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考试资料.doc_第1页
察举制考试资料.doc_第2页
察举制考试资料.doc_第3页
察举制考试资料.doc_第4页
察举制考试资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汉代察举的制度1 察举制的定义察举又叫做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 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二察举制的发展演变(一)察举制的初创期, 即高祖至景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汉初西汉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而任子讲究门第、赀选讲究财产不能真正选拔出治国之才。于是在汉初选官制存在严重弊端、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刘邦于高祖十一年 ( 前196年 ) 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的诏书:“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 尊显之, 其有意称明德者, 必身劝, 为之驾。遣诣 相国府, 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 勿遣。”( 高帝纪 )刘邦诏书的颁布,正式拉开了推行察举的序幕。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从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不过,此时 察举的内容尚缺乏稳定性, 也没有制度化。(二)察举制的确立时期, 即汉武帝时期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但西汉晚期,察举的舞弊行为开始产生,特别是到成、哀之间,政治腐败,一些人或伪饰行节, 欺世盗名;或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纷纷进入官场。察举随着西汉命 运的衰落而走向堕落。(三)察举制的完善时期, 即东汉时期 针对西汉末年出现的种种弊端,东汉前期几代统治者对察举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并使其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一,对孝廉察举的名额做了调整。二,扩大察举对象的范围。三,对孝廉进行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的综合考试。 特别是孝廉考试制度的创立,影响深远。但进入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竟相当政, 统治集团趋于腐败,加之手握察举大权的中央和地方大员营私舞弊 这一制度逐渐成为特权阶层谋取官位的重要手段。当时尽管有正义的士大夫进行抗争, 但东汉王朝灭亡将至, 察举的正义性已非少数正义者所能挽回。 三. 察举制的科目(一)常科(岁科):孝廉: 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茂才(秀才):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童子: 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者可以入选。明经: 明经举士的主要目的,就是察举通晓儒家经学的人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两汉各科察举都重视儒家经学。专设明经科,表明汉朝对学习儒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明法(治狱平): 明法就是察举明习法律的人才。汉代治国,儒法兼用,在选拔人才上除重视儒生外,也把明习律令文法者作为重要对象。等等(二)特科:贤良方正: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特科中最常设又最受重视的科目,此科名称不一,或称为贤良方正,或称为贤良文学,都是德才兼优的意思。兵法:这是汉代察举特科,主要察举通晓兵法,勇猛善战的军事人才。此科多在“灾变不息,盗贼众多”之时举行。治剧:汉代因郡县治理的难易而分为剧、平。能治剧,就是能治理最复杂、最难治的郡县。汉代三辅洛阳等临近京城的区域是豪强富户的聚居地,社会关系异常复杂,阶级矛盾尖锐激烈,非特殊之才很难治理。为此,专设岁举特科,选举政绩卓著、勇挑重担、能啃硬骨头的官吏治理此等郡县。阴阳灾异:汉代君主受董仲舒等“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深信阴阳灾异与国家治乱安危有密切联系,每当阴阳错谬、风雨不调、社会动乱之际,皇帝就下诏举荐通晓阴阳灾异之士,以便调和阴阳、安顿民心。等等四. 察举制的甄选方法甄选方法有二:(一)由中央有关部门(太常)典选)。 (二)由地方郡县长官推荐。五察举制的特点1,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2,每一次实行的察举,不一定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3,察举名目很多。六. 察举制的利弊利: 一,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二,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三,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四,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弊: 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多,人多难以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因此许多贤才被埋没,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二,易滋生腐败(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三,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四,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后汉书许荆传中那个挖空心思、沽名钓誉的许武;王莽篡汉前,谦恭至孝,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后来却成为篡汉的历史罪人,正所谓“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五,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成为他们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度成功的原因:(一)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二)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三)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