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下学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稿 黄河颂导学稿(一课时)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黄河颂的时代背景材料。根据语言环境相关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3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及诗的时代意义。德育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教学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合作释疑,展示成果。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型:课内阅读课教学过程:一. “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 1.看预习提示了解学习重点并借助相关资料了解歌词词曲作者及写歌的背景。2.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了解歌词大意、主旨。3.查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及描写黄河的诗词俗语。(二)导入新课(1分钟):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三预习反馈: (5分钟) 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黄河。(附课件)(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过渡: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提示:关于诗歌朗读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认真倾听播放黄河颂,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2深情朗读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内容 的理解。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 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3仔细品读,自主探究: 通过诵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能用一首乐曲、一幅图、一个词语、一句话、一首诗、用朗读表达、找到的资料,说出我的感受)?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二、 “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20分钟)过渡: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一) 大屏显示探究导引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请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序曲有什么作用?(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引出颂歌)3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望,惊涛狂澜特写浊流连环俯瞰奔向黄海纵观劈成两半横看)4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点拔:出现三次,试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思考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誓言学习黄河)(二) 尽情地说将你的探究结果在小组上进行交流,并将你所不懂的问题或在自主过程中的其它质疑提出来,与小组同学共同探究。1.各小组选一代表,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及质疑。(给优胜小组以鼓励)2.请同学们用“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说说你对本诗句子的品析。(教师点拔:可从修辞手法,蕴含感情去谈)预设:“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三、“提升”环节(9分钟)1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请同学们畅谈对两首诗的感受。2结束语-黄河颂的时代意义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了解黄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祖国。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使祖国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4.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 上进行展示。(3、4选作)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字词个两边,记会2.背诵诗歌并能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 中华民族的精神 尾声学习精神课后反思:相关资料(多媒体显示)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2关于作品: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3关于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4. 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有关黄河的俗语: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6.九曲黄河十八湾最后一课导学稿(第一课时)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变化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型:讲读课教学过程:相关资料补充:1作者: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等。短篇小说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 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一、 “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复习小说三要素2.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chng f ( )( ) 钥匙( )( ) 诧异( )磨损( ) qdo ( )( ) 哽( )宛转( )( )4解释下列词语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5.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二)导入新课 (1分钟)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三)预习反馈 (5分钟)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附课件)(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与。(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感知课文1、 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2、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3、 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初步分析课文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人物:小弗郎士(主人公) 韩麦尔先生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二“后教”环节,合作探究:过渡: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1.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情节。2.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表格: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平 日 上 课最 后 一 课气 氛学 生老 师后 排板 凳三、 “提升”环节 思索探究过渡: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发生了变化。1.思考: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练习一)(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原因:他本就不是个坏孩子;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更重要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2.拓展延伸:读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3.小练笔:发挥想象力,下课以后,替小弗郎士写一则日记板书设计: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心理课后反思:最后一课导学稿 (第二课时)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1.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课 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 “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3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4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韩麦尔先生。 (三)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那些描写表现出来?)从文段中找出并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练习二)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朗读指导: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朗读中的重点句: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练习四) *朗读时注意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2)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3)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二、 “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过渡:两个主要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刻画方法一样吗?1.小弗郎士-心理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神态、动作、外貌过渡:人物刻画的如此真实,感情如此饱满,意义如此深刻,同时也离不开作者对环境描写的匠心独运。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及体会其作用。(提示:序幕、课前、课堂) 预设:(1)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表明: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 课前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的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最后一课”有什么含义,重复出现起怎样的作用?(解题)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4.重点研读最后一部分,试试看你能发现哪些问题。预设: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3.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4.