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复习第二单元语文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复习第二单元语文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复习第二单元语文版知识精讲.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复习第二单元语文版知识精讲.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复习第二单元语文版知识精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复习第二单元语文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 复习鲁迅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第一千个球少年爱因斯坦 复习要点把握各篇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巩固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学习、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正确解答课后问题。复习内容(一)基础知识部分1 应掌握的字或词:筹办chu 预备y 呐喊n 彷徨 png hung 侮蔑w mi 失怙h 奚落x 头颅 l 轩辕 xun yun 茁壮 zhu 甘蔗 zh 奠 din 荃 qun 搁g 磐pn 闇n 祺 q 鼎dng 积攒zn 暴躁 zo 懒惰ln du 恫吓 dng h 逮捕 di b 衙门 y 耸听 sng 膳食shn 慷慨 kng ki 沮丧j sng指摘 zhi 驯服 xn 怒不可遏xi 钦佩qn 兜du 名誉y 滂沱png tu 堕落du 孤僻p 棕色zng 沉浸jn 涓jun 泛滥fn ln 羡慕 xin m 腼腆min tin 生涯y 迟钝dn 2多音字:攒 zn积攒 挨i挨近 吓 xi 吓唬 cun 攒聚 i 挨打 h恐吓 逮 di逮住 担 dn 负担 把 b 把握 di 逮捕 dn 几担米 b 木把剥 b 剥削 更 gng 更正 bo 剥皮 gng 更加夹 ji钱夹 勒 l勒索 ji 夹层 li勒住 g 夹肢窝3形近字:仿 fng (仿佛) 徨hung(彷徨) 侮w(欺侮) 怙 h(失怙) 彷 png (彷徨) 惶hung(惶恐) 悔hu(后悔) 估g(估计) 祺 q(义:吉祥) 恫dng(恫吓) 茁zhu(茁壮) 滂png 滂沱 棋 q(棋盘) 洞dng(洞穴) 拙zhu(拙劣) 傍 bng 傍晚 榜 bng 榜样涓jun涓涓溪流 羞xi羞愧 狐 h狐狸捐jun捐献 差ch差别 弧h弧线孤 g孤独4解词:(除文注外、补充)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钦佩:敬重佩服。呐喊:大声叫喊助威。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袖珍: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物品。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也用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井然有序:整齐而有次序的样子。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鼎鼎;盛大,显赫。雄心勃勃:形容理想和抱负非常远大。(二)文学常识:1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生经历了由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直至文学救国的历程,为了国家和民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是多产丰富的,作品都辑入鲁迅全集二十卷,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并自己为作品编辑分类题名,如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特别多,如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三闲集等等。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作者埃得加斯诺:19051972 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19281941年他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还曾经访问过毛泽东和周恩来,也写下了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有西行漫记、红星照耀着中国等,毛泽东说他是中国人的朋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韶山冲)。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留有政治论著毛泽东选集若干,毛泽东还有很高的文学创作才能,擅长作诗填词 ,一生写有很多的诗词,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 王滨:当代著名的记者。1997 年大连出版社出版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一书,他写的关于少年爱因斯坦的文章也编入此书。 贝利:享有球王之称的贝利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 世纪最佳运动员,巴西人。他以卓越的球艺、上乘的球德,赢得了“黑色珍珠”的美誉,被推上“足球之王”的宝座。在1956年1977年的21年足球生涯中,参加了1366场比赛,射进了1281个球,曾在一场比赛中单枪匹马8次攻陷对方城池。至今他创造的连续3年每年进球超过100这一记录还没有人打 破过。他自己写了贝利自传。2人物介绍:贝利:他真名叫埃得逊阿兰德斯德纳斯齐缅图,1940年出生于巴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父亲以从事足球为职业,球技高超,很有声望,但运气不佳,所以收入非常微薄,生活困难。但他不放弃心爱的足球,并把希望寄托在贝利身上,希望贝利有一天能“子承父业”。贝利4岁时就爱上了足球,家贫买不起,就自己做了一只足球。7岁的贝利因为生计当了擦鞋工,8岁他上了学,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球踢得越来越引人瞩目,他有了以后全世界都为之倾倒的名字贝利。11岁就与小伙伴组织了足球俱乐部,名字叫“九七俱乐部”。12岁时在一次区际少年足球锦标赛上,他们“赤脚大队”出奇制胜,荣登榜首,贝利进球最多,这是贝利足球生涯中的第一个奖杯。14岁他加入了著名的“桑托斯”海湾俱乐部足球队,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职业足球生涯。不久,他在一场比赛中踢进了第一个球而名声大震,成为引人注目的足球神童,他脚法细腻,作风泼辣,动作简朴,尤其擅长于凌空射门。1958年他入选国家队,参加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为巴西队初捧世界杯立下汗马功劳。