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历史遗址考察.ppt_第1页
樟树历史遗址考察.ppt_第2页
樟树历史遗址考察.ppt_第3页
樟树历史遗址考察.ppt_第4页
樟树历史遗址考察.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学习主题主题活动一历史遗址考察 樟树二中聂水星 元上都 一 已知最早的中国汉字是商朝出现的什么文字 答 二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 一 已知最早的中国汉字是商朝出现的什么文字 答 甲骨文二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 1 商朝 2 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由于甲骨文的产生 所以有关商朝历史的战争 祭祀 占卜方面都有一些记载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 也就是说 至少距今三千六百年了 三 怎么去读商朝以前的历史 三 怎么去读商朝以前的历史 答 1 考古2 比如北京人的历史是根据北京人的历史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出来的 北京人遗址 猿人洞 采用铀系法 裂变径迹法 古地磁法等多种测算年代的方法 测定了北京人遗址的年代 得知第13层以上为距今70万至20万年左右 第14层以下早于距今70万年 考古测算年代的方法有 碳十四测年法 铀系统断代 古地磁断代 骨化石含氟量断代 钾氩法断代 热释光断代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 非文字 资料 以此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历史物质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遗址和文物 它们多埋没在地下 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 才能被系统地 完整地收集和揭示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与考古 可以互相填补其历史空白 可以互相丰富其历史内涵 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千寻塔是繁荣的唐朝文化对南诏文化影响的结晶 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万里长城是中华儿女的像征 是用他们的血和肉换来的 万里长城像征着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历史画卷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 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 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第六学习主题主题活动一历史遗址考察学习历史 既要读有字的史书 也要 读 无字的史书 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是凝重的历史 是无字的史书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如天上的繁星一样四处散布 突显了文明古国的不凡气度 值得我们认真去 读 这一次 让我们走进家乡的一处 或多处 历史遗址 名胜古迹 用眼去瞧瞧 用手去量量 用心去想想 看它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家乡 樟树考察 实地观察调查 走进樟树 进行历史考察 走进樟树历史遗址 樟树历史遗址模拟性考察 位于樟树市西南21公里的临江镇县前街 它坐北朝南 面对府前街 大观楼又名谯楼 系临江军 路 府署大门望楼 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 992 尔后几经修缮 屡有改观 明洪武三年 1370 弘治三年 1490 清康熙九年 1670 作了三次较大的修缮 史称 三庚 大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 道光三十六年 1846 亦相继维修 咸丰七年 1857 太平军撤出临江时 楼被毁 仅存楼基 同治十二年 1873 复建 该楼被正式命名为大观楼 1951年江西省临江荣复军人疗养院进驻后 将原县府旧址辟为院址 该楼为院门楼 虽修缮时局部略有改变 但风貌基本如旧 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 是江西省境内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道台衙门 正面中部原悬挂有 临江府 竖额 为解缙所书 内向原悬 大观楼 木匾 大观楼内的维崧是宋代名臣王安石的出生地 当时他的父亲在此任临江军军判 