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_第1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_第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_第3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_第4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ystemoflawonpreparednessandresponsetoemergentpublichealthhazards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上海甲肝爆发 自1988年1月19日起 上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 呕吐 厌食 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病例 数日内成倍增长 截止到当年的3月18日 共发生29230例 山西朔州毒酒事件 1998年春节前 山西文水县一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兑散装白酒流向社后 被山西朔州市 大同市部分群众饮用 从1月26起有人中毒 患者呕吐 头痛 呼吸困难 没等救治就相继死亡 短短几天时间 朔州 大同等地先后发现数百名群众饮用假酒中毒住院 其中近30人死亡 南京汤山中毒事件 2002年9月14日 南京汤山发生一起特大投毒案 犯罪分子陈正平潜入 正式 面食店 将所携带的剧毒鼠药 毒鼠强 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 造成395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 死亡42人 河北白沟苯中毒事件 2002年初 在高碑店市白沟镇箱包生产加工企业打工的几名外地务工者 陆续出现了中毒症状 并有6人相继死亡 后经卫生部门调查定为苯中毒事件 1990 2002某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济影响 英国 疯牛病 90亿美元1990 1998 坦桑尼亚霍乱3600万美元 1998 日本疯牛病27亿美元 2002 秘鲁 霍乱海产品出口障碍 1991 美国 大肠杆菌0157食物召回 定期销毁 香港 禽流感屠宰家禽 1997 印度 鼠疫17亿美元 1995L 马来西亚 Nipah生猪屠宰 1999 卫生部通报统计信息 2009年 卫生部共收到全国 未含港澳台 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48起 报告病例238946例 死亡1004人 2009年 我国内地无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共报告重大事件11起 报告病例120945例 死亡657人 共报告较大事件203起 报告病例19677例 死亡267人 共报告一般事件2234起 报告病例98324例 死亡80人 报告事件数较2008年同期上升8 85 病例数上升64 98 死亡数上升140 19 甲型H1N1流感作为2009年新发现的传染病 在全球及我国广泛流行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总体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专家分析近几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仍将以传染病事件为主 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 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 仍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2010年卫生部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20起 中毒7383人 死亡184人 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7起 与2009年网络直报数据相比 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减少18 82 和32 92 死亡人数增加1 66 2010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36 82 和62 10 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多 占总数的60 8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重大传染病疫情 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 波及范围广泛 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 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短时间内 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病人 且病例不断增加 范围不断扩大 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 突然发生 不可预测2 有公共卫生属性3 损害和影响达到一程度 应急工作的方针与原则 1 方针 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2 原则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依法规范 措施果断依靠科学 加强合作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公布与实施2003年卫生部发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2006年修订 2006年卫生部组织制定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007年11月1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 危害程度 涉及范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 特别重大 级 重大 级 较大 级 一般 级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肺鼠疫 肺炭疽在大 中城市发生并伴有扩散趋势 或肺鼠疫 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 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并有扩散趋势 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烈性病菌株 毒株 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 并有扩散趋势 或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 并出现输入性病例 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组织体系及其职责 一 应急指挥机构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省级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二 日常管理机构卫生部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 指挥中心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武警系统 军队参照卫生部的设置指定日常管理机构 三 专家咨询委员会卫生部和省卫生厅负责组建四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医疗机构 疾控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预防 制定应急预案 1 应急预案定义 指经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置突发事件的事先方案制定的原则 分类指导 快速反应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2 内容1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全国的和省级的 2 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预警和预防应急控制正常阶段事件爆发恢复常态非正常阶段紧急对应 日常的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监测与预警 制定监测计划和预警等级 3 信息的收集 分析 报告 通报制度 4 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5 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2020 3 16 32 可编辑 6 物资与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物资 设施 设备 救治药品 器械等 技术 7 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应急准备 应急知识教育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包括注意环境卫生 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 勤通风 勤洗手 吃熟食 勤锻炼等 科学规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现苗头 及时报告监测和预警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测 各部门的日常监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监测信息进行分析 发出预警 应急储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保证应急的物资储备 报告与信息发布 1 报告主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医疗卫生机构 疾控 监督 医疗 保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有关单位个人 国务院 卫生部 