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四中高三语文 美文赏析(5)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南省新化四中高三语文 美文赏析(5)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南省新化四中高三语文 美文赏析(5)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南省新化四中高三语文 美文赏析(5)人教版.doc_第4页
湖南省新化四中高三语文 美文赏析(5)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新化四中高三语文 美文赏析(5)人教版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借景抒怀的怀古诗为中唐咏史的名篇。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著名的军事要塞。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诗人调任途经于此,因“故垒”触发感慨,将六朝兴亡与对当时藩镇割据现实的思考联系起来,作此诗以警喻。诗的开头,以晋吴史事为题,写到西晋王濬率领高大威猛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即“收”,两字对比,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在石头城上举旗投降。这一联中,“沉”和“出”二字,细腻传神地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诗的前四句,简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交战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失败者的黯然失色,仓皇逃窜,从而也体现了胜利一方的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另外,诗人写晋吴之战,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重点写东吴,写吴又着重写出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从而反面阐发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思想。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之世,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第八句又把视线放在眼前的景色上来: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是六朝覆灭的见证,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才是最终的必然结果。全诗借古喻今,怀古慨今,通过将吴晋双方对比,古今对比,人事更迭与山川依旧对比,寄寓诗人深刻的思想。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给予迎头痛击。同时,以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含蓄地给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以警喻。美文品读长歌浩叹唱古今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序言 胡占凡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看青山依旧,唱大江东去。今天,在人类就要举步跨进二十一世纪门槛的时候,我们从历史的珍宝馆里满载而归,和大家共享这场精神的盛宴。一个民族能够昂首屹立在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养。这条文化长河,从远古奔向未来,从洪荒奔向文明,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血泪,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记下了诸多辛酸和遗恨。疏理这条河道,披沙捡金,我们拾到了光照古今的千古名篇。它是艺术笔墨写就的史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历史长卷的浓缩。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咚咚动地鼙鼓,猎猎旗卷楼兰,金缕曲,黄莺儿,桃花扇,杨柳风,篇篇是对时代的沉思,字字是对历史的凝视。它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美不胜收,倾国倾城。 它如同熠熠生辉、泛彩流光的颗颗钻石,镶嵌在时代的长廊。夸父的坚毅,洛神的婀娜,屈原的仰天长啸,李煜的愁肠寸断,关云长的横刀立马,贾宝玉的儿女情长,无不成为艺术美的化身,历万古而不朽。它是一条连接民族文化的链环,一端牵着远古,一端指向未来。浩浩五千年文明,摇曳多姿,辉煌巍峨,浸润和滋养着中华民族。千古名篇,字字珠玑,章章锦绣,是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浓缩版,精华篇。捧读它,欣赏它,我们清晰地感觉到了先贤哲人的深邃博大,志士仁人的报国壮志,游子商旅的亲情乡愁,旷男怨女的追求呐喊。历览千载辉煌地,长歌浩叹唱古今。捧起这些佳作,我们与圣贤相会;吟咏这些绝唱,我们与历史对话。传统在这里升华,文化在这里更生。