还有大学士苏东坡的写经台 明代大臣向子湮的隐居地 还有宋高宗御书的 芳林 遗迹等 见证了樟树自北宋以来的历史沿革 鸣水桥 鸣水桥位于中国江西省樟树市閤皂山凌云峰峡山口 建于北宋政和元年 1111年 鸣水桥位是江西省除庐山观音桥之外的唯一一座有绝对纪年的北宋石拱桥 1957年被列为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鸣水桥建于峡山口峡谷悬崖上 长7 3米 宽6 8米 为石砌单孔 拱高2 5米 宽2 6米 拱壁两侧刻有 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 及 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 34字 桥上原有亭一座 木石结构 称鸣水亭或鸣水台 于清初被焚毁 1934年重建后 又于1958年修建公路被拆除 是樟树道教文化的重要物证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吴城 樊城 筑卫城 古代樟树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基本概况重点了解三大遗址 樊城遗址 筑卫城遗址 吴城遗址了解樟树历史的源头 樊城堆遗址 樊城堆遗址 樊城堆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 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位于樟树市城区偏南24公里的刘公庙乡庙下村东侧 雌溪上游 该遗址高出稻田1 3米 南北长124米 东西宽101米 周长380米 面积1 2万余平方米 属江西省保存完好的台地遗址 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 分7层 1层为上文化层 相当于商周时期 属奴隶社会 3层为下文化层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属于原始社会末期 说明樟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出土石器283件 石斧 石铲等 网坠128件 鼎足形状达12种 998件 代表300多个体 仅鼎类可分盘形 釜形 罐形 壶形4种 上下文化层均发现刻划文字和符号 陶器的装饰工艺多系刻划 压印 剔刺 亦有彩绘 其纹饰达40余种 樊城堆遗址下文化层的文化内涵与筑卫城遗址下文化层属同一类型 是赣江中 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而且分布范围很广 考古界已提出命名为 樊城堆文化 遗址城垣规模宏大 东西宽410米 南北长36米 城墙最高处20余米 遗址面积约14公顷 是江西发掘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上文化层相当于商周时期 青铜时代 属奴隶社会 下文化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属原始社会末期 是距今4500年的原始村落 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遗址内有石斧 石铲 陶罐 陶壶等遗物和房基柱洞 方形地窖等遗迹 现常有海内外游人和专家学者到此访古 考察 1 下 中层出土的工具中 石镞最多 还有少量石铲 石刀 有段石锛 陶网坠等 石刀有长方形穿孔 半月形穿孔和三角形带横长柄等多种形制 以适应不同的用途 下层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 兼有夹砂灰褐陶 磨光黑皮陶等 而中层以夹砂 泥质灰褐陶为多 磨光黑皮陶明显增加 夹砂红陶相对减少 主要器形是鼎 鬶 罐 豆 壶 簋等 大量使用陶鼎作为炊器 基本分圜底罐形鼎和直壁平底盘形鼎两类 鼎足形式多样 以扁管状足 卷边足和横部面呈 丁 字形的足特征性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 中 下层都有为数不多的几何印纹陶 下层的火候不高 拍印的方格纹 圆圈纹 漩涡纹比较粗浅零乱 中层几何印纹陶的数量和种类都稍有增加 新增了编织纹 叶脉纹 同心圆纹和云雷纹等纹饰 特别是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和釉陶 表明了制陶工艺的突出进步 2 筑卫城遗址和樊城堆遗址都是新石器时期遗址樟树具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樟树四五千年文明史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基本一致和同步樟树四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樟树筑卫城遗址十四大悬疑古城的时空之谜古人筑土墙之谜筑卫城布局之谜古城的引水之谜古城议事房之谜奇怪的菌草之谜整齐的柱洞之谜沉没的独木舟谜古城的暗道之谜红烧土 文化堆积谜几何形印纹陶之谜筑卫城的水城之谜村民登城求子之谜古城群落之谜 吴城 战国编钟 司母戊鼎 吴城遗址在古肖江的上游 