此后他连连获胜,他的荣誉加多,世界最大的马卡拉纳体育场入口处,建有最漂亮的入球纪念碑,他的10号球衣和射进的1000个球成了巴西的国宝,他三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桑托斯”队成为驰誉全球的足坛劲旅,也与贝利的英名紧密相连。贝利的父亲对贝利的成长付出很多,重视教他提高球艺,还重视教他怎样做人,是贝利的慈父和恩师。爱因斯坦:18791955 全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加入了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苏黎世工业大学当教授,190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他一生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后又推广为广义相对论,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等等。早在1921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关于辐射的量子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所作的考察等。3关于传记:传记属于记叙文。它分为两类:自传和传(评传),自述生平的是自传,由别人撰写的是传或评传。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平、籍贯、爱好和主要经历。还可以写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内容要真实准确,语言要朴素自然。也可以用文学语言,生动活泼。为别人写传记,除了要记述主要经历外,还可以作简要的评论,也可以侧重写几件事情。有的篇幅比较短,也称为“小传”。被写在传中的人物叫传主。鲁迅自传无疑是自传,简要的叙述了他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的 经历与著述情况;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是斯诺在访问毛泽东时,由毛泽东自述,他作记录,然后整理,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不能算自传,应是评传。选自西行漫记; 第一千个球节选自1979年由阔野翻译出版的贝利自传,是一篇自 传;少年爱因斯坦选自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一书,是由别人写的,是一篇传或叫评传。(三)课文简析鲁迅自传1结构分析:这篇自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作者自己(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的,全文有4个自然段落,按照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自己从出生到1930年以前的经历。 第一自然段:写作者的家庭情况。第二自然段;写作者的求学过 程。第三自然段:写作者的工作简历。 第二部分(4):介绍作者的主要著述经历。2内容分析:作者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从出生到13岁以前的情况经济条件比较好;一是从13岁以后到18岁的情况经济条件不好,父亲患重病故去,家境衰落。作者在介绍自己的求学过程时,主要是写了自己从18岁到29岁的个人经历,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写自己到南京求学的情况;二是写自己在日本留学的情况;三是写自己回国的原因。 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工作简历时比较概括,主要写了从留学回来到1930 年期间的任职情况(教员教务长校长部员讲师教授)。 以上几个层次的意思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述的,自传就是应该这样的。第二部分的意思主要是介绍作者自己的著述情况,作者在叙述很谦虚的说作得“不好”“一点”,其实是很好,很多:两本短篇小说集、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 (野草)、四本短评、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唐宋传奇集和一些不计数的译作,并且这时开始用笔名“鲁迅”。全文记述了作者自己的一生中三次大的人生转折,对他的思想发展,性格形成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加深理解体会,认识到作者救国救民的爱国之心,领会作者之所以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第一次转折: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作者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水师学堂,考矿路学堂,一是为了省学费,二是为了实业,当时作者是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第二次转折:赴日留学,改变了所学的专业,决定要走医学救国的道路,学医可以救治像父亲那样被贻误的病人,战时可以当军医。第三次转折:在日本仙台学习医学期间,一件看电影时的事,使作者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感觉到中国人如果只有健康的体魄,而没有健康的灵魂,没有觉醒的思想,国家还是不能兴旺发达。而要唤起民众的觉醒,医治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的麻木,唯有文学,所以决定弃医从文。 3对主题的理解:作者在这篇自传里隐含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对祖国命运的极大关注,对反动势力的深恶痛绝。 4 .写作特点: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全文仅有近千字,囊括生平近50 年,家庭、生活、求学、工作和创作尽收笔下,足见作者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线索分明,层次清晰。全文顺叙写法,以时间为序写生平,用了前三个段落,用一段写著述。 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全文共四段,内容既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毫不松散。内容上看,1段写在故乡是少年生活;2段写在外乡时青年的求学生活;3段写回国后的工作;4段写文学创作的成就。结构上看,四个段落的首尾句都很巧妙,使全文四段间自然勾连,紧凑自然。 5关于课后习题: 主要是二、三题的理解。结合课文,认真阅读课后的两篇附文 来谈认识。 第二题要点是把握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大的转折,领会每次转折的原因和对作者的思想性格形成的作用,体会鲁迅的爱国精神。 第三题要点是比较两篇不同的作家的自传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是流畅的白话文,语言庄重,用了错落不齐的散文句;老舍的是有较浓文言味的半文半白文,语言诙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 第四题: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第一句的“变故”一词不能换成“变化”,因为“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情况,用在这里不符合文意。