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设计精品] 中国二氧化硫的行业分析.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0/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1.gif)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 中国二氧化硫的行业分析.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0/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2.gif)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 中国二氧化硫的行业分析.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0/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3.gif)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 中国二氧化硫的行业分析.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0/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4.gif)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 中国二氧化硫的行业分析.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0/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429d19f7-9493-4b7a-88ee-01232e834c94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中国二氧化硫的行业分析院(系部):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名称 :环境工程 年级班级 :2007-(2)班 学生姓名 : 指导老师 : 时 间 :2011年6月 、 摘 要 二氧化硫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二氧化硫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二氧化硫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二氧化硫排污系数和去除效率的二氧化硫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2001-2008年的二氧化硫排放从产业层面进行了解。因素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二氧化硫排放继续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二氧化硫排放增长最主要得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二氧化硫排放的增长有影响作用,但是总体而言,作用相对较小,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排污系数因素也相对促进了二氧化硫的排放。脱硫技术的提高改变了去除效率,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我国二氧化硫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从长远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则是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的可行选择;继续推广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设备改变二氧化硫的排放效率也是二氧化硫减排的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生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才能真正达到减排的目的。 关键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因素分解;lmdi;中国 1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abstract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has been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all ober the world. how to assess various factors in the contribution of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is important to seize the key factors to reduce the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we build an identity of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based on economic size,economic sructure,energy intensity,energy structure,sulfur dioxide emission factor and removal efficiency and use lmdi decomposition to understand chinas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from 2001-2008 from the industy lev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siz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as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energy efficien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sulfur emissions,and 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 affect the growth of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but overall, effect is smaller,and its potential does not play out.the adjustment of energy structure also helps to reduce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 emission coefficient factor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 relatively.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changes removal efficiency ,thereby reducing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chinas sulfur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needs to further efforts.in a short time, 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especially proces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within industries, is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in the long run,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the viable options for reduction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changing the efficiency of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using new equipment is a approach to reduce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by developing renewable energy and new energy to optimize the energy structure can really achiev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objectives.key words: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lmdi decomposition; iindustry breakdown2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目 