距樟树市城区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 有一个著名的方国 都邑 这就是吴城商代遗址 传说中的太伯奔吴 这里曾是路经之地 太伯先奔荆蛮 从这里下赣江 再到吴越 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 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 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 划为七层 分三期文化 共清理房基2座 窑址12座 灰坑55个 基葬16座 出土较完整的石器 陶器 青铜器 玉器 牙雕等900余件 特别是陶文 原始瓷 铸铜工具的出土 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 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该遗址的发现 否定了 商文化不过长江 的论断 殷墟文化过长江 江南又一春 吴城文化分为商代中期 晚期以及商末周初三个时期 这儿是吴城文化的都城所在地 前后延续整整400年 400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 但它却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宝库的一把 钥匙 和研究年代学的一把 标尺 据考察 在这个被誉为 赣之魂 的商代城邑遗址 有城墙 房址 陶窑 墓葬 水井 宗教祭祀场所等 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 目前已出土完整的石器 青铜器 陶瓷与玉器等文物4000余件 刻化陶文或符号200余个 几何印纹陶纹样40余种 古文化 古城 古文明 是再现吴城文明的 三部曲 吴城文化 是一种溶合晋陕地区先周文化与汉水流域荆蛮文化及赣鄱流域夷越文化而形成的一支自成体系的青铜文化 其族属应为句吴 吴城文化的实质就是吴国的早期文化 百越 通过吴城遗址的考察 可以发现商越文化的内在联系 进而了解古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的发展关系和脉络 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 先民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劳动 生活和繁衍 早期居民 是古三苗族的一支 叫做 越族 他们从原始人群中走了出来 度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时代 在赣江两岸的丘陵冈阜地区依山傍水建立居民点 名闻中外的吴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铜碳渣 石港和大量青铜器表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打破了商文化不过江的定论 那铺着陶瓷片的回廊和象征权利的列鼎 又可见这里决非一般村落 而是分封的都邑 大批青铜武器的出土 又使人想象到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的雄姿 樟树周围 分布着自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的遗址达120余处 可见这里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村落祺布 经济繁荣 江西樟树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遗址 岭上遗址 2009年11月27日 樟树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 在昌傅镇太平村发现了一处距今约45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遗址 并采集了石斧 石镞 石刀等石器 这处新石器晚期遗址位于樟树市昌傅镇距太平村委丰溪陈村约700米的岭上 南北长200米 东西宽100米 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 岭上遗址 采集到大量石器和陶片 包括石斧 石镞 石刀 鼎足 还有陶纺轮 带系陶罐等大量陶片 经考证 这些石器和陶片都是4500年前当地人们生产 生活用的石器 据樟树市博物馆副馆长马思义介绍 岭上遗址 的发现使昌傅古文明由商周时期上溯到了新石器晚期 也为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樟树历史文化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实资料 太平观碑位于樟树市城区西38公里昌傅镇太平观旧址 该碑立于南唐 是我市保存较好的一千年古碑 碑顶至底座通高4 07米 碑身高3 75米 宽1 25米 厚0 31米 青石质 平面圆顶方足 顶端雕刻披云 两侧起凸棱三道 额中开一圆孔 直径0 10米 石龟为座 形体丰盈 刀法粗犷 姿态雄健 碑身庄重肃穆 碑铭阴刻南唐礼部侍郎江文蔚创修太平观序文 