而“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用在这里非常确切。毛泽东的少年时代1 结构分析: 全文有21 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这部分有三层: 四八段,毛泽东10岁到13 岁在家和在学校的经历。 九十九段,毛泽东13岁到16岁在家的经历。 二十二十一段,毛泽东16岁的经历:学习新科学。2 内容分析:第一部分的三个段落介绍家境主要交代人物的出生年代、地点和人物的双亲姓名,还交代了家境逐渐由贫趋富的情况。这里主要点到了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父亲和母亲,为下文写毛泽东的性格展示铺垫。 第二部分是主体,用三个层次,抓住毛泽东的性格、读书、思考三方面来组织材料,重点表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叛逆性格。48段里毛泽东10岁到13岁间在小学读书,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在家里,反抗旧势力的代表他的父亲。919段里,毛泽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叛逆性格更加明显,他这时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里,他如饥如渴的读书,不再是为了记帐和打官司而读书,是为了改良社会,所以,这期间他读的书大多数是文学名著经典,不再读什么经书;他更同情造反的饥民,也钦佩“激进派的老师,这些都表现了毛泽东在当时思想性格上的与众不同。2021段里,写毛泽东成长到了16岁时的经历,他到了新式学堂去读书,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这又表明毛泽东的思想的进取。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的少年时代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凡之处,他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敢于反抗旧思想、旧势力。学习此文要重点把握对他的“叛逆”性格的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与众不同的性格表现就是他的一次次的反抗父亲的专制,反抗封建教育,这正是他的特殊之处,他有与众不同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儿子反抗老子是最大的错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对人们的毒害太深,毛泽东在十几岁敢顶撞父亲、敢于因不愿意忍受老师的责罚而逃学等等,都反映了他是有想法有勇气有个性的特点;他如饥似渴的读书,表现他的勤奋好学。3 写作特点的理解: 写法独特。此文本是由别人写的评传,而作者斯诺采取自传的形式,以被著传人的自述口气,整理了采访记录,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详略得当,结构匀称。文中凡是表现毛泽东少年时代勇敢叛逆、刻苦读书和深刻思考的材料都详尽的叙述,其他无关的一律略去。 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为通俗顺畅,大词小用。如:“罢课”“我家分为两党”“内战”等都用得幽默有趣。4 关于课后习题:第一题: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经历:十岁的时候在小学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十三岁的时候在家里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和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但不喜欢读经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十六岁时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方的科学。第二题: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书有: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历史小说和神话小说,最喜欢读盛世危言。这些书对毛泽东的成长的影响:培养了他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盛世危言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同时也激起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第三题:这题要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这里是非常巧妙的大词小用的方法。“罢课”通常指在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借用在文中,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毛泽东敢于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抗议”一词表明在那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能够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就很不简单了。“党”通常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掌握并行使权力的党,“反对党”指与之相对抗的组织。在课文里的“执政党”就是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就是家中其他所有的人,借用这些词语就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里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起来反抗旧势力的代表(父亲)的有趣故事。“内战”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里是指他的家里的矛盾的尖锐和激烈,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与父亲的斗争和斗争策略,双方在做出了有限的妥协后,有效地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第四题:此题的要点是你对课文的理解与对现实的联系,这样的问题 一定要尊重历史背景,灵活联系现实,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毛泽东少年时的“逃学”、“顶撞父亲”是他的个性表现, 而时隔近百年的今天,若再以逃学等来肯定一个人的个性就未必全对。 第五题:认真阅读课后附文,结合课文,进一步明确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第一千个球1. 结构分析:本文的结构比较特殊,作者据内容所需,给课文拟以小标题,课文就以此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题目是“第一千个球”,有4个自然段,介绍了贝利射进1000个球的感受和球迷们为之欢呼的情景;第二个题目是“慈父与恩师”,有15个自然段,(519),介绍了贝利的父亲给予贝利的关爱和帮助,使贝利改掉了吸烟的陋习的经过。