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doc_第1页
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doc_第2页
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doc_第3页
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doc_第4页
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注释】易:治理戚:心中悲哀绘事后素绘,画画。素,白底。予,我。商,卜商,即子夏。(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快乐呢?”B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其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C孔子说:“商(子夏),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D孔子曾对管仲有数处评价,在这里,孔子对管仲进行批评,因为他违反儒家所倡导的“节俭”和“礼制”。(2)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并作简要分析。子夏的回答得到孔子怎样的评价?(3分)11.(1)A(“如乐何”的意思是“怎么能运用乐呢?”)(2)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了仁先礼后的道理,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因而内心的“仁”的道德才是根本,有了根本,礼节仪式的表现才有依托。(2分)子夏受到孔子的称赞。(1分)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注: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1)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2)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1)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注杜陵:在京城长安附近,为诗人的故乡。(1)诗歌各句之间的关系有“主宾”之说,“主”起支配作用。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句与其他各句之间的关系。(4分)(2)“杜陵寒食草青青”为历来文人传诵之笔,试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色。(4分)(1)第三句为主句,其他三句为宾句。(1分)一、二两句,写出寒食禁火,更逢阴雨,独对春江听流莺,渲染了萧索气氛、孤独心境,引出并烘托第三句对诸弟的思念。(2分)最后一句由“想诸弟”而联想(想象)到故乡情境,为突出第三句诗人的思念之情服务。(1分)(2)最后一句以景结情(1分,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亦可得分),寄思念于故园的寒食景色(1分),更烘托出诗人到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之情(1分),含蓄蕴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分)(每答对1点得1分,答对3点即可得4分。)【诗歌赏析】: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除第三句直抒情意外,通篇写景;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其余三句居宾位,一切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陵草青之景,都是围绕第三句而写的。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广东省广州市2013届高三考前训练题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送李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3)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分)【参考答案】(1)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3分,每点1分)(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2分)(4分,每点2分)【诗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征战多年的老将军,诗的前六句,都是描写老将军的形象,“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曾经的将军指挥千军万马,可谓“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多少悠悠岁月,唯有相伴的宝剑知道,最后一句“茫茫江汉上,日暮复何之。”一位沧桑的白发老将军,站在长江边,寓情于景,感人至深。这首诗可谓句句雄浑。 后面的三首,我不一一展开评说,句子也很棒,比如“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非常之妙,细品来可谓回味儿无穷。汕头市2013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试题(二)10.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7分)北山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注】北山: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3分)答案: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能够点明“拟人化手法(或化静为动)”给1分;能够结合诗句分析给1分,应扣住“翠绿的泉水”;能够答出效果:“生动传神”的效果给1分;或者答“表现出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也给1分。)(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草回家。“坐久”“归迟”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细数”、“缓寻”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能够答出点给2分,其中一句1分;能够答出点中任何一点给2分。第点答“恬淡闲适”“淡泊闲散”等同样给2分,答喜爱、愉悦等不给分;第点答“失落、无奈、落寞、孤独”等同样给2分,答伤感、悲伤等可给1分。)