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 面临的挑战二 就业的机遇三 作好就业准备 一 面临的挑战 1 我国人口多 需要就业的基数大人口大国 劳动力富裕 就业竞争激烈 8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8 3亿的人口也已达到劳动年龄 本世纪前20年就业压力仍较大 未来20年 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 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 4亿人 十五 期间 2001 2005年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 年均增长1360万人 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 目前尚有1 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 十五 期间 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将增至峰值 加上现有城乡下岗失业人员 每年城镇需安排就业的达到2200多万人 按国民经济增长7 来推算 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 800万 每年供大于求的缺口1400万 1500万人 再加上农村还有1 5亿富裕劳动力 矛盾十分尖锐 椐国家统计局测算 在20世纪80年代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 到90年代 只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 2 高校扩招的就业压力如期而至 我国高校从99年开始扩招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世界第一 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 国际上通用标准是15 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总的来说毕业生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98年我国全日制高校招生108万 2002年320多万 2003年380多万 2004年400万 在投入增加不多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短短的六年增加了近4倍 而社会岗位没有同速增长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2004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 万人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 比上年同期增加 个百分点 实现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 万人 但毕业生就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005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 比去年增加58万人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以我校为例 98年我校共2000人 2004年一年就招收4140余人 2005年招收4100多人 全校学生人数目前已达12000余人 是98年的6倍多 相应的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大幅度增长 3 下岗职工增多 行政事业单位人满为患 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300万人 包括上年失业人员800万人 行政事业单位 一方面机构改革 精简编制 另一方面公务员出口不畅 新陈代谢缓慢 年至 年的 年间 据人事部统计被辞退的不合格公务员 年均不到 人 辞退率仅约0 05 加上这 年间 主动辞去公务员职位的人数 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 25 而企业人才流动率达 造成公务员 只进不出 进多出少 相比之下 在国外 大企业认为 的人员流动比例才能保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职工劳动态度的改善 竞争激烈的华尔街的人才流动比例高达 至 流动缓慢影响 制约了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系列 4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就业市场 我国是农业大国 我国13亿人中有8亿在农村 农村实现现代化 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农村现代化 即农村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 城乡一体化 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是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步伐加快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40 低于47 的世界平均水平 2020年城市化率目标值为57 今后每年要有1300万人离开农村 即将有5 51亿人移居城市 2050年70 的人口移居城市 农村富裕劳动力增加 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涌入城镇 为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积累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国企职工的年均收入约比农民高127 达7381元 这意味着每雇佣一个农民工为雇主的利润或通过产品价格的下降为消费者福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剩余积累贡献了7381元 如果以1999年的统计数字 9546万农民工计 则农民工的剩余积累为7046亿元 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植的9 在一个以粗放型生产为主的时代 农民工的就业优势是很明显的 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加之城镇新增劳动力 下岗转岗工人 2005年 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100万 其中高校毕业生338万 中职毕业生250万 当年未升学的初 高中毕业生210万 复员转业军人50余万 农转非人员250万 而且随着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的进展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 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 三峰叠加 加大城市就业压力 加上往年积淀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 就业难 5 中小学师资需求数量趋于饱和随着普九的完成 中小学师资趋于饱和 以重庆市2003年区县的就业状况为例 丰都在2003年整个就业率20 忠县60 云阳50 奉节65 万州35 40 区教委直属约20 天城约10 五桥约75 龙宝约30 新城约30 梁平5 专科学生未分一人 全部安排代课 秀山100 黔江10 彭水90 酉阳80 长寿36 潼南41 铜梁50 合川80 江津100 渝北75 巴南14 南川50 以巫溪为例 1 政策不完善 政策落实不到位 2 就业市场秩序混乱 3 信息不畅通 用人信息不透明 许多用人单位不报 有的不对外 甚至搞暗箱操作 时至今日 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单位掌握各行各业准确的用人信息 6 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7 就业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卖方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1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订单 式教育 2 学历层次结构失调高校扩招 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 硕士生 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层层扩招 就业矛盾 后推上移 高层次毕业生挤压低层次毕业生 层层挤压 就业形势更趋严峻 2004年在职研究生30余万 相当于80年代的本科生人数 最近3年的研究生招收数量已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 从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就业率 2002年 研究生88 6 本科生77 9 专科生34 7 2003年 研究生93 本科生80 以上 专科生40 50 2004年 研究生96 2 本科生89 以上 专科生56 左右我校2004年就业情况 04年毕业生共1950人 签约470人 就业率26 05 04年师范专科共1426人 签约249人 就业率17 42 其中04年体育教育 共95人 签约7人 7 61 思想政治教育 50人 签约1人 2 法律教育 37人 签约5人 13 51 04年本科 数学94 23 思政86 96 中文82 43 3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就业期望值过高出现 无业可就 和 有业不就 共存的现象一是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诚信度过低 综合素质过差 2020 3 17 16 可编辑 买方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1 失信行为 合肥工大 2 违法行为 3 腐败行为 4 随意行为 二 面临的机遇 1 党和政府的重视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 主题是 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 胡锦涛讲话 就业是民生之本 我们必须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 来落实 要积极做好今年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各级党委 政府以及教育 人事等有关部门都要把促进他们实现就业和创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全力以赴地抓好 教育部在 保先 