省级人民政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市级人民政府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县级人民政府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 2小时 2小时 立即报告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1小时 2 报告时限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 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1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 流行的 2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 发生传染病菌种 毒种丢失的 4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3 通报 卫生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军队有关部门 县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毗邻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国务院有关部门 本行政区医疗卫生机构 省政府有关部门 县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卫生机构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一 启动应急预案何时启动 什么部门提出启动建议 什么部门负责启动 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性质 影响面及严重程度 目前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 是否需要启动应急机制 省级的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向省级政府全国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向国务院 省级的 省级政府决定 向国务院报告全国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报国务院批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应急处理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价法定传染病的宣布应急物资的生产 供应 运送和人员的调集交通工具上传染病人的处置人员和疫区的控制 法律责任 隐瞒 缓报 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责任其他 个案一 美国炭疽危机 年 月 日 美国遭受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 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这场巨大的悲剧之中时 它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恐怖袭击 这次是以生化袭击的方式出现的 炭疽病毒粉末通过邮政系统传播 造成多例死亡 引起了全国的恐慌 年 月 日上午 美国国会大厦六层一名工作人员打开了一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 此前 该大厦的工作人员已经同许多人一样 在美国遭受前期的炭疽袭击之后 接受了如何应付可疑信件的培训 可疑粉末的出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 她立即通知警察 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事件的迅速处理过程 09 第一现场应对者到达现场 包括警察 突发事件应对人员 危险品检测部门到达现场并开始炭疽病的初始检测 第一次快速检测呈炭疽阳性 通风系统关闭 第二次检测也呈炭疽阳性 诊断医师办公室开始对可能暴露在炭疽粉末中的人员进行鼻腔试纸的检测和化学预防药品的分发 六楼的工作人员转移至九楼 鼻腔试纸检测仍继续 此后工作人员被转移至五楼 并与其他人员隔离 办公室成员离开大厦 月 日早晨 大厦西南区关闭 晚上整个大厦关闭 在接下来的三天 对所有在现场的人员和国会里自愿要求检查的人员做炭疽病毒的检测 月 日上午 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人员到达现场并开始流行病学的调查 为了识别曾暴露于炭疽病毒的人群 小组界定了受污染的高威胁区域 同时 为了识别可能受污染的设施 开始追踪国会邮件分配系统 并获取五楼和六楼的平面图和通风系统的信息 以及多种环境样本 为了找到每一个可能处于危险区域的人 获取了雇员名单和到访者名单及联系方式 事件发生的九小时内 与 密切合作 收集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第一现场反应者的全部鼻腔试纸样本 并在随后四天送往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海军医疗中心检测 在随后的七天内跟踪首次检测呈炭疽阳性的样本 经验 从此次事件的前期处理来看 反应迅速 合作有效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炭疽病毒的扩散 而良好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有效的抗菌预防战略和基于先前经验的有效管理在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建立了由各领域专家 如数据管理专家 流行病学专家 微生物学专家 沟通专家 组成的快速反应小组 这些受过专门培训的行动小组能迅速奔赴突发事件现场 为州和地方提供应急支持 在整个炭疽袭击的应对过程中 联邦 地区 州和地方努力保持高度协作和沟通 多个系统在同时协同运转 卫生与福利部通过 为州和地方卫生部门提供 亿美元的资助 以提高整个应对系统预防公共卫生领域的恐怖袭击 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 个案例二 非典 2002年11月16日 首例非典 广州佛山出现第一例后来被称为SARS的病例 2003年1月2日广东省卫生厅接到河源市人民医院报告 该院收治了2名肺炎病人 后转送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治疗 该院接触过上述2名病人的医务人员中有8名发生同样疾病 20日广东省卫生厅决定邀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到广东指导防治工作 1月下旬广州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 2003年2月 抢购风潮 病毒进入广州 市面出现抢购药品和食醋的风潮 2月13日 怀疑病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说 病原体可能是病毒 2003年2月6日非典型肺炎进入发病高峰 全省发现病例218例 当天增加45例 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 广东省委副书记 省长黄华华作出批示 要求全力组织救治患者 查清病因和病源 8日广东省将非典型肺炎情况上报党中央 国务院 从即日起实行 零报告制度 8 9日广州市民开始抢购白醋 板蓝根 抗病毒口服液等 10日上午 省政府新闻办首次发出新闻通稿 正式向社会公布我省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 2月11日下午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记者见面会 宣布排除炭疽 鼠疫 禽流感的可能 12日下午 广州出现抢购大米 食盐等物品现象 广州市紧急研究对策 作出部署 2月13日 怀疑病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说 病原体可能是病毒 3月初 北京首例 北京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 3月2日 冠状病毒 河内和香港蔓延 3月25日 叶欣殉职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殉职 是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牺牲的医护人员 4月8日 列入范围 卫生部报经国务院批准 将非典列入法定传染病范围4月13日 联合攻关 卫生部决定 成立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联合攻关组4月14日 一级疫情 北京市收治的已确诊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共37人 其中死亡4人 康复出院8人 北京市启动了一级疫情控制措施 4月15日 首诊负责 卫生部发出通知 坚持首诊负责制 一旦发现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 应立即收治到专门的留观室 专门留观室须与其他留观室隔离 4月16日 命名SARS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非典病原体是变种冠状病毒 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 科学家将其命名为 SARS病毒 4月17日 不得缓报瞒报 4月17日 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指出不得缓报瞒报非典疫情 4月19日 酶联免疫 研制成功检测非典病毒的酶联免疫试剂 专用于非典疾病的快速诊断 4月20日 高官免职 卫生部长张文康 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被免职 4月21日 取消长假 国务院通知 今年五一不实行长假制度 4月21日20时至22日20时 河北首例 4月21日20时至22日20时 保定6例非点疑似病例转为确诊病例 这是河北省出现确诊非典病例 4月22日 完成测序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合作 宣布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 4月23日 非典基金20亿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 成立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 吴仪任总指挥 中央财政设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 基金总额20亿元 从总预算预备费中安排 4月24日 就地免职令 河北省11个地市在疫情汇报上如果达到三次不报 三次不按时报或三次不准确汇报的 市长将被就地免职 4月26日 任命部长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