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生物技术.ppt_第1页
纳米生物技术.ppt_第2页
纳米生物技术.ppt_第3页
纳米生物技术.ppt_第4页
纳米生物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磁纳米粒阿霉素治疗肝癌研究 纳米科技被视为21世纪关键的高新技术之一 其中纳米生物技术是目前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 特别是纳米药物载体将在疾病的诊断 治疗和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纳米科技是现代科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医学是纳米科技的一个新分支纳米科技得到成功的应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纳米药物载体 可以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的给药途径 使原本只能注射的药物可以直接口服而不破坏疗效可以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 解决因药物半衰期短而需每天重复给药多次的麻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将一些特殊药物输送到机体天然的生物屏障部位 传统给药方式多次给药 浓度水平不稳定 药物缓控释一次给药维持稳定药物水平 游离药物半衰期短靶向后增加到达病灶部位药物比例 控释 靶向 纳米药物制剂 纳米药物载体的基本类型 1 纳米磁性颗粒顺磁性或超顺磁性的纳米铁氧体颗粒具有磁靶向性使用交变磁场温度上升至40 45 杀灭癌细胞 载体与药物 基因片段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 表层的载体被生物降解 芯部药物释放出来发挥疗效超过60 的药物或基因片段采用可降解性高分子生物材料作载体聚丙交脂 PLA 聚已交脂 PGA 聚已内脂 PCL PMMA 聚苯乙烯 PS 纤维素 纤维素 聚乙烯 聚羟基丙酸脂 明胶结合含有RGD定向识别器 靶向性与目标细胞表面的整合子结合后将药物送进肿瘤细胞 达到杀死肿瘤细胞或使肿瘤细胞发生基因转染的目的 RGD三肽序列是细胞外基质及体内多种粘附蛋白分子所共有的细胞粘附和分子识别位点 RGD三肽及其衍生物在抑制癌细胞的转移 抗血栓 治疗急性肾衰 抗炎 治疗骨质疏松及皮肤再生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由磷脂双分子怪包覆水相囊泡构成 生物相容性好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注入体内无毒 生物利用度高 不引起免疫反应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 譬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面 可达到寻靶向作用 4 纳米智能药物载体通过对纳米药物载体的结构设计 合成 制备出具有智能释药能力 A纳米识别基因载体这类药物载体本身带有肿瘤细胞识别的基因 在药物进入人体后 识别基因自动寻找肿瘤细胞 进行释药 B纳米识别蛋白载体当带有识别蛋白纳米药物载体进入人体后 识别蛋白自动寻找目标进行定位 C纳米高分子控释载体在材料的选择和药物载体的制备过程中 就已设计好给药的半衰期和适应给药的环境因素对载体的影响 使之控制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 二硬脂酰卵磷脂 DSPE 靶向肿瘤血管配体 APRPG缓控释智能开关 pH敏感性碘胺二甲氧嘧啶 SD 细胞膜穿透肽Tat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磷脂复合物纳米粒 磷脂的改性及功能化2 靶向基团的引入3 抗肿瘤药物磷脂复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纳米基因载体 肿瘤的基因治疗 缺乏靶向性强 转染效率高的基因载体 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 纳米基因载体 缓释药物 靶向输送 保护核苷酸 毒性小 脂质体基因载体树状多聚体的基因载体 表面正电荷与核苷酸发生静电作用 形成纳米载体与质粒DNA的复合物 