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1页
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2页
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3页
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4页
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尚志市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应急办的总体部署,按照黑龙江省各市(地)政府(行署)应急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哈尔滨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为全面切实加强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应急平台数据库相关数据采集、填报和上报工作,迅速建成我市应急管理综合数据库系统,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目标围绕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建设,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建设集重点防护目标、重大危险源、重点污染源、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保障、医疗救援力量、应急避难场所、应急专家组等21项综合信息数据为一体,具备全市上下兼容、左右并蓄和具有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优势的综合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信息资源共享。二、工作原则(一)坚持属地填报与层级分别填报的原则。1.坚持属地填报原则。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划以内的重点防护目标、重大危险源、重点污染源、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管理机构、应急专家组等6项专题信息的填报工作。2.坚持层级分别填报原则。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保障、医疗救援力量等3项专题信息按照层级分别填报,如:设在各乡镇的市直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医院机构相关信息,由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向市政府直接填报;各乡镇政府管理的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医院机构相关信息,由各乡镇政府填报。(二)坚持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和全覆盖的原则。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既要坚持以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为纵向主线,形成上下层级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又要坚持以各乡镇政府为横向覆盖面,形成各有关部门、不同隶属关系单位、基层组织相关信息数据的有机融合,实现系统数据库信息实现全覆盖,无遗漏。(三)坚持准确性、有效性和唯一性的原则。1.坚持准确性原则。做到各类信息数据方位准、名称准、分类准、内容准、隶属关系准。2.坚持有效性原则。此次数据采集截止到2011年8月8日,确保相关数据信息全面真实有效。坚决禁止帐物不符、陈旧失效、有名无实等虚报信息影响数据库建设质量。3.坚持唯一性原则。要做好同一类数据信息来源(填报)单位的任务分解,避免由于行政职能交叉造成的数据信息重复或多头填报。三、时间安排数据库建设所需的大量数据信息,涉及多个部门,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数据库建设时间安排,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倒排时间,稳步推进,确保在2011年8月8日前完成全市数据库上报工作。此项工作共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工作。成立组织机构,开展组织动员,实施任务分解,制订工作方案,统一发放信息采集表格;第二阶段:信息采集。填报单位填写信息采集表格,自审、自检、自我验收、单位领导确认签字;第三阶段:集中审核。各单位负责对收集的信息资料按照填报说明要求,进行审核;第四阶段:汇总上报。经各单位验收后,将数据库逐级上报,并于2011年8月8日前报送市政府办公室。四、说明指导市政府负责对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数据建设进行说明指导,主要负责对9类专题信息分类、收集进行解释;各单位遇到的疑难问题和不确定的信息项目进行答疑(联系人:王东,王涛;电话53323933,53322278)。五、质量保证应急管理综合数据库是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平时应急准备和应急体系建设的依据,更是战时应急处置的有力武器。基层信息数据收集、填报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数据库建设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领导应急决策是否科学有效。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数据信息质量监督机制,坚持标准,精益求精,对每一条数据信息都要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条收集准、录入准、汇总准、审核准。(一)明确任务。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专题信息收集说明要求,严格界定各类信息来源渠道,准确划定填报单位专题内容,确保数据信息来源、分类、隶属关系详实准确。(二)落实责任。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填报的数据信息要由本单位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对每一条信息录入的人员要进行登记,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严格把关。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对接收的数据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对各专题信息来源、坐标、内容等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做到界定清、信息准、内容全。(四)整体验收。验收时如因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存在缺项、漏项或其它问题,市政府将不予验收、入库。六、保密工作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做好数据库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一)严守机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无关人员散布、泄漏采集表和数据信息;不得向其他采集单位打听、过问非本人工作职责内的信息和数据;禁止携带数据到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不得在公共场所谈论秘密事项。