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总复习“课内阅读”部分复习要点(七年级上) l、忆读书一、字词积累天罡gang地煞sh笸p6箩lu消遣酷爱烦琐悬念津津有味若有所失索然无味人情世故风花雪月 二、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就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的“爱的哲学”。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三、主题分析 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以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四、重点问题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的强烈。2、冰心老人八十多年的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3、冰心老人回忆自己读书生涯的体会时,为什么会认为“读书好”呢?(1)书中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4、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几个字,作者按什么顺序,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按时间顺序,回忆的往事有:(1)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能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做了比较。(2)回忆了幼时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3)回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做了比较。(4)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典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5)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6)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5、作者冰心认为怎样的书才算好书?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繁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须充满真情实感而又质朴浅显。6、举例说明作者读书入迷所达到的程度。(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2)读到关羽、诸葛亮死了,大哭一场。7、“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由此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荡寇志,试再举出水浒传中的人物。作者是一个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人。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如宋江,林冲8、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1)我只好带对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表达出“我”对故事下文的渴望和眷念之情。(2)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咬了牙”表明“我”下了很大的决心去读书,也说明“我”读起来很费劲;“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我”越读越懂的惊喜。(3)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一“凑成”是拼凑而成,“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连用三个词的目的都是要强调水浒传的作者为凑满一百零八将,不可能把每个人物都写得那么个性鲜明,但它还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好得多。 4、风筝 一、字词积累伶ling仃ding荡漾yng嫌恶傲然肃杀憔悴瑟s缩虐n杀诀别苦心孤诣恍然大悟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本文选自野草。三、主题分析 本文采用倒叙的写法,以风筝为线索,作者通过对风筝往事的回忆,批叛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憧憬。四、重点问题l、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读了儿童教育书籍后十分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我”原来的看法是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是“可鄙”;“我”后来的看法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产生变化的原因是“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我”善于自省的精神。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感到悲哀。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 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故乡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的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4、如何理解“惊呼”“高兴地跳跃”等词?表现了小兄弟的什么心理? 形象描绘了小兄弟玩时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样子,表现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5、“我,对风筝的态度是厌恶,小兑弟却异常喜欢风筝。兄弟二人的态度揭露了什么? 揭露了封建教育思想对“我”的毒害。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一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要完工的风筝折断,踏扁了。7、“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中的“惩罚”指什么? 指此时“我”已为少年时代的举动受到心灵的惩罚,感到后悔、不安。8、如何理解“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 因为“我”一向觉得自己管小兄弟管得对-,直到现在看了书上的道理,才发觉自己的错误,良心受到谴责,所以说“不幸”。9、“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7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10、“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现实社会的冷酷、无生机,加深了往事回忆给我的悲哀,使我的心情更为沉重和不安。11、文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于承认错误,具有深刻的自省精神。5、回忆我的母亲一、字词积累溺n爱辍chu学私塾h和蔼i衙y迁徙xI豌wn豆妯zh6u娌li差chi役y 为富不仁节衣缩食任劳任怨二、主题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表达了自己用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三、重点问题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这一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然后用“我爱我母亲”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对母亲真挚的敬爱之情,最后用“勤劳的一生”点明叙事线索。2、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最后,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3、摘出课文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影响的句子。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4、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5、“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句中“竞”字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这个“竟”字蕴含着无尽的遗憾,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创造了”是说明已经完成的事业,“创造着”是表明正在进行的事业,二者有先后的时间顺序7、“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不能。这两句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如果并成一句,“一定”不够突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8、作者用了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什么?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上快乐的生活。9、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是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看一看哪些地方有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课文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士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6、小巷深处一、字词积累哽gg咽y瘦瘪bi落寞m炫xun耀揶y揄斑b驳b6脸颊ji蹒pn跚shn憧chng憬jng黝y黑顷qng刻造孽ni执著zhu6二、主题分析 本文作者林莉,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以“我”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抒发了养母对“我”深沉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真挚的感情三、重点问题l、用“小巷深处”为题有什么作用?表明“小巷深处”是母女家的所在,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的感情依托。2、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小巷是母女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3、“我”对母亲的感情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自豪;厌恶;淡忘;悔悟。4、“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的贫穷的家。5、“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的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母亲在别人面前为了掩饰心中的深深的落寞而强作满面春风,也掩饰了母亲心中的深深的痛苦。6、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劳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7、“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为什么加上引号? 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是朴实、纯洁。8、母亲早已察觉“我”对她的感情变化,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候已从角落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好处:含蓄地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母亲为了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9、“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廷仿佛在等候”,母亲“憧憬”的是什么。“等候”的是什么? , “我”在学校里有好的成绩,并有一个好的未来;女儿能抛弃虚荣心,回到母亲的身边。10、“我对母柴与母亲对“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写“我”的虚荣、一浅薄来衬托母爱的深沉伟大。