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操作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章操作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章操作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章操作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章操作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分析 操作分析 工作研究 1 2 1作业概述 作业的定义 工艺过程 运输过程及检验过程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部分组成的 这些基本组成部份称为作业或工序 它是指由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同一个工作地上完成一定 一个或同时几个 劳动对象的那部分工作活动 2 2 1 1作业的组成部份 作业要素 为了达到使作业结构合理 减轻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时间 研究时必须将一项作业细分为作业要素 作业要素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劳动动作组成 作业要素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为基本要素与辅助要素 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寻求要素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可能性 同时要尽量在机动时间内做手动工作 例如 半自动 自动机床的操作工人利用该机床机动时间去操作另外的机床 实行多机床管理 任何作业都可以细分为许多要素 例如 车某工件外圆 工序可划分为 安装工件 开车 进刀 切削 走刀 停车 退刀 检验 测量尺寸 卸下零件并放在适当地方 3 影响作业要素时间消耗的因素 影响作业要素时间消耗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六类 1 与劳动对象有关的因素 如工件 原材料的性质 重量 尺寸 形状等 2 与机器设备有关的因素 如机器的功率 运转速度 最大负荷限度及其它性能等 例如车削加工 单件生产一般宜用普通车床 中小批生产宜用六角车床 大批和大量生产宜用高效的半自动 自动 车床 4 3 与工艺装备有关的因素 工艺装备简称工装 是工具 夹具 量具和模具的总称 采用的工装是否合适 不仅影响产品 零件 的质量 而且对作业的效率影响很大 例如 可以使用粗锉的作业 不要用细锉 因为用粗锉效率高 机加工中的钻孔 单件生产一般采用划线 批量大时 应采用高效的钻模 不仅能大大提高效率 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又如在检验时 大批量生产中应使用专用量具 如塞规 环规等 5 4 与工作地组织有关的因素 这方面的因素包括机器设备的布置 原材料 毛坯 半成品 和工具的放置位置等 高效率的生产只有在工作地合理组织和布置的条件下方有实现的可能 厂内运输也是工作地组织工作之一 在现代制造工业企业中 厂内运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能利用起重机 传送带等先进设备代替人力及手推车运材料及制件 就可缩短运输作业时间 降低运输成本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6 5 与劳动条件有关的因素 劳动条件 工作环境 包括工作地的安全设施 照明 温度 湿度 噪声 清洁卫生等的状况 劳动条件的好坏不仅对工人身体和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 而且对作业要素时间消耗也有很大影响 6 与工人有关的因素 作业要素时间消耗与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 经验 责任心 情绪等有关 7 作业分析的任务 就是分析并设计合理的作业结构 分析并改善各项影响作业要素时间消耗的因素 并使各项因素得到合理的配合 以达到缩短作业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8 2 2作业分析概述 2 2 1作业分析的意义通过程序分析 实现了整个生产作业 工作 系统及其程序的优化 这就为各个操作 工作 岗位的优化打下了基础 研究并解决每个操作 工作 岗位的作业优化和标准化 这便是作业分析的任务 2 2 2作业分析的概念通过以人为主或有人参与的工序的详细研究 使操作者 操作对象 操作工具三者科学地组合 合理地布置和安排 达到工序结构合理 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减少了作业的工时消耗 提高了生产效率 