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游褒禅山记.docx_第1页
17游褒禅山记.docx_第2页
17游褒禅山记.docx_第3页
17游褒禅山记.docx_第4页
17游褒禅山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疏通文字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山( ) 始舍于其址( ) 庐冢( ) 仆道( ) 有穴( )窈然( ) 好游者( ) 怠而欲出者( ) 咎其欲出者( )夫夷以近( ) 瑰怪( )无物以相之( )胜道( )王回深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与其址 褒之庐冢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 有穴窈然 其下平旷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有怠而欲出者 不出,火且尽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12)夫夷以近 (13)不随以止也 (14)而又不随以怠 (15)无物以相之 (1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一词多义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芷阳间行 传道授业解惑 于是废先王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文: 其文漫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过饰非 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往往有得 未得与项羽相见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胜: 何可胜道也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4.词类活用始舍於其址 名之曰“褒禅”。 有泉侧出 问其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其见愈奇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常在於险远 后世之谬其传 5.解释下列加点虚词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质于齐,兵乃出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其: 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 相: 无物以相之 悔相道之不察也 儿已薄禄相 及时相遣归 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古今异义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副词,十分,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另提一事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基数词,国庆节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 ;今义:就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在某方面有较深学问的人7.翻译下列句子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奶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2课时:游记结构即事明理、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缜密谨严1.根据思维导图提示,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结构。中心论点:2.李扶九的古文笔法百篇对游褒禅山记的评论是:“在记体则为别行一路。”王安石在上人书中写道:“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就是说,王安石的行文追求语言上平淡质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显得精简明了,遣词造句,讲究用词精当,思维逻辑滴水不漏,层层推进。试从第二段举出一例,说明游褒禅山记“别行一格”的记叙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试从三、四段举出一例,说明游褒禅山记用词精当、思维逻辑严密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案请参阅人弃我取,别行一路从思维的角度评析游褒禅山记一文)3. 游褒禅山记中的人文因素探究。王安石生平简介:二十二岁进士及第,授淮南节度判官。1047年调任鄞县县令,在境内推行“青苗法”并取得了成效。1051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1054年,辞职回家探亲,途经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忆形式写下游褒禅山记。1055年复出任职。1058年呈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简称万言书),对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问题和改革方向作了一个总的考察论析。之后一段时间宦海起伏,到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1069年,任参知政事,开始熙宁变法。思考:借助王安石的生平简介,游褒禅山记是要借助记游抒发什么感想和志向呢?游褒禅山记与王安石变法思想之间的联系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三段,这也是全文最精彩的论段。这段议论之前有些铺垫,即自己因为随“怠而欲出者”导致“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等出来以后自己有所“悔”。这次简单的游玩经历对作者的触动还是挺大的,因而在作者笔下,短短的几百字中出现了三个“悔”字(“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三个“悔”字触目惊心,如若在政治改革中自己也轻易地“随”,那“悔”之深至矣。所以,有所反思的王安石将这教训写下来,以勉励自己今后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 “悔”的意义深远。在精彩的议论段中,他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开头展开了议论,在这里,王安石把人分成两类,并且认为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到达“险远”之境。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即树立雄心壮志;必须要有“力”,即具备足够的能力,还必须要有“物以相之”,即争取到外物的帮助。在“志”“力” “物”三者的关系中,作者强调了“有志”的重要性。意气风华、立志高远的王安石所要进行的变法内容不就像旅行家探寻“尝在于险远”的“奇伟瑰怪”吗?王安石的“志”,不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繁荣、百姓安康吗?这个“志”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这也是王安石一生不断所追求的政治理想。王安石的“力”即能力不仅体现在年少得志,二十二岁就进士及第,而且在为官方面也是非常出色,在担任鄞县县令的三年时间里,为改变鄞县人民的生存环境,他兴修水利,治理农桑;兴办学校,民习礼乐。他在鄞县实行了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即“贷谷于民”,就是在贫苦农民于青黄不接之时,可向政府借贷粮食,到收获之时以低息偿还,这不仅缓解广大农民受饥饿逼迫的困苦,且使政府粮仓得到以陈换新。这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雏形。可以说王安石以鄞县为试验田进行了他改革的初步设想并加以落实,并且效果挺好,这是他能力的体现。王安石要变法还必须有“物以相之”。这里的“物”当然包括时人的支持以及皇帝的赞许。可是现在,即使他具备了变法的能力,当时的宋仁宗也不支持他,时人也多有反对,他也只是一介小官。这是让他很困惑,很痛苦的地方。作为一位有长远眼光和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他没有消沉下去,他在骐骥在霜野中写到的“人枥闻秋风,悲鸣思长道”,强烈地传导出作为一个政治家希望一展雄才的心态,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以这篇文章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