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B卷.doc_第1页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B卷.doc_第2页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B卷.doc_第3页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B卷.doc_第4页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B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B卷一、 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92分)1. (7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_太傅韫无奕2. (11分)填空。a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的心情。b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c诗中名句“_,_”表现了诗人的_性格。d诗歌用_和_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3. (18分)理解性默写。(1)饮酒被工同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境界的名句是:_,_。 (2)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_,_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 (3)行路难中用比喻修辞表现诗人欲行无路,心绪茫然的句子是:_,_。 (4)行路难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 (5)表现诗人不怕闲难,充满信心,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名句是: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 (8)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 (9)龚自珍虽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_,_。 4. (2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戏剧的主要形势是( ) A . 杂剧B . 越剧C . 黄梅戏D . 话剧5. (12分)文学常识填空。 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题。诗人_,字_,号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与杜甫并称为“_”。其代表作有_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_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诗人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洛阳人,有“_”之称。6. (2分)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笔断意连,牵丝不断B . 劲健雄峻,神韵飘逸C . 和谐匀称,端庄整齐D . 笔意流畅,粗细相间7. (12分)给下面划线的手注音。 _加冠叱咄耄老俟其欣悦_烨然皲裂冻馁负箧曳屣_媵人容臭撰书以衾拥覆8. (12分)文学常识填空。 词,又称_,按字数一般分为_(58字以内)、_(59到90字)和_(91字以上)三种。“秦皇汉武”中“秦皇”指_,“汉武”指_;“唐宗宋祖”中“唐宗”指_,“宋祖”指_。“风骚”原指_里的_和_里的_。9. (9分)根据课文梁思成的故事内容,回忆填空: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_,_,_,_,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_,当他_,当他_,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_,_。10. (5分)(2014湖南)古诗文默写填空。 (1)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几处早莺争暖树,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人有悲欢离合,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4)如何处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则中的“_ , _ ”一句。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11. (2分)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 . 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 . 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C . 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D .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二、 课内精读 (共3题;共38分)12.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描述了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 (10分)阅读下面的诗,回答相关问题。【甲】使至塞上(唐王维)【乙】从军行(唐王昌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2)从内容上看,两首都是_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联系背景与诗句具体分析。14. (18分)阅读诗歌,完成小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 ,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校记】“壮士发冲冠”,清代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作“壮发上冲冠”。【注释】易水:河流名。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骆宾王: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别燕丹:诗中所引典故,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前往行刺秦王。当时送行的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祖:祭路神,古人出远门时常有这种仪式),取道,高渐离击筑(筑:古代乐器,奏乐时用竹片击打),荆轲和而歌,为安徽之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集解】明唐汝询唐诗解: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侠气凛然,见于言外。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句黯然。(1)校记、注释、集解是笺注诗文的传统方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校记】指出诗中“壮士发冲冠”一句在别的版本中也可写作“壮发上冲冠”。B . 【注释】中的“变微之声”“羽声”是古代音乐的调子,二者情感基调都是慷慨激昂。C . 【集解】罗列了古人对诗歌的两种不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D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是五言绝句,诗中巧妙地引用了荆轲别燕丹的故事,别有意味。(2)在下面句子横线上补写省略的主语,并说明理由。_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为【集解】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4)骆宾王为何在诗中借用“别燕丹”这个典故?请简要分析。 (5)唐汝询从“今日水犹寒”中读出了“侠气凛然”,而宋宗元却认为“末句黯然”。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结合诗歌及注释加以分析。 三、 拓展阅读 (共2题;共20分)15.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诗歌首联通过回忆,叙述了诗人_的遭遇。颔联采用_的写法,表现了诗人归来后看到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与洒脱。请结合划线诗句,试作简要赏析。16. (10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讲究修辞、字斟句酌的有名例子。据说他由最初的“到”、“过”、“满”等字到最后的“绿”字,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诗人为什么用“绿”字?请你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5分)17. (5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班级将开展一次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来的两幅对联,你认为它们贴在什么店铺门口比较合适呢?(任选两联作答)A联:凭此登堂入室,任君步月凌云。_B联:好将妙手夸针巧,漫把春光细剪裁。_C联:虽是毫末技巧,却是顶上功夫。_(2)我们可以用拆字法体会古人用会意法造的字。例如“休”,左为一个人,右为一棵树,以人靠树表达休息之意。试运用这一方法,分别说出下面两个字的意思。鲜:_埋:_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92分)1-1、2-1、3-1、3-2、3-3、3-4、3-5、3-6、3-7、3-8、3-9、4-1、5-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