9 2 2 3研究对象 作业2 2 4研究主体 人为主体的作业系统2 2 5研究内容 影响该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各种因素作业方法作业环境作业条件原材料设备与工装2 2 6研究方法 人机作业分析联合作业分析双手作业分析 10 2 3人 机程序图 人一机程序图 Man machinechart 用于记录作业者和机器在同一时间内的工作情况 以便分析寻求合理的操作方法 使人的操作和机器的运转协调配合 以充分发挥人和机器和效率 图1为某铣床工作人一机程序图 11 人机操作图的构成 以适当的线段的长短代表时间比例 如1cm代表10min等 在纸上采用适当的间隔分开人与机 作出垂线 最左方为工人操作时的动作单元及垂线 在此垂线上按所取的时间比例 由上向下记录工人每一动作单元所需时间 当工人操作时用实线 或其它方式 表示 空闲用虚线 或其它方法 表示 机器同样 待人与机器的操作时间均已记录之后 在此图的下端将工人与机器的操作时间 空闲时间及每周期人工时数予以统计 供分析时参考 12 人机操作程序分析图 13 人机操作图实例分析一 工作 铣平面图号 B239 1产品 B239铸件机器 4号立铣速度 80r min走刀量 380mm min制作 通力达日期 2000 08 18 14 改良方法 0 2 0 4 0 6 0 8 1 0 1 2 1 4 移开铣成件 在面板上用模板量深度 成品放入箱内 取新铸件置机旁 锉锐边 用压缩空气清洁 用压缩空气清洁机器 装铸件 开动机器精铣 精铣第二面 空闲 人 机 时间 min 空闲 工作 铣平面图号 B239 1产品 B239铸件机器 4号立铣速度 80r min走刀量 380mm min制作 通力达日期 2000 08 18 15 改善一 1 2 3 4 5 6 7 8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空闲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空闲 人 机 时间 被装上工件 加工 卸下工件 将 准备下一工件 放在加工周期内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空闲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空闲 空闲 人 机 时间 单独工作 空闲 共同工作 被装上工件 加工 卸下工件 工作 铣平面图号 B239 1产品 B239铸件机器 4号立铣速度 80r min走刀量 380mm min制作 通力达日期 2000 08 18 16 改善2 1 2 3 4 5 6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人 机 时间 被装上工件 加工 卸下工件 将 准备下一工件 完成件放入箱内 放在加工周期内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准备下一工件 装上工件 空闲 卸下工件 完成件放箱内 空闲 空闲 人 机 时间 单独工作 空闲 共同工作 被装上工件 加工 卸下工件 17 有时 经过分析改善后 机器的周期时间仍然较长 在每一操作周期内 人仍有较多的空闲时间 此时 可改善的方法有两种 1 增加其它工作2 利用空闲时间多操作一台机器 5 从料箱取材料 开动车床 空闲 3 3 35 空闲 空闲 人 机 时间 单独工作 共同工作 装上工件 自动切削 12 2 35 3 被卸下工件 10 15 20 25 30 35 30 45 50 55 60 将材料装上车床 10 停止车床 2 卸下成品 放入成品箱 5 7 空闲 3 工作 车心棒外圆图号 B239 1产品 B239机器 L25速度 80r min走刀量 380mm min制作 通力达日期 2000 08 18 半自动车床车心轴外圆 18 5 从料箱取材料 开动车床1 3 3 空闲 空闲 人 机1 时间 工作 装上工件 自动切削 12 35 3 被卸下工件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将材料装上车床1 停止车床1 车床1卸成品 放入成品箱 7 空闲 3 工作 车心棒外圆图号 B239 1产品 B239机器 L25 L26速度 80r min走刀量 380mm min制作 通力达日期 2000 08 18 一人双机改良 3 空闲 空闲 机2 装上工件 自动切削 12 20 3 被卸下工件 7 至车床2 车床2卸成品 放入成品箱 从料箱取材料 将材料装上车床2 开动车床2 至车床1 10 2 5 5 停止车床2 2 5 3 3 10 2 2 5 自动切削 15 19 又如 某塑料压铸某制品的现行工作方法记录于人一机程序图中 如图2 2 4 6 8 10 通过以上图表 可清楚看出人 机都有空闲 利用率不高 单件时间为10分 个 人和机器的利用率均为60 人机操作图分析例二 20 经初步改进 人一机程序如图3 单件作业时间压缩为8分 件 人和机器利用率上升为75 2 4 6 8 21 再经改进 人一机程序如图4 单件作业时间缩短为6分 件 比现行方法提高效率70 人与机器的利用率达100 2 4 6 22 2 4双手程序图 定义 双手工作程序图将同一时间内左右手的工作和空闲情况分别记录下来 