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自主招生3月模拟试题.doc_第1页
浙江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自主招生3月模拟试题.doc_第2页
浙江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自主招生3月模拟试题.doc_第3页
浙江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自主招生3月模拟试题.doc_第4页
浙江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自主招生3月模拟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重点中学2015年九年级语文自主招生3月模拟试题注意:1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00分钟。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第一部分(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拜谒/枯竭 冲锋枪/冲击波 恣意妄为/千姿百态b陨石/功勋 倒胃口/倒栽葱 崇山峻岭/怙恶不悛c梗概/田埂 迫击炮/迫切性 瓜熟蒂落/啼笑皆非d篆书/椽子 空白点/空城计 愚公移山/向隅而泣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张强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多次招聘会,但都屡试不爽,非常沮丧,后悔大学期间没有多学本领,以至现在还无法找到人生的坐标。b有关专家认为,方便食品将是21世纪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在主食上,方便面则是首当其冲,会得到更大的发展。c钓鱼岛事件让中国民众群情激奋,日本方面的危言危行势必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会对中日关系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d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贿选事件曝光后,全世界记者蜂拥而至,对记者的不断追问,布拉特只是闪烁其词,不做明确回答。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我爱纯真浪漫,_;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_;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 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疯狂与不羁a b c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世界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b余姚成为我省唯一“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市民们喜不自禁是难以言说的。c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互联网商业的一个支柱,取决于一个前提,就是它能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和合作网站从中受益。d“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5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帷幕,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掌握的资料做了一个专题研究。下面的文字摘自他们的研究报告,根据这些文字,列出该小组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结论。(6分)(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节能设备,资源循环技术,固体废弃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技术。与奥运会类似,世博会把一个时代的科技成果高度集中起来供各国交流。本次世博会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着“城市”。与中国一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正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走入误区,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后,又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研究的问题:上海世博会 (15个字内)(2分)研究的结论:(1)上海世博会 (20个字内) (2分)(2)上海世博会 (20个字内) (2分)第二部分(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摘自新华文摘)6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生活。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7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领必然让孩子异化。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历史的母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9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3分)1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12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4分)第三部分(25分) (六)阅读下文和背景资料,完成第1317题。(1 2分)辨晏子春秋柳宗元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背景材料】(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节选自晏子春秋)1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2分)1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15柳文第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2分)1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17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2) (2分)(3)(2分)。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1819题。早寒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1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4分) 1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4分) 20填写(5分)1白居易的 写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你认为其中最能表现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2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描绘农村夏夜清新景色、晴朗夏夜的句子是: ;写丰收喜悦的句子是: 。 第四部分(40分)21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傅雷说:“孩子,你要学会孤独,只有那样,你才会创造另一个世界。”根据自己对“孤独”的理解,以“孤独,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初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答案1b(a项的读音分别是:y/ji chng/chng z/z;b项的读音分别是:yn/xn do/do jn/qun;c项的读音分别是:gng/gng pi/p d/t;d项的读音分别是:zhun/chun kng/kng y/y)2.d (闪炼其词:形容说话吞吐躲闪,不说出真相和要害,使用正确。a屡试不爽:指屡次尝试都没有差错,望文生义;b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冲击或遭受灾难,不合语境;c危言危行: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理解不当。)3.d 4c5研究的问题:对促进全球交流的作用。(2分)研究的结论: (1)集中并交流了全球一个时代的科技成果。(2分)(2)让世界各国分享城市化的得失(经验教训)。(2分)6d(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a项是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b项只是教育的异化;c项只是儿童的异化。)7d(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内容的理解。d项,学校和教育不是应该“完全适应”儿童生活,也不能“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而是在顺应他们爱游戏玩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领。)8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b项,反对的是“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c项,排斥休闲的教育是不会顺应儿童的生活特征的;d项,作者反对这种观点,注意原文中的“讽刺意味”。)9以史立身(1分) 以人为本(1分) 身残志坚(或“忍辱负重”,意思对即可,1分) 10(1)作者用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是点睛之笔;(1分)“感动”一词,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1分)同时,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照应文章开头,回答了司马迁“让我感动”的原因。(1分)采用反复手法,强调自己对司马迁的成就的高度评价;(1分)“一一”“全部”“真的”,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取得如此成就的惊奇和赞叹之情。(1分) 11“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2分)“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人自觉效仿的通例,(1分) 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1分) 12答案略。学生回答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给分。(4分)13兼爱(1分)、非攻(1分)14a(2分)15(司马迁)推崇晏子春秋,但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写作情况。(2分)16用倒装的句式来强调“甚矣”,语气肯定而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刘向等“数子”观点(考证不周详,错得离谱)的批评和否定,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更信服作者的观点。(3分)17(2) (晏子春秋中)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儒等观点,都出自墨家学说;(3) (晏子春秋里)有不少地方写到墨子听到了晏子的言论以后加以称赞。(4分)18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