凡1200余字 历经千年风化 字迹多已漫灭 可见者无几 字大如卵 勒石甚精 书体端庄 笔力挺拨 是研究南唐时期碑碣造型 雕刻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1957年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钟置于钟鼓楼内临江钟鼓楼 又名观音阁 位于樟树市临江镇府前街 始建于元延至正年间 1314 1368 后因年久失修 1942年又遭日寇飞机轰炸 致使楼梯倾斜 新中国成立后 虽经过部分维修 但楼体仍日益倾斜严重 为避免意外 1979年经县批准拆去二至四层 铜钟及石碑仍完整无损地存放在楼基的观音阁内 2007年7月2日 开始钟楼重建工程 工程已于2008年1月17日竣工 共投资135 66万元 该楼坐北朝南 楼基为观音阁 用青砖垒砌 宽14米 深9 65米 上筑楼三层 楼为木结构 面积逐层递减 均为四面棂条活窗 髹红漆 二 三层楼房为客厅 书房 僧舍 庖厨 第四层楼上 放着一个铜钟 钟重3700余斤 钟上刻有 般若心经 曾有 四川有座峨眉山 离天只有三尺三 临江有座钟鼓楼 还有三尺三在天里头 的传闻而名扬天下 楼内尚藏有光绪十七年 1891 所刻 建复郡城钟楼碑记 为青石质 长1 75米 宽0 76米 厚0 14米 风夹钟声过渡口 月移楼影到江心 这是明初大学士解缙的吟诵 解缙从家乡吉水去南昌滕王阁访友 乘舟顺流而下 一天 舟至临江留宿 是夜 清风徐徐 明月高照 钟楼月色 辉映如画 解缙站立船头 饱览临江古镇夜色 心旷神怡 突然 钟鼓楼响起了清脆的钟声 解缙灵感一触 诗兴大发 遂有上述佳句从容吟出 为何要在这里建这个钟楼呢 临江在宋 元 明 清时期为军 路 府所在地 钟楼巍然屹立在临江城中心 是当时临江人报时报警之处 也是方圆数十里村镇指认临江城的标志 钟楼顶为歇山式 青瓦覆盖 翼角悬挂风铃 风吹过 风铃响起 我在想 昨日明月是否还在摆渡今日的夜晚 永泰塔 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 赣水河畔 据清同治九年 清江县志 永泰团图载 市前小港 明成化末 赣水暴涨冲决 遂成大江 因水势直下 建永镇塔以控下游 当时村民建塔九层 为镇水患命名为 永镇塔 系砖石结构 六边形 共7层 从下而上逐层递缩 高24米 清光绪十七年 1881 辛卯风灾 刮去塔顶 注入江口 乡民又捐资整修 由9级改为7级 至今塔身保存尚好 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 青砖作平台 砖上压印铭文 有 洪永昌修 洪永昌会公修 永镇塔砖 等 每层高3米 设6门 三虚三实 塔身眠砖垒砌 塔壁白灰粉饰 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 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 雕作翘式 下部吊挂铜铃 顶层以青石覆盖 顶部铜帽呈圆锥形 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 柱直径80公分 直通塔顶 各层设有井字木架四根 夹嵌木柱 使木柱与塔身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原塔内设有楼板 木梯 现已废 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皇宫三皇宫位于中国江西省樟树市城区边街西12米处 占地3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889 83平方米 是一座宫殿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建于清光绪十三年 1887 该宫由正殿 神殿 左右厢房 里院 戏台 套间 客厅 膳房 寝室等部分组成 形似四合院布局 轴线对称 主从有序 建筑特点大门呈八字形门楼 青砖平砌 中嵌青石 豆绿石 浮雕人物 走兽 翔禽 花卉 楼阁于石上 门楼上端竖镶 三皇宫 石匾 横镶 如游上世 石匾 门联为 历劫真师朝圣阙 终天草木载皇仁 入宫门通道顶部为木构戏台 高2米 台面60平方米 台顶为藻井雕菱角形木作螺旋排列 正中镂雕隆起云龙 天花板以条木组成几何形纹饰 朱漆为地 图案贴金 色彩鲜明 造型美观 戏台面对正殿 中间为石砌方形场地 左右设长方形神殿 供奉文昌帝君 关圣大帝 正殿为歇山顶 通柱整齐排列 构架举拆较高 彻上明造 殿正梁载 皇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洪岁孟夏四月吉立樟树药材行铺公建 正殿供奉伏羲 神农 黄帝及扁鹊 华佗 张仲景 王叔和 王惟一 李时珍 叶天士 皇甫谧 葛玄 孙思邈等历代药王 医药学家塑像 用途三皇宫是樟树药材行铺集资修建 它不仅是祭祀中华医药始祖和历代药王的殿堂 而且又是全国药材交流地场所 昔日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 这里要举行盛大庙会 全国药业商贾纷至沓来 宫外是人山人海的中药交易市场 宫内请来戏班演出 历时半月之久 每逢除夕 药界同仁向药王礼拜辞岁 大年初一又聚三皇宫团拜 这样 三皇宫又成了集道教 药市 会馆 商社 剧院 族馆于一身的多功能药业场所 在樟树漫长的药业史中 