录摘要1abstract2目 录41前言61.1 二氧化硫的定义101.2 二氧化硫的危害101.3 二氧化硫的来源111.4 二氧化硫污染状况及趋势111.4.1二氧化硫排放状111.4.2 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状况131.4.3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趋势141.5 二氧化硫排放存在的问题161.5.1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161.5.2 二氧化硫减排工作起步较晚,国产化脱硫技术和设备水平不高161.6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62 二氧化硫的因素分解172.1 模型构建与分解技术172.1.1 lmdi分解方法172.1.2模型构建142.2 数据来源152.3 数据处理分析162.3.1 二氧化硫排放因素总体分析162.2.2 主要行业排放因素分解172.2.3 重污染行业分析173 结论及建议173.1 结语173.2 我国脱硫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73.2.1 现状及问题173.2.2 建议及对策17致 谢29参考文献302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1前言1.1研究背景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中,资源和环境只是“自然要素”,是经济的外在变量,甚至是与经济无多大关联的外部因素。即使是现代主流经济学,也是将人类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把生态系统作为实现人类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资源,认为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无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观。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至今,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生态压力日益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日益尖锐。正如马克思指出,“文明如果是自然地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但是,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许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英国用了差不多整个19世纪才使人均收入增长了2.5倍,美国在18701930年的60年间收入增加了3.5倍,日本在19501970年增长了6倍,而中国却比它们都快。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收入增长了7倍。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支付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oecd组织经过18个月的调查,提供的中国环境报告称,中国有1/3的河流、75的主要湖泊、25的沿海水域遭受严重污染。中国超过1.7万个城镇没有污水处理厂,近10亿人的排泄物几乎没有经过收集和处理。该报告总结说:“中国的经济在向发达国家迅速靠拢,但环境水平却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近似1”。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在全世界144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33位。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每年因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82。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显示:在未计入自然资源(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耗减成本和生态破坏成本的情况下,在未计入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10多个重要项目的环境污染损失成本的情况下,在列入核算的项目仍存在“低估和缺项”的情况下,2004年全国仅仅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准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而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仅仅增长了9.5。也就是说,仅仅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处理部分污染物需要的一次性直接投资数额加起来就超过了当年增长的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在研究了我国19952005年工业化实际情况后得出结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很多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可以承受的极限3。2006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额的5.5,而我国当年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消耗的15;钢材消耗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so2、cod、pops和汞排放量居世界第一4;co2排放量世界第二。我国这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一表述有石破天惊之感,表明环境问题确实已经上升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边界条件5。2008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中排名第三,紧紧跟在“物价问题”和“食品安全”之后6。同时,酸雨污染的跨国界输送为我国环境外交增添了相当大的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中国的燃煤电厂排放的so2和nox输送后,对处于中纬度西风带下风的韩国和日本的酸雨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日本和韩国的学者一直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认为他们国家酸雨的形成主要来自中国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7。日本呼声月刊发表文章“是全世界在污染中国”称,日本近来不断发出的光化学烟雾警报,与中国大气污染物质的增加息息相关。2006年初,美国环保署一鸣惊人地透露:“某些时候,洛杉矶上空的空气污染有25可溯源到中国。” 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外部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政府正在认真地对待这些外部环境影响,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有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了中国对全球的环境影响,甚至在西方还出现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论调,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它国的环境、对全球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中国的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是国际产业化分工转移的产物。在现有国际经济贸易分工中,中国是资源消耗和污染的主要场所及主要受害者。例如钢铁、建材、水泥等行业逐渐从欧美、日本转移到中国。目前的中国用20多年的时间,正在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特别是重化工产业基地。这种产业的转移,也是全球污染物的转移。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是,西方国家的环境压力逐步减少,而中国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并且,中国又将制造业的产品输出到其他国家,而将污染物留在了中国。呼吸洁净的空气,喝干净的水,是最基本的人权。当这种人权受到威胁或者侵犯时,环境保护便是民生的第一诉求。 温家宝总理曾经在他的施政演说中深情地说:“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几千年老祖宗们不曾忧虑过,现在却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渴望,成了我们的奋斗目标,这难道不是对盲目发展的莫大讽刺吗?8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今和未来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1. 