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咏物词.doc_第1页
论苏轼的咏物词.doc_第2页
论苏轼的咏物词.doc_第3页
论苏轼的咏物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轼的咏物词11涉外1班 20111001121 卢文静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咏物词虽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苏轼的咏物之作达三十余首,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亦颇高。本文将对苏轼的咏物词进行大略的艺术分析。关键词:苏轼,咏物词,艺术分析。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且咏物的题材涉猎广泛,极具代表。咏物词的托物言志在苏轼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咏物词中多次借梅荷、榴花、孤雁、月光等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性格。苏轼的词风少见词的艳科俗流,其旷达风格及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苏轼的咏物词明丽雅致,可以说并非豪放词风。“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上阙,残红,青杏,燕子,人家,这些意象更近乎于婉约词风。“枝上柳绵”二句广为传诵的佳句。王世贞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蝶恋花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景中有情,喜愁交错。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丽,创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下阙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者不知而无情,思者多情而不能传情,因而陷入更深的惆怅烦恼之中。作者在这微妙的心理刻画中,给人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想。其缠绵婉约的情思、少年男女之间的淡淡情愁说不尽、道不明,这其中的感情自然不是豪放词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亦忌直露。苏轼的咏物词有些不直接描写所咏之物,而是采用虚写、烘托的手法“直是言情,非复咏物”。苏轼的浣溪沙咏橘中写道“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噗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上阕描写橘林的景色。菊花凋谢后,竹篱边、茅舍旁经霜的橘子由青转黄,开始成熟。下阕用夸张的手法虚写橘子的香和味。刚把橘子剥开一半就闻到了袭人的芳香,初一品尝,橘汁像甘泉在口齿问流淌。少女剥过橘子的手三天之后还留有余留的淡淡香气。这样,不咏橘,而橘的色香味可以意会。词人巧妙地以少女的手上尚余的香气侧面烘托了橘子的甘甜馨香,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称赞橘子甘美香甜更有意趣。苏轼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他的词里跃动着一个活泼灵动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的性格面貌是十分清晰的。不论是词人的自身感情,还是自然的景物,全都富有意趣,结合的恰如其分。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借飘荡的扬花形容被抛弃的女子的身世,遗貌取神,文笔空灵。词中的上阙提到“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明明是暮春杨花离枝,却说成“抛家傍路”。在描写杨花零落飞扬的情状时,想像成满怀离愁别苦的思妇柔肠寸断,在百无聊赖中昏昏欲睡。一双娇眼显出“欲开还闭”的倦容。由于对情郎魂牵梦绕,竟在梦中随风万里寻郎,无奈好梦又被啼莺惊醒。词人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使之人格化,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在词人的笔下,杨花仿佛是有了自身的感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自己思想的生命。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论及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说苏词“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不似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仅是托物咏情,更使杨花有了自己的感情。苏轼的西江月将梅花比拟成侍妾朝云。“素面常嫌粉沈,洗妆不褪唇红。”将广南中间白四周红的梅瓣比作朝云的脸面,不须擦粉而自然雪白,甚至还嫌擦粉会损伤天然的洁白,洗了妆之后,嘴唇上的红不褪色。词作生动地描写了梅花的娇美与脱俗,增一分则媚,减一分则素,恰如其分的美丽姿态如同美人的倾城姿容。苏轼词中形成的清新朴素、简洁旷远的语言风格,打破了只有香软字面才能入词的习惯,为后来辛弃疾驱遗万卷开了先河。苏轼的部分咏物词也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苏轼是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词人,这一方面著名的作品有浣溪沙词五首,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如浣溪沙其二“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山色空蒙,其苍翠纵横扩展,渲染衬托着缤纷的晚霞,荆楚的江边,秋风寂然,嫣然怒放着丛丛野花。远处树林之间,点点村舍若隐若现,依稀可闻几只鸣噪的乌鸦。这组词生动鲜明如画,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语言清新朴素,轻巧自如,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神情跃然纸上。晕霞、寒花、啼鸦等意象组成的意境构成了一个悠远安详、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画卷。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中国人思家念远、安土重迁的情怀一直是根深蒂固的。“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思乡情怀。苏轼的词少有奇崛的手法和结构,更以情理取胜。此即元好问说的“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苏轼的另一首浣溪沙极为著名,其丰富的理趣和人生哲理更给人以思考。“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苏轼的咏物词中常用音义双关的表现手法。其贺新郎夏景“芳心千重似柬”,既指石榴花蕊一层层包裹得很紧,又指美人心事重重,不肯流露。“花前对酒不忍触”联系结句“共粉泪、两簌簌”看,既指不忍触花,以免落花,又指不忍触动美人的芳心,以免落泪。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荔支“骨细肌香”,既指荔枝核小肉甜,又指美人骨细肉香。“恰是当年十八娘”,既指名为十八娘的荔枝,又指十八岁的少女。苏轼的双荷叶中写道“红心未偶,绿衣偷结。”“绿衣”既指水中荷叶,又指苏轼好友贾耘老之侍妾。“绿衣”为妾。荷花已有红蕊而未长出莲藕就“绿衣偷结”,嘲笑贾耘老与侍妾双荷叶未成正式配偶前就已私通苟合。后人将形式上阴柔优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内容上言情和咏物等,归为婉约词。苏轼的咏物词总的来说亦属于婉约词的范畴,与前人不同的是,苏轼突破了婉约词多描绘男女缠绵情感的藩篱。他扩大了言情词的内容,包括夫妻情、兄弟情、友人情、山水情等。后人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后人分析了苏轼婉约词的特征:一是言情高远典雅。即苏轼对言情词情感的突破。二是咏物自然明快。苏轼的咏物词重在物态的刻画描摹,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情致,而且运用咏物的“离合”之法,在咏物中多有寄托。三是婉约中蕴涵旷达。正如宋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道苏轼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同时,他还间或继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