 17:16【大 中 小】【我要纠错】 例1:某商店实行促销手段,凡购买价值200元以上的商品可以优惠20,那么用300元钱在该商店最多可买下价值( )元的商品。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55 A.350元 B.384元 C.375元 D.420元 解析:购买价值200元以上的商品时,可以优惠20,相当于每80元最多可以购买100元的商品。设300元钱在该商店最多可买下价值x元的商品。80元购买100元的商品;300元钱买x元的商品。于是我们找到了成比例的对应量,得到比例式:80:100=300:x.故x=375元。选C. 例2:一个快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快1分钟,一个慢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3分钟。如将两个钟同时调到标准时间,结果在24小时内,快钟显示10点整时,慢钟恰好显示9点整。则此时的标准时间是(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一类-46 A.9点15分 B.9点30分 C.9点35分 D.9点45分 解析:每小时快钟比标准时间快1分钟,慢钟比标准时间慢3分钟,两个钟相差4分钟。在24小时内,快钟显示10点整时,慢钟恰好显示9点整,相差60分钟。设这时快钟比标准时间快x分钟,慢钟比标准时间慢y分钟。于是我们找到了成比例的对应量,得到比例式:x:y:60=1:3:4.故x=15,y=45.选D. 例3:有一只钟,每小时慢3分钟,早晨4点30分的时候,把钟对准了标准时间,则钟走到当天上午10点50分的时候,标准时间是(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二类-46 A.11点整 B.11点5分 C.11点10分 D.11点15分 解析:慢钟每小时慢3分钟,即标准时间每60分钟,慢钟走57分析。慢钟从早晨4点30分走到当天上午10点50分,共走了6小时20分,共380分钟。设标准时间走了x分钟。于是我们找到了成比例的对应量,得到比例式:57:60=380:x.故x=400.即标准时间比慢钟应该多20分钟,选择C. 例4:养鱼塘里养了一批鱼,第一次捕上来200尾,做好标记后放回鱼塘,数日后再捕上100尾,发现有标记的鱼为5尾,问鱼塘里大约有多少尾鱼( )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42 A.2000 B.4000 C.5000 D.6000 解析:设鱼塘里大约有x尾鱼。x尾鱼中,被标记的是一开始捕上来的200尾。数日后再捕上100尾,发现有标记的鱼为5尾。于是我们找到了成比例的对应量,得到比例式:x:200=100:5.故x=4000.选B. 通过上述实例讲解可知,比例法的关键是找到成比例的对应量。公务员考试行测兔子数列考查形式真题透析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1 17:14【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多项递推数列之中最有名的一个是斐波那契数列(又名兔子数列),这是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考虑一个有关兔子繁殖的问题得到的,故以命名。有趣的是,公务员考试中把兔子数列的来历直接命成了一道考题: 假定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并且此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如果一切正常没有死亡,公母兔也比例适调,那么一对刚出生的兔子,一年可以繁殖成( )对兔子。 2008年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乙卷-10 A.144 B.233 C.288 D.466 通过列出每月的大兔数与小兔数,我们发现,经过0,1,2,3,11,12个月后兔子的数目,构成了下面这个数列 1,1,2,3,5,8,13,21,34,55,89,144,233 此即兔子数列。它的递推特征是从第三项开始,每项等于前两项之和,即2=1+1, 3=1+2, 5=2+3以此类推。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有关兔子数列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考查兔子数列 例1:1,2/3,5/8,13/21,( )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43 A.21/33 B.35/64 C. 41/70 D.34/55 此题中把第一项1看做1/1,则沿各项分子、分母看过去,正是1,1,2,3,5,8这一列数,由此可知括号中分子和分母应分别为兔子数列的9、10两项,为34/55,选D. 二、修正类型第三项仍等于前两项和 例2:1,3,4,7,11,( ) 2008年河南招警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41 A.14 B.16 C.18 D.20 此题与兔子数列递推规律相同,仍是两项和等于第三项,但数列中的数字不再是兔子数列中的数,而是从前两项为1,3开始递推,故括号中应填7+11=18,选C. 三、修正类型第三项由前两项和进一步运算得到 例3:4,9,15,26,43,( ) 2008年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27 A.68 B.69 C.70 D.71 4+9=13,与第三项15相差2.9+15=24与第四项26也相差2.以此为突破口,此题的规律为第三项等于前两项之和再加2.故括号中应为26+43+2=71,选D 例4:2,4,6,9,13,19,( ) 2008年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7 A.28 B.29 C.30 D.31 2+4=6,我们看了很高兴,觉得是符合兔子数列前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的递推规律的,但随后我们发现4+6=10,不等于9.6+9=15,也不等于13.那么我们解题的方向错了吗?没有。继续仔细观察,我们随即注意到4+6虽不等于9,但再减1就是9了。而6+9-2=13,9+13-3=19,原来规律是两项和依次减去0、1、2、3才等于下一项!故括号内应是13+19-4=28,选A. 四、修正类型第四项等于前三项之和 既然两项和可以等于下一项,命题者自然可以想到稍加改变,出三项和等于下一项的题目: 例5:0,1,1,2,4,7,13,( )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一卷-30 A.22 B.23 C.24 D.25 三项和等于第四项,故填4+7+13=24,选C. 例6:1,3,5,9,17,31,57,( ) 2008年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35 A.105 B.89 C.95 D.135 三项和等于第四项,故填17+31+57=105,选A.