9、春一、字词积累酝酿ning宛wn转应和h嘹lio亮朗润rn嫩nn绿眨zh眼 黄晕yn蓑su衣斗笠l 抖du擞su胳g膊b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三、主题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四、重点问题:1、课文第三段虽写春草,但还写了人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写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是间接描里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柔软舒适,从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欢乐。2、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突出了春花哪些特征? 视觉、嗅觉、听觉。突出了春天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征。3、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文中写春花是正面描写,写蜜蜂等是对春花的侧面描写。 五、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l、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用得好,好在哪里?)“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节小草在不知不觉间生长出来的情态,而且“钻”字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抚摸”一词表现春风轻柔和熙的特点,拟人化的手法增加亲切温馨的气氛,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春风的轻柔、和熙,可见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的深厚。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斜织”和“笼”好在哪里?) “斜织”描绘出雨丝在柔和春风吹拂中倾斜着、互相交错着飘下来的样子。“笼”写出了屋顶上雨雾蒙蒙,形象地表现出春风的轻柔和细密。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突出了春天新、美、力三方面的特点,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的感情。含义: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赞美春天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春天里奋发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13、空城计一、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别号湖海散人。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最早的章回小说。二、字词积累。 1、注音。远遁dn蜂拥fng隐匿n旌jng旗纶gun巾 骇hi然司马懿y 言讫q2、解释。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旁若无人: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限里。本课指态度自然、镇定、不慌张。 三、主题分析。 本文描述的“空城计”是历史上有名的战例,诸葛亮机智勇敢,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司马懿自认为了解诸葛亮,便草率退兵,到底是略逊一筹,诸葛亮成功避险。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的机智过人。 四、重点问题。 (一)本文情节: 开端(第1段):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孔明释计。 (二)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知己知彼:他对司马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甚至对司马懿一见到空城后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都先想到了,故能险中取胜。司马懿虽是名将且与诸葛亮打过多次交道,了解诸葛亮的性格,但他对诸葛亮了解不够全面,加上他刚愎自用,导致他中计。(三)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第一次:“笑容可掬”,这是镇定自若的笑,故作轻松的、故作姿态。第二次:“抚掌而笑”,这是脱险之后的笑,暗自庆幸,如释重负。 第三次:“拍手大笑”,这是成功之后的开怀大笑,自豪。(这三次笑,每一次笑其实都是一次心理描写,外在的笑是内在心理的流露。)(四)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诸葛亮: 1、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土,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了司马懿。表现他足智多谋。 2、兵临西城时,众官尽皆失色,他却镇定自若,“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面对敌人。表现他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3、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司马懿的疑心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表现他神机妙算。司马懿: l、“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他以为孔明想暗算他,结果中了计。表现他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 2、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表明他多疑自负,刚愎自用。(五)文章第3、4段明写司马懿,实际暗写诸葛亮,这用的是什么手法?表现了诸葛亮什么特点?侧面烘托,表现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和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六)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能不能举例说明。 如兵临西城时,用魏蜀双方军力对比突出军情的紧急,用众官的“尽皆失色”反衬诸葛亮临危不惧(有勇有谋) 司马懿中计时,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孔明释计时,以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和孔明的高见作对比,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 15、心声一、作家作品。 黄蓓佳,当代女作家。二、字词积累。1、注音。 发窘jing捻nin子噗p蜷qun缩簪zn子琅lng琅上口恍hung惚h窸窸x窣窣s抽噎y嘟嚷nng摒bng弃棱lng角分明2、解释。 -、恍惚:精神不集中。发窘:感到为难,不知所措。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从容不迫:形容不慌不忙的样子。三、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描写一次区语文公开课上李京京同学执意要求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淳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批评了我们基础教育中存在追求形式以及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四、重点问题。 (一)程老师在对李京京读课文的态度上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开始程老师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因为李京京不是程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而且京京嗓音沙哑,程老师拍他把公开课搞砸影响学校的荣誉。后来,程老师只好让他接下去读,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人举手,只有李京京举手,程老师无奈只好叫京京接着读。最后,程老师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读完,因为李京京读得声情并茂,大家都被感动了,程老师也为自己之前对京京的态度感到懊悔、自责。 (二)“心声”的含义指什么?第一层含义:李京京深埋心底的亲情、友情。第二层含义:李京京非常想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第三层含义: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三)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采用哪种方法来塑造人物,这种方法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心理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作用是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 举例: 1、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京京天真质朴、单纯透明的心思。 2、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笑他?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京京想读课文又不敢举手的矛盾。(四)程老师、李京京形象简析。程老师:喜欢拖课:对学生有偏爱,没有一视同仁,公开课追求形式。显然程老师身上存在着一些缺点。但是程老师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像她好强,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李京京:他是一个天真质朴、善良勇敢,铭记亲情,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少年。21六则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的言行的记录。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仁”“爱”。二、理解性默写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六则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六则)3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六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5六则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子弟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6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六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7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 (限四字) 三、成语1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2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3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4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6学而不厌:学习不感到满足。形容谦虚好学。四、字形字音 1根据拼音写汉字。人不知而不yn (愠) 学而不则wng (罔) 思而不学则di(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诲人不倦(hu) 不亦说乎(yu) 默而识之(zh)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 古:满足; 今:讨厌,厌烦。 2可以为师:古:可以凭借(这一点)今:能够。 七、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 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接)而敏而好学(表并列)默而识之(表修饰) 八、词性活用 1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3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名词作状语)九、句式归纳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译: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固定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十、重点问题 1、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用于思想修养。 