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我们又是文化香火的传递者,我们还是当代文化派出的使节。拾一块女娲补天遗落的彩石,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中的柳丝,挑一盏冰心老人点燃的小桔灯,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的故道溯流而上,开始寻觅千古名篇的文化散步。第二部:光焰万丈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琶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 ,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莺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庭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界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今天晚上,在这个古来圣贤千百次吟咏过的新年之夜,让我们共同举起唐宋名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冉云飞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不幸。我自己便是这样双重不幸的人群中的一个。作为中国人文及自然资源多样性,展示得最为完备的后花园,广袤的西部是如此的神秘多姿、秀丽雄奇、狂野粗犷,令人难以忘怀。不过遗憾的是,这些令人难以怀忘的人间爱物,正在逐渐消失于我们视野之中,真有追之莫及的伤怀之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没有作为人文和自然资源庞大宝库的西部,她的魅力将会锐减而流于平庸。如果说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是纯粹乱来的话,那么如今不少的西部开发便是打着脱贫致富大旗的一派胡搞。一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西部的人来说,我老家掩藏在渝东南微渺的角落,那里便成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是异于他地的安心洗肺之所,是我个人莫大的安慰。作为神秘的北纬30穿过的武陵地区,用山青水秀来形容她肯定平庸俗烂,不过说她雄奇秀野或许庶几近之。虽经全民抽风、大炼钢铁的无情破坏,但小时放羊看牛打猪草时,不经意便与众多野物作伴,简直是动物的天堂,锦鸡、豺狼、豺狗、野猪、刺猪、鸛狗、菜花蛇等,小河里各种各样的鱼儿,则应有尽有。但于今回家,这些早已绝迹,仿佛前尘旧事,能不让人伤怀?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并不反对过现代的生活,但我反对为了过现代的生活,而将先人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古迹旧踪当作牺牲品的做法,这种你死我活、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的斗争哲学,实在是伤害我们对先人纪念、传承文化孑遗的怀旧情感。这种揪人心肺的哀伤,在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古建恐悲苦无告的求诉五十年后,依然屡屡发生,如此人祸是我们整个民族绵绵不绝的巨大创伤。龚滩是故乡一座拥有1700年的古镇,这里蕴藏着土家族的许多精神及物质文明,举凡年深久远的冉家院子、西秦会馆及不少寺庙等等,都是难得的活着的文物。整个镇上的房屋,大多缘山而筑,凿石为基、垒石为础的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凭眺江水,观望风景,把酒临风,快何如哉!而乌江及其支流阿篷江的环抱绕膝,可收乐山乐水的双重功效。吊脚楼之建造依山傍水,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土地占用,可以说暗合世界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在明日之城市一书中主张的整个城市充分“吊脚楼化”的理念,为解放地球表面,保护自然生态,先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是这样一座“活着的土家族的物质博物馆”,竟然被混合着个人政绩以及贪污机会的长官意志随意在下游修一座弊大于利的电站给淹没了,他们的藉口是发展经济并且古镇能整体搬迁,一座活生生的、拥有1700年的古镇能整体搬迁,这样骗人的鬼话,能让真正的有识之士信服吗?你能搬走她在一千多年累积起来的文化积淀和神韵么?这就像在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上游修紫坪铺工程(离都江堰大坝仅310米的杨柳湖工程只听是暂停缓建而已,甘孜州仁宗海的遭遇何尝不是一场灾难呢),实在是害莫大焉,将毁掉整个活着的世界奇迹都江堰一样。紫坪铺工程给成都带来的伤害如同葛州坝工程对中国的伤害,千秋万代不可饶恕,哪怕你每年能创造10个亿的价值,能抵得上对都江堰举世无比的文化价值和至今泽被苍生的巨大效用吗?我只有伤心地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成都没有都江堰,成都将会怎样?二美丽无匹的阿坝,可谓得上苍独厚,神奇的九寨、上天的黄龙、醉人的米亚罗、自然之子牟尼沟、生物天堂卧龙、雪山女儿四姑娘、赏心悦目的黄龙大草原、“羌族生活博物馆”桃坪羌寨等,无不闪耀着令人称奇的魅力。1990年我得以一种异样的方式行走阿坝各地,饱览令人心醉的风光,让我此生不忘,这是一种怎样的前世今生,从此我把阿坝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前年冬天为了拍片,到得九寨,沟口再也不是从前那样简单清净的所在,而是绵延几里到处都是宾馆、饭店,河边的山坡树木被砍伐得厉害,景色已大不如前。