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案中图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doc_第1页
旅游地理学案中图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doc_第2页
旅游地理学案中图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doc_第3页
旅游地理学案中图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doc_第4页
旅游地理学案中图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第二课时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了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3. 通过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4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及严峻性,增强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重点难点本节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面临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本节教学难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教学指导在介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必修教材已就某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学生对这些问题都已经熟知,在这里应按照课标的学习目标要求,归纳得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整理的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部分,图1-2-7直观反映了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该图总结气温的变化特点,然后让学生结合图1-2-9“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分组讨论后面的两个思考题,最后,让学生分析教材图1-2-8乞力马扎罗山冰川面积的变化,分析其原因,从而引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并让学生必修一的知识列举其他危害。可让学生讨论课程内容一。“酸雨”和“臭氧层空洞”这部分预习时也要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从图中分析他们的形成和危害,并结合阅读材料“酸雨的越境污染”让学生理解酸雨也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完成课程内容二对于生态破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搜集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数据资料,结合资料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更直观的理解,尤其是结合数据说明他们的危害性,让学生能够增强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可让学生探究课程内容三。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一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概念:地球(1)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气温变化的特点:呈略有波动的逐步(2)上升 趋势。危害:冰川融化、(3)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酸雨污染 概念:pH值小于(4)5.6的大气降水。 三大酸雨区:欧洲、(5)北美、中国。 危害:使水体(6)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7)森林生产力下降,(8)土壤酸度增加,腐蚀(9)建筑物 等。臭氧层破坏 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11)氟氯烃,可以通过作用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12)白内障的危险,也使海洋(13)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海洋生物难以生存。二生态破坏 生物物种锐减:原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14)滥砍滥发以及(15)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危害: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16)平衡,危害无法估计。 水土流失: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 危害:耕地越来越(17)贫瘠;水库、湖泊淤积,抬高(18)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19)洪涝灾害。 土地荒漠化: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20)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1 什么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答案: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不受国家疆界限制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2 读图1-2-9分析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可归纳为几类?答案:牲畜的反刍或呼吸,工厂和电厂及交通工具燃烧矿物能源、焚烧固体废弃物,树木燃烧森林破坏,农业活动等。此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3 试举2-3例说明全球变暖的危害答案:两极和高山冰川融化,雪线下降,海平面上升,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荒漠化严重等4 什么是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答案: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酸雨可以使湖泊、河流等水体酸化,对鱼类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等。5 臭氧层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答案:臭氧层破坏会使适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对野生动物、野外动物的牲畜都有类似的危害;也会使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特别是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的幼体将难以生存。6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案:生态破坏包括生物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课堂预习导学问题层次化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先让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是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然后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相关内容,以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完成知识体系图解的填空内容,并提炼出本课时的主干,构建本课时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回答课堂预习交流的问题。回答第1题应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涵义;第2题要读图分析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并加以归类;第3、4、5题着重理解全球变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第6题是让学生了解主要的生态破坏问题的种类。第二学习时间【新知学习】不议不讲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视频,然后设问导入课程内容一。哥本哈根会议简介: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人类目前面临哪些主要环境问题?他们有何危害?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这节课。课程内容一:全球气候变暖互动探究看哥本哈根会议的简介分析:1、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答案:全球气候变暖2、该问题为什么会如此引人关注?答案:该问题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它带来的危害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它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海平面上升、干旱加剧、全球气候异常等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减缓该环境问题做些什么?答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产品;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倡节俭,节约能源;爱护绿地,多植树造林等。4、人类目前还面临着哪些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呢?答案:酸雨、臭氧层空洞等概括整理用结构图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课程内容一:全球气候变暖本课程内容现实性强,联系热点,学生兴趣高,可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逐题抢答的方式教学,最好老师根据情况对每个小题赋分,以有利于评价。1 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该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二是其危害的程度。2 解决全球变暖的措施也要从人为原因上分析: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绿化面积,减少森林破坏。在分析措施时还要注意角度,个人行为要从生活小处入手,而政府国家行为要从宏观措施分析,例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等等。课程内容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互动探究请同学们看教材P16案例研究英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思考:1.英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答案:国家制定减排目标;税收调节;建设节能建筑;发展绿色能源。2.这些措施主要为了针对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哪个原因制定的?答案:二氧化碳的排放3.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温室气体进行回收利用;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开展国际合作等。概括整理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的脉络图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课程内容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本部分为案例研究内容,是对课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课程内容的难度不大,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制定解决全球变暖的措施要针对产生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来制定措施。课程内容三:酸雨污染互动探究读下面的漫画,思考1 漫画中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产生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酸雨污染 产生酸雨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NOX和SOX等酸性气体所致2 图中显示了该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答案:使湖泊、河流等水体酸化,威胁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腐蚀树木,毁坏森林。3 该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请说明原因。答案:由于形成酸雨的酸性气体会随着大气环流、风等扩散,形成跨国界的污染,因而成为一种全球性环境问题。概括整理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课程内容三:酸雨污染本课程内容以漫画作为情景,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学时亦可采用分组讨论-逐题抢答的方式。本课程内容的重点是酸雨污染的危害,可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归纳总结,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酸雨污染的全球性,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分析。课程内容四:生态破坏问题互动探究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 0005 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材料二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 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270万公顷,这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极大的损失。材料三 截至2004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746,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12。