通过其表面阳离子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及磷脂相互作用进入细胞质 实现基因治疗 纳米阳离子脂质体 纳米基因载体1 纳米脂质体基因载体 AndrewR Reynolds S TrendsMolMed 9 2003 2 4 以av 3整合蛋白为靶向的基因纳米材料 a av 3 NP RAF 表达的ATPu RAF与av 3整合蛋白结合 b 内皮细胞凋亡 c 肿瘤细胞饥饿死亡 纳米脂质体基因载体 美国密西根州大学James等研制的对聚酰胺 胺型 PAMAM 树突状聚合物 装载了DNA的树突状聚合体注入组织 内吞作用的方式进入细胞 DNA分子释放出来 实现基因的整合 EichmanJD JamesR Baker etal PharmSciTechonolToday 3 2000 232 245 纳米基因载体2 树突状物的多聚体 PAMAM 磁介导热疗 将纳米尺度的磁性颗粒定位于肿瘤组织 然后施加一外部交变磁场 使材料因产生磁滞 驰豫或感应涡流而被加热 这些热量再传递到材料周边的肿瘤组织中 使肿瘤组织温度超过42 导致细胞的凋亡及坏死 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治疗 Morozp JonesSK GrayBN IntJHyperthermia 18 2002 4267 4284 磁介导热疗1 磁性阳离子脂质体 AkiraIto MasashigeShinkai HiroyukiHonda etal J BiosciBioeng 100 1 2005 1 11 磁介导热疗2 抗体结合的磁性脂质体 AkiraIto MasashigeShinkai HiroyukiHonda etal J BiosciBioeng 100 1 2005 1 11 四 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三 纳米药物载体的特征1靶向性 1 被动靶向载药纳米粒大多经脉管给药 以达到靶向释药的目的 纳米粒可从血流中迅速清除并被RES摄取 RES为网状内皮系统 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 的简称 主要分布于肝 其次是脾 骨髓等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对于与RES有关的疾病是有益的 可藉此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肿瘤组织生理特性 EPR效应 enhancedpermeabilityandretentioneffect 大多数实体瘤的病理生理特征与正常组织器官相比有显著不同 表现为肿瘤血管生长迅速 外膜细胞缺乏 基底膜变形 淋巴管道回流系统缺损 大量血管渗透性调节剂 缓激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 前列腺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 的生成 这些生理性变化有利于迅速增长的肿瘤组织获取大量营养物质和氧气 同时这也导致了肿瘤血管渗透性的增加 进而产生了EPR效应 它是指大分子药物 药物载体如脂质体等可以穿透肿瘤缺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进入肿瘤组织 并由于清除障碍而高浓度长时间蓄积在肿瘤组织中 有的可长达100h 研究发现相对低分子质量的物质不能长时间蓄积在肿瘤组织中 因为它们可以以扩散的方式返回到循环体系中 一般认为大于50 1000的分子或与其相当的粒子有明显的EPR效应 2 主动靶向纳米粒载体主动靶向可分为物理化学靶向和生物靶向两个层次A物理化学导向 物理化学导向是利用药物载体的pH敏 热敏 磁性等特点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 如外加磁场 发生变化实现对病灶实行靶向给药 利用药物载体的磁性特点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 磁性纳米载体将富集在病变部位 进行靶向给药 纳米载药微粒 物理化学导向 B生物导向 生物导向利用细胞膜表面抗原 受体或特定基因片段的专一性作用 将抗体 配体结合在载体上 通过抗原 抗体 受体 配体的特异性结合 使药物能够准确送到肿瘤细胞中 实现恶性肿瘤的主动靶向治疗 如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将人肝癌单抗 18与载米托蒽醌的白蛋白纳米粒化学偶联 构建人肝癌特异的免疫纳米粒 纳米载药微粒 尺度 直径10 500nm的固态胶体粒子构造 药物通过溶解 包裹作用位于粒子内部 或通过吸附 耦合作用位于粒子表面特点 