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设计本文意蕴深沉,秋味十足。本课教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沉浸其中,领略字里行间那浓浓的秋味,因而“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手法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希望通过学习文本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领有更直观地认识。 学情分析作者通过对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一语天然万古新”,“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如此写作,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但是高一学生的阅历,情感体验都与作者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这篇课文的处理选择从景入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5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列举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佳句,归纳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旨: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二、探讨内容1、解题“古都”地点,含有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内容,与“古都”结合,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2、作者笔下古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在文中的作用?(总领、提纲)3、听朗诵,从3-11段,划出表现景物颜色与声音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写了哪些秋色?明确:芦花 柳影 夜月 碧空 蓝朵 落蕊 青布 秋果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色,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754p写了哪些秋声?明确:虫唱 钟声 鸽声 扫街 蝉声 雨声 风声 人声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动衬静的艺术辩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a、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家,所见所闻都是这样的色彩与声音,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冷清。故都的秋色冷清!透人肌骨。b、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c、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香山的红叶、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是北京秋天的盛状,作者为何避而不写?却要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明确:下面,我们就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d=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 (板书:“以情驭景”)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关于“悲凉”: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板书“知人论世”)四、探究思考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慢”“润”“淡”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3、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明确: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五、总结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一语天然万古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东高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 销售工作题目大全及答案
- 葡萄酒盲品知识培训
- 2025联名合伙合同书范本版
- 2025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解析版)
- 2025综合雇佣合同范本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平均数问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 物业安全操作试题及答案
- 2025车辆买卖协议合同
- 2025年公共自行车锁车器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小学班级培优辅差课后服务计划
- 火力发电原理课件
- 学校五常法管理制度
- 2025年七一党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教育党课
- 国际托育政策比较-洞察及研究
- 武术五步拳教学课件
- T/HQPA 5-2019防倾覆弹性滑板支座
- 茶馆承包协议书
- 93阅兵仪式观后感400字(9篇)
- 产后出血护理授课课件
- 行动研究的历史演变、思想内涵及实践意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