幸好冬天人少,不然是在九寨沟真可以看见到处都有的扎人堆的盛况。如此对旅游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在西部真可谓举目皆是,让人伤心,以至于各地不少主管旅游的政府官员几乎成了毁我山川的“旅游疯子”。这是政府介于过多,既当执法者又参与者亦是政府官员们多腐败者的根源之所在所造成的可以预料到的后果。不特如此,像黄龙大草原、执尔大坝、红原大草原这等在整个阿坝州都享有盛名的大草原,不仅面临过度放牧、严重沙化、鼠害严重的危险,更令人忧心的是,每年七、八月游人密集到毁坏草原植被、垃圾污染草原的地步,满目疮痍。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被普遍推广到西部大开发的许多方面,将会使西部的人文地理、山川风物、民族风情、宗教文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遭受慢慢的侵蚀而至逐渐消亡,绝非危言耸听。二十年后,西部广阔土地上这些上天的恩赐、人间的爱物,将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真是没有想像的勇气。三贫穷是勒在西部人民身上的绳索,但要去掉绳索,不是随意乱剪绳索的某个地方,而是剪掉绳索本身打结甚至是死结之处。但剪掉贫穷这根绳索的死结,不是为了让西部的人民在吃饱饭后,丧失掉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立足的精神和物质的故乡。而是天然地利用现有环境,进行科学而适度的开发,而非全盘仿效东部发达地区,更不是某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而搞这种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所谓经济大跃进。贵州省沿河县土地坳镇的一幅大标语便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体现:逼民致富无罪。原来当地政府强行发展烤烟,农民种了,而收购时中间机构剥盘压级压价(这本身就是政府机构一些人与中间机构的勾结),后来农民便不种了,于是就动用武力命令农民种烤烟,故有“逼民致富无罪”的荒唐逻辑。而故乡酉阳亦有极其令人不解的标语:学生要上学,烤烟甩不脱。也是用类似上述方法将老师与烤烟纠连起来,政府某些部门规定,如果老师催促不力,而农民不种,那么老师的工资便不能发放。老师的工资不能发放,便要下乡督促农民完成烤烟任务,从而导致学生亦不能上学。如此西部乱开发,就我目力所见,并非单一事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妙景色,一经所谓的开发后,便被糟践得一塌糊涂的残酷现实。同理,对现实条件不尊重包括政府的过度介入,必将产生许多荒唐的事件,如在风景区修电站,包括得出“逼民致民无罪”的荒唐口号来。一生都想做官的田园山人孟浩然面对岘山旧迹不无感叹地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节录自与诸子登岘山),像这样不注意保护,无度地乱开发下去,多一些“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妄人,我敢说后人永远不会有“我辈复登临”的游赏雅兴,因为无处可去,这对是对他们快乐和生存权的真正剥夺。 给儿子的信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亲爱的儿子,你好!我十分高兴,这封关于自我教育的信会引起你这样大的兴趣。你很细致地看出了这一代青年人(当然不只是青年人)的一个特点非常容易激动,有时甚至达到神经过敏的程度。我确信,人们之间的许多冲突,以及经常发生的争吵,其原因往往是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更有甚者,有些人根本不注意感情的自我培养。然而,培养自己情感境界这在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对青年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的生活基本上是由肌肉力量以及诸如固执和残忍等神经系统的粗野本性所决定的。每个年轻人最主要的是要记住,不要用粗野的情感,如喊叫、暴躁、凶狠来填补思想上的空虚。在人的心理深处,在潜下意识里隐藏着一种本能动物的恐惧心理、凶恶和残忍。一个人越是缺少文化修养,缺乏智力和美感,那么,这些本能就会表现得越频繁,令人感到粗暴无礼。当一个人无法更好地证明自己正确时,他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没有什么进一步需要证明的了(一般说来,情感丰富、有精神文明的人就是这样),或者喊叫起来,用“本能的反抗”来填补思想上的贫乏。要珍惜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神经系统和情感。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感情可以使思想高尚,但是真正的人的感情不能离开思想而存在。感情来自思想,思想滋润感情,感情寓于思想之中。丰富的思想使人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独立力量,它激励人们去实现高尚的行为。如何培养细腻的情感呢?首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生活在人们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同你一起劳动的人都有自己的忧虑、牵挂、思想和感受。要学会尊重每个同你一起生活和劳动的人。看来,这是人的最大的技能。细腻的感情,只有在集体中,只有在同你周围的人们不断的中才能培养起来。