曾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也为樟树药都的形成 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皇宫是樟树药文化遗产中唯一现存的 也是最大 最完整的一座药业胜迹 1984年5月20日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堆上贞节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樟树市城区南偏东约16公里的店下镇丰林堆上村北面100米处 该牌坊是清咸丰四年监生黄时衡奉圣旨为其母 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所立 石牌坊为四柱三间式 高8 3米 宽8米 全是青石石构而成 由长方形垫石 方柱 夹杆石 上下额标 平板枋 花版 石刻浮雕人物 翔禽 花卉 几组斗拱等组成 其南面上有 圣旨 二字 中有 清彤管 咸丰四年甲寅季冬吉立 等字 下有 族表节孝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 中间两方柱上 右有 雁志守深闺孤诣苦心堪微讲德 左有 龙恩颁下里清风亮节永著贞珉 两旁方柱上 右有 地接松山培本性 左有 晴开岭显真操 等字 其北面 上有 恩荣 中有 天中月心 下有 族表节孝监生黄时衡之母李氏 中间两方柱上 右有 一片冰清坚贞久耐风霜烈 左有 千秋石立远近传闻姓字香 两旁方柱上 右有 井水无涧清澈底 左有 松林耐冷节弥坚 等字 在江西境内 类似于保存这样好的石牌坊实属少见 它的发现 特别是石牌坊的构造和石刻浮雕艺术 为我省石牌坊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史料 已上报为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津楼它是千里赣江保存较好的唯一古建筑 与药码头相衬托 我站在樟树市西面赣江边大码头石级坪台上 昂首看着望津楼 它又名望津亭 与对岸的 知津亭 已毁 遥遥相望 该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咸丰七年 1857 毁于兵燹 光绪元年 1875 重修 1957年秋 1982年又两次维修 因处重要渡口 居码头之上 登楼可远望赣水 清代曾设卡课税 为商贾税收之要津 故名为望津楼 为何要在这里建个亭呢 大码头系赣水交通必经之地 过往船停泊之点 为之标记 当时码头旁设有义渡 过往行人可在这里歇息避风雨 它系木石结构 方形擎檐石柱四根 置于方础石之上 木质圆形通住四根 下垫鼓础 楼为两层 底层为敞间 呈方形 铺砌花岗岩为基台 两侧砌有台阶 上下层之间设楼板腰檐 天花板素底 四面棂条明窗 歇山顶泥瓦覆盖 勾头 滴水檐头 彩瓷葫芦刹 饯脊鳌尖 四翼悬挂铎 楼体髹漆枣红 楼上层悬挂 津楼 匾 颜体字 下层悬挂 利涉大川 横匾 隶书体 两匾均系黑地金字 笔力遒劲 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 随着樟树赣江大桥的建成通车 昌九高速公路 昌樟高速公路 京九铁路等四通八达的现代陆地交通网的形成 樟树的水路已失去竞争的势头 自然这里成了游客凭吊历史 夏日休闲的去处 遗址与名胜 境内已发现的古遗址就有122处之多 居江西省的首位 其中包括距今4500年前的筑卫城 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吴城商代遗址 古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石器 陶器 瓷器 青铜器 书画 金石等珍品被誉为 国之瑰宝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唐的太平观碑和建于宋朝的阁皂山鸣水桥等 道教圣地 阁皂山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20公里处的赣江东岸 绵直200余里 因其 形如阁 色如皂 而得名 相传道学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 后云游四海 最终仍回到阁皂山 并在骆驼峰之侧修建卧云庵 筑坛立灶 炼丹8载 终成 九转金丹 他服丹 飞升 后 被道教尊为 太极仙翁 葛玄的 仙迹 使得阁皂山成为一名胜 道学家云集于此 北宋杨申 阁皂山景德观记 云 学道之士五百人 为屋一千五百间 可见当时之盛况 阁皂山峰峦越百 仙道遗迹比比皆是 骆驼峰为葛玄得道藏丹处 太极峰为玉女理鬃处 西坑桂壁峰为张道陵修炼之地 有张天师坛 剑劈石 双鲤门 风门 一天门 丹井等处 无不俊美奇特 加上那美丽的神话传说 更显得神奇无比 凌云峰峡口的悬崖上 飞跨着一座石拱桥名曰鸣水桥 它建于北宋政和元年 1111年 历经了800多年的风雨 桥拱至今完好无损 吴城商代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吴城村 肖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上 它是在江南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商代文化遗址 