22、二则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行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 歆(xn) 辄() 尊君在不()三、重点实词 日中(正午) 下车引之(牵引,拉) 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四、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2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通耶 相当于“吗”,表示疑问五、古今异义1正为此耳 (所以,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2与人期行。 (期,古:约定; 今:日期)3相委而去。 (委,古:丢下,抛弃;今:委托)4元方入门不顾。 (顾,古:回头看; 今:照顾)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古:离开; 今:到)六、一词多义: _1.舍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 2.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屋舍俨然(房舍) 气学而时习之(时常) 3-顾元方入门而不顾(回头看) 4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动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是以谓之“文”也(此,这样)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 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 5.以是以谓之“文”也(因为) 可以为师矣(凭借) 或以钱丐之(用) 七、词性活用 歆辄难之。 (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 八、翻译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九、重点问题 1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讲到“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略说明。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札: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做法: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他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评价: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一顾,创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或不对。父亲的朋友“下车引之”已经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言之有理即可。 元方是个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的孩子。4请写出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天有云方雨, 人无信不立。 23伤仲永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山水田园诗元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理趣诗登飞来峰梅花。2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pn) (y)(y)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n) 泯然众人矣 (mn) 世隶耕(l)三、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通 攀 牵,引四、古今异义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2、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古义:纷纷; 今义:稍微。3、泯然众人矣。 众人:古义: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大家 ,许多人。五、一词多义 闻 余闻之也久。 (听说) 闻示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自 并自为其名。 (自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公道自在人心。 (自然 )并 并自为其名。 (并且)-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这里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然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并自为其名。 (名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有仙则名。 (出名) 名之者谁? (命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就 蒙乃就学 (从事,做) 还来就菊花。 (靠近,欣赏)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 之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 环谒于邑人。 (到) 于舅家见之。 (在) 于 何有于我哉? (对于) 皆以美于徐公(比)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由于)六、词类活用1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3、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4、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5、伤仲永。 伤:为-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6、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日 :每天,名词作状语。 七、重点问题1方仲永最终泯然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详略又是如何安排?第一阶段: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入,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伸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3、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入,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人的天资与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4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促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5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通过学习,大家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我们也应该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26、卖油翁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他的散文平易朴素,清新晓畅,文笔精练,文辞委婉,雍容自如。 二、成语: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找到窍门。三、需要掌握的读音 尧(y) 咨(z) 矜(n) 圃() 睨(n) 矢(h) 颔(hn) 忿(n) 酌(zhu6) 沥(1) 遣(qin)四、通假字 1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2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勺子。五、古今异义但微颔之 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尔安敢轻吾射 安,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无他,但手熟尔他,古义:别的今义:第三人称六、一词多义尔安敢轻吾射?(你)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老头)尔惟手熟尔(通耳,罢了) 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以我酌油知之(凭)以以钱覆其口(用) 以杓酌油沥之(用) 以我酌油知之(它,这个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它,指葫芦)之睨之(他,指陈尧咨) 康肃笑而遣之(他,指卖油翁) 但微颔之(助词,凑足音节)有实油翁释担而立(表承接)而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表转折)康肃笑而遣之(表修饰)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擅长)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七、词性活用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颔:名词用作动词,点头。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精:动词用作名词,指射箭的技术。3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八、特殊句式 : 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他尝于家圃射)他曾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九、重点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场面?答:主要写的是射箭和沥油表演。2文章详写的是陈尧咨射箭,还是卖油翁酌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为什么以卖油翁为题?答:文章详写的是写卖友翁的酌油,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卖油翁是主要人物,而陈尧咨是用来衬托卖油翁的,为次要人物。因此,文章取名为“卖油翁”。3.课文中哪两个字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句子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答:“微颔”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现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4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情味,并说说这些词与人物描写有什么关系?答:答:矜,夸耀的意思,自矜,自我炫耀,陈尧咨洋洋自得,喜欢自我炫耀的作风跃然纸上。睨,斜视。把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善射满不在乎的情态表现出来了。微颔,微微点头。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出色表演,也只略点头,表示赞赏而已。陈尧咨最后的“笑”的情态,使他的性格得到了完全展示。说明陈尧咨虽然自负,但并未完全陷入主观盲目,还是能够尊重客观事实,有所领悟的有所触动的。5、本文中哪个句子能说明道理?说明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1329-2025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
- 2025年阳江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滁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甘南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赤峰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建筑工程设计分包合同 施工合同协议书
- 2025年潮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二人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湖北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年荆门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4年储能电站epc合同范本
-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物理试题
- GB/T 3487-2024乘用车轮辋规格系列
- 2024年秋季新外研版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Unit 4 第2课时 (Start up)
- 田径运动会各种记录表格
- 中医培训课件:《中药热奄包技术》
- 全面质量管理的七种统计分析方法
- 竞聘岗位述职个人述职报告
- 机器学习基础讲义
- 结婚安排范本
- 尿失禁管理新进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