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基因的重组与转移.ppt_第1页
6基因的重组与转移.ppt_第2页
6基因的重组与转移.ppt_第3页
6基因的重组与转移.ppt_第4页
6基因的重组与转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源DNA 载体DNA 重组分子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扩增或表达 表达 连接 转化或转导 电穿孔或显微注射 受体细胞 第六章基因的重组与转移 一 粘性末端的连接 DNA连接酶把相互靠近的5 端磷酸与3 OH连到一起 第一节DNA片段的体外连接 1 两段DNA的连接 依靠粘性末端 2 DNA片断与载体的连接 依靠粘性末端 ligase nick 二 齐平末端 bluntend 的连接 5 端与3 端并列靠近的时间太短 不容易被连接酶连接 1 直接连接 T4DNA连接酶虽然能连接平末端 但效率很低 只有粘性末端的1 5 5 5 5 3 3 3 3 OH OH P P P P HO HO 5 3 OH P P HO 5 3 1972年 斯坦福大学的P Labban和P Kaiser提出 1 同聚加尾法 2 人工加尾形成 粘性末端 DNA末端转移酶能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给DNA的3 OH端加上脱氧核苷酸 原理 分别给载体和插入片断加上互补的核苷酸 加尾 碱基互补 缺点 优点 能把任何片段连接起来 不能把插入片段再切下来 非酶切位点 用T4DNA连接酶连到平端DNA上 然后再用酶切 形成一个人工粘性末端 2 衔接物 linker 连接 linker 用化学合成法合成的一段10 12bp的特定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序列的平端双链 GGAATTCCCCTTAAGG EcoRIlinker linker的作用 缺点 1 可以用内切酶把插入片段切下来 如果插入片段内部也有该酶位点 不能切下完整的插入片段 2 能给载体连接上Polylinker 优点 3 DNA接头 adapter 连接法 1978年康内尔大学的吴瑞教授发明 5 p GATCCCGG OH3 GGCC p5 BamHIadapter 用T4DNA连接酶连到DNA分子的两端 直接成为人工粘性末端 adapter 一头平末端 另一头粘性末端 某种酶切位点序列 adapter的作用 Blunt endedDNA 5 p GATCCCGG OH3 HO GGCC p5 BamHIadapter P P 5 p GATCCCGG GGCC CCGG GGCCCTAG P5 5 p GATCCCGG GGCC CCGGGGCCCTAG P5 CCGGGATCCCGG OHGGCCCTAGGGCC P5 接头自我连接 接头与接头会彼此以粘性末端接在一起 影响与DNA片段的连接 优点 连上后就能用 缺点 先用小牛肠碱性磷酸酶 CIP 处理接头 水解掉其5 端的磷酸 防止自我连接 以后再用T4多核苷酸激酶加上磷酸 防止自我连接 5 p GATCCCGG OHHO GGCC P P CCGG OHHO GGCCCTAG P5 CCGGGATCCCGG OHHO GGCCCTAGGGCC5 接头之间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自我连接 5 GATCCCGG OHHO GGCC5 5 CCGG OHHO GGCCCTAG5 CIP处理 OH HO Blunt endedDNA 5 p GATCCCGG OH3 HO GGCC p5 BamHIadapter P P 5 GATCCCGG HO GGCC CCGG OH GGCCCTAG5 5 GATCCCGG OH3 HO GGCC5 缺口 缺口 HO OH CIP处理 T4ligase 虽然有缺口 但仍然能与DNA片断连接 三 PCR产物的连接 1 在引物的5 端设计酶切位点 符合载体的多克隆位点 1 设计原则 2 带酶切位点的引物的结构 3 端15 20bp与模板互补 5 端6 10bp是某个内切酶的识别序列 5 端多余的3 5bp属保护碱基 避免与所扩增的DNA片断内部酶切位点重复 引物1 GCAGAATTC 互补序列 模板 EcoRI位点 5 3 GCAGAATTC 互补序列 5 3 3 模板 GCAGAATTC 互补序列PCR产物 5 3 3 复性 延伸 模板 模板 3 3 GCTAGCCGG 互补序列 模板 BamHI位点 5 3 5 复性 延伸 模板 模板 3 3 GCTAGCCGG 互补序列 5 3 模板 5 GCTAGCCGG PCR产物互补序列 5 3 引物2 带酶切位点的PCR产物 GCAGAATTC PCR产物 5 3 GCTAGCCGG PCR产物 5 3 CGTCTTAAG CGATCGGCC EcoRI位点 BamHI位点 AATTC PCR产物 5 3 GCTAG PCR产物 5 3 G C EcoRI BamHI 两头各有一个粘性末端 2 与T载体直接连接 1 PCR产物两个3 端一般都有一个A