考古界称之为 吴城文化 遗址中心在吴城村土城内 1973年修水库时 被民工发现 后经6次发掘 面积达61 3万平方米 清理出房基2座 灰坑和窑地55个 墓葬16座 陶窑2座 出土较完整的石器 铜器 玉器 牙雕等900余件 这些遗迹 遗物的发现 为探讨江西地区商周青铜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樟树市博物馆陈列有部分实物和资料 供游人参观 与吴城遗址相伴相随的是樟树市境内最大的水库 吴城水库 水库面积将近10平方公里 为樟树市一大旅游胜地 樟树历史遗址名胜古迹樟树市地处赣中腹地 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厚重 近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 是沿着原始村落 方国都邑 六朝治城 千年古县 四代故郡的轨迹渐进的 悠久的历史为樟树市留下很多历史遗址名胜古迹 境内已发现的古遗址就有122处之多 居江西省的首位 樟树市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厚重 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宜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樟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 馆藏文物14000多件 是江西省的文物大市 2006年6月 我市申报了大城遗址 黄阁里遗址 麻家寨遗址 三皇宫 永镇塔 万寿宫 凤凰山遗址 金银堆墓 磨盘山墓群 牛古山遗址 狮子山遗址 双桥遗址等12处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包括距今4500年前的筑卫城 樊城 岭上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吴城商代遗址 古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石器 陶器 瓷器 青铜器 书画 金石等珍品被誉为 国之瑰宝 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唐的太平观碑和建于宋朝的阁皂山鸣水桥等 阁皂山距市区20公里 是全国道教三大名山之一 唐高宗曾赐号为 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朱熹 文天祥等我国古代名人都在此留下过名言佳句 1 新石器时代樊城堆遗址 国家文物 筑卫城遗址 国家文物 岭上遗址2 商吴城遗址 国家文物 3 宋大观楼 992 鸣水桥 国家文物 古建筑 1111 4 南唐太平观碑 省级文物 石刻 5 元钟鼓楼 1314 1368 6 明永泰塔7 清三皇宫 清 古建筑 1887堆上贞节石牌坊望津楼1841 历史遗址 38个 与历史时期 12 1 新石器时代 樊城堆遗址 国家文物 新石器时代 古遗址 筑卫城遗址 国家文物 新石器时代至东周 古遗址 岭上遗址新石器时代2 商吴城遗址 国家文物 商 古遗址 胡家山遗址 商 周 古遗址 兰家山遗址 商 周 古遗址 狮子山遗址 商 周 古遗址 3 西周大城遗址 西周 古遗址 双桥遗址 西周 春秋 古遗址 盘子山遗址 西周 春秋 古遗址 凤凰山遗址 西周 春秋 古遗址 龙脊山遗址 西周 春秋 古遗址 七里山遗址 西周 春秋 古遗址 牛古山遗址 西周 春秋 古遗址 观下山遗址 西周 春秋 古遗址 4 春秋麻家寨遗址 春秋 古遗址 黄阁里遗址 春秋 古遗址 杨家山遗址 春秋 古遗址 下埠山遗址 春秋 战国 古遗址 观上春秋墓 5 战国九子科墓群 战国 东汉 古墓葬 沔下山遗址 战国 古遗址 6 汉金堆墓 西汉 古墓葬 吴平古墓群 省级文物 西汉 隋 古墓葬 磨盘山墓群 东汉 古墓葬 7 南唐太平观碑 省级文物 唐 石窟寺及石刻 8 宋大观楼 992 鸣水桥 国家文物 宋 古建筑 1111 鸣水桥和一天门 省级文物 宋 清 古建筑 9 元钟鼓楼 1314 1368 10 明永泰塔11 清标彤管坊 省级文物 清 古建筑 望津楼1841三皇宫 清 古建筑 1887堆上贞节石牌坊石刻12 革命清江县苏维埃 1930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 毛泽东同志旧居 1930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 历史遗址可以解读历史的内涵樟树历史遗址书写了一部凝重的樟树历史我们将深入考察樟树历史遗址我们将全力保护樟树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樟树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 樟树吴城遗址考察 或调查 报告樟树古代历史考察报告初一 1 班全体同学考察时间 2012年3月23号考察地点 樟树吴城考察人员 初一 1 班全体同学考察对象 城邑遗址 青铜器 玉器 牙雕 城墙 房址 陶窑 墓葬 水井 宗教祭祀场所待考察 考察方式 多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