长循环 缓释 靶向 纳米微粒长循环靶向 缓释 物理化学导向生物导向 荧光修饰的抗体进行识别和定位 利用抗体 细胞膜表面受体的专一性作用 将配位子结合在载体上 与目标表面的抗原性识别器发生特异性结合 使药物能准确地作用于目的细胞 纳米载药微粒 生物导向 XXHe XLin KWang WTan JNanosciNanotechol 1 2004 235 254 纳米药物载体 EPR效应 被动靶向 磁靶向 物理靶向 复合靶向 AA98抗体靶向与治疗 抗体肿瘤抑瘤率AA98hepatocarcinoma70 5 Leiomyosarcoma49 8 Pancreaticcancer48 7 131I AA98Pancreaticcancer86 2 自主创新的抗肿瘤血管抗体AA98 磁性空心球包裹IL 12连接抗体BVE 1 nano IL12 MCAB 靶向肿瘤区血管 nano IL12 MCAB 血管 断血 断营养 肿瘤细胞坏死 2可控释放性控释药 CRDDS 是控制释放给药系统 Controlledreleasedrugdeliverysystem CRDDS 的简称 CRDDS是通过物理 化学等方法改变制剂结构 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 自动按某一速度从剂型中恒速释放于作用器官或特定靶组织 并使药物浓度较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内的一类制剂 溶涨扩散程度与速度取决于PEG在材料中所占的比例 含量越高 药物从PEG PLGA纳米粒扩散越快 于PBS液中2天后 PEG PLGA纳米粒 PEG PLGA微球在血浆中孵育7天 PEG PLGA在体内在体液的作用下产生降解释放出药物 PEG PLGA纳米粒 3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所谓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对机体无毒性 不激活凝血系统 不引起血液或机体 组织炎症反应 不吸附 损伤 激活白细胞 血小板和补体系统 即要求与机体组织血液系统无反应性 生物降解性是药物载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降解 载体与药物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 表层的载体被生物降解掉 包覆形 芯部的药物释放出来发挥疗效 避免了药物在其他组织中释放 长循环纳米粒 也称为隐形纳米粒 人体内起防御功能的网状内皮吞噬系统对外来异物的识别能力很强巨噬细胞消除外来粒子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识别结合于微粒上的免疫球蛋白 IgG 和Fc段和补体来吞噬抗体结合的微粒血浆中的多种成分如血浆蛋白等可以吸附到纳米粒表面 这就是调理过程而巨噬细胞上存在这些血浆成分的受体药物在血中循环时间短 到达不了靶器官 不能产生长效缓释作用 极性微粒不易被吞噬 Zeta电位越高吞噬越少 表面双亲性或亲水性的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长 采用亲水性材料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 可提高其表面亲水性 增大空间位阻及调整Zeta电位 延长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长循环纳米粒的的表面修饰有共价偶联和表面吸附和生物模拟 共价偶联将PEG等亲水性聚合物通过酯键共价连接到纳米粒载体上 可得到较稳定的包衣层 表面吸附通过物理吸附的原理 将某些表面活性剂吸附到纳米粒的表面也可达到长循环的目的本法主要采用非离子型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 最常用的是泊洛沙姆及其乙二胺衍生物机制 不带电荷 亲水性的表面包衣层具有立体排阻作用 有效阻断了巨噬细胞对纳米粒的吞噬作用亲水性包衣能有效减少纳米粒对血中成分的吸附以减少粘附 降低血浆蛋白的调理作用 生物模拟由于补体系统在RES吞噬异物时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通过模拟细胞和病原体来减少或抑制补体系统的活性 可以避免吞噬 将神经节苷脂 GM1 加入到脂质体的膜中 它就具有了长循环特性 肝素能在不同阶段抑制补体系统的活性 将它共价连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纳米粒上 发现其半衰期为5 在血中可停留长达72 