TaqDNA聚合酶的特性 在DNA双链的3 端再加上一个多余的核苷酸 优先加A 2 T载体的两个3 端人为地各加一个T 利用TaqDNA聚合酶 当原料中只有dTTP时 被迫在平端载体上添加T A A dNTP T T dTTP TaqDNA聚合酶 载体 PCR产物 TA TA 四 DNA体外连接应注意的事项 插入片断与载体的酶切位点互补 相同的粘性末端才能有效地连接 尽量避免平端连接 决不能进行非粘性末端连接 EcoRI EcoRI EcoRI 1 用相同的酶切 2 用同尾酶切 BamHI BclI BglII Sau3AI XhoII 都产生GATC4个碱基的粘性末端 2 DNA插入的方向正确 1 用双酶切 由于产生的粘性末端不同 只能以固定方向连接 EcoRI BamHI EcoRI BamHI EcoRI BamHI 3 插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 ORF 正确 1 DNA定向插入 2 起始密码 尤其当载体上有ATG起始密码的时候 更要注意 ATGGAATTC 载体 ATGCGGAATTCT 插入片断 EcoRI EcoRI ATGGAATTCT 重组 但移码突变 4 防止载体自身环化连接 1 提高插入片断的用量 连接反应体系中 插入片断比载体多10倍以上 2 用碱性磷酸酶处理载体 载体切口的5 磷酸被除去 不能自我连接 但可以与插入片断以单链连接 5 3 载体 插入片断 1 载体自身环化连接 能存活 2 载体之间互相连接 能存活 3 插入片段互相连接 不能存活 4 一个载体与几个插入片段重组 能存活 五 载体和外源DNA插入片段的连接结果 5 几个载体与一个插入片段重组 能存活 17 1 目的 增加受体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第二节重组体导入细菌细胞 一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使用丧失了限制体系的大肠杆菌 如K12系列的大肠杆菌 2 菌种 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 能增加膜的通透性 3 制备原理 4 制备过程 培养大肠杆菌 OD600至0 3 0 4 Onice5 10min 4 离心收集菌 用冰冷的60mMCaCl2重悬 4 离心收集菌 4 离心收集菌 分装 70 冻存 用冰冷的60mMCaCl2重悬 Onice30min 用冰冷的60mMCaCl2重悬 二 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 1 转化 transformation 大肠杆菌捕获质粒DNA的过程 2 转染 transfection 大肠杆菌捕获噬菌体DNA的过程 1 外源DNA导入细菌的几种方法 3 转导 transduction 借助噬菌体把外源DNA导入细菌的过程 每 gDNA转化成功的细菌克隆数 3 转化方法 2 转化率 简单 但转化效率不高 106 108 gDNA 1 热休克法 heatshock 转化效率高 高于109 gDNA 2 电转化法 10ng载体DNA 100 L感受态菌 Onice混合 静置10分钟 42 C1分钟 加入1mLLB培养基 37 摇1小时 10 100 L转化液涂含抗菌素的平板 吸附DNA 摄入DNA 1 热休克法 LB培养受体菌至OD600 0 5 0 6 冰浴15分钟 2 C离心集菌 冰冷的水重悬菌体 2 C离心集菌 冰冷的水重悬菌体 2 C离心收集菌体 少量冰冷的水重悬 分装成50 300 L 电转仪调为2 5kV 25 F 脉冲控制器200 400 0 5 g质粒DNA Onice混合 加入1mLSOC培养液 37 C中速震荡60分钟 10 100 L转化液涂含抗菌素的平板 转化 2 电转化法 4 平板培养基培养细菌 10 100 L转化液 涂于含抗菌素的平板 37 过夜 环形重组质粒质粒自我连接 线性载体或DNA片断进入细菌会被降解 环形质粒数 1 重组质粒 5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生长状态 制备感受态菌必须使用对数生长期的菌 必须在冰冷的条件下制备 要充分 使细菌细胞膜失去一些蛋白 储存感受态菌要在 70 以下 CaCl2处理 使用感受态菌时必须迅速融化 融化后一般不能再次冻存使用 2 感受态细胞 competentcells 把重组的噬菌体 DNA或Cosmid质粒DNA包装成具有感染能力的 噬菌体颗粒 6 体外包装的噬菌体的转导 1 体外包装 invitropackaging 2 转导 transduction 通过受体菌细胞表面的 DNA接受器位点 receptorsite 使带有外源基因的重组体DNA注入受体大肠杆菌进行扩增 cI857基因是个温度敏感性阻遏蛋白基因 感染细菌后 在32 下培养细菌时能够保持溶源性 但当温度升高到44 45 时 就会导致c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失活 DNA复制 外壳蛋白合成 便于提取外壳蛋白 3 cI857基因突变的 噬菌体 但由于该噬菌体的S基因上有一个突变 