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2014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虚词系列练习(第3套)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罔不因势象形。(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不如因而厚遇之。(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9.因拔刀斫前奏案。( )10.相如因持璧却立( )11.于今无会因。( )12.蒙故业,因遗策。( )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因( )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 )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 )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 )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 )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 )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 )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 )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 )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文言虚词练习(十四)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设九宾礼于庭。(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4.业精于勤、荒于嬉。(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6.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 )8.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9.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0.燕王欲结于君。二、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 )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 )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 )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 )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 )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 )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 )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 )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 )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十五)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3.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4.与尔三矢。(伶官传序)( )5.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8.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10.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11.选贤与能。( )1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1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风水相吞吐。( )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 )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 )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 )!其4与( )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 )也,应使众6与( )其事,7与( )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 ),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身作则。(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此则寡人之罪也。(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欲速则不达。( )1名词,“准则、法则”;23副词,“就是、乃”;46连词,表承接,“就、那么”;7连词,表假设,“假使、如果”;8连词,表转折让步,“却、可是”。二、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 )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 )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 )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 )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 )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文言虚词练习(十七)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4.此三者,吾遗恨也。(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陈涉者,阳城人也。( )7.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8.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0.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1者( ),诗仙也。为当国2者( )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 ),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 )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 )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文言虚词练习(十八)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可以知之矣。(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余之力尚足以入。( )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2.顷之,烟炎张天。( )1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夫晋,何厌之有。( )19.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0.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 )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 )应。久3之( ),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 )助至南海,夸5之( )于唐僧:“此何难6之( )有?”唐僧曰:“汝7之( )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 )乎?”十三一 1句“依照、根据”; 2句动词,“依靠、凭借”; 35句动词,“趁着,趁此”; 6句“通过,经由”; 7、8句“因为,由于”; 9、10句“于是,就;因而”; 11句“原因,缘由,机缘”; 12句“沿袭,继续”。 二 1.介词,可译为“根据”。 2.动词,可译为“沿袭”。 3.名词,可译为“原因”。 4.介词,可译为“趁着”。 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介词,可译为“凭借”。 7.介词,可译为“经由”。 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十四一 1句“在,到”; 2句前“于”是“从”,后“于”是“比”; 3句“在方面,从中”; 4句介词,“由于”; 5、6、7句“向,对,对于”; 8句“被”; 9、10句“与,跟,同”。二 1.助词,放在居中或句首,凑足音节。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十五一 12通“欤”,表疑问,可译为“吗”; 3动词,“参加” 45动词,“给予”; 68动词,“亲附、结交”;9动词,“交往”; 10动词,“赞许、同意”;11通“举”,选举; 12介词,“给,替”; 1314介词,“比,和比较”; 1516动词,“等待”;1719介词,“同、跟”; 2021连词,“和、与”。二 1.动词,可译为“赞许”。 2.动词,可译为“给予”。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 4.介词,可译为“和”。5.动词,可译为“对付”。 6.动词,可译为“参与”。7.动词,可译为“结交”。 8.动词,可译为“帮助”。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十六一 1名词,“准则、法则”; 23副词,“就是、乃”; 46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7连词,表假设,“假使、如果”; 8连词,表转折让步,“却、可是”。二 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十七一 12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 34用在数词之后,“个、样”“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5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 68“者也”表判断,“者”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 910主语之后,表提顿,引出原因判断; 1112定语后置句,表提顿。二 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定语后置句,复指代词。十八一 12动词“到去”;3代词,“我”; 4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 56指示代词“这”;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ZARA快时尚供应链2025年快速响应与客户体验优化分析报告
- 安全培训的依据课件
- 2025年picc置管相关理论试题及答案
- 李桂亭农业昆虫学课件
- 家乡的美景与家乡人
- 新股东借款合同7篇
-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5以内的序数》微课件
- 小区室外工程施工承包合同3篇
-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课件
- 木材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时政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超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模板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形势与政策(2025春)》章节测试及答案(全国)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时事政治考试题库附有答案
- 医院不良事件培训课件
-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 2025年中级消控笔试题目及答案
- 环境反应工程导论课件
- 2024年中国防锈油行业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