2研究意义1995年,我国so2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城市so2年均浓度严重超出国家二级标准,我国国土面积的30遭受酸雨的危害。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遏制酸雨的蔓延,1996年我国首次提出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把总量控制计划贯穿于“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十多年过去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数量,从“九五”期间的12种、减少到“十五”期间的6种,“十一五”计划又减少为2种,但so2始终占据重要一席,这充分说明我国对so2污染治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在经济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完成so2减排任务的艰巨性。“九五”期间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城市燃料结构、电力行业换烧低硫煤、关闭小机组等一系列措施,使得so2排放有很大减少,我国完成了“九五” s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十五”期间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压力超过环境保护的压力,使得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没能落实到位,so2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so2排放出现失控状态,环境成为中国政府“十五”期间唯一没有完成的目标;“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于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烟气脱硫容量大幅度增加,电力行业so2排放得到控制,2007年全国so2排放量开始下降,2008年的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降低了8.95,“十一五”s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有望完成。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对全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对于其他国家也十分重要9。因此,回顾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和so2污染治理历程,分析影响中国so2排放的因素,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提出so2污染减排中存在的问题,指明未来大气污染治理的战略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硫的排放仍保持大量排放的态势,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硫排放形势十分严峻。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着了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值得探讨。分解分析作为研究事物变化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在环境经济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将排放分解为各因素的作用,定量分析因素变动对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成为研究这类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行的分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数分解方法ida(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一种是结构分解方法sda(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相对于sda方法需要投入产出表数据作为支撑,ida方法因只需使用部门加总数据,特别适合分解含有较少因素的、包含时间序列数据的模型,在环境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本文采用ida类中的lmdi(log mean index,对数指标分解方法)对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因素进行分析分解。由于本人能力和时间所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2 我国二氧化硫危害及排放趋势2.1 二氧化硫的定义 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若把so2进一步氧化,通常在催化剂如二氧化氮的存在下,便会生成硫酸。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1.2 二氧化硫的危害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解于人体的血液和其他黏性液。大气中的so2会导致户籍到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 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 ,当硫酸盐年浓度在10g/m3 左右时,每减少10%的浓度能使死亡率降低0.5%; so2还能与大气中的飘尘黏附,当人体呼吸时吸入带有so2的飘尘,会使so2的毒性增强。研究表明,在高浓度的so2的影响下,植物产生急性危害,叶片表面产生坏死斑,或直接使植物叶片枯萎脱落;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发的酸雨,是我国大气污染危害的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人大气层,与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井迁移数百或数千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 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同时,so2排放加重了细颗粒物污染。so2和nox不仅造成酸雨污染,而且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经化学转化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粒子,从而引起区域范围的细颗粒物污染。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可吸入颗粒物中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的贡献达到15 。细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导致了大气能见度降低4。1.3 二氧化硫的来源大多的二氧化硫都是因为对含硫矿石的冶炼、对化石燃料的燃烧、或含硫酸、磷肥等生产的工业废气和机动车辆的排气农村的产生是由于农民家的烧煤球或煤饼及蜂窝煤等等燃料是排放的废气有关研究表明目前90%二氧化硫排放是来自染煤的废气。1.4 二氧化硫污染状况及趋势1.4.1二氧化硫排放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硫90%来源于燃煤,因此,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煤炭消耗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19831991的统计数据表明,两者的相关 达到0.96,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燃烧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不断增长,1995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达到2370万吨,超过欧洲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联合国环境规划属资助项目“将环境因素纳入能源规划(incorp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 in energy planning)”的研究表明,按照目前中国的能源政策,到2010年和2020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仍将占68.3%和63.1%。若不采取有效的能源措施,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将达到3500万吨。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我国so2排放呈逐步上升趋势(见图1-1).