2. 内容分析:“第一千个球”这一部分里,作者自己细腻地刻画了进求的心理过程。以罚球踢进了这个有重要意义的球,他心理活动很复杂:对着球站了很久,极力放松、冷静,告诉自己站得越久,失球的机会越多。这是段的内容,真实可信,具体可感;当贝利脚下的足球以美妙的弧线飞进球门时,观众们兴奋、高涨的心情,作者也给予很生动的描述,吼声把滂沱大雨压下去(夸张),剥下球衣,换上1000号球衣,抬起贝利绕场跑,贝利亦为之高兴愉快。这是段的内容;贝利整齐的叠好1000号新球衣,珍藏保存,次日,这个消息与美国宇航员二次登月的消息一起登上了报纸的头版,贝利没有得意忘形,没有被名誉所累,准备轻装迎战世界杯。这是段的内容。这部分里运用了心理描写来表现贝利。“慈父与恩师”这部分里,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经历,“我”(贝利)少年时几乎染上了吸烟的陋习,父亲没有严厉的责罚,也没有粗暴的打骂,只是耐心的朋友式的交谈,给贝利以帮助,使他感动,认识到了吸烟对于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危害,并且下决心永不吸烟。在这部分里通过语言描写(父亲语重心长)、动作描写(父亲拉过“我”、 抱住“我”的肩膀、从薄得可怜的旧钱夹里拿出钱)表现父亲是慈父是恩师,从而说明贝利之所以有出众的球技,父亲给予他的教育和帮助也是原因之一。3. 理解主题:这篇自传的片段,作者描述了第一千个球射进球门的喜悦及心理,回顾了少年时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说明了贝利之所以有出众的球技,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他本身的努力之外,还与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4. 写作特点:结构独特,层次分明。作为自传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而是以自拟小标题叙述两个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来表现中心。在片段叙述中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和中心,这也是别的自传不常见的。5.认识课文两个片段的联系:前一个片段写进第1000个球的情景:观众欢呼,贝利激动,消息登在报纸的头版,和美国宇航员二次登月的消息并列,这时的贝利没有得意忘形,深知登月比足球比赛更重要,破了千球大关,就集中精力准备即将来临的1970年世界杯赛。可见贝利不仅球技出众,而且心理素质良好。那么贝利这样的成绩,除了他本身的努力之外,还与他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这就是第二个片段所要表现的意思:贝利的父亲虽然对儿女要求严格,但又十分尊重儿女,在发现儿子将要沾染吸烟恶习时,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这对贝利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年以后,贝利向人反省说,当时父亲要是狠狠地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而父亲的这种说服教育却深深的打动了他,从那天开始,贝利始终没有碰过香烟。课文的这两个片段是果和因的关系,因为有慈父与恩师给予贝利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贝利才球技出众,心理素质好。6. 课后习题:第一题:贝利“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的理由是:当巴西报纸的头版把贝利进了一千个球和美国宇航员康莱特、比恩第二次登上月球的新闻并列刊登时,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想到“不只一次而是两次把人送上月球,比发生在足球场上的任何事当然重要得多”,由此可见,贝利不仅有出众的球技,而且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这与他从小就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第二题: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了过去,好像朋友之间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贝利羞得无地自容,想到了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受苦受累,从那天开始,贝利始终没有碰过香烟。许多年后,贝利向人反省说,当时父亲要是狠狠地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可见,贝利的父亲虽然对儿女要求严格,但十分尊重儿女,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教育孩子,这对贝利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题:心理活动的描写在自传中的作用,在此题中体现。这段话是贝利听了父亲的一番话后羞得无地自容时的心理活动,他的良心受到谴责,内心受到煎熬,亲情胜过一切,于是他决心埋葬过去。这段话是他的自我反省,可见他年轻时争强好胜的个性。他感谢父亲教子有方,才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写出了贝利对自己年轻无知的追悔和对父亲谆谆教导的真心感谢。少年爱因斯坦1. 结构分析: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侯的智力令人担忧。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有5层意思: 第一层(512):幼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 第二层(1318):幼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三层(1920):少年爱因斯坦的正义感。 第四层(2124):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 第五层(2533):少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科学天赋。 2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由别人写的传,主要是介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少年时代学习经历,作者抓住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来表现他的聪明好学。开始先写他表面看来智力令人担忧:爱因斯坦小时侯外貌丑陋,说话特别晚(7岁才会说话,中国古人戴震10岁才会说话),低能儿?傻子?不对!他的棕色的大眼睛流露出明亮的光彩。这是14段的内容;接下来重点叙述爱因斯坦少年的学习经历:他对音乐的早慧(三岁时听母亲弹钢琴,陶醉其中;六岁学拉小提琴,在大学时及后来工作之余,参加演出,小提琴陪伴他一生)。 他爱独立思考(四岁时爱不释手的摆弄袖珍罗盘,为什么那根针总朝北?五岁上学,因为喜欢慢慢思索问题,不能立即答出老师的问题而被罚站)。 