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_第1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_第2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_第3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_第4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建议参考文献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 607年 开始实行 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 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 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 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 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 世族势力强大 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 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 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 从南北朝开始 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治阶层 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 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 科举制应运而生 在 年的历史发展中 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 在一定程度上 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 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就是以应策取士 分科取士就是科举制的前身 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到明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明经 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 文章 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 即童生试 乡试 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以 四书五经 为准 后期以 四书 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参照朱熹 四书集注 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贡院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的见证 在古代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贡院最早始於唐朝 而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 唯独 贡院 是贡献人才的 现存有江南贡院 北京贡院 定州贡院 川北道贡院等遗址 考棚学子们留下了牢骚诗句 诸如 眼前三尺地 头上一线天 墙外蟋蟀叫 夹道萤火明 未登青云路 先进枉死城 依稀可以看出当时应试学子的情绪 时令及环境作为一千多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科举制度的终点站 河南贡院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 定型在明清的贡院以及规制有着自己本身的一套严格的考试程序 指定的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1 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 搜检 领卷等极严的手续 并有军队弹压 形如囚犯 贡院举行的考试 分为三级 乡试 会试和殿试2 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 主要起到监视作用 科考期间 监临 骆试 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 白天摇旗示警 夜间举灯求援 以防考生骚乱 作弊3 古代科举考试试卷也类似与今天的高考一样在封闭的环境中出卷 等考试结束 老师才可以出来 保证公平性科举制度在贡院规制的引导之下鼓励公开竞争 择优录取 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江南贡院 其中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明 清两代 江南贡院不断扩建 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 另有主考 监临 监试 巡察以及同考 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 再加上膳食 仓库 杂役 禁卫等用房 更有水池 花园 桥梁 通道 岗楼的用地 规模之大 占地之广 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 郑板桥 吴敬梓 施耐庵 翁同龢 张謇 陈独秀等 江南贡院有大门五间 称为 龙门 有鲤鱼跳龙门之意 中间三门上有横匾 中门上题 天开文运 东门上题 明经取士 西门上题 为国求贤 内有二门五楹 龙门 明远楼 致公堂 内龙门 聚奎堂 会经堂 十八房等处 明远 二字取自 大学 中 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 之意 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 矩令若霜严 看多士俯伏低徊 群嚣尽息 襟期同月朗 喜此地江山人物 一览无余 贡院四周内外两层围墙顶端布满带刺的荆棘 故贡院亦称 棘闱 科举舞弊 科举很大程度上都为其中的暗箱操作 通关节 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 所谓 通关节 就是现在所谓 走后门 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 使其把自己的卷子评高分 金榜题名 为了杜绝通关节 宋朝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 糊名 和 誊录 所谓糊名 就是将考生的姓名 贯籍 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 誊录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录一遍 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 果然杜绝了大部分通关节现象 枪替 即找人替考 受雇替考者称 枪手 冒籍 指考生冒外州 县的籍贯参加考试 增大录取机会 夹带 就是打小抄 而考场内的抄袭 换卷 传纸条等行为数不胜数 朝廷均有严惩 古代科举制的流程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 州 县学的 通称生员 俗称秀才 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 也叫小考 小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通过院试考试者称为秀才 乡试发的榜称为 乙榜 又称 桂榜 考中的称为 举人 头名举人称 解元 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通过乡试的举人 可于次年3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 亦称 春闱 同样是连考3场 每场3天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会试发的榜称为 杏榜 取中者称为 贡士 贡士头名被称为 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4月的殿试 殿试只考一题 考的是对策 为期一天 录取名单称为 甲榜 又称 金榜 分为三甲 一甲只有三人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 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 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 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享受的待遇 给钱 给食 科举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 称 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 登龙门 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 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 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 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 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 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 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 登科后 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 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 还要经吏部考试 叫选试 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 没有选中的人要到边疆做节度使的幕僚 以期有机会来到京城 所以其实范进中举离当官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翰林院 在中国历史上 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 翰林院 翰林即文翰之林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 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社会地位优越 唐朝的张九龄 宋朝的苏轼 王安石 明朝的宋濂 方孝孺 张居正 晚清的曾国藩 李鸿章等等 皆是翰林中人 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殿试之后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 探花授编修 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 叫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 英宗以后 