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学案 (1).doc_第1页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学案 (1).doc_第2页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学案 (1).doc_第3页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学案 (1).doc_第4页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学案 (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对应学生用书p34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数罟(c ) 2.洿池(w)3.庠序(xin)4. 良人() 5. 墦间(w)6. 施施(y)7攘邻人之鸡(rn) 8.苗槁(o) 9.浡然(b)10嗜好(sh)二、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须发花白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通返,返回,回家3蚤起 通早4施从良人之所之 通迤,斜行5卒然问曰 同猝,突然6由水之就下 通犹,好比,如同三、古今异义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2所仰望而终身也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指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3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古义:用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是非君子之道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古义:伸长脖子 今义:引导、带领四、一词多义1兵2发3直4数5以6其7而8施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2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 鼓:击鼓(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4)王无罪岁 罪:归罪(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富贵:富有显贵之人2形容词作动词(1)谨庠序之教 谨:小心地办好(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轻:减轻(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骄:轻视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羞:感到羞耻(三)数词作动词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一:统一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也”表示判断)3是非君子之道 (“非”表示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邻国”作状语,后置)3树之以桑 (“以桑”作状语,后置)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5而相泣于中庭 (“于中庭”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2) (3)(4) 对应学生用书p37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评析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成就王业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这句话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提出了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即以民为本。一个国君或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先使百姓生活殷实,得到百姓的拥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政治与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国家力量才会强大。2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评析站在君子的立场上看,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讲礼义,知廉耻,通过正当手段勤劳致富。问题1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明确“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问题2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责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众安居乐业。(2)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3)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题3简析本课说理论证的特点。明确(1)论证手法灵活善变,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如孟子抓住梁惠王想要安定天下的强烈愿望这一契机,设套埋伏,一步步将梁惠王纳入自己的思想框架,而对方却浑然不觉,充分表现了他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2)巧用比喻,妙设寓言,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如孟子在游说梁襄王的时候,以旱、雨作喻,说明实行暴政与推行仁政的不同结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3)文辞方面铺陈扬厉,善用排偶句式,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如孟子与梁惠王谈到养民措施时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连排,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养民的益处,让人无可争辩。问题4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明确(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对应学生用书p37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数罟(c )王天下(wn)b庠序(yn) 鸡豚(tn) 狗彘(zh)c孝悌(t) 饿莩(pio) 供养(n)d洿池(w) 衣帛(y) 不可胜用(shn)解析:b项,庠:xin;c项,莩:pio;d项,衣:y。答案:a2下列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施施从外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bc d解析:由犹;蚤早;反返;无毋。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b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c养生丧死无憾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解析:a项,“仰望”,依靠,指望;b项,“引领”,伸长脖子;c项,“养生”,供养活着的家人;d项,“用心”,费尽心力,与现代汉语相同。答案:d4选出下列有词类活用的一项()填然鼓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a bc d解析:“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衣”名词作动词,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罪”名词作动词,怪罪。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而良人未之知也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d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a为状语后置;c为判断句;d为定语后置句。答案:b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东凶亦然(谷物收成不好)b弃甲曳兵而走 (拖)c养生丧死无憾 (遗憾)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查)解析:d项中的“检”意为“约束”。答案:d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介词,按照;介词,用。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c.均为结构助词,的。d.介词,到;介词,对于。答案:c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b“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劝说梁惠王要施仁政,行王道,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样做就可以王天下了。d孟子用了三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具体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析:c项,行王道的内容除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外,还要教化民众,使百姓懂礼仪。答案:c9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答:_答案:孟子以战争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梁惠王的执政与别国统治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暴政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从而巧妙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问乎曾西或:有人b管仲以其君霸 霸:霸气、霸道c子诚齐人也 诚:的确d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去:距离解析:b项中“霸”意为“称霸”。答案: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智能 虽有槁暴b管仲以其君霸 且以文王之德c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蹙然d其故家遗俗 其可怪也欤解析:a.虽然;表假设,即使。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c.代词,这样;的样子。d.代词,他的;表疑问。答案:b12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的相关文字可以看出,曾西对管仲与晏子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b孟子强调虽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即要行王道,时机也很重要。c孟子认为,齐国有广阔的疆土,有众多的百姓,若能采取“行王道”的方针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谁能抵御得了。d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问答,阐明了孟子行“仁政”的主张。解析:a项中“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错。答案:a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先子之所畏也。译文:_(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译文:_(3)以齐王,由反手也。译文:_答案:(1)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2)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3)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参考译文: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再度振兴吗?”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我怎敢与他相比?)问者又说: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显出很恼怒的样子,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权;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将近百岁才寿终,(他的教化影响)也还没有润泽(遍及)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岂不是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以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 对应学生用书p39一、孟子导读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注释尔也:如此罢了。圹:同“旷”,旷野。爵:同“雀”。鹯(zh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评析这段话涉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二、名家点评在忧患中可以得到生存,在安乐中会获至灭亡傅佩荣孟子提醒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要注意到它跟危险跟灭亡有时候是连在一起的。忧患,这两个字,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儒家思想就具备一种忧患意识。我们读易经,后面有易传,易传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书中一再强调:做易者,岂有忧患乎。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它的规则,生物之间有食物链,有生物平衡,生态平衡。人不一样,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的话,他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去选择,去判断,最后会弄得天下大乱。人需要受教育,人就要忧患这个问题。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将来就不会快乐,而是痛苦。中庸里说: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天地这么大,人还是觉得很遗憾。人类这个生命不会自然发展,身体虽然会自然成长,但是你还需要接受教育。因为你是万物之灵,如果你在思想上,在精神上,没有方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