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考试题.doc_第1页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doc_第2页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doc_第3页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doc_第4页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的应用,人与地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灾害 2健康 3能源 4气候 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性:渐发性:过渡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特定地质空间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建材、土地、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已知推断未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 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 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井工煤矿开采必须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群发性:系统反馈,多种响应 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 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 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 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破坏土地:(2)边坡失稳:(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溶、裂隙水害区;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1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量、涌水滞后 地表水:渗透补给、灌入补给 地下水:取决于含水层的孔隙度 老空水:采空区积水。2 通道:构造裂隙带; 岩溶塌陷与“天窗”;陷落柱;采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水害的直接或间接诱因矿山压力; 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九章140条 矿井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 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 :1丘陵地带塌陷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华东等地区的大部分和华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岩体移动,在地表表现为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倾斜、弯曲和水平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值的大小和变形特征,自移动盆地中心向边缘分为3个区:1)均匀下沉区(中部区)。2)移动区(危险变形区)。3)轻微变形区。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地表沉陷规律是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平、缓倾斜煤层以及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的分布规律;沉陷稳定后(又称静态)及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又称动态)的分布规律等。采煤塌陷与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采深、采厚、上覆岩层厚度和性质、松散层厚度、开采方式等有密关系。 在采深和采厚的比值大于30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小(一般小于30)或具有较大的地质构造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将是不连续的,没有严格的规律性,地表可能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塌陷坑、急倾斜、倾斜及浅部缓倾斜煤层的开采均可出现塌陷坑,但多出现于急倾斜煤层开采。倾斜和浅层缓倾斜煤层开采,在地表有非连续性破坏时,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在采深小或采厚大时,房柱式采煤、硐室式水力采煤或长壁式采煤(采厚不一致时)也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采煤塌陷的稳定性评价的五个因子:1 开采年限 2 深厚比 3 顶板稳定性 4 小煤窑密度 5 高程变化减轻地表沉陷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合理的采煤方式和顶板管理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又称采空区处理技术,目前有充填法、垮落法、顶板缓慢下沉法和条带开采法等。矿井瓦斯:在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从煤层煤岩围岩,采空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煤与瓦斯突出包括突出、压出、倾出。瓦斯第一个拐点在长焰煤开始阶段,相当于Romax=0.6%,该拐点与第一次煤化作用跃变相吻合,第二拐点在Romax约为1.3%影响瓦斯吸附量的主要因子:1 瓦斯压力的影响;2 温度的影响;3 瓦斯性质的影响;4煤化程度的影响;煤岩成分的影响。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1 含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2煤系的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 3煤层特征及赋存状态 4地质构造 5 煤化程度煤与瓦斯突出预测:1 突出预测分类 2 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3 回采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4 防突措施效果的检测方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1 石门揭煤工作面可采用D、K综合指标法;2煤巷掘进工作面可采用R指标法或初速度法;3对于压出型突出可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4地质动力区划 5电磁波透视 6开发瓦斯动态管理平台煤炭自燃火灾又称内因火灾,它是煤炭自身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吸氧、氧化、发热)聚积热量,导致燃烧而形成的火灾,又称自然发火。煤炭自燃的特点:1具有比较明显的征兆,易于早期发现。2火源隐蔽。煤炭自燃发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煤的自燃火灾必须具有以下3个基本条件: (1)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存在; (2)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进程不断地发展; (3)蓄热条件。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一是准备期,又称潜伏期;二是自热期,最后进入燃烧期。