以便于分析改进操作方法 提高效率 双手作业分析的目的 研究操作者双手的动作使其平衡 发掘 独臂式 的操作 发现拌手 找寻笨拙而无效的动作 发现工具 物料 设备等不合理的放置位置 使动作规范 23 双手作业图的作用 双手作业图以双手为对象 记录其动作 表示其关系 指导操作者如何有效地运用双手 从事生产性的工作 提供一种新的动作观念 找出一种新的改善途径 先在左上角记录有关资料 如 工作名称 开始状态 结束状态 研究人 研究日期等 在右上角画工作场所平面布置简图 表示操作对象 操作工具 操作者的相互位置关系 在图的中间分别记录左右手动作 记录使用以下符号进行记录 24 表示操作 即握取 放置 使用 放手等动作 表示搬运 即手的移动动作 表示等待 即手的延迟 停顿 持住 表示手持住工件 工具或材料的动作 记录完左右手后 应将左右手的动作分别进行统计 统计资料放在左右手动作的右方或右下方 D 25 双手作业分析要点 减少动作 排列最佳顺序 合并动作 平衡双手 避免用手挂钩改进措施有 改进动作顺序改变工具及设改变布置合并所用工具改变所用材料使用量具 夹具同时使用双手 26 持住101 R3 最后工作 装配044 R2 橡皮垫圈 定位134 图的符号 作业运输R1 钢垫圈 运输279 取134 总数 动作51722 左手右手总计 摘要 工作地布置L1 螺钉L2 橡皮衬套圈 方法 现在方法一次装配一件 工人 李明图页数 1 部门 总装制图者 张亮 作业 装配螺钉与垫圈日日期 1984年9月1日 工人双手程序图 L2 R2 L1 R1 R3 L1 R1 R3 27 28 29 案例 将玻璃管切成定长 30 分析 为取得改进方法 进行如下提问 所有的重复动作是否可以取消 本例中 玻璃管向前推和向后退的动作是重复动作 可取消 锉刀的拿起放下是重复动作 可取消 是否需要在玻璃管上作记号再刻划 为何不在玻璃管转动时即开始刻划 为何右手要等待 为何玻璃管必须抽出时才可折断 而不能在夹头内折断 为何玻璃管要抽出 而使其折断后再放入夹头时产生对准困难 双手的动作是否能减少 是否能协调的更好 31 改进方法如下 32 效果 平衡了左右手的动作 左手的动作减少了5次 右手的动作减少了8次 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33 2 5共同作业分析 多人操作程序图 所谓共同作业分析 就是当多名作业者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 通过分析作业者作业时间的相互关系 以便消除作业时间的浪费 不平衡现象 34 例一 改善前 35 改善后 1 运板2 3 机 甲 时间 装板1 3 2 3 4 5 6 装板1 乙 3 装板2 3 运板1 3 装板2 3 36 在展开共同作业分析时 必须先调查 各作业者等待的状态 各作业者的生产率 共同作业中 耗时最长的作业等 然后分别加以改善 消除等待现象 使各作业者负荷平衡 合理配置作业人员 缩短作业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 以一具体事例的展开来说明共同作业分析的步骤 37 举例二 事例背景 工厂出货 必须将成品搬运到卡车上 搬运由四个人负责 A和B负责挂起重钩 C负责卸起重钩 D负责起重机的驾驶 由于配合过程中等待现象过多 希望通过共同作业分析寻求改善之道 38 0 5 移动 0 5 等待 1 0 等待 1 5 等待 1 5 重卸钩起 2 5 等待 1 5 制品检视 0 5 运搬 2 5 等待 3 0 等待 2 5 挂起重钩 2 5 挂起重钩 时间 D 时间 C 时间 B 时间 A 时间 分 卸起重钩者 挂起重钩者 时间 分 共同作业分析图表 改善前 3 2 1 2 1 3 4 4 5 5 39 对结果进行整理 共同作业分析整理表 表1 40 改善方案的制订 实施 评估 共同作业分析改善的着眼点 表9 13 共同作业分析改善的着眼点 表2 41 本例中 从表1的共同作业分析整理表中可以得知 四名作业人员的等待时间占了总时间的55 其中 起重车驾驶员D的等待时间达到80 而卸起重钩手的等待时间也达到了70 是时候该检讨省时省力的方法了 42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操作起重机的过程中B与C均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经过检讨决定以遥控的方式操纵起重机 省掉了起重机驾驶员D 而遥控起重机的工作则交给了B 另外 C的等待时间虽长 由于他站在货车上 不方便安排其他工作 倒也暂时只能如此 未来考虑让C兼任货车驾驶员 43 改善后 重新制作共同作业分析图表 就变成了图2那样 对改善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 则可以得到表3 改善后 作业人员少了一人 却能以同样的时间完成原有的作业 这是减少等待时间后产生的效果 当然 本事例的改善远未结束 在继续减少等待时间 加强安全保护方面 还大有可为 44 共同作业分析图表 改善后 图2 3 3 4 4 5 5 2 1 2 1 45 共同作业分析改善前后比较表 表3 46 作业 请画出从笔筒内取出笔在信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