(二)完善制度。制订并遵守采集表的登记及保密制度。采集表要存放在有保密设施的文件柜内。(三)加强管理。填写后的信息采集表不得私自翻印、复印、摘录和外传,不得私自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保密数据和资料。(四)强化措施。信息数据建设完成后,各单位要安排专人保管各专题信息和数据;不得以任何形式在互联网上传输。七、保障措施(一)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形成统筹规划、合理摆布、科学布局,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时间倒排的工作格局。(三)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数据库建设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作用,在工作协调和基层指导上要理顺好层级关系,争取部门配合、基层支持,形成齐抓共建工作局面。附件:专题信息搜集说明附件:专题信息搜集说明一、重点防护目标重点防护目标主要包括:重点监视防护区:重要部位、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广播机构、国防目标、监狱、公众聚集场所、金融机构、监测台站、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场所、重要生态安全区、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重要场所等;关键基础设施:通信系统、公路基础设施、铁路基础设施、水运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电力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其他防护目标等。其中:(一)重要部位:市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公检法机关;(二)学校:大、中、小学校;(三)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四)新闻广播机构:市级电视台、电台、报社;(五)公众聚集场所: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商场、影剧院、会展中心等;(六)重要场所:重点居住场所、古建筑、储备物资库;(七)金融机构:银行、金库、证券交易所、金融机构数据中心、交易清算中心等;(八)监测台站: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环保、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九)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场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等;(十)通信系统:长途枢纽楼、光缆干线、通信机房、其他通信基础设施(含有线载波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的程控机房、基站、发射塔等);(十一)公路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道、桥梁隧道等;(十二)水利设施:大中型水库、拦河水闸工程、排灌泵站工程、堤防工程、引调水工程等;(十三)电力基础设施:火力发电厂、水电站、工矿企业自备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大跨越塔、电力系统通信中心、输电线路、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设施等;(十四)石油天然气设施:输油管道设施、油气田集输处理设施(高温、高压高含硫油气田井场,集输场站)等;(十五)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供水系统、城市供电系统、城市供热系统、城市排水泄洪工程等。二、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包括:(一)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区(水旱灾害风险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地震灾害风险区、生物灾害风险区、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区、其它自然灾害风险区);(二)事故灾难危险源(生产安全危险源、运输安全危险源、其它事故灾难安全危险源);(三)公共卫生危险源(自然疫源地类危险源、医疗机构类危险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危险源、菌毒株保藏类危险源、其它公共卫生危险源);(四)社会安全隐患(国际恐怖组织、国内恐怖组织、贩毒组织、涉黑团体、非法民间组织、其他非法组织、其他社会安全隐患);(五)其他危险源和风险隐患区。其中:1.水旱灾害风险区:包括洪水、内涝、冰凌、山洪、农业干旱、城镇缺水、生态干旱、农村饮水困难风险区。2.气象灾害风险区: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高温灾害、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灾害风险区。3.地质灾害风险区:滑坡区、泥石流区、地陷区、崩塌区、火山喷发区 。4.地震灾害风险区:地震带。5.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区:森林火灾风险区、草原火灾风险区。6.生产安全危险源:生产场所、储罐区(储罐)、库区(库)、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射线及放射性物质、危险房屋、危险桥梁、特种设备、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区。三、应急机构主要填报本应急办的相关信息。四、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力量包括:军队、武警、公安警察、区域内多发常见突发事件专业救援队。公安警察:公安队伍(包括治安、户籍、刑事、交通、外事、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林业公安)。专业救援队伍:医疗救援队、危险化学品事故专业救援队、地震救援队、抢险打捞队、抗旱服务队、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矿山事故救援队、专业森林消防队、路桥抢修队、通信保障队、电力抢修队、供气抢修队、供水抢修队、排水污水处理抢险队等。五、应急专家应急专家包括:各级政府(行署)应急办专家组成员,以及各专项指挥部相关应急专家,主要有自然灾害类专家、事故灾难类专家、公共卫生类专家、社会安全类专家、综合类专家、其他专家。六、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包括:避难场所:救助管理站、公园、广场、绿地、其它避难场所。人防工事:防空洞、防空地下室、防空警报站点、其它人防工事。其中:专用避难场所和救助管理站。七、应急救援物资(库)应急救援物资主要包括:国家战略性储备物资、专用应急物资及储备、基本生活物资保障等。其中:(一)国家战略性储备物资库:国家级粮食库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库、国家能源储备。(二)专用应急物资及储备:防汛抗旱专用物资、抗震专用物资、防灾减灾专用物资、防疫应急专用物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物资、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专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