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1煤岩成分 2煤化程度 3煤的还原性 4地质因素 5开采方法煤炭自燃火灾的预测预报:外部征兆: (1)临近自燃区的巷道风流中出现雾气,帮壁和支架上出现汗珠;(2)水分凝聚,出现火灾气体,人能闻到汽油味;(3)水分凝聚,汽油味更加强烈,能闻到与树脂相仿的芳香气味,感觉到巷道内气温较高。(4)巷道风流中出现窒息性气体,使人感到闷热,并有比较强烈的烧焦气味 (5)巷道内烧焦气味更强烈,同时存在上述其它的外部征兆;(6)巷道内出现烟雾,并伴随着明火或灼红的煤炭。煤炭自燃火灾的防治手段:1 挖除可燃物 2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 隔离火源 4 阻化剂灭火煤矸石山自燃的燃烧程度可以分为3个带:燃尽带 、燃烧带、未燃带煤矸石山自燃的污染:1 CO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 SO2和H2S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煤矸石山爆炸。煤矸石山爆炸的防治手段:1 正确堆放 2 拣选黄铁矿,回收低热值煤 3 大力提倡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矸石山自燃灭火方法有覆盖法、表面浇灌法与注浆法。煤矿地质环境的修复要做到自然来源、自然通道和自然归宿。 原则有:生态修复优先的原则、跨学科集成的原则、统筹规划原则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的应用,人与地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灾害 2健康 3能源 4气候 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性:渐发性:过渡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特定地质空间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建材、土地、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已知推断未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 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 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井工煤矿开采必须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群发性:系统反馈,多种响应 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 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 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 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破坏土地:(2)边坡失稳:(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溶、裂隙水害区;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1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量、涌水滞后 地表水:渗透补给、灌入补给 地下水:取决于含水层的孔隙度 老空水:采空区积水。2 通道:构造裂隙带; 岩溶塌陷与“天窗”;陷落柱;采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水害的直接或间接诱因矿山压力; 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九章140条 矿井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 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 :1丘陵地带塌陷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华东等地区的大部分和华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岩体移动,在地表表现为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倾斜、弯曲和水平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值的大小和变形特征,自移动盆地中心向边缘分为3个区:1)均匀下沉区(中部区)。2)移动区(危险变形区)。3)轻微变形区。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地表沉陷规律是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平、缓倾斜煤层以及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的分布规律;沉陷稳定后(又称静态)及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又称动态)的分布规律等。采煤塌陷与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采深、采厚、上覆岩层厚度和性质、松散层厚度、开采方式等有密关系。 在采深和采厚的比值大于30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小(一般小于30)或具有较大的地质构造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将是不连续的,没有严格的规律性,地表可能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塌陷坑、急倾斜、倾斜及浅部缓倾斜煤层的开采均可出现塌陷坑,但多出现于急倾斜煤层开采。倾斜和浅层缓倾斜煤层开采,在地表有非连续性破坏时,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在采深小或采厚大时,房柱式采煤、硐室式水力采煤或长壁式采煤(采厚不一致时)也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采煤塌陷的稳定性评价的五个因子:1 开采年限 2 深厚比 3 顶板稳定性 4 小煤窑密度 5 高程变化减轻地表沉陷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合理的采煤方式和顶板管理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又称采空区处理技术,目前有充填法、垮落法、顶板缓慢下沉法和条带开采法等。矿井瓦斯:在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从煤层煤岩围岩,采空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煤与瓦斯突出包括突出、压出、倾出。瓦斯第一个拐点在长焰煤开始阶段,相当于Romax=0.6%,该拐点与第一次煤化作用跃变相吻合,第二拐点在Romax约为1.3%影响瓦斯吸附量的主要因子:1 瓦斯压力的影响;2 温度的影响;3 瓦斯性质的影响;4煤化程度的影响;煤岩成分的影响。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1 含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2煤系的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 3煤层特征及赋存状态 4地质构造 5 煤化程度煤与瓦斯突出预测:1 突出预测分类 2 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3 回采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4 防突措施效果的检测方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1 石门揭煤工作面可采用D、K综合指标法;2煤巷掘进工作面可采用R指标法或初速度法;3对于压出型突出可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4地质动力区划 5电磁波透视 6开发瓦斯动态管理平台煤炭自燃火灾又称内因火灾,它是煤炭自身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吸氧、氧化、发热)聚积热量,导致燃烧而形成的火灾,又称自然发火。