与1999年相比,分别减少379万平方千米和6 416平方千米。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具(施、庆)1 请说明上面材料中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答案:材料一说明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材料二说明了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材料三是荒漠化问题严重。他们都是生态破坏问题。2 造成材料一中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对野生生物的滥砍滥杀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 试分析材料二中的环境问题对河湖的危害。答案:水土流失会造成泥沙进入河湖,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升,造成洪涝灾害,还会阻塞航道,影响航运。4 材料四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地区,为什么答案:西北地区,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多大风,多沙质沉积物;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工矿交通建设等。概括整理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危害列表如下: 主要表现 原 因 危 害生物物种锐减滥砍乱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不断灭绝,生物多样性遭破坏,食物链断裂,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大规模地破坏森林土地贫瘠,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土地荒漠化多数是因不合理的利用土地造成 (土地退化)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课程内容四:生态破坏问题本课程内容是对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三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分组讨论,抢答计分的方式展示。在本部分教学,老师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课程达标检测能力具体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解析: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的变化。气候变暖会使我国西部山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冰雪总量锐减。答案:D5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B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C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快的D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解析: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并不是说地球物种的灭绝完全是有人类活动造成的。答案:B读图2“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35题。3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土壤侵蚀问题、森林破坏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森林破坏问题、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森林破坏问题 D沙漠化问题、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土壤侵蚀问题解析: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图中的撒哈拉地区、西亚、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应为沙漠化问题;主要分布于西欧,应为酸雨问题;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地区、我国的东北和东南地区,应为森林破坏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应为土壤侵蚀问题。答案:B4与图中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尾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解析:环境问题为酸雨,污染物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NOX和SOX等酸性气体,而建筑工地的扬尘没有这种污染物,所以与图中环境问题无关。答案:D5图中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解析:图中环境问题为沙漠化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有沙质沉积物。答案:C6读右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若按照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属于 的环境问题。(2)图中伞表示的是 ,它主要分布在大气层的 层,其主要作用是 。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3)图示环境问题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臭氧层的破坏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环境问题。答案:(1)(南极上空)臭氧层受到破坏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2)臭氧层 平流层 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3)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患皮肤癌的机会增多),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气温升高、干旱面积增大、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三学习时间【课程训练】不练不讲思维拓展训练基础测评(8+2)一、选择题:1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 A环境污染 B人口增长过快 C生态破坏 D资源短缺解析: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总的来说,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他们都属于环境污染。答案:A2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的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矿产资源的减少解析:环境问题的种类很多,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是生态破坏问题,矿产资源的减少是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全球变暖则是由于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答案:B2008年7月1 4日新华网 南极半岛气温升高,暴雨骤增,已严重威胁企鹅繁殖,数以万计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因羽翼未成,被大雨淋倒,全身湿透,很快冻死。科学家认为,若暴雨天气持续,阿德利企鹅数目可能大减八成,甚至在1 0年内绝种。据此,回答36题3材料中所述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酸雨 C全球变暖D臭氧层空洞解析:根据材料中提到南极半岛气温升高可知,该环境问题为全球气候变瑷。答案:C4材料中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地壳的抬升 C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 D气候冷暖干湿变化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答案:C5下列现象中,与该环境问题有关的是 ( ) 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 B C D解析:全球变暖会使高山冰川融化,从而使天山博格达峰雪线升高而不是降低,会使东海的水温升高而出现南海的鱼种,使华北地区的温度升高而导致树木的生长期提前,还会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增加。答案:A6材料反映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以采用下列对策缓解的是(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大面积植树造林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 B C D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因而一方面要改变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燃料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加快对过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答案:D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7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C臭氧层空洞 D扬尘解析: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除产生一般意义的环境污染外,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学生如果掌握各种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该厂排出的废气,可顺利确定答案。答案:B8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解析:意在通过实例加深考生对清洁生产的理解,尤其改变考生可能形成的“清洁生产是无污染生产”的认识。正确选项为D。答案:D9读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 。把PH值小于4.5的地区称为 区。(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煤、 、 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 等酸性气体所致。(3)下述各国中,酸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的国家名称填在横线上):A西班牙 B意大利 C冰岛 D瑞典 E爱尔兰 F德国(4)我国是一个以 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90来自 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 型酸雨。(5)酸雨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6)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 和 的排放。例如,我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发展洁净 技术,清洁 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分类和危害,同时还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答案:(1)酸雨 重酸雨 (2)石油 天然气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氧化氮 (3)瑞典 德国 (4)煤 煤 硫酸 (5)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 (6)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煤燃烧10根据下表4-2-5和图4-2-6,回答问题。温室气体工业化之前浓度(19701980年)现在浓度(1990年)年增量在大气中衰变时间(年)CO22.8106ml/L2.8106ml/L1.6106ml/L50200甲烷7.9107ml/L1.72106ml/L1.5108ml/L10N2O2.88106ml/L3.10104ml/L8107ml/L150氟里昂1102.80104ml/L1.0105ml/L65氟里昂1207.02.8106ml/L130表4-2-5图4-2-6(1)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对环境的危害为: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有: , 。(3)请你提出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人类主要应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4)表格中CO2浓度的变化会使图2中C部分 (增大或缩小)。解析:本题考查了主要污染物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及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答案:1(1)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2)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的溶解(岩石的风化)(3)减少和停止含碳燃料的使用,大力开发新能源,保护现在森林,大力植树造林。(4)增大探究创新一、选择题据专家预测,因全球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回答1112题1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增加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解析:据图可知,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耕地,只淹没坦途,海平面上升会导致部分港口基础设施被淹没。答案:A1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A臭氧层破坏 B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解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和毁林。答案:C“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所造成;5是由于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据此回答1314题。1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