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 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成为养才储望之所 负责修书撰史 录书 起草诏书 为皇室成员侍读 担任科举考官 充经筵日讲 考选 教习庶吉士 稽查官学功课等职责 翰林地位清贵 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但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 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 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武举 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制度 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 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年 始置 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 特别是在清代 唐代武举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 考试科目有马射 步射 平射 马枪 负重摔跤等 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 还要考问军事策略 比如孙吴兵法 孙子 吴起 等 到了明朝时更改为 先之以谋略 次之以武艺 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 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 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 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明朝有臣主张设 将材武科 初场试武艺 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 刀 剑 戟 拳搏 击刺等法 二场试营阵 地雷 火药 战车等项 三场各就其兵法 天文 地理所熟悉者言之 显然易见 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 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 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 北宋徐徽言等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 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1 2 但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 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 从整个人类社会管理变迁过程来看 科举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 能力的培养 挑选 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逐级培养筛选 一一对比淘汰 为社会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 可比 可控 可重复 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 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 挑选 使用的 专业性 系统性 精确度及效率 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 成为现代公务员制度 中高考制度 科研程序中的实验组 对照组的核心程序 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 使用度最广 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 发展的 社会智商能力挑选 核心制度 也成为了全世界都复制拷贝执行的世界性文化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 不论士族 庶族都经科举入仕 确立了入仕机会平等的原则 上品无寒士 下品无世族 的旧传统被打破 它为平民百姓入仕以登上政治舞台 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机会和条件 可以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 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 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 贞观之治 康乾盛世 无不与此有关 从科举制走出的名相有 张居正 王安石 寇准 曾国藩 狄仁杰 姚崇等 即实现了自我的理想 有报效了国家 科举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 科举制传播到了日本 朝鲜 越南等国家 促进了这些国家封建发展 以及科教事业的进步 科举制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科举制度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 大一统 科举制的实施 把官吏选用大权集中于中央 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 它激励着人们发奋读书 耕读传家 十里之乡 不废诵读之声 成为文化的种子与理想 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用人制度上的血缘 地缘局限 确立了以文化为本位的标准 成为与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官本位 金本位并行的另一标准 科举的弊端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 科举制度创立后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的社会气象出现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也导致了中国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 时至今日 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 可见一斑 顾炎武曾说八股盛而 六经 微 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 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 一经考中 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 不仅走马夸官京都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且还能光宗耀祖 儒林外史 中 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取士的时代 姑爷今非昔比了 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 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 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刻 更揭示出士子热衷科举的广阔的社会土壤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 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 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在自己的人生前景上努力地把 白衣 变成 公卿 使得学校只为了科举而服务 死水一潭 学校教育也初步应试化 学校成为培养读书机器的绝佳地方 而非社会智慧的源头 科举选士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 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的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不仅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 日趋没落 弊端也越来越多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内容陈腐 形式僵化 唐宋时期科举注重辞赋 其弊在浮薄 明清时期科举重八股 其弊在僵化 科举制度重文轻理的弊病十分突出 由于考八股文 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 也使一些知识分子 无法在学术上 思想上进行创新 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也使一些优秀人才无法报国家 更多地向孔乙己一样的人穷困潦倒 也不会体力活 其结局必定是悲惨的 联系当前中国的实际 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 也不管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个体制 毕业的第一出路都是做公务员 既造成中国人才资源的浪费 也使得效率低下 举制度下形成的 读书 考试 做官 三部曲仍在作祟士人所感兴趣的基本为文科 算学 医学 天文学等学科地位低下 知识分子成年累月闭门读 四书 五经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将科学技术看作 奇技淫巧 嗤之以鼻 近代国家对国民的危害是很深的 学生读死书 知识面狭窄 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差 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科举制下八股取士同样是统治者加强思想专制的产物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也越来越突出 科举制的不公正性 科举录取的学子多为贵族和士族子弟 科举虽然为寒门学子指了一条道路 但是却没有给他们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说 科举也是统治阶级迷惑人心 加强对于国家控制的工具 其本质上还是属于贵族阶级的专制 下层百姓不得与闻 农村学生在受教育水平上与城市学生有着师资力量 教育环境 早期教育等等方面的差距 在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中 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随着高考制度的演变 超级学校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例如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就包揽了云南文理状元 黄冈中学 北京四中 这么在中国中学教育中呼风唤雨的高中 几乎垄断了当地的优秀师资以及学生资源 固然资源的分配的确应当有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