煤炭自燃的特点:1具有比较明显的征兆,易于早期发现。2火源隐蔽。煤炭自燃发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煤的自燃火灾必须具有以下3个基本条件: (1)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存在; (2)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进程不断地发展; (3)蓄热条件。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一是准备期,又称潜伏期;二是自热期,最后进入燃烧期。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1煤岩成分 2煤化程度 3煤的还原性 4地质因素 5开采方法煤炭自燃火灾的预测预报:外部征兆: (1)临近自燃区的巷道风流中出现雾气,帮壁和支架上出现汗珠;(2)水分凝聚,出现火灾气体,人能闻到汽油味;(3)水分凝聚,汽油味更加强烈,能闻到与树脂相仿的芳香气味,感觉到巷道内气温较高。(4)巷道风流中出现窒息性气体,使人感到闷热,并有比较强烈的烧焦气味 (5)巷道内烧焦气味更强烈,同时存在上述其它的外部征兆;(6)巷道内出现烟雾,并伴随着明火或灼红的煤炭。煤炭自燃火灾的防治手段:1 挖除可燃物 2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 隔离火源 4 阻化剂灭火煤矸石山自燃的燃烧程度可以分为3个带:燃尽带 、燃烧带、未燃带煤矸石山自燃的污染:1 CO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 SO2和H2S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煤矸石山爆炸。煤矸石山爆炸的防治手段:1 正确堆放 2 拣选黄铁矿,回收低热值煤 3 大力提倡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矸石山自燃灭火方法有覆盖法、表面浇灌法与注浆法。煤矿地质环境的修复要做到自然来源、自然通道和自然归宿。 原则有:生态修复优先的原则、跨学科集成的原则、统筹规划原则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的应用,人与地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灾害 2健康 3能源 4气候 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性:渐发性:过渡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特定地质空间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建材、土地、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已知推断未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 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 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井工煤矿开采必须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群发性:系统反馈,多种响应 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 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 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 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破坏土地:(2)边坡失稳:(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溶、裂隙水害区;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1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量、涌水滞后 地表水:渗透补给、灌入补给 地下水:取决于含水层的孔隙度 老空水:采空区积水。2 通道:构造裂隙带; 岩溶塌陷与“天窗”;陷落柱;采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水害的直接或间接诱因矿山压力; 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九章140条 矿井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 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 :1丘陵地带塌陷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华东等地区的大部分和华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岩体移动,在地表表现为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倾斜、弯曲和水平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值的大小和变形特征,自移动盆地中心向边缘分为3个区:1)均匀下沉区(中部区)。2)移动区(危险变形区)。3)轻微变形区。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地表沉陷规律是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平、缓倾斜煤层以及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的分布规律;沉陷稳定后(又称静态)及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又称动态)的分布规律等。采煤塌陷与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采深、采厚、上覆岩层厚度和性质、松散层厚度、开采方式等有密关系。 在采深和采厚的比值大于30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小(一般小于30)或具有较大的地质构造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将是不连续的,没有严格的规律性,地表可能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塌陷坑、急倾斜、倾斜及浅部缓倾斜煤层的开采均可出现塌陷坑,但多出现于急倾斜煤层开采。倾斜和浅层缓倾斜煤层开采,在地表有非连续性破坏时,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在采深小或采厚大时,房柱式采煤、硐室式水力采煤或长壁式采煤(采厚不一致时)也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采煤塌陷的稳定性评价的五个因子:1 开采年限 2 深厚比 3 顶板稳定性 4 小煤窑密度 5 高程变化减轻地表沉陷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合理的采煤方式和顶板管理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又称采空区处理技术,目前有充填法、垮落法、顶板缓慢下沉法和条带开采法等。矿井瓦斯:在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从煤层煤岩围岩,采空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煤与瓦斯突出包括突出、压出、倾出。瓦斯第一个拐点在长焰煤开始阶段,相当于Romax=0.6%,该拐点与第一次煤化作用跃变相吻合,第二拐点在Romax约为1.3%影响瓦斯吸附量的主要因子:1 瓦斯压力的影响;2 温度的影响;3 瓦斯性质的影响;4煤化程度的影响;煤岩成分的影响。