而PMMA纳米粒的半衰期只有3min 血浆补体在高温下失活 可将纳米粒用血浆包衣后 在静注前 56 处理30min 可延长微粒的血中循环时间 多肽糖和环糊精表面修饰表面包裹多聚糖类物质的纳米粒也能免于被MPS摄取 PLA和聚赖氨酸接枝多聚糖纳米粒已发展成为高效DNA的载药体系 这些纳米粒不会自动团聚 并对血清蛋白无选择性吸附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一旦发现已属中晚期 难以治愈 转移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更差 目前大部分肝癌主要依靠非手术治疗 全身化疗和肝动脉连续灌注化疗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治疗方法缺乏高度的选择性 不能有效杀死癌细胞和消除化疗药物对健康细胞的毒性 将具有磁性定位阿霉素磁纳米粒用于治疗肝癌 在肿瘤部位加磁场 将携带有抗癌的磁性载体通过血管注入体内后 在磁场的作用下 在肿瘤部位富集 并释放出携带的药物 同时 纳米粒因其体积极小 易进入细胞 100nm左右的纳米粒本身对癌细胞有特异的破坏作用 因此 阿霉素磁纳米粒 可显著提高治疗肝癌疗效 减轻毒副反应 先进性与创新性 具有高效靶向性 可提高药物疗效 减少正常组织的药物暴露 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 可调整载体材料种类或配比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制备出缓释性的载药纳米粒 载药纳米粒可以改变膜运转机制 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通透性 有利于细胞内药效发挥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磁性材料的制备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纳米粒的透射电镜照片 10000倍 磁性物质 Fe3O4 均匀分布于纳米粒中 纳米粒的扫描电镜照片 纳米粒的倒置显微镜照片 200倍 可见纳米粒均匀分布于磁场中 纳米粒的倒置显微镜照片 200倍 纳米粒在磁场的作用下聚集于磁铁的一侧 纳米粒的倒置显微镜照片 200倍 当磁铁与纳米粒的距离增大时 纳米粒所受的磁力减小 纳米粒的运动速度减慢 纳米粒因磁化而相互吸引 沿磁力线的方向形成串珠状聚集 纳米粒的倒置显微镜照片 200倍 纳米粒在运动过程中照相所形成的轨迹 不同温度制备的纳米粒洗涤后进入溶液的游离阿霉素百分率 磁性纳米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 在磁场的存在下 磁区肝组织抗癌药物浓度为正常肝组织的2 6倍80 以上的纳米粒聚集于肝脏 未加磁场正常肝组织 HE染色 200倍 见较大的血管中未发现纳米粒的存在 加磁场正常肝组织 HE染色 200倍 见小动脉及肝窦中大量的纳米粒聚积 大鼠肝癌模型制作 购置种鼠制备实体瘤肝癌模型 肿瘤在肝脏中受植情况 HE染色 200倍 Walker 256肝癌细胞在移植后7天在肝脏组织中生长良好 磁性纳米药物载体在肝癌模型中的靶向性 无磁场 肿瘤区抗癌药物浓度为正常肝组织的2 8倍在磁场的存在下 肿瘤区抗癌药物浓度为正常肝组织的8 7倍80 以上的纳米粒聚集于肝脏 未加磁场的肿瘤组织 HE染色 200倍 肿瘤中可见少量散在的纳米粒存在 加磁场的肿瘤组织 HE染色 200倍 肿瘤的小血管中可见大量纳米粒聚积 加磁场的肿瘤组织 HE染色 200倍 肿瘤的小动脉中可见大量纳米粒聚积 加磁场的肿瘤组织 HE染色 200倍 肿瘤周围小动脉中可见大量纳米粒聚积 磁性纳米粒对移植性肝癌的疗效 生存率1 00 60 20102030405060生存天数生存率曲线NS治疗组阿霉素治疗组磁性微球治疗组磁性微球外加磁场治疗组 纳米粒不加磁场治疗组的肿瘤组织 HE 200 注药后36小时见肿瘤组织片状坏死 瘤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纳米粒加磁场治疗组的肿瘤组织 HE 200 注药后36小时见肿瘤组织除边缘少许细胞存活 其余部位肿瘤组织全部坏死 纳米粒加磁场治疗组的肿瘤组织 HE 200 注药后60天见肿瘤组织被纤维组织和无结构的组织所代替 找不到癌细胞的存在 磁粉靶向抗体纳米粒 利用磁靶向纳米粒聚集于肿瘤部位加交变磁场使肿瘤区升温42 5度以上 肿瘤坏死 2 治疗后肿瘤部位的变化 水肿塌陷干枯 结痂 治疗后2天 治疗后4至5天后 发展趋势 纳米生物技术是目前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