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doc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doc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doc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doc_第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摘 要: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追问式”教学的误区和不足,来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追问”的运用艺术。关键词:追问;苏教版;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通常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产生教学上的互动,来教授知识传播文化,这种交流的过程通常运用追问的方式。追问有两种基本模式,顺向式追问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逆向式追问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作用,追问主要有追根、探因、求法、迁移、质疑、反刍、检索、示范等八种具体类型,实施时要精心准备,灵活运用。追问有着两个主要的外在特征: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二是随机的,临时的。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的深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有人常把追问和联问混淆起来,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联问,是对某一知识内容或某一课文,设计一组问题,问问相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弄清了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又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这里的一组问题是预先设计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层进的,也可以是并列的;其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与追问相比,除了连续的追问与之形似之外,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一、“追问”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于语文教学的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从理论应用为实际,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追问”也在不断的被人们研究、创新、应用。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之下,追问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追问可以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教师追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追问的内容已经规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指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向思考。在讲授新课中穿插追问学生或教师自问自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知识。 2、追问可以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教师追问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调控与调整性,可以控制与调整学生思维发展的速度。同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需要, 不断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加速或延缓学生思维发展的进程。由于教师追问具有上述四个特点,因此说,教师追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部动因。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追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追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追问”运用存在的误区追问在教学中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所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追问不等于乱问,也不是没有水平的重复提问,现在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经常出现不适当的追问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们接受知识,启发灵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现在在语文教学的追问中存在下列问题:1、追问设计过于牵强,不符合逻辑。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提的很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也非常好,但是以后的追问和第一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就少了,甚至是没有关系的内容,教师却硬生生的牵强的联系起来追问,导致追问没有起到启发、联想的作用,却使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更加糊涂。以苏教版刘鸿伏的父亲教学实例为例,有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这样提问学生:“我朗诵下面说一段文字,你猜是选自哪部文学作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部分学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初中我们读过”。如果教师在这里这样追问:“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的内容和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样追问就很然把两篇文章联系起来了,学生在两篇文章之间可以寻找到共同之处,在相似点上找到理解和学习的方法。2、追问设计过于高深,不符合实际。以苏教版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实例为例,这篇文章写的是王安石答司马光的政见的一篇文章,是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这样的文章在高中的学习当中比较少见;这篇文章中王安石的说理见识高超、论辩犀利,是难得的佳作。也因此才入选了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晦涩难懂,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偏用古汉语追问,如某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先是这样提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是一个很简单,也是很容易作答的问题,学生们肯定回答的很积极,但是他接下来话锋一变这样追问:“安石曰: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何故”。本来古汉语的教学让学生就十分头疼,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经常遇到学生不愿意学习古汉语的现象,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再用这样晦涩难懂的语言教学,学生们在心理肯定会产生一种腻烦的心理,并且古代汉语是在大学才开设的本科课程,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显然不足以理解这样枯燥无味的文章,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1、追问的规律必须层层递进,问题设计,要求符合逻辑关系,由表及里。课堂追问犹如推进器,推动课堂前进。课堂是要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借助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一堂课,教师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呈现一种关系,即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上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必须一个一个地解决,课堂全部问题的解决标志着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师要洞察学生的欠思处,并加以启发、诱导、挖掘,帮助学生的思维由浅层迈向深层。其提问的基本格式是“是什么?”,如“其实是什么?”“其根本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还有什么?”“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例如,一教师教苏教版沁园春长沙,先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长沙在哪里,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学生回答:“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毛主席当年思念自己的校友所作。”再进一步追问:“在这首词里表达什么感情?”学生经过思考就明白了:表达了对同学的思念,对人生追求的渴望,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把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2、追问的过程如同曲径探幽,追问完毕,曲径应环环相通,思路明晰。教师的追问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设计出来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个意图好比路标,导引学生思考的方向。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就无所适从;没有教师的提问,课堂就呈现无序的状态。提问的路标作用还表现在限制性上。学生暂不阅读哪些内容,暂不思考哪些问题,教师的提问中有所提示,这就好比路标一样,可以使行人不走冤枉路。 例如在苏教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学生们积极地回答:“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学生们的踊跃回答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学生们回答的很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教师接着问:“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简单的分析可以回答出:“是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学生:“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最后教师总结出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这样环环相通,使学生有一条完整学习的思路。3、追问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调动学生参与追问的积极性思维的参与是课堂参与的最高境界。有经验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并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不断思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导学生探求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时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在情境中通过一步步追问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感觉。老师:“这首诗写在什么朝代,什么背景之下”?学生回答:“北宋,背景是抗击金人入侵”。老师问:“你们知道那个时候的抗金 将领都有谁吗”?老师这样提问一下就开阔了学生的想像空间,让他们联想到岳飞等抗金将领,这对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收获并不成正比,教得愉快,学得轻松,收效也显著。反之,教得艰辛,学得疲惫,收效也不会太好。即使有明显收效,长此下去师生都会觉得筋疲力尽,影响以后的工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动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出温馨和谐的语言气氛,进行愉快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总之,课堂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它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