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_第1页
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_第2页
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_第3页
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_第4页
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惆怅(chng) 寥廓(ku) 血泊(p) 泥古不化(n)B青荇(xn) 忸怩(ni n) 携手(xi) 载歌载舞(zi)C百舸(g) 当铺dng 纸屑(xu) 如法炮制(po)D颓圮(p) 浣洗(hun) 悄然(qio) 偃旗息鼓yn【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泥”应读“n”;C项,“屑”应读“xi”;D项,“悄”应读“qio”。 从历年高考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苍茫 侯爵 阻遏 满腹经伦 B赡养 陵侮 挑畔 生死攸关 C朔风 杀戳 洞萧 凄惋迷茫D斑斓 玉玦 忤视 挥斥方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伦纶;B项,陵凌,畔衅;C项,戳戮,萧箫。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英国为了弥合其与主要欧洲国家在武力攻打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主张联合国尽早 伊拉克的战后安排,并起“主导作用”。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为城乡物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普通人和作家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而作家却能够捕捉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场景,找到生活的闪光点、奇异处,从而产生创作灵感。而我们普通人却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鲜有新奇感受。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对于那些对生活 的人是基本无缘的。A介入 忘怀 从而 熟视无睹 B加入 忘怀 进而 视若罔闻C加入 释怀 从而 视若罔闻 D介入 释怀 进而 熟视无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介入:参加进去干预其事;加入:参加进去。 忘怀:是指忘记;释怀:是指人内心某种情绪或感情的消解。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视若罔闻 看到了当没看到,比喻主观不当回事;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词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六近义词辨析。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词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B2014年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第一年,东北三省经济开始提速,东北也有望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C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心花怒放 这样一部以“失婚之旅”为题材的影片上映仅七天就赢利7亿元的票房。D我校同学2013年人情消费比2012年的平均花费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成分残缺,在“继长三角、珠三角”前加上“成为”。C项:杂糅,删去“的票房”。D项:“比相比”杂糅。病句题历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知觉”见出了诗的境界。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C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诗。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答案】5C6B7A【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C项“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错,原文没有对二者做程度高下的比较,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6试题分析:解析: A项“知觉”应为“直觉”。C项能算诗只是不算好诗。D“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说法有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第三段“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可知,A项“需要二者同时进行”表述错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书 事最近安居,我把我出租几年的屋子里的旧书搬了回,清点整理中,我发现了很多书还在,像看见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般喜悦,当然也让我想起了我收藏的很多珍贵的书籍都不在了。最近我又要讲现代诗歌,很想意外发现我当年珍爱的那本朦胧诗选,那本朦胧诗集收录了北岛、舒婷、顾成、江河、杨炼、梁晓斌、卞之琳等人七八十年代写的发抒、反思文革的诗歌,我非常喜欢。90年代出教书,那时的教材政治化太浓,我就一直给学生们讲这些朦胧诗,一届一届地讲,孩子们非常喜欢,讲完了就有同学借阅,但因为这本书要用于教学,在那个年代又不好买,所以我是一直看管得很紧,但后还是一时疏忽,找不到了。也许这不是我的疏忽,实在是那本书太好了,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那实在是一本“及时雨”。我从教20多年了, 20多年穷老九的拮据生活,我不舍得将钱花在自己的衣食上,但碰到自己心仪的书籍那是一定要破财购买的,20年我不间断地购买,又不间断地流失。大部分是被学生借走,少部分是被同事借阅,有些书籍我还记得被谁借走的,大部分说不出历了,虽然20年那些书籍不间断地在一路丢失,但是我从不因为这个而遗憾,因为它不像钞票金银珠玉一般消耗散去,也不担心它会被人当着引火材烧掉,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那些遗失的书籍散落在人间,不断地流传,书上的文字不断地传播,不断地感染,不断地孕育精神,那是书籍产生的本质目的。我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过不少书籍,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封神演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等,还有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十月啄木鸟等不少杂志,这些书和杂志是我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我在青少年时期有幸读了,可我家里除了一本黄历外父母没有买过一本书。这其中大部分是向同学借阅的,只记得有一本东周列国志是我在我表叔家里玩借的,现在书也不在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没有归还他。我感谢我的青少年时代那些让我读到这些书的同学和叔叔阿姨们,他们都不知道他们施予我少年时代弥足珍贵的恩惠。所以,我从不会因为我珍爱的书籍的丢失而可惜,因为它也许不断地在施予,这是书的作用,相对于金钱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我还记得我用于课外教学用的现代小说,有一次被一个学生借阅了,我知道是谁借阅的,我向他索要了几次,直到毕业都没有还给我,这事就过了。