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2013春半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高一语文2013春半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高一语文2013春半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高一语文2013春半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高一语文2013春半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春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 全卷150分,150分钟完成) 一 .(共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夹袄(ji) 霎时(sh) 缕缕清香(l) 溘然长逝(k)B露脸(lu) 舳舻(zh) 参差斑驳(c) 鹢首徐回(y) C蕈菌(xn) 侘傺(ch) 涸辙之鲋(h) 方枘圆凿 (ru)D曲折(q) 花蕊(ru) 著着布衣(zhu) 一叶扁舟(pi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掂记 不能自己 信誓旦旦 混混沌沌 B瞥见 急不遐择 回味不咏 放浪形骇C狼藉 没精打采 东床快婿 流觞曲水D嬉游 颓费色彩 妖童嫒女 崇山俊岭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三月的桃花山,热闹得很。像雪一样的梨花,像火一样的桃花,开遍了山山岭岭。我 于花海中,流连忘返。播送一则通知,文学社要招聘干事,请有写作兴趣的同学前去应聘。详情请见校门口贴出的招聘 。“民二代”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正宗的城市人, 是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A徜徉 启事 而B徘徊 启示 而且 C徘徊 启事 而且 D徜徉 启示 而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天?还是等到我们完全被缴械,家家户户都驻守着英国士兵的时候呢?B.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来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主要的广告词之一。C.有工作,说干就干;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有荣誉,说让就让;他这个钢性子,大家都很欢喜。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温总理引用这句名言意在说明:要想了解政策的缺失,就必须深入民间调查。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手机上网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我们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制力,沉溺于手机网络游戏,夙兴夜寐,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B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看到落日的余晖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C.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D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弃妇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她再三解释,才使氓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B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C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D当时的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_,_。_,_,_。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使书法显得死板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A B C D8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试题。甲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前赤壁赋) 乙熙宁四年,会上元(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府市浙灯,且令损价(下令压低价格)。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指太后与皇太后)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即诏罢之(下诏停办这件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相当于现今的农业部,掌钱谷之事)行手实法(下令实施新法,“手实法”指宋神宗熙宁七年吕惠卿执政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 谓 提举 官 曰 违 制 之 坐 若 自 朝 廷 谁 敢 不 从 今 出 于 司 农 是 擅 造 律 也 提 举 官 惊 曰 公 姑 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不逃避洪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亦作畚臿。亦作畚插。畚,盛土器;锸,起土器。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指服徭役的人),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防备洪水再来)。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挑出一些词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并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写诗是在诽谤朝廷,此即所谓“乌台诗案”),逮赴台狱(御史台所设的监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B知不可乎骤得 骤:数得,屡次得到C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集市,市场D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赖:凭借,依靠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知不可乎骤得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二、古诗文(共12分)1.请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分)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4分)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每断对两处得1分,最多只能断7处,共4分)轼 谓 提 举 官 曰 违 制 之 坐 若 自 朝 廷 谁 敢 不 从 今 出 于 司 农 是 擅 造 律 也 提 举 官 惊 曰 公 姑 徐 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9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做简要分析。(5分) 四背诵默写。(8分)(1)女也不爽, 。(诗经氓)(2)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3)月明星稀, 。(曹操短歌行)(4)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有情人因时空分隔而惆怅的诗句:_,_。(5)惜我往矣, 。今我来思, _。(6)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16题。(共18分)有一种爱像海绵李丹崖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几天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工作。他是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支了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供应。