没有比在充满智力和美感的亲密友谊中能更好地“磨砺”和锤炼感情了。要在友谊中培养自己的感情,友谊帮助你培养对周围每个人所特有的本性的细腻情感。但是,能使人的精神丰富、帮助人战胜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本性的真正友谊需要什么呢?需要你个人精神的丰富。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不能奢望,在建立一个新的集体之后才仅仅几个月就能结识新的朋友,但是真正的友谊终究会建立起来的。你将同他们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快乐和悲伤。假如我现在有可能到你那里去,我就去了,把你同屋的同学召集在一起,也邀请一些其他同学,跟他们讲讲:“我年轻的朋友们,要珍惜你们的感情和培养你们的感情。要记住,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来自周围世界的影响,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加敏感。做一个朋友这首先意味着教育人,确定他所特有的本性。”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人性的顶峰是共产主义教养。兽性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缺乏怜悯,对别人的精神世界根本漠不关心这是所有杀人犯、暴行者的心理基础。要培养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怜悯心。你将来也会有孩子,要记住,他们的道德和对人们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们小时候对飞鸟、花草、树木的态度。寄给你一本书阿圣爱克苏佩里的选集。我希望你认真地读一读小王子这篇童话并思考一下它的内容。祝你健康,精力旺盛!拥抱你,吻你。 你的父亲满分作文老屋 汤晓(东莞中学)在梦里依稀可以看见老屋那用青砖铺筑的屋檐高高翘起的样子,扣着铜环把手的大门吱呀一声推开。而我总是置身老屋用双手触摸那凝重而又厚实的屋墙,任凭那温存的气息沁入我的掌心,贪婪地吮吸着老屋空气中特有的冰凉。哦!老屋,我何时又回来了?老屋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守着我的童年和梦想,用他宽厚的怀抱去接纳一颗疲惫的心。老屋仿佛是一方世外的净土,在那里有一种释怀。哦,老屋,宛若生命的小岛。在老屋中听雨别是一种韵味。淅淅沥沥的雨丝顺着屋檐滑落,交织成网。坐在板凳上,托腮而望,水汽在弥漫中包裹着老屋,包裹着另一个世界。没有繁忙,没有喧闹,没有嘈杂的人群,有的只是雨水浸湿的遐想。有人说:“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不轻易察觉。”是啊,在雨中,老屋里,遥想着垂老将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的感慨,回味着迟暮美人“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感悟着多情诗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聆听着雨点敲响老屋青瓦那单调却不失亲切的韵律。哦,老屋,让我在雨的乐曲中沉醉,让心穿过凝重的尘世在生命的小岛上休憩。老屋里没有流行的乐曲,有的是二伯咿咿呀呀的二胡声,闲来之时,二伯总会唱上两段,我似懂非懂地晃着脑袋聆听着这富有历史的段子。老屋里没有山珍海味,有的只是几道家常小菜,一家人热闹地围在一起,叨着趣事,亲情在腾腾的热气中洋溢。老屋里还有外婆道不尽的故事,大婶缝不完的针线,还有旧书房里略带纤尘的古书老屋里蕴着质朴,温暖与亲情,是游子梦最舒适的港湾。哦,老屋,给予我温情的生命小岛,支撑着我在远方的征途上走得更远,更远每年候鸟迁徙之际,总有燕子飞到老屋的大堂筑巢,在老屋里安家。每到此时我总会想,这是否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呢?老屋成了燕子的避风港,每到秋天,燕子与老屋辞别,老屋则用其惯有的沉默无声地送别,可在燕子不舍的回望中我懂得了: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无论路途有多么艰难与漫长,老屋永远是给予生命力量的小岛。而我就是那只从老屋向外飞翔的燕子。【简评】第一个语段采用“细节特写”的写法,写雨中的老屋和“听雨”的遐想,内容独特,笔触细腻,语言优美。以排比句式引用古诗,展示才情。第二个语段采用“细节类聚”的写法,写老屋中的温暖和亲情。第三个语段,写老屋中的燕子,本来这个内容没有什么意义,但段末的议论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时事速读中国没得奖,诺先生很着急国人的焦虑似乎不仅在于高居不下的房价,还在于中国大陆什么时候能出诺贝尔奖。每年诺贝尔开奖,各大媒体总要就热门人选讨论一番,驾驶似乎是奥运会百米飞人开炮前的开弓。杨振宁的一句话:“我相信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众多爱国的人们。而一年年过去,这句话似乎在逐渐印证它的苍白无力。去年爆冷突围的文学奖赫塔米勒、和平奖奥巴马总统,一个不知名,一个似是光环庇护的结果,引起了人们的不少争议。想必当中定有一群人或一群利益团体背后疾呼:“这样也能拿,咋中国大陆本土就拿不到!”甚至有人酸溜溜地说,如果诺贝尔是中国人,诺贝尔奖准跟奥运金牌一样被中国收入囊中。还记得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称,中国如果以科技论文sci数据排序,科研能力名列世界第五。但遗憾的是估计如果诺先生真的是中国人也会郁闷的是:这个科研世界老五也没能造就一个诺贝尔奖。这种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我戏言为“诺先生的焦虑”,这不仅指的是国人对获诺贝尔奖的焦虑,更代表国内众多天天盼得诺奖的科研机构或媒体,这一大堆“诺先生们”希冀得到诺奖的浮躁心态。