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李仕才一、选择题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a. 维护市场稳定b. 防止贫富分化c. 控制城市规模d. 变革政府职能【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以及宋仁宗天圣七年政府出台的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都表明政府通过对官员买卖房屋行为的干预,来维护市场稳定,故答案为a项。b、c项不是政府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变革政府职能,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3、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墙头诗”a. 表达了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b. 直接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c. 讽刺了醉生梦死的南宋统治阶层d. 表明新型演出场所“瓦肆”出现【答案】c【解析】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没有体现“悲欢离合”,排除a;题干没有直接体现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b;“瓦肆”在北宋已经出现,且d项也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4、1944年美国独立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独立宣言是“民主主义的胜利宣言”,美国不仅要在国内追求民主,还在国际关系上主张“民主国家和一切民主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奴隶的世界”。该社论a. 认同美国战后国际合作的“领导者”地位b. 希望美国能促成战后中国和平局面的实现c. 主张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d. 表明中国试图在战后走美国式道路的愿望【答案】a【解析】“独立宣言是“民主主义的胜利宣言”,美国不仅要在国内追求民主”主要目的是美国同中国合作,a正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让美国成为领导者不符材料主旨,c错误;此时是抗战时期,b是抗战胜利后;d说法显然不符合事实。5、晚清时期某一画报刊记载说:“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中可以看出:a. 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 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c. 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d. 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可知西方的文明成果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所以答案选a。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6、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 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解决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大量剩余劳动力转他为比较固定的工商业者,并汹汹涌入城镇。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楼、茶肆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迅速壮大。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材料二长期以来,法国农村普遍的兼业现象使占地过少的农民勉强维生。1847年经济危机导致了农村家庭工业开始衰弱,而1830年以后工业迅速发展也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于是兼业行为逐渐被向城市移民所取代。从19世纪中期起,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在18301850年每年约有45万人离开农村;18561866年每年平均迭13万人。整理自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人口的基本流向,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中法两国人口流向的共同原因和本质区别。【答案】(1)流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影响: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了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带来城镇管理的复杂化和官僚队伍的壮大;提升了城镇物价和消费水平。(2)共同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本质区别:在法国,是工业革命引起的近代化大生产及人民思想观念变化的结果;在中国是传统的农村经济无法容纳更多劳动力的结果。【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量剩余劳动力转他为比较固定的工商业者,并汹汹涌入城镇”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解决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迅速壮大。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的信息归纳回答即可。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