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1 含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2煤系的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 3煤层特征及赋存状态 4地质构造 5 煤化程度煤与瓦斯突出预测:1 突出预测分类 2 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3 回采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4 防突措施效果的检测方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1 石门揭煤工作面可采用D、K综合指标法;2煤巷掘进工作面可采用R指标法或初速度法;3对于压出型突出可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4地质动力区划 5电磁波透视 6开发瓦斯动态管理平台煤炭自燃火灾又称内因火灾,它是煤炭自身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吸氧、氧化、发热)聚积热量,导致燃烧而形成的火灾,又称自然发火。煤炭自燃的特点:1具有比较明显的征兆,易于早期发现。2火源隐蔽。煤炭自燃发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煤的自燃火灾必须具有以下3个基本条件: (1)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存在; (2)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进程不断地发展; (3)蓄热条件。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一是准备期,又称潜伏期;二是自热期,最后进入燃烧期。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1煤岩成分 2煤化程度 3煤的还原性 4地质因素 5开采方法煤炭自燃火灾的预测预报:外部征兆: (1)临近自燃区的巷道风流中出现雾气,帮壁和支架上出现汗珠;(2)水分凝聚,出现火灾气体,人能闻到汽油味;(3)水分凝聚,汽油味更加强烈,能闻到与树脂相仿的芳香气味,感觉到巷道内气温较高。(4)巷道风流中出现窒息性气体,使人感到闷热,并有比较强烈的烧焦气味 (5)巷道内烧焦气味更强烈,同时存在上述其它的外部征兆;(6)巷道内出现烟雾,并伴随着明火或灼红的煤炭。煤炭自燃火灾的防治手段:1 挖除可燃物 2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 隔离火源 4 阻化剂灭火煤矸石山自燃的燃烧程度可以分为3个带:燃尽带 、燃烧带、未燃带煤矸石山自燃的污染:1 CO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 SO2和H2S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煤矸石山爆炸。煤矸石山爆炸的防治手段:1 正确堆放 2 拣选黄铁矿,回收低热值煤 3 大力提倡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矸石山自燃灭火方法有覆盖法、表面浇灌法与注浆法。煤矿地质环境的修复要做到自然来源、自然通道和自然归宿。 原则有:生态修复优先的原则、跨学科集成的原则、统筹规划原则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的应用,人与地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灾害 2健康 3能源 4气候 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性:渐发性:过渡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特定地质空间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建材、土地、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已知推断未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 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 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井工煤矿开采必须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群发性:系统反馈,多种响应 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 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 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 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破坏土地:(2)边坡失稳:(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溶、裂隙水害区;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1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量、涌水滞后 地表水:渗透补给、灌入补给 地下水:取决于含水层的孔隙度 老空水:采空区积水。2 通道:构造裂隙带; 岩溶塌陷与“天窗”;陷落柱;采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水害的直接或间接诱因矿山压力; 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九章140条 矿井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 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 :1丘陵地带塌陷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华东等地区的大部分和华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岩体移动,在地表表现为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倾斜、弯曲和水平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值的大小和变形特征,自移动盆地中心向边缘分为3个区:1)均匀下沉区(中部区)。2)移动区(危险变形区)。3)轻微变形区。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地表沉陷规律是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平、缓倾斜煤层以及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的分布规律;沉陷稳定后(又称静态)及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又称动态)的分布规律等。采煤塌陷与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采深、采厚、上覆岩层厚度和性质、松散层厚度、开采方式等有密关系。 在采深和采厚的比值大于30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小(一般小于30)或具有较大的地质构造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将是不连续的,没有严格的规律性,地表可能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塌陷坑、急倾斜、倾斜及浅部缓倾斜煤层的开采均可出现塌陷坑,但多出现于急倾斜煤层开采。倾斜和浅层缓倾斜煤层开采,在地表有非连续性破坏时,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在采深小或采厚大时,房柱式采煤、硐室式水力采煤或长壁式采煤(采厚不一致时)也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采煤塌陷的稳定性评价的五个因子:1 开采年限 2 深厚比 3 顶板稳定性 4 小煤窑密度 5 高程变化减轻地表沉陷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合理的采煤方式和顶板管理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又称采空区处理技术,目前有充填法、垮落法、顶板缓慢下沉法和条带开采法等。