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目前二氧化硫排放世界第一,污染物排放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还处于一致的上升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1991年为1622万吨,到2006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达到峰值2588.8万吨,近两年为了达成十一五的环保目标,在全国上下不懈努力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出现下降,2009年的排放量为2214.4万吨。但仍然超过美英日三国排放总和,也超过中国大气环境容量近1倍,中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同地区so2排放存在较大差异。so2排放量较大的省份依次为山东、四川、山西、河南、贵州、江苏等。图1-1二氧化硫排放量(2001-2009年)(图例中有2个,什么意思)1.4.2 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状况 城市so2污染属于局地性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居民生活、采暖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硫引起的。so2大量排放使城市二氧化硫排放十分严重,其中西南高硫煤产区和中西部能源基地及部分北方重工业城市排放量较大,而沿海城市和工业不发达的中小城市较小。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状况仍然十分严重。2002年,在国家监测的343个城市中,达到或 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到三级标准和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约各占1/3.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约占22%,其中,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城市约占8%;南方地区酸雨污染较重,酸雨控制区内90%以上的城市出现了酸雨。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大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平均浓度要比中小城市高出60%左右。全国300多个城市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监测数据表明,随着一系列政策、法律及技术措施逐步实施,二氧化硫年平均质量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数比例有较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已使我国近1/3国土面积再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燃煤带来的大气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1.4.3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趋势 从与人均gdp的关系来看(图1-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经具有出现拐点的趋势。单位能耗排放二氧化硫与经济呈线性下降,相对于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中国目前的排放量远远低于昔日的美日英,但下降趋势也一直很缓慢,2007吨油当量能源排放二氧化硫为12.6kg,这与美日英目前的4.5kg、2.5kg、1.6kg的排放量还是有很大差距。 从图1-3来看,单位gdp的排放强度与美英一致呈双曲线形式。人均能耗的曲线呈近线性,略有上升,且目前1.48吨油当量的人均能耗,远低于美日英。人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曲线在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已经出现拐点,相对于日本更早出现,但目前我国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16.6kg,虽然比美国 低,仍高出英国1倍,日本近2倍。中国2008年的人均gdp为6075美元,通美日英三国相比,从经济状况来说,中国的环境拐点尚需一段时日,但由于后工业化国家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发展进步、能效的提高,环境拐点有提高的趋势,日本相对美国提前了5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也可能进一步提前实现环境拐点。人均排放和单位能耗的污染物排放也可以看出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要保证刚刚出现的拐点而不是转变成继续上升,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图1-2图1-3 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排放相关趋势1.5 二氧化硫排放存在的问题1.5.1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以煤炭为燃料是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目前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以上。我国许多工业部门、饮食服务行业和多数城镇居民生活都消耗煤炭,大多是原煤直接燃烧。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是相当低的。我国目前燃煤电厂平均发电效率仅为30%多;全国工业锅炉,燃煤热效率平均约为65%,而发达国家平均大于80%;工业窑炉燃煤热效率平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这不仅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大了环境污染程度。1.5.2 二氧化硫减排工作起步较晚,国产化脱硫技术和设备水平不高 我国二氧化硫减排工作进展缓慢,主要是二氧化硫排放管理措施不到位,二氧化硫减排工作没有引起重视;脱硫经济政策不落实,投资问题长期困扰电厂脱硫设施的建设。我国在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缓慢,尤其是脱硫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速度缓慢。1.6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煤炭消耗大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耗的70%,煤炭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硫或无机硫,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降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及酸雨不仅损坏森林、植被、腐蚀建筑物,损害土地健康,破坏动植物的生长,而且还会严重伤害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因此如何控制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是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前面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lmdi方法对2001-2008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进行了产业层面的因素分解,得出能源消耗强度、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等对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中国二氧化硫排放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提出二氧化硫有效控制的措施和对策。12本科毕业论文 二氧化硫的因素分解3 二氧化硫的因素分解3.1 模型构建与分解技术 3.1.1 lmdi分解方法指数分解分析(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方法的目的是将总量变化分解为相关因素单独变化的影响效应加总,定量分析这些因素对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给一句。