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两者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的民族语言、祖国的语言告别,这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5.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使出全身力量”:倾注他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敌人的恨。“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深化了主题。8.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留给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一方面也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三、 “提升”环节过渡:相信,与名家同行,你一定收获了许多。(一)谈谈你学完本课的收获预设:1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讨论)(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突出“我”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写出了“我”思想感情上极大变化,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真切感人。)(2)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一所小学校里一位普通教师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3)通过典型的环境,运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2.感悟体会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二)体验与反思1.有人说,在和平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2.作业:以“新老师”为题,写一篇短文,想象德语老师来上课的情形及小弗朗士的表现。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法)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贪玩幼稚、不爱学习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课后反思:土地的誓言导学稿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欣赏、自主合作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型:课内阅读课课 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 1看“预习提示”了解学习重点并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2.注音怪诞(dn ) 亘古(gn ) 默契 ( q ) 污秽(hu)炽痛(ch ) 嗥鸣(ho ) 谰语 (ln )解释词语炽痛: 标直:嗥鸣: 谰语:亘古: 污秽:3.默读课文,查阅资料:(1)了解有关历史背景; (2) 读懂课文,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2写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二)导入新课 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图片展示九一八及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听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几段)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过渡:这篇情感真挚的散文,语言优美丽而强烈,读来回味无穷。二、“后教”环节 合作研读与赏析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写;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景物不同。2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要求: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预设: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3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要求: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预设: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甘愿为此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 “提升”环节过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巧妙的。1.总结质疑: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写作技巧是什么?)(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 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现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2. 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小结1: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小结2: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过渡: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1.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 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3.听歌曲希望的田野,感受今日的繁荣富强。板书设计1: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板书设计2:不忘国耻 赞美 依恋土地的誓言 振我中华 悲愤 战斗 课后反思: 木兰诗导学稿(第一课时)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知道意思,并学会运用;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德育目标: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 “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运用(l)注音机杼zh 可汗 K hn 鞍鞯 jin 辔头 pi 燕山yn 胡骑 j 戎机 rn 朔气shu 金柝 tu 红妆 zhung 著我旧时裳 zhu 傍地走bng(2)查工具书,试结合课下解释疏通文义。(3)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了解作者作品。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你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相关资料:作者:郭茂倩,宋朝人。编写乐府诗集。木兰诗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二)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美国迪士尼动画巨片木兰诗一个片断作为激趣手段。(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重点词语当户织:户 军书十二卷:十二 阿爷无大儿:爷 胡骑 戎机 朔 赏赐百千强:强 郭 扶将 著 裳 扑朔 迷离 傍2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概括每节内容。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出征,奔赴战场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还朝辞官解甲还乡,亲人团聚双兔难辩,隐喻作结二、“后教”环节 合作探究(评价学生综合能力,鼓励积累语言应用)过渡: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为什么?1. 赏析人物: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先自主学习,之后小组讨论并归纳: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2. 花木兰为什么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因为木兰的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三、“提升”环节1背诵全文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预设: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表现木兰不慕高官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8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四、作业1、背诵课文。2、给自己的亲人朋友讲讲木兰从军的故事。3、找找文中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出征,奔赴战场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还朝辞官解甲还乡,亲人团聚双兔难辩,隐喻作结木兰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课后反思:木兰诗导学稿(第二课时)主备人:李新瑞 备课组长:潘新华 审核人:赵锋 授课时间: 累积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3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德育目标: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教学重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教学难点: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 “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诵读课文,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2.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二)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2.诵读课文,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过渡: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找找看这首诗用了那些修辞 ?有什么作用?预设: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3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4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6.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领域市场开发承诺书6篇
- (正式版)DB15∕T 3235-2023 《专利预审申请规范》
- 德云社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成人护理高职高专试题库及答案
- 一件艺术品写物类作文12篇
- 大专生护理操作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大专财经考试题及答案
- 夏夜的星空下的故事想象作文6篇范文
- 一件小事引发的启示议论文15篇
- 业务提案与市场策划报告模版
- 2025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培训试题和答案
- 2025至2030电动升降桌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知识培训
- (2025标准)拆迁保密协议书
- 健康生命至上主题班会课件
- 乳糜瘘的护理查房
- 先进芯片封装知识介绍
- 网贷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 幼儿园法官职业课件
- 徒手整形培训课件
- 自控系统报警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