所以细菌还不裂解 cI857 其它基因 溶源状态 DNA不转录 不翻译 DNA 阻遏蛋白 阻遏蛋白 44 45 DNA转录 翻译合成外壳蛋白 32 噬菌体1 外壳蛋白基因E发生了无义突变 不能合成头部蛋白 但能合成其它外壳蛋白 尾部蛋白 在cI857基因突变的 噬菌体的基础上 选择两种外壳蛋白的突变型 噬菌体 4 互补型噬菌体 外壳蛋白基因D发生了无义突变 不能合成头部的包装识别蛋白 但能合成其它外壳蛋白 头部 尾部蛋白 噬菌体2 5 体外包装过程 体外包装好的重组噬菌体感染受体菌 使受体菌发生溶菌 形成噬菌斑 每 g DNA能形成106噬菌斑 6 转导 转化率高的菌株 有突变的菌株 与导入的载体基因互补 不育的菌株 不会与其他酵母接合 第三节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 一 导入酵母细胞 1 菌株选择 如 ura3 52 trp1 289 leu2 3 leu2 112 his3 1 1 利用原生质球进行转化 2 酵母的转化方法 酵母 原生质体 感受态 酶去壁 CaCl2 PEG 插入外源基因的酵母载体 PEG 聚乙二醇 使细胞壁具有通透性 允许DNA进入 CaCl2使细胞膜具有通透性 允许DNA进入 转化 酵母 0 1mol LLiCl处理 插入外源基因的酵母载体 感受态 40 PEG4000 2 利用Li 盐进行转化 叶盘 消毒 切取 土壤农杆菌浸泡 看护培养基 愈伤组织 分化幼苗 二 导入植物细胞 1 叶盘法 leafdisk 植物细胞 原生质体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DNA 混合入电击缓冲液 1 2kV 3 25 F电击 愈伤组织 幼苗 分化 2 电击法 electroporation 又称高速微型子弹射击法 High velocitymicroprojectiles DNA 1 2 m钨弹头 吸附 特制手枪 射击植物 装入 3 基因枪法 genegun 4 脓杆菌 agrobacterium 介导 农杆菌 usedextensivelyforgeneticengineeringofplants 包含Ti质粒Tumorinducingplasmid bacterialplasmid T DNA Transferred DNA 可以转移进入植物基因组 TumorinducedbyA tumefaciens 农杆菌 agrobacterium A Ti质粒介导的整合转化程序 几乎所有的双子叶植物尤其是豆科类植物的根部常常会形成根瘤 这是由于植物根部被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农杆根瘤菌 A tumefaciens 感染所致 其致瘤特性是由该菌细胞内的野生型质粒Ti Tumor inducing 介导的 1 T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 TiPlasmid T DNAregion Leftborder Rightborder virgenes ori 已知农杆菌附着到植物细胞后 只留在细胞间隙中 T DNA首先在细菌中被加工 剪切 复制 然后转入植物细胞 auxin Ti质粒是根癌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为双股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 其分子量为95 156 106D 约有200kb组成 根据其诱导的植物冠瘿瘤中所合成的冠瘿碱种类不同 Ti质粒可以被分成四种类型 章鱼碱型 octopine 胭脂碱型 nopaline 农杆碱型 agropine 农杆菌素碱型 agrocinopine 或称琥珀碱型 succinamopine Ti质粒的遗传特性及类型 a Ti质粒的图谱 整个质粒160 240kb 其中T DNA12 24kb tms的编码产物负责 合成吲哚乙酸 tmr的编码产物负责 合成植物分裂素 tmt的编码产物负责 合成氨基酸衍生物 冠瘿碱 b Ti质粒致瘤的分子机制 损伤的植物根部会分泌出乙酰丁香酸和羟基乙酰丁香酸 它们能诱导Ti质粒上的vir基因以及根瘤菌染色体上的一个操纵子表达 vir基因产物将Ti质粒上的T DNA单链切下 而根瘤菌染色体上的操纵子表达产物则与单链T DNA结合形成复合物 后者转化植物根部细胞 c T DNA的染色体整合机制 T DNA的染色体整合机制 d Ti质粒的改造 除去T DNA上的生长素 tms 和分裂素 tmr 生物合成基因 因为大量的生长素和分裂素会抑止细胞再生长为整株植物 除去T DNA上的有机碱生物合成基因 tmt 因为有机碱的合成大量消耗精氨酸和谷氨酸 影响植物细胞的生长 安装大肠杆菌复制子 使其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 以利于克隆操作 安装植物细胞的筛选标记 如neor基因 使用植物基因的启动子和polyA化信号序列 安装多聚人工接头以利于外源基因的克隆 除去Ti质粒上的其它非必需序列 最大限度地缩短载体的长度 共整合转化程序 二元整合转化程序 