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指数分解的方法,大多数基于拉氏(laspeyres)和迪氏(divisia)z指数分解的改进,但是这些方法的分解结果中大多存在未经解释的剩余项,由于分解方法计算的是既定因素对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的数量大小,如果总量变化的分解中存在未经解释的剩余项,那么方法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ang 在迪氏分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解决了分解中剩余项的问题,从而可以做到对总量变化的完全分解,并且由于其在理论基础、适用性、易用性和解释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特性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目前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lmdi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处理具有0值和负值的数据,但b.w.ang等人使用“分析极限 ”(analytical limit )的技巧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实际问题中,一般不会出现负值,而对于0值,则可以用一个任意小的数代替(比如10的-10-20次方)而不会影响计算结果。3.1.2模型构建 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恒等式很多,鉴于我们的关注重点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硫排放轨迹进行分析: 其中,i表示产业;s表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si表示i 产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y和yi 分别表示工业总产值和i产业的工业产值;ei和ei/f分别表示i产业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和i产业所消耗的煤炭和燃料油的量。(这里不是物理量,而是根据转换系数折合为标准煤)。si和si/所分别表示的是二氧化硫的产生量和排放量。qi表示i产业的工业产值所占比重;ii表示能源消耗强度;ci表示i产业所消耗的煤炭和燃料油所占能源总量的比例;mi表示i产业中二氧化硫的排放系数;ui表示i产业中二氧化硫的去除效率。这样,在基期和报告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差异可表示为加法模式: 上述分项中分别代表经济活动(经济规模扩张)、经济结构、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排污系数和污染治理效应对总的排放水平的影响。分解分析作为研究事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在环境经济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将排放分解为各因素的作用,定量分析因素变动对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成为研究这类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其中,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满足因素可逆,能消除残差项,克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后存在残差项或对残差项分解不当的缺点,使模型更具说服力,得到广泛应用8。鉴于此,本文选用lmdi方法对我国so2区域排放进行因素分解。根据lmdi分解方法,在加法模式下,则有: 3.2 数据来源工业各行业的2001、2006、2008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去除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排放量和去除量之和即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工业各行业产值和工业总产值饿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同时,收集上述3个年度的分产业煤炭和燃料油消费量,并将它们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能源结构仅仅指煤炭和燃料油的结构,不包括其他能源如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3 数据处理结果根据计算,2001,2006,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产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分别为2101万吨、2041万吨、1839.18万吨。将2001、2006和2008年so2排放量、去除量、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耗量、燃料油消耗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带入,可以得到各因素对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值及贡献率(表3-1)。表3-1 2001-2008中国产业二氧化硫排放因素分解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贡献率%时段2001-20062006-20082001-20062006-2008二氧化硫排放增长669.252-163.419100-100经济规模2788.532901.053416.664551.376经济结构82.797-118.69812.372-72.634能源强度-2077.57-680.929-310.432-416.676能源结构-194.447-349.932-29.054-214.132排污系数358.868594.59153.622363.844治理效应-288.929-509.504-43.172-311.7773.4 结果分析3.4.1 二氧化硫排放因素总体分析 如表3-1所示,2001-2006年37种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699万吨,其中产业规模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增加2788.532万吨,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二氧化硫排放增加82.8万吨,排污系数的变化导致二氧化硫排放增长358.868万吨,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去除效率的变动分别使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194.447万吨、2077.57万吨、288.929万吨。 2006-2008年37种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163.419万吨,其中产业规模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901.053万吨,排污系数的变化导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增加594.591万吨,经济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去除效率的变动分别使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118.698万吨、680.929万吨、349.932万吨、509.504万吨。从二氧化硫排放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在其中不同时间段内经济规模的扩张始终是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强度)一般促使二氧化硫排放的减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都导致二氧化硫排放相对减少,排污系数一般促进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增长,处理效应促使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少。 3.2.2 主要行业排放因素分解分产业看,大多数产业表现为:产业规模是导致二氧化硫排放增长最主要得因素,而能源强度的提高是促使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如表2-2和表2-3所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5个产业是最主要得排放大户。 在5个最主要的二氧化硫排放“大户”产业中,产业规模因素均导致了二氧化硫排放增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由于在经济结构中的份额增加而使二氧化硫排放量进一步增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由于在经济结构中的份额减少而使产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因素使产业二氧化硫排放减少,2006-2001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排污系数的减少促使二氧化硫排放的减少,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排污系数的减少却促进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增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排污系数的增加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少,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排污系数的增加导致了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2008-2006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污染系数的减少促使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增加导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的增加。