那个同学的成绩很好,考进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几年后,我的这个学生看我,提了一大堆书,只记得其中有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书籍,他告诉我他当时把我的书给弄丢了,没法交代,希望这样能弥补。他92年高中毕业,96年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省政府部门工作,现在是处级干部,写作很厉害,是单位的笔杆子,也许那些书在他的人生启蒙中有了些作用。原本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很热爱书籍的民族,明代的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亲手抄录七遍,他的书斋因此命名“七录斋”,宋濂赠东阳马生序里就讲过他借书抄书的情景,为了不延期,天大寒,抄得手指都僵硬了;先秦时期人们写书读书都不容易,他们习惯把书全部背下,汉初因为始皇焚书,好多人是靠记忆把书传下的。我们不如古人文章好,缘于我们不如古人读书花的功夫深。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更不需要为我的朦胧诗选遗失而遗憾了,现在我的教学很方便,互联网上要找谁的作品都非常容易;现在读书也很方便,但是我们的孩子不读书了,在他们最需要广泛阅读的时候,他们却被迫沉浸在题海里。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关于各国全民阅读的调查,我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中国人的阅读排位。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 2013-9-158以下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搬书时发现自己以前读过的旧书还在时的喜悦和生活拮据时仍然坚持破财买书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对精神追求的珍视。B作者谈到朦胧诗选,表现了作者在文化僵化的时代,作为有前瞻的教师将其作为补充教材的珍视,并为其最终流失而深表遗憾,也流露出对借书不还的现象的谴责。C作者家里只有一本黄历,说明家境贫寒,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能够借阅到同学和叔叔阿姨们的书籍阅读感到庆幸和感激,这是他的书被借阅流失而不遗憾的主要原因。D作者用一个考上武大的学生还书的事例具体生动地印证了书籍带给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精神引领作用,表意具体生动。E最后一句用各国全民阅读调查排位,委婉揭示出当今时代青少年和大众阅读现状,寄寓深切的忧思,从而收束全文,画龙点睛。9解释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含义。(6分)(1)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3分)(2)相对于金钱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3分)10从这篇充满温度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11文章最末一句“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你以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民阅读不良现状,怎样才能拯救阅读?【答案】8B C9(1)运用对比,揭示了贫穷时代人们对精神产品的珍视和崇尚,富裕以后对文化精神追求的遗失。(手法1分,阐述2分,意思对即给分)(2)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揭示出书籍给人们带的精神追求和享受是有别于物质的。(手法1分,阐述2分,意思对即给分)10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师形象。他酷爱书籍,虽经济拮据仍然花钱买书;他热心文化传播,不局限于教材,精选人文含量高的课外读物;他关心学生,体贴他人,借书学生,不因为书籍流失而抱怨;他有忧国忧民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情怀。11(略)原因3分,措施3分。【解析】8试题分析:B项作者并不感到遗憾,更无谴责之意;C项只一本黄历并不就一定能说明其家境贫寒,书被借阅流失而不遗憾的主要原因是它在传播精神。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试题分析: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第1个句子从手法上看,将过去与现代形成对比,“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表明人们对书籍的珍视;“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表明现在生活富裕了;“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说明人们不珍惜书籍。第2个句子从手法上看,将金钱和书籍进行对比,“精神的温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明书籍给人们带的是精神追求的满足。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梳理,找出关于“我”的相关描述,结合“我”对书籍的种种做法、种种感悟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二是画出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没有给出答案。考生可以从原文出发,结合现实整理答案。从原文看,现代人缺少阅读,现代学生缺少阅读,有社会大风气的影响,人们对阅读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认识,只重物质,不重精神;从学生的角度看,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阅读。因此考生可以从这两方面谈一谈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注意言之成理。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节选自资治通鉴)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让 谦让奢不能难 难:困难。妾请无随坐 坐:坐下。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廉颇易与,且降矣! 若属皆且为所掳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良曰:“长于臣”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14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和课文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3分)(2)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4分)(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15第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121314(1)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任用他做大将,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就一定是赵括了。(已,将,破,者也。每处分,译出大意分,共3分。)(2)秦王听闻赵国粮道被隔绝,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如,发,“民年十五以上”,共4分。)(3)(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目的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异常变故。