教育中边议边改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制 二是加强就业信息服务 要求所有普通高校2005年都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 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四是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 机构到位 人员到位 经费到位 五是大力开拓毕业生就业空间 鼓励毕业生下基层 六是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统计和督查工作 七是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帮扶力度 做好细致的心理辅导 就业推荐工作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8日 2 第三产业有较大的就业空间 1 第三产业的兴起服务业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可带来GDP近一个百分点的增长 中国服务业 蛋糕 达14000亿根据世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45 的平均值来测算 中国200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2 3 与之存在约13 的差距 以当年的GDP计算 上述落差折合人民币约1 4万亿元 因此 这近几年内服务业的上升空间也是十分巨大的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1990年至2003年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由18 5 提高到29 3 从业人员达到2亿多人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 6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由60 1 下降到49 1 如按等量投资计算 第三产业容纳的劳动力比工业多2 3倍 尤其在缓解结构性失业上 第三产业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目前 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世界平均水平为60 其中34个低水平国家为36 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 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 我国目前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只有27 7 而世界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 左右 如果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45 左右 就可以吸纳1 3亿人就业 这将意味着可以基本上吸纳今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过去20多年 我国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社会新增就业的比例达到了49 而工业只有28 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6日 社区服务业蓬勃发展 消费品配送服务 再生能源收回服务 环境绿化美化服务 家居维护和维修服务 私人生活与保健服务 物业管理服务 特殊种植养殖服务 劳务信息 会议 礼仪服务 农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新的就业领域 1 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圆后 才出现买方市场 我国人均才900美圆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 农村社会购买力不到40 胡锦涛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两个倾向 重大论断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 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 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 2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通过 三化 工业化 城市化 市场化促进 三农 问题的解决 要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农业经济进行根本改造 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轨道 这实质上是中国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 据预测 2020年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降到10 以下 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将降到1 3左右 3 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人才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内容 经营的企业化 生产的集约化和产品的标准化 需要大量实用性技术人才 参与国际竞争 需要大量农业高科技开发人才 懂得国际规则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能进行宏观调控的农业行政人才 提供农业信息的人等 陕西蚕农 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我国乡镇企业2100万家 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1 3亿 产值占全国GDP34 出口货值占全国40 工业增加值占全国40 农民收入增加的60 来自乡镇企业 拥有中专以上人才仅150万 平均16个企业才拥有一个 加入世贸组织后 竞争日趋激烈 急需大量人才 中小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天堂 我们20世纪90年代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仅为80年代的1 3 上世纪80年代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 可增加2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到90年代只能增加80万个岗位 新增就业岗位的80 是中小企业提供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 2001年与1991年相比 在城镇从业人员中 国家集体企业净减5361万人 私营个体净增加1 18亿人 这些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 是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的 光明日报2003年3月25日 非公有制企业是就业的主战场 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从1992 2001年 个体 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 据对全国66个城市的调查显示 2002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65 在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 从用人单位看 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 所占比重达93 7 其中 私营及个体企业占36 8 股份制企业占26 7 两项合计达63 5 中国青年报 2005 4 4日报道 我国私营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占全国新建企业的99 创造的就业岗位占新增岗位的75 目前 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但我国私营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 5年 央视2005 11 7 就业风险较大 石俊 西部开发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战略机遇 西部发展举步维艰商务部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截至2003年底 外商投资中国的项目比例是东部占88 西部占4 中部 含东北 是7 外商是对投资风险最敏感的一群 他们的选择和取向最能说明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 以巫溪为例 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 旨在通过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 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 2005年招募8621名 加上2004年招募的2年期志愿者 今年全国项目志愿者人数达到11300人 大学生志愿者享受的政策支持1 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 含交通补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教学理念演讲课件
- 学校一周工作总结
- 改装喷淋头施工方案范本
- 霍曼门的施工方案
- 剪力墙破除重新施工方案
- 陕西安全资格证c类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选拔
- 公路路肩工程施工方案
- 塑料防水板公路施工方案
- 幼儿园科研汇报
- 2025年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吉林:用水定额(DB22-T 389-2019)
- 威士忌餐吧策划书3
- 大宗商品贸易管理制度
- 《应用语文(第三版)》课件 第三单元 特殊情境口语交际
- 果农电商合同协议
- 武汉网约车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1411T 65-2024 旱垣地高粱田间测产操作规程
- 数码印花操作培训课件
- GB/T 44808.2-2024人类工效学无障碍设计第2部分:考虑颜色视觉随年龄变化的颜色组合方法
-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