经济结构因素的减少促使产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经济结构因素的增加导致产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表2-2 2001-2006年不同产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排放因素分解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产业规模经济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排污系数去除效率行业20012006增长煤炭开采和选洗业17.767214.5000-3.267227.4428 2.0252 -21.1097 6.8996 -14.1439 -4.381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2217 3.000-0.22175.3074 -2.0615 -3.6082 -1.6656 1.6691 0.137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6.86705.3000-1.567010.3258 8.4848 -12.3411 -0.8063 -6.3882 -0.841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13509.80006.66509.9811 3.7877 -10.9211 -1.4784 4.2652 1.0305 非金属矿采选业4.86565.60000.73448.9168 2.4666 -9.8464 1.0152 -2.5884 0.7706 其他采矿业0.04380.30000.25620.2273 -0.6050 0.3161 -0.4351 0.7457 0.0071 农副产品加工业11.665716.80005.134324.0271 4.5543 -24.4762 -0.8250 2.6105 -0.7563 食品制造业7.223110.50003.276914.9511 0.4530 -13.0141 0.3661 1.4277 -0.9070 饮料制造业18.454911.6000-6.854925.1980 -8.8977 -11.7487 -0.3410 -9.1550 -1.9106 烟草制品业1.92161.5000-0.42162.9052 -1.6881 -1.5723 0.1905 0.2246 -0.4815 纺织业26.258130.30004.041948.1850 2.1005 -31.5948 -7.7085 -5.1941 -1.7462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5182.10001.04822.5875 0.8071 -2.5543 -0.1055 0.5618 -0.2484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1.41601.80000.38402.7315 0.9787 -2.8861 -0.0798 -0.5283 0.1681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96144.70001.73866.4245 2.9470 -6.4881 -0.5535 -0.7263 0.1350 家具制造业0.42570.3000-0.12570.6131 0.5586 -1.0702 -0.2366 -0.0042 0.0136 造纸及纸制品业42.615742.80000.184372.8945 1.3519 -53.5251 -1.1536 -9.6595 -9.7239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61910.2000-0.41910.6331 -0.0017 -0.5225 -0.1636 -0.4272 0.062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31020.1000-0.21020.3169 0.1180 -0.3717 -0.0274 -0.1396 -0.1064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4.430366.100031.669782.8762 -18.0247 -47.5434 -3.1295 39.6287 -22.137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8.6180111.500032.8820160.6176 -1.5904 -104.8360 -9.2607 -7.5449 -4.5036 医学制造业6.53017.30000.769911.7905 -2.4625 -7.8275 -0.5606 -0.3776 0.2076 化学纤维制造业12.760413.20000.439622.1527 -3.6162 -21.7710 0.6294 4.1221 -1.0773 橡胶制品业4.47914.60000.12097.7477 -0.3167 -5.1249 -0.9893 -0.7439 -0.4520 塑料制品业1.31632.00000.68372.7896 0.8422 -2.3529 -0.1520 -0.3221 -0.12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7.3617186.700019.3383292.9126 53.3626 -256.0591 -2.8604 -36.2033 -21.814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3.2578149.400076.1422182.3649 2.5231 -98.5991 -36.3615 32.3040 -6.089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1.233869.50008.2662111.4207 30.8868 -94.5724 -9.2425 -1.6914 -28.5349 金属制品业2.85274.00001.14735.7931 2.1817 -5.7721 -1.0798 0.3934 -0.3689 通用设备制造业4.19255.40001.20758.1429 1.6042 -6.9288 -2.4043 2.6902 -1.8966 专用设备制造业2.66532.3000-0.36534.2298 0.3833 -3.3524 0.1658 -1.3839 -0.407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04763.9000-1.14767.5939 -1.3261 -4.8815 -0.2800 -1.7568 -0.497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08231.0000-2.08233.1573 0.1205 -1.9838 -1.1542 -2.4621 0.2399 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3061.80000.26942.8362 -0.1885 -1.2186 -0.3771 -0.59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级英语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预应力钢筋张拉技术方案
- 离异家庭财产分割中人寿保险利益分配协议
- 离婚协议中财产分割及子女监护权变更申请书
- 夫妻共同债务清算及财产分割协议范本
- 婚姻关系解除及子女抚养权移交协议范本3
- 离婚案件第二次财产分割执行及变更合同
- 离婚协议书模板及离婚后共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协议
-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保密与道路测试协议
- 高级技术岗位员工全面聘用与责任履行合同
- 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计量安全防护
- DB35T 2054-2022 智慧消防 信息平台通用技术要求
- 食品生物技术原理课件
- 制药工程专业导论
- 北京印刷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情况管理类附有答案
- 初中团员培训课件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部-课件
- 【上海旺旺食品集团公司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优化研究案例报告(数据图表论文)7400字】
- 垃圾中转站运营管理投标方案
- 公司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综合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