(注意“所以”“出入”“非常”3分)15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功名利禄。(“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每点分,共分)【解析】12试题分析: 让责备。 反驳,驳诘。入罪,定罪。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推断实词的含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将要。因为/。 在/比。 他的/还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已:算了,罢了。将:做大将,名做动。破:使失败,让失败,使动用法。者也,表判断。(2)如:动词,往、到。发:征发、征调。“民年十五以上”,定语后置。(3)“所以”,表原因;“出入”偏在“入”;“非常”,非同寻常。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概括出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概括出赵括急于追求功名利禄,不能礼贤下士。“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可概括出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等。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而赵括谈起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到军中,全部废除原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16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句子断句。(限划8处)(4分)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孔子世家)【答案】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共8分,每处05分)【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看“矣”“焉”多用作句末语气词,“孔子”“布衣”“学者”“夫子”等都是固定名词,这些皆可作为断句依据。本段文字加标点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于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胜矣!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不愿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携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雨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 (再别康桥) ,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答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丁香般的惆怅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风萧萧兮易水寒【解析】试题分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峥嵘、稠、惆怅、淀、萧萧。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寒夜次潘岷原韵(清)查慎行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上,陡觉三更布被轻。霜压啼鸟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句忽成。注阚:看。18哪些诗句表现了题目中的“寒”字?(4分)19诗人主要抒发了深切的思归之情,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请简单赏析。(4分)【答案】18(4分)一二句写西风瑟瑟,落叶飘打窗户,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第四句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不能抵御寒冷;第五句写寒霜落下,惊动栖息的鸟儿啼叫飞起,从而写出寒冷难耐;第六句写天雪夜鼠灯下觅食表现天气寒冷。(各1分)19(4分)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渲染夜晚的寒冷衬托诗人旅居客舍时内心的孤寂;尾联则虚实结合,写诗人对家乡魂牵梦萦,在梦境中亦不惧江湖阔远,而醒能很快写成此诗,心情思绪与梦境契合加以表现。(各2分,每一点中手法和阐述各1分)【解析】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寒”是题目中的字,解答时可逐句分析每一句是如何体现“寒”字的即可。如每一句中用了什么手法,选取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体现出了“寒”等。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可从具体诗句入手,分析诗句分别用了哪些手法抒情。一般说,要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虚实)等角度分析,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后分析,言之成理。本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5分)经过最近几年新股的高速发行,尤其是一批蓝筹公司的发行上市,目前中国股市的规模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 997家,总市值27万亿元。股市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资金吞吐量的扩大,目前中国股市完全有能力接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即便美联储的6000亿美元(相当于4万亿元人民币)全部流进A股市场,也只是相当于股票市值增长15%而已,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答案】示例:股市的发展,增加了资金吸收的力度。【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可分为两层,第一次说最近几年股市长足发展,第二层则是说“股市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资金吞吐量的扩大,目前中国股市完全有能力接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综合两层意思,可知,本题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谈股市的发展与资金吸收的关系,考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答案】示例:生活就像一本书,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厚薄,而在于启迪;胸怀就像一片海,重要的不在于它的深浅,而在于宽广。(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相同。)【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也涉及连贯和修辞。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本题题干要求话题可以自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例句看,所写内容要积极向上,格式为“就像,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而在于” 。字数要与例句相同,意境要高远,有一定哲理意味。考生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