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题解:“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焉”“耳”“矣”均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原句是主谓句,感叹句。“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之”,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 有些书编入这篇文章取成语名“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另有成语“弃甲曳兵”也出自这篇文章,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相。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兼并战争非常激烈,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见初中语文第五册。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 的再传弟子,孟子的出生距孔子的去世100年左右。孟子曾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行“王道”。“仁政”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用这种办法统一全国就是“王道”。“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恢复井田制。“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孟子曾游说魏、梁、齐、宋、鲁等地。宣传他的“仁政”“王道”的主张。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孟子却讲“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眼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论语六则最显著,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酣畅淋漓。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主张“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sn)死 不可胜(shn)食 庠(xin)序之教 b.饿莩(pio) 龟玉毁于犊(d)中 孝悌(d)之义 c.数(sh)罟不入污(w)池 然而不王(wn)者 d.鸡豚(tn)狗彘之畜(x) 数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不可胜(尽)食 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pio;犊椟;悌t c.数c;污洿;王wn d.豚t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5、6、7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5、6、7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5、6、7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5、6段 (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板书: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措施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5、6段。 (3)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数罟 数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研习第7段 (1)学生齐读第7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书: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7段。 (3)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检 发 王无罪岁 四、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或滚动式背诵。 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形象生动,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节铿锵,气势非凡。 学生随此背诵相关部分。 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合书循声低和,从中体会孟子的论辩气势。 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树之以桑 可以衣帛 然而不王者 王无罪岁 既来之,则安之 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忌不自信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李之往来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养生丧死无憾 (3)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惟利是图 b.各是其所是 c.谁能定是非之真 d.是谁之过与 (4)选出与“各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5)分别说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 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选7名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学生指出对与错。 明确:(1)与例句是使动用法。(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名词作状语) (2)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妻子的配偶。自信:古义为宾语前置,即相信自己,今义为一个双音节词。宣言:古义为发表议论,今义为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俱与今义不同) (3)d(a.提宾标志,无意义;b.动词,赞同、肯定;c.名词,正确) (4)c(a.表句中停顿,b.表疑问,d.表句中停顿) (5)“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衬字,无意义;结构助词,定中之间“的”;代词,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衬字,无意义) “于”(对于,到,比,在,跟、与,均为介词) (6)“无”通“毋”,不要。 “无”通“毋”,不要。 “颁”同“斑”,花白。 “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 (7)c(注意“是何异于”应译为“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2.师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明确: 1.数目 1.发射 数 2.几,若干 发 2.派遣 3.shu,屡次 3.打开 4.c,密 4.花开 1.不弯曲 1.兵器 直 2.仅 兵 2.战争 3.价值 3.军队 4.兵士 1.能承受 胜 2.尽 3.胜利 4.超过 5.优美的 四、课堂练习 教师预先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岗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2025年四川省减灾中心招聘编外工作人员(第二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商品混凝土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北京市2025北京市金融发展促进中心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青海西矿稀贵金属有限公司招聘3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高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杭州市建德市林业总场下属林场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洛阳市新安县龙潭大峡谷荆紫仙山景区招聘2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校园招聘20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BJT15-147-2018 建筑智能工程施工、检测与验收规范
- 华为鸿蒙课件
- 全站仪使用课件
-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 202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真题及答案
- 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参考答案详解
- 初中普法主题教育
- 多发骨折病人疑难病例讨论
- 草果种植技术课件大全
- 2025年水利A证考试题及答案
- 新疆就业政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