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更令他值得骄傲的是,儿子写得一手好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变成了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周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书有关,那些童话书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书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表现在儿子身上,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书。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自己的腿,大声说,爸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则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说:“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吃起了晚饭。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起自己的作文来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爸爸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张明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自己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他灵机一动,儿子的作文正提醒了他,他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第二天下班,他是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的,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一下儿子的小脸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的。”儿子擦干了眼泪说。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的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区,生意逐渐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菜,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名字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像泉眼一样汩汩地挂满了双颊。儿子的作文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一年以来,我和妈妈一直为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我每次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父亲下岗后,刻意对家人隐瞒了他下岗的事,以免家人担心,他想尽快找一个工作,支撑起这个困难的家。B妻子和孩子并不知道父亲下岗的事,父亲成功地骗过了家人,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C父亲心里清楚,他从小给孩子买童话杂志对孩子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他决定继续买这本杂志的原因。D儿子在作文中写到张明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他很羡慕。表明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去做送水工。E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做了送水工,心里其实并不高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他很懂事,怕父亲会伤心,所以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4分) 3.儿子的“作文”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像海绵一样的爱的内涵。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爱的认识。(6分) 六、语言表达(13分)1.模仿下面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组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4分) 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 2择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端午节”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字)(4分)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或苇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端午节是 3孔雀东南飞是被明人胡应麟称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歌颂了刘兰芝的忠贞与反抗精神。假若刘兰芝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她写一段较有文采的颁奖词。(5分) 七、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生总有遗憾,所以难免会有无奈,会有悔恨,如果总是沉醉其中,那么生活将会是一种灾难而毫无乐趣可言。学会淡定,人生需要我们不断解开心结,继续前行。当我们以一种平淡的心情打开记忆时,看那些留在岁月里的心结便宛如天上的云,卷卷舒舒,却飘忽而过。 请以“心结”为标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个字的记叙文。 2013年春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 全卷150分,150分钟完成) 一 .(共30分,每小题3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二、古诗文(共12分)1、翻译(1) (4分)(2) (4分)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轼 谓 提 举 官 曰 违 制 之 坐 若 自 朝 廷 谁 敢 不 从 今 出 于 司 农 是 擅 造 律 也 提 举 官 惊 曰 公 姑 徐 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1) (4分)(2) (5分)四、背诵默写(8分)(1) 。(2) ,(3) 。(4) , 。(5) 。 ,(6) ,五、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18分)1、( )(4分) 2、 (4分)3、 (4分)4、 (6分)六、语文表达(13分)1、 (4分)2、 (4分)3、 (5分)七、作文(60分)语文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一、基础题(语言知识及表达)1A. 本题考查字音辨析。解析:夹袄(ji) 2C.本题考查字形辨析。解析:A. 惦 、已 B. 暇、永、骸 D .废、媛、峻3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解析:徜徉:悠闲自在地行走。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启示:一是动词,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一是名词,从启发提示中领悟的道理。启事:一种应用文体,为了说明某事而公开发表的文字,多采用登报或张贴等方式。“既不是也不是而是”才是并列关系的习惯搭配。句子语境没有递进关系。4.D(A第二和第三个问号改为逗号,B书名号改为引号,C最后一个分号改为冒号)5B.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以课本中出现的成语为主,适当向课外延伸。解析:夙兴夜寐:褒贬误用,早起晚睡,形容勤奋辛劳,褒义词。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等细微悠长。此处可用“不绝于耳”。 似断未断,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形势危急。后亦形容声音细微,但未中断。此句语境可用“经久不息”。黍离之悲:对象误用,意思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6D.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解析: A. “经过解释”,作状语,后面的句子少主语,去掉“经过” B. 句式杂糅。C “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可去掉“不再”。 7. B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析:承接上文,介绍书法传承的特点,将书法与现代艺术进行对比,连接上文,指出书法艺术的缺陷,以“法度”两字与衔接,以比喻的手法总结一流书法家的特点。8、B 都为宾语前置句二、文言阅读(实词、虚词)9. C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解析:C项,名作动,应解释为“购买”。