他少年是富有正义感(10岁就已进入中学,在校园看到军国主义充斥校园格外反感,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他少年时又勤学好问(12岁的爱因斯坦有机会认识了大学生塔尔梅,专注的听大学生讲哲学观点、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特别是物理学知识引发了他的不可遏止的热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丛书)。 他少年时极富科学天赋(12岁的爱因斯坦关在屋子里3周证明了一个数学定理,此后他又看了许多数学方面的书,同学还在学三角形全等时,他已经畅游于微积分的大海了)。 3理解主题: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高度赞扬了他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的学习精神。 4写作特点: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用欲扬先抑的的手法描述爱因斯坦不平凡的少年时代 。从出生开始写他似乎低能三岁音乐早慧四岁迷住袖珍罗盘五岁上学独自思考六岁拉小提琴七岁会说话十二岁独立证明数学定理。结构紧凑,过渡衔接自然。主要部分的五个层次,20多个自然段,叙述爱因斯坦五个方面的与众不同,各层次间都有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或句。为了表现人物的的心灵,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眼睛描写,文中写爱因斯坦的棕色的、忽闪的大眼睛,转动着的大眼睛,流露着明亮的光彩,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因斯坦的与众不同的聪慧就 从眼睛里表现。 5课后习题:第一题:此题旨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爱因斯坦少年时做的几件事按时间顺序整理出来,答出其中一件事即可。三岁时,爱因斯坦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对音乐早慧;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自思考,所以回答老师提问反应迟钝;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十二岁时,能独自证明数学定理。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了好奇,爱读书,爱提问,爱钻研。第二题:题旨意在领会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例句在课文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类似的句子还有,如: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第三题:本题旨在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一个人的心理的作用。“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表明这又给人以希望,他应该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说明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可是他很善于思考。塔尔梅(大学生)“见到他那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时,就断定这是一个与众不同,果然如此,他对大学的物理学表现出不可遏止的热情。【模拟试题】(一)基础知识部分:1 给下列各组词语里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侮蔑 茁壮 奚落 失怙 恫吓 膳食 逮捕 大名鼎鼎 棕色 滂沱 羡慕 腼腆 泛滥 耸听 慷慨 怒不可遏 迟钝 沉浸 沮丧 彷徨 轩辕 奠基 磐石 涓涓细流 筹办 名誉 指摘 衙门 懒惰 孤僻 衣兜 肃然起敬2 写出下列各组词语里相同字的不同读音: 积攒 勒索 剥削 把柄 夹层 猫逮老鼠 攒聚 勒住 剥皮 话把 钱夹 逮捕坏人3 给下列的形近字组成词语:滂 弧 捐 侮 怙 沮 钦 彷 榜 狐 涓 悔 估 诅 软 仿傍 孤 娟 诲 沽 阻 斩 访4 理解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责任。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心智发育比平常人要早。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5 据音填字组词:轻举wng( )动 大名dng dng( )( ) li( )连忘返爱不sh( )手 不解之yun( ) 引jng( )据典慷ki( )就义 性情暴zo( ) 温顺 xn( )服y( )然自得 如醉如ch( ) 家道shui( )落相t( )并论 浪fi ( )时间 泛ln( )成灾井然有x( )6.常识填空:鲁迅原名_字_浙江_人,是我国伟大的_家_家_家。鲁迅自传选自_主要记叙了作者_经历和_情况;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节选自_,作者是_国的_、_、_家,此文是一篇_。“慈父与恩师”是课文_的一个片段,此文是一篇_,作者是_,他是_人,他以卓越的球艺、上乘的球德,赢得了_的美誉,被推上_的宝座。少年爱因斯坦的作者_,此文选自_,爱因斯坦是_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_和_曾在_年获得_奖。 7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观众的吼声几乎能把滂沱大雨压下去。 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了。 我家分为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8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雄心勃勃 跃跃欲试 茁壮 奚落(二)阅读分析:第一语段:鲁迅自传24自然段(2527页) 1“我”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后,为什么决意要学医了? 2“我”在仙台医专学了两年,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我”做什么去? 3第三自然段里的“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国文讲师”。鲁迅的这些经历说明 了什么? 41926年为什么会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 “我”? 5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是刊登在新青年上的,是什么小说?6 你觉得鲁迅自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第二语段:毛泽东的少年时代4、5、12、13自然段(32、33、36页)1 指出文中引号的作用?2 少年毛泽东逃课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意识?3 说说“抗议”“罢课”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4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