矿井瓦斯:在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从煤层煤岩围岩,采空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煤与瓦斯突出包括突出、压出、倾出。瓦斯第一个拐点在长焰煤开始阶段,相当于Romax=0.6%,该拐点与第一次煤化作用跃变相吻合,第二拐点在Romax约为1.3%影响瓦斯吸附量的主要因子:1 瓦斯压力的影响;2 温度的影响;3 瓦斯性质的影响;4煤化程度的影响;煤岩成分的影响。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1 含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2煤系的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 3煤层特征及赋存状态 4地质构造 5 煤化程度煤与瓦斯突出预测:1 突出预测分类 2 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3 回采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4 防突措施效果的检测方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1 石门揭煤工作面可采用D、K综合指标法;2煤巷掘进工作面可采用R指标法或初速度法;3对于压出型突出可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4地质动力区划 5电磁波透视 6开发瓦斯动态管理平台煤炭自燃火灾又称内因火灾,它是煤炭自身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吸氧、氧化、发热)聚积热量,导致燃烧而形成的火灾,又称自然发火。煤炭自燃的特点:1具有比较明显的征兆,易于早期发现。2火源隐蔽。煤炭自燃发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煤的自燃火灾必须具有以下3个基本条件: (1)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存在; (2)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进程不断地发展; (3)蓄热条件。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一是准备期,又称潜伏期;二是自热期,最后进入燃烧期。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1煤岩成分 2煤化程度 3煤的还原性 4地质因素 5开采方法煤炭自燃火灾的预测预报:外部征兆: (1)临近自燃区的巷道风流中出现雾气,帮壁和支架上出现汗珠;(2)水分凝聚,出现火灾气体,人能闻到汽油味;(3)水分凝聚,汽油味更加强烈,能闻到与树脂相仿的芳香气味,感觉到巷道内气温较高。(4)巷道风流中出现窒息性气体,使人感到闷热,并有比较强烈的烧焦气味 (5)巷道内烧焦气味更强烈,同时存在上述其它的外部征兆;(6)巷道内出现烟雾,并伴随着明火或灼红的煤炭。煤炭自燃火灾的防治手段:1 挖除可燃物 2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 隔离火源 4 阻化剂灭火煤矸石山自燃的燃烧程度可以分为3个带:燃尽带 、燃烧带、未燃带煤矸石山自燃的污染:1 CO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 SO2和H2S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煤矸石山爆炸。煤矸石山爆炸的防治手段:1 正确堆放 2 拣选黄铁矿,回收低热值煤 3 大力提倡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矸石山自燃灭火方法有覆盖法、表面浇灌法与注浆法。煤矿地质环境的修复要做到自然来源、自然通道和自然归宿。 原则有:生态修复优先的原则、跨学科集成的原则、统筹规划原则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的应用,人与地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灾害 2健康 3能源 4气候 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性:渐发性:过渡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特定地质空间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建材、土地、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已知推断未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 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 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井工煤矿开采必须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群发性:系统反馈,多种响应 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 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 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 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破坏土地:(2)边坡失稳:(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溶、裂隙水害区;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1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量、涌水滞后 地表水:渗透补给、灌入补给 地下水:取决于含水层的孔隙度 老空水:采空区积水。2 通道:构造裂隙带; 岩溶塌陷与“天窗”;陷落柱;采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水害的直接或间接诱因矿山压力; 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九章140条 矿井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 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 :1丘陵地带塌陷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华东等地区的大部分和华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岩体移动,在地表表现为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倾斜、弯曲和水平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值的大小和变形特征,自移动盆地中心向边缘分为3个区:1)均匀下沉区(中部区)。2)移动区(危险变形区)。3)轻微变形区。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地表沉陷规律是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平、缓倾斜煤层以及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的分布规律;沉陷稳定后(又称静态)及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又称动态)的分布规律等。采煤塌陷与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采深、采厚、上覆岩层厚度和性质、松散层厚度、开采方式等有密关系。 