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doc_第1页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doc_第2页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doc_第3页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doc_第4页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亲爱的同学,请拿起你手中自信的笔,细心的答题吧!相信你是最棒的。一、书写(3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基础积累(18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1)他们的燃料已经o qn。(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 bn( ),容不得闭塞。(3)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xio ji cn rn( ),表现出无边的喜乐。(4)“唉,你们qi y( )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5)yn mi( )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互相安慰。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6分)(1)秩秩斯干, 。(诗经斯干)(2) ,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3)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4)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 。3、文学常识填空。(6分)(1)社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该文曾收入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2)竹影的作者是现代画家、散文家 。(3)观舞记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 。(4)口技的作者是 ,该文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讨论”和“听取”调换) b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墼一小时左右。(将“整整”改为“足足”)c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在“保护”后面添“意识”)d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删掉“使”字) 三、综合性学习与名著考查(7分)1.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分)法国著名的家幽默家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店吃饭,对那里的服务员很不满意.付帐时,他对饭店的经理说:“请拥抱我。”“什么?”经理不解的问。“请拥抱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永别了!”贝尔纳说。贝尔纳说:“永别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为了慰问、鼓励玉树灾区的同学,班上发起了“爱心赠言”活动。下面是两位同学写的赠言,请你也写一句赠言。(2分) 张明:让我的爱心给你送去温暖,让我的双手把你的痛苦分担。 李红:告别悲伤,重塑坚强,让我们张开翅膀,勇敢飞翔。 你的赠言: 3被为誉为“ ”的昆虫记的作者是 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3分) 四、现代文阅读(28分)(一)(1-5题 共14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a.悠扬 宛转 愉快 消散 b.宛转 悠扬 沉静 弥散 c.宛转 悠扬 宁静 融汇 d.如泣 如诉 悲凉 弥散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文内容: 。(2分) 3选文写“连山”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衬托出了 (3分)4第一段中的“依稀”和“似乎”二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5这几段景物描写,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写。请按下面要求各写出一个例句:(4分)从听觉方面写的有 从视觉方面写的有 从触觉方面写的有 从嗅觉方面写的有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字,完成6-10题。(14分)穿过风雪的音乐盒(骆非翔) (1)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在那里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2)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3)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4)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漫着两坨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5)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惟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6)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7)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它亦是他反复拾取的快乐。他来了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听到汨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 (8)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9)“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10)“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11)“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12)“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 (13)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14)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15)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不由把他搂在怀里问:“想妈妈了,是吗?” (16)“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17)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18)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 (19)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 (20)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21)也措也来了,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看着他,总忍不住想笑。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 (22)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23)信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24)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呆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经穿越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大孩子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2期)6、第(12)段写“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联系全文,谈谈老师为什么要对也措撒谎?(2分)_ _ 7第(21)段划线句子中关于也措眼神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座位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装订线_ _ _8支教老师原来计划“支教两年”却最终“呆了六年”;也措家平时依靠一匹马获得“唯一的生活来源”,但是也措“却没有收”北京陌生游客一分钱。对他们的矛盾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_ _ _ 9文章多处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大雪,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_ _ 10文章标题“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意蕴丰富,试谈谈你的理解。(3分)_ _ 五、文言文阅读(22分)(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1)惊觉( ) (2)既而( )(3)少( ) (4)奋( )2、翻译句子(4分)(1)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3、在选文空白处默写课文最后一段。(2分) 4、选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 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于_ _描写。宾客们“几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_ 。(2分)5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你用“善在,它写出了”的格式说一句话。(2分)示例:善在众妙毕备,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答: (二)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迨(di):等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患记问不若人( ) 众兄弟既成诵( )温公尝言 ( ) 乃终身不忘也( )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8.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