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到2008年江西公务员考试这两道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五、修正类型第三项等于前两项之积 例7:2,3,6,18,108,( ) 2009年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04 A.2160 B.1944 C.1080 D.216 后项与前项差距急剧增大,故往乘积上考虑。易见23=6,36=18,继续验证618=108也是成立的,说明我们根据前四项猜想的规律“第三项等于前两项之积”是正确的。故括号中应填18108=1944,选B. 以上关于兔子数列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若干题型。请读者思考,如果你是出题人,你还可以对兔子数列“第三项等于前两项之和”做怎样的变化?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速解技巧:代入法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1 17:13【大 中 小】【我要纠错】 代入法是数学运算最常用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定方程、多位数、整除与同余、时间、行程等各类问题。 1、一个小于80的自然数与3的和是5的倍数,与3的差是6的倍数,这个自然数最大是( )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43 A.32 B.47 C.57 D.72 解析: 本题主要讲解的是代入法应该从哪个选项开始代入。本题问这个自然数最大是多少,所以我们应该从最大的选项开始代入。D选项72,与3的和是75,是5的倍数;但其与与3的差是69,不是6的倍数。D选项错误。C选项57,与3的和是60,是5的倍数;其与3的差是54,是6的倍数。C选项正确,且C选项比AB大,故选择C. 注释: 问题有最大、最小等要求时,我们要按照题目的指向选择代入选项的顺序。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排除法会在后文中讲解。 2、一个五位数,左边三位数是右边两位数的5倍,如果把右边的两位数移动前面,则所得新的五位数要比原来的五位数的2倍还多75,则原来的五位数是(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一类-44 A.12525 B.13527 C.17535 D.22545 解析: 本题题干对该数有多个要求,本题主要讲解的是代入法应该先验证哪个要求。本题要求该数是“五位数”;要求该数“左边三位数是右边两位数的5倍”;还要求该数“如果把右边的两位数移动前面,则所得新的五位数要比原来的五位数的2倍还多75”。一般说来,选项是满足简单的要求的,故我们应该从复杂的要求开始代入。即首先验证选项是否满足“如果把右边的两位数移动前面,则所得新的五位数要比原来的五位数的2倍还多75”。A选择,12525,如果把右边的两位数移动前面,则所得新的五位数,则得到新数25125;而原来的五位数的2倍还多75是125252+75=25125,正好相等。故A选项极可能就是正确选项。如果不放心,我们这时可以再看看简单的要求是否满足:“五位数”,“左边三位数是右边两位数的5倍”这两个要求显然满足。肯定选A. 注释: 题干有多个要求时,我们应该从复杂的要求开始验证。 3、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当月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48 A.8 B.10 C.12 D.15 解析: 甲教室有5排座位,每排可坐10人,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即每次坐105=50人。乙教室也有5排座位,每排可坐9人,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即每次坐95=45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 A选项,甲教室举办该培训8次,共508人次;故乙教室举办该培训19次,共4519人次。两教室共培训508+4519=1255人次。而实际上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错误。 B选项,甲教室举办该培训10次,共5010人次;故乙教室举办该培训17次,共4517人次。两教室共培训5010+4517=1265人次。而实际上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错误。 C选项,甲教室举办该培训12次,共5012人次;故乙教室举办该培训15次,共4515人次。两教室共培训5012+4515=1275人次。而实际上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错误。 故选择D. 注释: 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快速解答。排除法会在后文中讲解。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速解技巧:排除法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9-21 17:10【大 中 小】【我要纠错】 排除法是数学运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不定方程、多位数、整除与同余、时间、行程等各类问题。通过真题阐述如何运用排除法速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的数量关系题。 1、一个小于80的自然数与3的和是5的倍数,与3的差是6的倍数,这个自然数最大是( )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43 A.32 B.47 C.57 D.72 基础知识: (1)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2)能被2、4、8、5、25、125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一个数被2(或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一位数字被2(或 5)除得的余数; 一个数被4(或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两位数字被4(或 25)除得的余数; 一个数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三位数字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 (3)能被3、9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一个数被3(或9)除得的余数,就是其各位相加后被3(或9)除得的余数。 解析:5的倍数,要求尾数为0或者5.该数与3的和是5的倍数,故该数的尾数为2或者7.ABCD都满足。6的倍数的偶数。该数与3的差是6的倍数,故该数是奇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