将外源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 农杆菌穿梭质粒的T DNA区内 重组质粒直接转化农杆菌株 该菌株携带只含vir区不含T DNA区的Ti辅助质粒 以上述重组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 binaryTivectorsystem B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转化方法研究及宿主范围的拓展 转化机制研究 大片段的DNA转移 植株原位转化 inplantatransformation 转化方法研究及宿主范围的拓展农杆菌有严格的宿主范围 它比较易浸染双子叶植物 对单子叶植物不敏感 但近年来有一定进展 农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感染单子叶植物 利用农杆菌介导分别从水稻 小麦 玉米 甘蔗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下面几个因素使农杆菌介导转化单子叶植物获得进展 使用酚类物质诱导vir基因表达 首先发现AS 乙酰丁香酮 和HO AS能诱导vir基因表达 后来发现邻苯二酚40多类酚类物质对virG有诱导活性 多种酚类复合物比单一酚类物质的诱导活性更高 此外 较低的pH 低于280C的温度 较高的渗透压 一些糖类等均能诱导vir基因表达 转化方法研究及宿主范围的拓展 广寄主范围农杆菌菌株的筛选 主要是在农杆菌菌株的筛选 质粒载体的构建及菌株与载体的互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使用单子叶植物特异启动子 如Actin Ubiquione and Amylase的启动子代替35S启动子 和利用分生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 目前已清楚决定农杆菌与玉米的亲和性的是农杆菌的virA基因 对该基因进行改造可望提高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的亲和性 生长和分裂旺盛的胚性愈伤组织被认为是获得单子叶植物转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转化机制研究 T DNA整合进植物基因组的机制比较复杂 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建立转基因新方法 插入T DNA区的基因本身与T DNA的转移无关 仅两侧的25bp同向重复序列是必须的 而且右边界更重要 其中14bp是保守的 整合进植物基因组的T DNA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重复 填充和超界发生 甚至有整个质粒整合进基因组的报道 T DNA转移主要与vir区各基因的协调作用有关 大片段DNA的转移 通常转移的基因都是一个或几个功能基因 片段比较小 30kb 可是 植物的一些性状 如抗病 抗虫 抗逆境 高产优质等均为数量性状 或者相关的基因往往成簇排列 这些性状的改造需要一个能将大片段DNA转入植物细胞并稳定表达的体系 最近构建了一种新型载体 它具有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s 和农杆菌双元载体的特点 能转移大片段DNA 即BiBAC载体 目前在主要农作物的改良中应用还比较困难 但在水稻中可以有效应用 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要求创造很多突变体 需要寻求简单的转基因方法 主要在拟南芥中应用 大量的植株抽真空20分钟 使细菌进入植物细胞间隙 或者将花朵抽真空让细菌进入 这种方法避免了细胞培养过程 但转化效率不高 植株原位转化 inplantatransformation SAAT sonication assistedAgrobacterium mediatedtransformationTransgenicResearch6 329 336 超声波生物作用机制 超声波的概念 频率高于人类听觉上限频率 约20000赫 的声波 称为超声波 或称超声 利用低声强脉冲超声波的物理作用 击穿细胞膜造成通道 使外源DNA进入细胞 直接转化细胞 包括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利用超声波给植物转化受体创造大量的 分布均匀的微小创口 提高农杆菌侵染效率 Fig 3 Crosssectionofcontrol A andSAAT treated BandC immaturesoybeancotyledons Bacteriaareindicatedbythearrows TheepidermalcellsofthenonSAAT treatedtissues A arestructurallyintactandbacteriacanbeseenon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