在采深和采厚的比值大于30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小(一般小于30)或具有较大的地质构造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时空上将是不连续的,没有严格的规律性,地表可能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塌陷坑、急倾斜、倾斜及浅部缓倾斜煤层的开采均可出现塌陷坑,但多出现于急倾斜煤层开采。倾斜和浅层缓倾斜煤层开采,在地表有非连续性破坏时,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在采深小或采厚大时,房柱式采煤、硐室式水力采煤或长壁式采煤(采厚不一致时)也会在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采煤塌陷的稳定性评价的五个因子:1 开采年限 2 深厚比 3 顶板稳定性 4 小煤窑密度 5 高程变化减轻地表沉陷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合理的采煤方式和顶板管理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又称采空区处理技术,目前有充填法、垮落法、顶板缓慢下沉法和条带开采法等。矿井瓦斯:在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从煤层煤岩围岩,采空区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煤与瓦斯突出包括突出、压出、倾出。瓦斯第一个拐点在长焰煤开始阶段,相当于Romax=0.6%,该拐点与第一次煤化作用跃变相吻合,第二拐点在Romax约为1.3%影响瓦斯吸附量的主要因子:1 瓦斯压力的影响;2 温度的影响;3 瓦斯性质的影响;4煤化程度的影响;煤岩成分的影响。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1 含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2煤系的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 3煤层特征及赋存状态 4地质构造 5 煤化程度煤与瓦斯突出预测:1 突出预测分类 2 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3 回采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4 防突措施效果的检测方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1 石门揭煤工作面可采用D、K综合指标法;2煤巷掘进工作面可采用R指标法或初速度法;3对于压出型突出可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4地质动力区划 5电磁波透视 6开发瓦斯动态管理平台煤炭自燃火灾又称内因火灾,它是煤炭自身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吸氧、氧化、发热)聚积热量,导致燃烧而形成的火灾,又称自然发火。煤炭自燃的特点:1具有比较明显的征兆,易于早期发现。2火源隐蔽。煤炭自燃发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煤的自燃火灾必须具有以下3个基本条件: (1)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存在; (2)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进程不断地发展; (3)蓄热条件。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一是准备期,又称潜伏期;二是自热期,最后进入燃烧期。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1煤岩成分 2煤化程度 3煤的还原性 4地质因素 5开采方法煤炭自燃火灾的预测预报:外部征兆: (1)临近自燃区的巷道风流中出现雾气,帮壁和支架上出现汗珠;(2)水分凝聚,出现火灾气体,人能闻到汽油味;(3)水分凝聚,汽油味更加强烈,能闻到与树脂相仿的芳香气味,感觉到巷道内气温较高。(4)巷道风流中出现窒息性气体,使人感到闷热,并有比较强烈的烧焦气味 (5)巷道内烧焦气味更强烈,同时存在上述其它的外部征兆;(6)巷道内出现烟雾,并伴随着明火或灼红的煤炭。煤炭自燃火灾的防治手段:1 挖除可燃物 2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 隔离火源 4 阻化剂灭火煤矸石山自燃的燃烧程度可以分为3个带:燃尽带 、燃烧带、未燃带煤矸石山自燃的污染:1 CO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 SO2和H2S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煤矸石山爆炸。煤矸石山爆炸的防治手段:1 正确堆放 2 拣选黄铁矿,回收低热值煤 3 大力提倡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矸石山自燃灭火方法有覆盖法、表面浇灌法与注浆法。煤矿地质环境的修复要做到自然来源、自然通道和自然归宿。 原则有:生态修复优先的原则、跨学科集成的原则、统筹规划原则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的应用,人与地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灾害 2健康 3能源 4气候 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性:渐发性:过渡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特定地质空间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建材、土地、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已知推断未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 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 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井工煤矿开采必须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群发性:系统反馈,多种响应 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 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 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 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破坏土地:(2)边坡失稳:(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溶、裂隙水害区;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1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量、涌水滞后 地表水:渗透补给、灌入补给 地下水:取决于含水层的孔隙度 老空水:采空区积水。2 通道:构造裂隙带; 岩溶塌陷与“天窗”;陷落柱;采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水害的直接或间接诱因矿山压力; 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九章140条 矿井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 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 :1丘陵地带塌陷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华东等地区的大部分和华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岩体移动,在地表表现为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