国人,特别是热心策划诺奖提名的团体,天天想,天天盼,以至于心理失衡,把诺贝尔奖的价值与荣誉凌驾在实质意义的国际文学创新与交流上。“诺先生的焦虑”追溯到1957年杨振宁的获奖。第一个华人立于学术之巅接受瑞典皇家荣誉的加冕,把同一血统的我们骨子里的民族自豪与骄傲细胞激活起来。自此之后,我们一直探讨着谁有资格角逐:袁隆平、钟南山、王选,沈从文,甚至有人鼓励中国作家要趁马悦然的有生之年好好表现一番。然而,国人骨子里的焦急与浮躁正是让诺贝尔奖远离我们的原因。中国出版商不做学术名著,只做畅销书。每年诺奖一揭晓,这群晓得诺贝尔奖经济价值的人,不惜万里远赴法兰克福书展收银台,上演天价版权争夺大战。国人做学术,求争先进,争业绩,争奖励。某些学校不遗余力地大刀阔斧,或硬性规定教师评先进职称的论文数量,或重金鼓励教师出版教材,并规定学生只能使用本校老师出版的教材。学校又可以对外宣称自己多么的注重师资队伍的学术培养,受到上级单位的表扬与资金援助。殊不知,此举非但不能激起教师队伍投入到学术研究的热情,反而为“学术著作”的滥竽充数提供了温床,也间接地让那些逻辑混乱观点片面的教材毒害了学生。更有甚者,在某些高校,师生们都知道所谓的“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不过是作为申请职称的砝码,或是申报项目资金的幌子。众多焦虑的“诺先生们”,不如放下浮躁的心,学学高锟或袁隆平先生的治学之道,摒弃“求奖之路”上的世俗心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从前都没打算申报诺贝尔奖,甚至不曾为他的发明申请专利。他在提出光纤通信传输理论之后40年才获奖,而非闹哄哄地赶着申奖。另一边厢,湖南省某品牌资产研究机构曾估算袁隆平品牌价值可达1000亿。这并非新闻,媒体就不曾停止对袁隆平身价探讨与品牌开发的追逐。不过袁隆平不屑一顾:“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两位科学家求学而非“求奖”之心,让人折服,大家之风全然体现。如果某些教授搞学术单纯为资金为荣誉,那劝他们千万不要自称什么”家“,因为那是对”家“这一学术称号的侮辱。或者他们可以自称为”争奖家“,以表彰他们在攫取荣誉和奖励这一领域的突出表现。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那就视乎中国为数不少的“诺先生们”什么时候能遏制焦虑情绪,好好地做学术研究,也让众多学术爱好者静下心来回归学术的纯粹。众所公认,鲁迅先生是中国至今李诺奖最近的一个人,为何?因为民族魂鲁迅先生或讽刺或犀利的作品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种对国民人性的深层挖掘,对世界文学的尊重,而非自我功利主义的肆意宣泄。作为中国人,我还是衷心地希望,能还与净土于中国学术研究,能不能得诺奖倒是其次,留一些经典学术著作给后人更为重要,才不至于若干年后,后人宁愿到浩瀚的藏书库中找回当年的外国经典学术丛书,也不愿意阅读在书店或图书馆抬头可见的中国本土著作。“大国学”是对季羡林的误读读了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看着又大又厚,因是一个90多岁的老人在病房里的闲聊,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记录了老人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16日共74次口述的内容。最后一次口述,距季老去世不到一个月,算是老人临终的话了。蔡德贵也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能花这么长时间听一个近百岁老人的诉说,真的印证了蔡先生“德贵”之名,这份情谊尤让人感到珍贵。 能看出,这些口述基本是原始记录,除作者可能删除一些不便发表的内容外,大多是原话呈现。比如季羡林谈及给鲁迅儿子监过考,记录者问:“他是鲁迅的第几个儿子?”作者对这种冒昧的问话也未作修改,可见是为了保持对话的原貌。因这个缘故,书中重复的部分颇多,对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儒藏、朱熹、冯友兰等很多问题都反复涉及,却未见深入。这可能是一个近百岁的老人比较真实的思维状态,心中纠缠了很多问题,真要说起,已无力再作连贯的记忆和思考,所以谈话是碎片式的,话题往往也转移得很快。季老虽有做口述史的愿望,但过高的年事已让他难以完成这样的重任,他自己也说“脑子忽然就卡壳了”。在我看来,这本书如果叫与季羡林先生闲聊或季羡林先生闲聊录,就比较名副其实了。我想季老最后对这种口述有了心理依赖,更多的是因这种对往事闲聊的乐趣,并不是真的想留下一部严谨的口述史。这本书虽谈不上是口述史,但对很多传闻还是做了澄清。比如一直有新闻报道说张艺谋拜访过季羡林,季羡林在谈话中明确否定了这点:“他没有来过。”“不认识这个人,名字知道。”在谈话中,他也表达了自己对郭沫若和冯友兰一些作为的不屑,甚至用了“四大无耻”一词。不过老人有些话语的重复很有价值,比如他屡屡从“祢衡骂曹”谈及中国“士”的精神。他说:“我佩服的,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怀。我佩服的就是敢顶,敢顶是中国的士。中国的士,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士可杀,不可辱,士跟中国这个侠呵,有联系。”他一再说,自己最想写的两篇文章是谈中国的“士”和“侠”,他认为把“士”翻译成“知识分子”太浅薄了,认为知识分子除了要有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骨气。可见,季老在晚年还一直在沉思“士”所代表的“道统”,这里的“道统”就是指真理世界。孔子说“士志于道”,在儒家看来,“士”是“道”的承担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