2013年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89题。(8分)晴杜 甫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注: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8下列关于诗歌内容和艺术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从“久雨”写起,“久”“暗”二字衬托出了诗人看见巫峡久雨新晴后的喜悦之情。B“锦绣文”统摄全诗,指放晴之后的景色就像机织针绣出来的花纹图案一般绚彩美丽。C中间两联着重从景物的颜色和禽鸟的活动来表现新晴的“锦绣文”,动静结合,美不胜收。D尾联描写的也是久雨新晴的典型景象,可见全诗紧紧扣住“晴”字写抒情,浑然一体。9有人说此诗虽欢悦却不免伤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8(3分)B (“统摄全诗”表述有误,尾联不在其中。)9(4分)这首诗前三联描写了巫峡久雨新晴之后锦绣般绚丽、万物尽欢悦的美好春景,意境开阔而和谐,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2分)尾联写野花在雨后纷纷随风凋零的衰残景象,联系诗人流落蜀中的境遇,其中欢愉之后的伤感是不难理解的。(2分)黄山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晚泊七里滩(晚唐)许 浑天晚日沈沈,归舟系柳阴。江村平见寺,山郭远闻砧。树密猿声响,波澄雁影深。荣华暂时事,谁识子陵心。注沈沈:通“沉沉”。子陵:严子陵,与刘秀是同学好友。刘秀后来登基做了皇帝,次征召子陵做官,严子陵婉言拒拒,后隐居于七里滩(今浙江桐庐县南)。8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请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诗体现了许浑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4分)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解析 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诗歌鉴赏】崔雍和崔衮,是崔戎的两个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大和七年(834),二十一岁的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做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不仅待他极好,还送他去南山读书。第二年,李商隐再次落榜,又回到了表叔家。当时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一个多月就病故了。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李商隐和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衮也是情深义重。这首诗大概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崔戎死后不久,诗人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两位朋友,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坞”,是四面高中间低的山地,可引申指四周筑有围障养花种草的地方。“水槛”,指临水而建有栏杆的亭轩。诗人置身其间,只见骆氏亭翠竹环抱,纤尘不染,一池清水,静澄照影。这样远离尘嚣、幽静清寥的境界,往往使人性情自适,但对客游独宿的诗人来说,触动的是故旧之思。诗人眼下所在与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路途遥遥,中间隔着万千高城,但他的相思之情,不绝如缕,倏忽间越过万水千山,飞向远方。相思本无形之物,而说“隔重城”,则道出迢迢千里、情意绵绵的思念形态,极为形象。“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地显示了“情通”。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时已深秋,天空一片阴霾,迟迟不肯散去。诗人于孤旅相思中,本就有些惆怅。现在,阴沉迷蒙的天色,沉沉地压在心头,更让他心绪黯淡。因为秋霜晚降,水面的荷花虽已零落,尚还有几茎枯枝。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打在枯荷之上。诗人于孤寂寥落中,静夜独听。尽管秋雨萧瑟,枯荷残败,给人以凄清衰飒之感,但错落有致的声韵,似乎让诗人略慰情思,稍解寂寥。一个“留”字,有庆幸之意,蕴含着淡淡的不期而遇的惊喜。一个“听”字,见出诗人寄情其中的神形。秋雨打残荷,自有一种别样的情趣,然而这反过来又烘托出旅夜的清寂,诗人的孤独。诗人不仅描绘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象,而且巧妙地暗示出自己夜不成寐的雨夜情怀。纪昀评点说:“分明自己无聊,却就枯荷雨声渲出,极有余味。若说破雨夜不眠,转尽于言下矣。”红楼梦里林黛玉说素来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却独独欣赏这两句,大概那种落寞凄清的景象特具情味和诗意吧。这两句确实是隽永精致,情味悠长。那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怀,不免使人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 评 解这首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除了一个十分平常的中性词“相思”之外,其他都是景物的描写,没有一个字是直接抒发诗人自己感受的,然而却意在言外,无处不见诗人的情感。“竹坞无尘水槛清”本来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而“相思迢递”带来一种绵绵的情思,“相思”与“迢递”的组合,音律上圆润婉转。“隔重城”三个字下得比较重,字里行间的失落之情又带来了诗歌情绪上的变化。而到了“秋阴不散霜飞晚”,诗境转向抑郁悲凉,夹杂着些许烦躁不宁的心绪。最后一句突然变得轻盈了许多。虽是枯荷,在夜雨声中却别有一番情趣。而夜雨的清音恰恰又衬托出夜的沉静、骆氏亭的清幽。这样一来,几经起伏,诗人的情绪又慢慢地回到了第一句的境界。“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短短的四句诗,情绪多变,气韵生动,回环往复,内涵丰富。“竹坞”与“枯荷”,一荣一枯;“水清”与“雨声”,一静一动;“隔重城”与“霜飞晚”,一远一近,景色的搭配也颇见匠心。“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千古名句,于衰飒凄清之中发掘出一种别样的优美、一份浓厚的诗情,因而意韵丰厚,兴味悠长。【简析】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