10. D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解析:D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乎”:前一个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吗”;后一个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不译。B前一个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不译;后一个表示轻微的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然而”。 C. 前一个用在主谓结构之间, 取消它的独立性, 使变成偏正结构,使成为句子成分;后一个为“往”,“到”,引申为“得到”、“追求” ,该句译为“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第卷(多种类型试题)三、古诗文部分:1、翻译(8分)。(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划线处各1分。愀然,容色改变貌,或忧愁貌。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何为,介词宾语前置,即为什么,何故。其然,犹言如此,其,作代词,代箫声。然,这样。)(2)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加点字一个1分。庐,泛指简陋居室,这里作动词用,结庐,构筑草屋,名词作动词,建草庐,即住在此处。“庐”就是指芦苇建造的房屋,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在这上面用芦苇建造了一个小屋” 单“庐”字讲,意思是用芦苇建造一小屋。堵:墙、城墙。卒:最终,终于。全:使动用法,保全。参考译文:苏轼天天住在城上,经过家门也不进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2、断句(共3分,每两处1分)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三、诗词鉴赏(9分)(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共4分:意象2分,每两个意象1分;意境特点2分)(2)、以动衬静或反衬,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共5分:手法2分,表达效果3分)附诗歌鉴赏: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贬谪永州期间的一首诗。全诗八句四十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注释: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觉(ju):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临:面对。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逾(y 余):更加。时一喧(xun 宣):不时叫一声。倚(y 乙):斜靠着。楹(yng 营):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言:说。译文: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具体赏析: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当写于在这期间。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四野万籁无声,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四.名句默写:(1)士贰其行(2)羁鸟恋旧林(3)乌鹊南飞(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5)杨柳依依.雨雪霏霏(6)袅袅兮秋风五现代文阅读部分:1、AC.多选题。选对1处得2分,共4分。解析:B项中“父亲成功地骗了家人”有误,妻儿了解实情。D项中“表明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去做送水工”错误,儿子在作文中这么说是为了不让父亲尴尬。他不忍心父亲送水受累,但也希望父亲能找到事做而少背负些心理负担。E项中儿子对于父亲去做送水工并没有不高兴,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2、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父亲有责任心,他下岗后首先想到要找工作支撑困难的家;慈爱,关注孩子的成长,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买书;吃苦耐劳,父亲做送水工,最后通过辛勤的创业使家境殷实起来;坚忍,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带给家庭。(一 点1分,共4分)3、分析作用题。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妻儿的善解人意(1分);作文是家庭和谐幸福的见证,凸显了小说主题,(1分)。结构上: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划线处各1分。共2分)。、探究题。4.“有一种爱像海绵”指的是父亲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献给了家庭,家人为了家庭的幸福,相互包容、理解。小说中父亲下岗后为了不让妻儿伤心,将此事独自扛了起来,而妻子和孩子用善意的谎言配合了父亲的尴尬,一家人虽然困苦但是很幸福温馨。(共两点,答对一点,得2分)学生可以结合这种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谐幸福)和对人生的意义(健康幸福)等角度来谈,均可给分。(结合生活略)(2分)。六.语言表达部分:1. (4分)参考示例:大地有慷慨的心肠,才能哺育万物;河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百川(江河)。(每句2分,某句中若没有用上合适的比喻或拟人手法,则该句要扣1分;前后句没包含条件和结果关系,也要扣1分;语意不连贯、语句不得体酌情扣12分)2、参考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这类语言表达题主要要求把话说得通顺,语序合理,文字简洁,表述准确,并根据需要运用好句式。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出一个基准句,第句符合要求,即:端午节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然后把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关键信息理出:性质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五月初五”,“起源”大多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活动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等。根据题干中字数的限制,删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再按合理的顺序(时间、活动形式、起源)排列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语句通顺、表达简洁、语气连贯的单句。评分标准:共4分,必须是以“传统节日”结尾的单句,在此基础上,“节日的具体时间”、“纪念活动的形式”、“纪念的对象-屈原”以及“语句通顺”各1分。3、颁奖词作为学生扩展语句能力的重要考查形式。它是对受表彰的公众人物颁发奖项时由颁奖活动主持人宣读的致词。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1)高度概括,简洁精炼。颁奖词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2)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显得十分和谐得体。(3)语句清新,文笔优美。颁奖词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名诗名句,尺幅之间,五彩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4)言志寓义,饱含深情。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洋溢着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饱含深情。颁奖词例析: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赏析:全词紧扣“耕耘者”来构思立意,不罗列他“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等等头衔,只说他成名前的胆识,尤其强调他淡泊名利的境界,“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四个四字短句整齐排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赞美的情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